资源描述
2011-10-14 9:56:30 考易网
2011年北京安通学校GCT全真模拟试卷
语 文
(50题,每题2分,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苛刻 渴望 恪守 坎坷一生
B.坍塌 袒护 忐忑 昙花一现
C.恬然 畋猎 添加 暴殄天物
D.揣测 端正 湍急 惴惴不安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忧心冲冲 杞人忧天 怆然 品茗
B.意广才疏 新形初试 掠夺 酬酢
C.如履薄冰 人心惟危 频临 侘傺
D.绵里藏针 钟灵毓秀 辅弼 裨益
3.对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诟病(指责) 含垢忍辱(忍受耻辱)
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播迅速)
B.浑然(浑浊的样子)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刻意(有意) 克己奉公(严格要求自己,奉行公事)
C.衷心(出自内心的) 忠心耿耿(形容非常忠诚)
蜚语(骂人的话) 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写得又快又好)
D.讴歌(歌颂) 呕心沥血(形容病得很厉害)
慢火(文火、微火) 轻歌曼舞(轻声地歌唱,慢慢地跳舞)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公安人员根据那位年轻人提供的线索,先找到了张某,要他说出货物的存放点,再缘木求鱼,去控制遗假冒名酒的黑窝点。来源:安通学校
B.工程已接近尾声.指挥部要求大家牢记“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古训,再接再厉,为这项国家重点工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C.中国民族艺术珍品馆组织了一场民间工艺现场秀,刺绣、面塑、剪纸、吹糖人等众多民间绝活纷纷亮相.令观众目不暇接。
D.美和生活是有距离的。在审美活动中,我们应该抛开物欲去看,这样才能沉浸在艺术美感中,才不会焚琴煮鹤。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即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___
②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的品质正在逐步地______。
③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再次走到熟悉的大街小巷,______想起许多往事。
A.终止 蜕化 难免 B.中止 退化 难免来源:安通学校
C.中止 蜕化 不免 D.终止 退化 不免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他作诗不存在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端,且从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率真而又自然。
B.不知是曾几何时,报纸书刊杂志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缅怀往事的文章,慨叹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淡。
C.我们顺利地按照老高画的那张简画找到了深山中的那位猎手。
D.他取得成绩的关键在于他善于动员和启发同学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7.下列各句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要团结广大师生,勇于开拓进取,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B.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办训练班以及对其他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来源:安通学校
C.英国雷丁大学一位名叫朱利安•••文森特的生物学家和一位复合材料专家的科研小组正在从事这项研究。
D.张韬这段时间可烦了,班里的同学谁也不搭理他。
8.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从海湾那边返回。______不由想起那唱着催眠曲的母亲和她手里的摇篮。
A.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皓月当空,风平浪静。我躺在铺位上,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身子轻轻地摇晃着。
B.皓月当空,风平浪静。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我躺在铺位上,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身子轻轻地摇晃着。
C.我躺在铺位上,倾身子轻轻地摇晃着。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 皓月当空,风平浪静。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
D.皓月当空,风平浪静。我躺在铺位上,身子轻轻地摇晃着。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
9.对下列各句运用两种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之流的话。
B.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
C.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知道怎样爱国。来源:安通学校
D.人固然应该生存,但为的是进化;也不妨受苦,但为的是解除将来的一切痛苦;应该战斗,但为的是改革。
10.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自( )
A.诸葛亮的《出师表》 B.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C.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D.苏轼的《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11、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草叶集》是自由创始人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作品,名篇有《啊,船长,我的船长》,对我国五四以来新诗影响很大。郭沫若的《女神》在表现手法上,除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外,还吸收了惠特曼自由诗的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来源:安通学校
B. 《伪君子》《吝啬鬼》《唐璜》《贵人迷》是17世纪法国作家莫里哀的作品。
C. 《玩偶之家》《人民公敌》是挪威作家易卜生的戏剧。
D. 《百万英镑》及名篇《竞选州长》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
12.下列词语均出自《诗经》,不适用于婚姻方面的句子是( )
A.与子同祀 B.子之于归 C.宜其室家 D.其叶榛榛
13、下列情况中,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应由劳动法调整的是( )
A.甲厂职工陈某操作机器时不慎将参观的客户蒋某致伤,蒋某要求陈某赔偿。
B.王某因身高不足1.70米而被一场招聘职工时拒绝录用,王某欲告乙厂。
C.丙公司与劳务输出公司就30名外派劳务员达成的协议。来源:安通学校
D.丁公司为其职工购房向银行提供的担保。
14、面对动态变化、竞争加剧的世界经济,管理者必须注意考虑环境因素的作用,以便充分理解与熟悉环境,从而能够做到有效地适应环境并______( )来源:安通学校
