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
各位专家领导: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内容。
一、 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本课上承第18课《三国鼎立》中吴国对南方经济的开发,下启南方经济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为以后讲述南方经济在南宋时期全面超过北方做好了铺垫。本课介绍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以及北方汉人的南迁,始终围绕着统一和民族融合这一历史主线索,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地位。
2.教材内容要素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因此,有必要先搞清楚本课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简要脉络大约由三个时期构成:第一个时期是西晋兴亡,讲述的主要事件是司马氏代魏和西晋的皇族纷争,连带简述了少数民族的内迁。第二个时期是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在简略说明朝代的兴替之外,对十六国政权仅仅涉及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而着重讲述淝水之战。第三个时期是南朝,突出了江南经济的开发问题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新课程理念,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促进,通过师生共研,生生合作,由浅入深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同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以恰当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从有关历史典故或历史成语中了解人口南迁的情况,通过制表总结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4、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年龄小,生理心理处于青春初期,还没有完全摆脱儿童时期的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这些特点。另外,他们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现象入手,这样他们才能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有话可说,有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通过老师设计的活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动手动脑主动参与进来,给他们创造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达到师生、生生互动,教与学相互促进共同民展和进步。
5.重点、难点、关键: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淝水之战”之所以是重点,这是因为“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暂时稳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突出重点教师要尽可能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想象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还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帮助学生建立关于战役的空间概念。同时,还应引导学生领会东晋将士在强敌压境、众寡悬殊的形势下,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精神;并注意引导学生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进而懂得民族团结对于稳定政治的重大意义。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加以学习和掌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问题。江南开发问题之所以成为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应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提供的一些古籍记载的资料,将江南开发前后的社会经济生活特点进行比较,加以阐释,尽可能让学生能有直观的印象,顺利突破难点。
6. 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选择:
说教法:
1、 采用问题教学法
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个问题,以图说文,联系旧知识,让学生在讨论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 线索教学法
将本课分为两条主线索:即政治一条线、经济一条线,经济是主线、政治是辅线,两条线互相影响,又互相促进。
3、 启发式教学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读、观察相结合,通过学生思考来突破课文难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如纪录片片断、照片等),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
5、师生合作教学法:
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6、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
心理上,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老师应抓住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是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在学习中注意联系旧知识,更重要的是联系当前的现实社会,使学生学