A.进行组织变革 B.保护组织稳定 C.减少环境变化 D.推动环境变化
15.关于欧洲气候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影响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气候。
B.欧洲南部大部分地区夏季气温高、降水量少。
C. 受墨西哥暖流的影响,欧洲北部缺少极地气候类型。
D.欧洲年降水量的递变规律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减少。
二、填空题
1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这几项职工福利待遇,是全厂职工代表大会______的,任何人无权随意改动。
(2)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学习的______,而是要在新的条件下继续深入地学习。
(3)我们这些年轻人激情满怀,展望新的生活______。
A. 审定 终止 历程 B.审定 终止 里程
C. 审订 中止 里程 D.审订 中止 历程
17.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关连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人有七情六欲”这 不错,但 物欲怎样膨胀, 不应该折损祖国在心目中的光芒和庄严, 真是“欲壑难填”, 作为伟大民族光荣的一员,难道可以置国家、民族于脑后吗?
A.当然 尽管 也 纵使 但 B.当然 无论 都 哪怕 但
C.固然 无论 都 纵使 而 D.固然 尽管 也 哪怕 而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事情发生后,顾主任立刻同党支部研究,决定就这个问题进行一次讨论。
B.这所医院组成一个以领导、医生、护士三结合的防治小组,经常深入农村。
C.本品是用金银花、连翘等重要配制而成,并且具有驱寒退热的功能。
D.当学习刚刚取得一点成绩,他就开始有点儿骄傲了。来源:安通学校
19.“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出自( )
A.岳飞的《满江红》 B.苏轼的《赠刘景文》
C.陈寿的《三国志》 D. 陆游的《示子聿》
20.“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出自( )
A.于谦的《石灰吟》 B.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
C.荀子的《劝学》 D. 施耐庵的《水浒传》
21. 填人下面横线的句子,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______对于我们凡俗之辈来说,能在温饱和安全之上,尽自己的力.发自己的光,取得一些成绩。造福他人,滋润自己,并大体上总保持着一个好心情,便可称成功,可谓幸福了!
A.人生无处不艰辛,人生无处不难测,人心无处不坎坷,人情无处不珍贵。
B.人生无处不艰辛,人生无处不坎坷,人心无处不难测,人情无处不珍贵。
C.人生无处不艰辛,人生无处不难测,人心无处不珍贵,人生无处不坎坷。
D.人生无处不难测,人生无处不艰辛,人情无处不珍贵,人生无处不坎坷。
22.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着种种难以预料的风险。为减少损失、防范后患、保障生活,应该提倡的方法是( )
A.依靠政府救济 B.购买商业彩票 C.依靠社会救济 D.购买商业保险
23.依靠宪法和法律,不属于全国人大主席团的职权是( )
A.向全国人大提出罢免国务院组成人员来源:安通学校
B.向全国人大提名国家主席、副主席的人选。
C.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案 D.主持全国人大会议
24.下列各项中,完整的表述我国爱国统一战线仿真的是( )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长期共存,荣辱与共。
25.民国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取得重要成就,其中有( )
①华罗庚著的《堆垒素数论》 ②苏步青在研究微分几何方面的成就
③李四光创造的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 ④李善兰撰写的《方圆阐曲》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开放的目的是( )
A.同外国进行平等互利的贸易 B.利用国外资金
C.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 D.与国外合资办企业
27.某地区青蛙被大量捕捉,致使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造成水稻减产,生态平衡失调。其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的( )遭到破坏来源:安通学校
A.分解者 B.消费者 C.生产链 D.食物链
28.波德平原波状起伏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冲击、切割作用的结果 B.人类长期垦殖、耕作的结果
C.地壳运动的结果 D.冰川作用的结果
29.我国四大盆地中,纬度最高的是( )
A.塔里木盆地 B.四川盆地 C.准噶尔盆地 D.柴达木盆地
30.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是指每个参与者拥有的信息不相同。例如,在二手车市场上,有关旧车质量的信息,卖者通常比买者知道得多。但( )现象不属于信息不对称。
A.以次充好 B.虚假广告 C.价格欺诈 D.价格垄断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五道题。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而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
“这叫什么名字?屋里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来源:安通学校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红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还看到了那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在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着一点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子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着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来源:安通学校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少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31.文中第一次暗示鲁迅先生已经去世的是______。
A.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椅上
B.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C.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
D.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来源:安通学校
32.文中虽然没有直接说万年青就是鲁迅先生,但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用意,以下不含这一用意的是______。
A.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B.“这花,叫‘万年青’,永远这样!”
C.“不怕的,最耐久!”
D.至于那花瓶呢?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33.下面对本文有关文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前面,作者说“我第一次看到这话的时候”,后面又接着说“第一次,走近鲁迅家里去”。显然,这两个“第一次”是作者有意要说的,有意将“万年青”和“鲁迅”视为一体
B.文章直接写鲁迅,有一个抖掉烟灰的动作:“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里,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那“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烟火(作者特意不写烟火的熄灭),正是鲁迅火红的生命的写照
C.“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将花瓶和花一分为二,实际上是合二为一:家里鲁迅像下的万年青实指鲁迅,墓前的花瓶指的则是鲁迅这株万年青
D.“而现在这‘万年青’依然活着”,这里“万年青”加上引号,除表示着重和引用外,还有双关的意思,即鲁迅依然活着,鲁迅的精神永存来源:安通学校
34.本文的标题其实是“鲁迅先生记”,但实际“记”的是“万年青”,显然,记万年青就是记鲁迅。作者这样写,所用的表现手法是______。
A.衬托 B.象征 C.对比 D.比喻
35.从全文看,对“万年青”这种植物得名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不怕冻、最耐久、四季不凋零 B.鲁迅先生的精神品格
C.一年四季都不凋零 D.从养护它到鲁迅先生去世,这植物都没有死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五道题。
史学原以记述近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任何时代的近现代史都是史学家的研究中心。史学容易触犯政治禁忌,成为文字狱和其他变相文字狱的主要对象。清代的文字狱几乎等于历史狱。朴学反是,以经学为中心,以小学(文字学)的训诂、音韵等为附庸,在其范围内的诸子、古史考证、地理、方志等等,都和政治现实没有直接关系。清代顺、康、雍、乾文网太密,文字狱大兴之后,史学因为首当其冲而大衰,考证学因为可以避祸而极盛,便是明证。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历经的时期特别长,君主权威无限大,一切都被严密控制,学术界便越来越明显地出现这种极其反常的怪现象:现代史成为空白点,近代史成为薄弱点,古代史成为集中点,越古越厚,越今越薄,甚至有古无今,许多学者都成为“信而好古者。这自然是由于统治者极端专制和极端愚民造成的,而学术界死气沉沉,学术家畏难避祸,以古代史为防空洞、避风港,也是无法辩解和否认的原因。明末清初许多伟大的史学家,在国变之后,毅然决然地都要集中余生精力,就亲身见闻去私编《明史》。《明史》就是他们的近代史。当时,从学术界老前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到万斯同、全祖望等大史学家,多专心致志私著《明史》,把私著《明史》看作高于一切的神圣任务。黄、万、全等清初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是难以比拟的,因为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敢于写到“今上即当代史。在明代以前,如后汉初修的《前汉书》,唐初的官修《隋书》,元初的官修《宋史》等,均属隔代修史,而且出于官修,那是根本谈不上史德问题的。在清代以后,如民国初年以清朝遗老为主官修的《清史稿》,等于清王朝的奴才为清王朝的主子服务,也是可鄙的。只有明清间的一大群史学家敢于不惜牺牲、无所畏惧地私著信史实录,确为难能可贵,这是中国史学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点。这也可见史学是以同现实有密切关系的近现代历史为中心的,历史科学工作者必须是大智大勇者,缺乏勇敢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
36、下面对“清代的文字狱几乎等于历史狱”一句理解正确的是_________。
A、清代文字狱的灾祸大多落在了触犯政治禁忌的史学家头上
B、清代顺、康、雍、乾四代的问网皆因史学而没来源:安通学校
C、清代史学是以记述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的,所以酿成文字狱
D、清代文字狱和其他变相文字狱都是以史学研究为对象的
37、下列说法,不是导致学术界产生“怪现象”的原因的一项是_________。
A、中国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专制权力,采用了极端的愚民政策,严密控制学术研究
B、史学的研究中心与政治现实有直接联系,容易触犯政治禁忌
C、文学家畏难避祸。缺乏直言事实的勇敢精神,于是转向考证学和古代史研究
D、中国史学多属于隔代修史和官修,无法做到信史实录
38、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
A、朴学研究不易酿成文字狱,因为朴学以经学为中心,以小学的训诂、音韵等为附庸,跟政治现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B、清代的考证学及其兴盛,是由于顺、康、雍、乾大兴文字狱后,史学研究大大衰落造成的
C、明代以前,后汉初修的《前汉书》,唐初的官修《隋史》,原初的官修《宋史》等,其史学价值都在官修《清史稿》之上来源:安通学校
D、黄、万、全等清出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地位崇高,是因为他们私著《明史》的成就大达到了司马迁《史记》的高度
39、根据本文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_。
A、明清间一大群史学家私著《明史》,表现出他们尊重历史事实,对文字狱无所畏惧的可贵精神和品格
B、《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司马迁是个大智大勇者,敢于记述当代史实
C、一个编史者,只要既有才有志识见,又有编修同现实有密切关系的近现代史的经历,就可成为一代伟大的史学家
D、隔代编修或者出于官修的史书,往往不能还原历史的根本面目,因此,我们看史书应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多方参照和论证来源:安通学校
40、依据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史学的主要任务是记述近现代事实,但历代史学家却都是“信而好古”者
B、统治者极端专制和极端愚民,造成了现代史成为空白点,近代史成为薄弱点,古代史成为集中点的反常怪现象
C、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万斯同、全祖望等人是大智大勇、不畏牺牲的伟大历史学家,他们著的《明史》是一部堪与《史记》相媲美的史书
D、《清史稿》虽然是一部近代史,但并不具备真正的史学精神
(三)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五道题。
“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此语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对“韦编”的“韦”如何理解?来源:安通学校
新版《辞海》的解释是:“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其一,今之形声字古每书作假借字,汉代文献中此例不胜枚举。汉代许慎《说文》有“经,织从丝也”。许慎所用的“从”字,即今之形声字“纵”字的假借字。我们既知纵字在汉代实写作从,那么我们把汉人(司马迁)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纬编即编联简策的纬绳,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所以《说文》又称“纬,织衡丝也”。简书的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织布帛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组绳则是横向编联的,犹如织布帛的纬线。据此,把横向编联简册的组绳称作“纬绳”“纬编”是理所当然的。其二,古代简书并非全都是用皮绳编缀的。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写道:“所用以编简札为册者,多为丝纶。字或作绳或作编。荀勖《穆天子传》谓汲郡魏家所出‘皆竹简素丝编’,《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记襄阳古冢所出《考工记》‘竹简书,青丝编……’居延出土汉简册,则用麻绳”。毫无疑义,所谓“素丝编”“青丝编”都是指的丝绳。出土简册,则木简仅见用麻绳。除了“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外,尚不见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
41、作者认为《辞海》对“韦编三绝”的“韦”字解释有误,不能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一项是__________。
A、把横向编联简册的组绳称作“韦编”是理所当然的
B、孔子读《易》,竟然多次翻断了简策的编绳来源:安通学校
C、既然“纵”字在汉代时写作“从”,那么把“韦编”读作“纬编”是合理的
D、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玮(韦)编即编联简策的纬编
42、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
A、目前尚未见到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因此“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可能是错误的
B、只有“韦编三绝”的“韦”是皮做的绳子,其余编联简册的“韦”都是“素丝编”和“青丝编”
C、历史上未见到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因此“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是错误的
D、“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只见于史书的记载而尚未见到过用皮绳编联简册的实物
4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___。
A、作者认为“韦”不作“熟牛皮”讲的一个原因是,“韦”应是“经纬”的“玮”的假借字
B、作者除了援引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的论述,还考证了我国古代有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
C、我国已出土的古代的竹简都是用“素丝编”或“青丝编”编联的,而编联木简则用麻绳
D、简书的竹简是横排的,像织布帛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绳子是纵向的,像织补帛的纬线,所以把它称作“纬线”或“韦线”来源:安通学校
4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
A、“我们把汉人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句中的“汉人”指的是汉族人,因为当时少数民族还没有使用简册
B、“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易》,指的是《周易》,春秋时期即以传世
C、本文作者对“韦”字作出了新的解释,但这并没有改变成语“韦编三绝”的含义
D、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人们借助汉字表意的特征,在文献考证中,常能有新的发现
45、根据全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________。
A、“韦编三绝”的“韦”,实际上是“玮”的假借字
B、编联简策的“韦”是横向编联的,相当于织布帛的纬线
C、古代简书不用皮绳编缀来源:安通学校
D、一直以来人们把“韦编三绝”的“韦”解释为“熟牛皮”,是错误的
(四)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五道题。
桥是种固定建筑物,一经造成,便屹立大地,可以千载不移,把它当作在面标志,应当是不再准确不过的。《史记·苏秦列传》里有段故事:“尾生(人名)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他们所以约定在桥下相会,就因为桥是不会动的,但是,这里所谓不动,是指大动而言,至于小动、微动,它却和万物一样,是持续不断、分秒不停的。来源:安通学校
车在桥上过,它的重量就使桥身变形,从平直的桥身变为弯曲的桥身,就同人坐在板凳上,把板凳坐弯一样。板凳的腿,因为板的压迫,也要变形,如果这腿是有弹簧的,就可看出,这腿是被压短了。桥身的两头是桥墩,桥上不断行车,桥墩就像板凳腿一样,也要被压短而变形。把板凳放在泥土上,坐上人,板凳腿就把人的重量传到泥土中,使泥土发生变形。桥墩也同样使下面的基础变形。桥身的变形表示桥上的重量传递给桥墩了,桥墩的变形表示桥身上的重量传递给基础上,基础的变形表示桥墩上的重量传递给桥下的土地了。通过桥身、桥墩和基础的变形,桥上的一切重量就都逐层传递,最后到达桥下的土地中,桥上的重量终为地下的抵抗所平衡。物体所以能变形,是由于内部分子的位置有变动,也就是由于分子的运动。
胡子车在桥上高速行驶时,使桥梁整体发生震动。此外,桥还受气候变化的侵袭。在狂风暴雨中,桥是要摆动或扭动的;就是在冷暖不均、温度有升降时,桥也要伸缩,形成蠕动。桥墩在水中,经常受水流的压迫和风浪的打击,就有摇动、转动和滑动的倾向而在地基中发生移动。此外,遇到地震,全桥还会受到水平方向和由下而上的推动。所有以上种种的动而引起的桥的变形,加上桥上重量和桥本身重量所引起的变形,构成全桥各部的总变形。任何一点的变形,就是那里的分子运动的综合表现。
桥是固定建筑物,所谓固定就是不在空间有走动,不像车船行走。但是,天地间没有完全固定的东西,桥的平衡只能是瞬间现象,它仍是桥的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
46.根据文意,对“桥是不会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桥不会移动,处于完全静止的状态来源:安通学校
B.桥在有重车疾驰、巨浪冲击时是岿然不动的
C.桥上无车无人,只有本身重量时,它不发生变形
D.桥小动、微动不止,但人们察觉不出桥在空间的变化
47.文中用“人坐板凳”的比喻,要说明的一项是________。
A.桥是一定承载量的,超过承载量就要引起变形
B.建筑桥梁要保证质量,所用材料要符合科学的弹性系数
C.车在桥上驶过时,桥上的一切重量逐层传递到桥下土地中
D.桥像板凳,桥墩像板凳腿,所以桥能承重
48..下列对桥的运动的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______。
A.车在桥上高速行驶时,桥墩就有摇动、转动和移动
B.桥受气候变化的侵袭,在狂风暴雨中会发生摆动和扭动
C.受水流压迫和风浪打击,桥墩在地基中发生移动
D.在冷暖不均、温度升降时,桥会伸缩,发生蠕动来源:安通学校
49.下列对本文中心的归纳,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桥在重力作用和各种外力的影响下会发生变形
B.桥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桥的运动就是桥的存在形式
C.桥的平衡是桥的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瞬间现象
D.桥任何一点的变形,就是那里的分子运动的综合表现
50.根据第三段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受气候变化的侵袭,桥在狂风暴雨中会摆动、扭曲。
B.温度有升降时,桥有时也会伸缩,形成蠕动。
C.受到水流的压迫和风浪的打击是,桥就会摇动、转动和滑动。
D.地震时,桥会受到水平方向和由下而上的推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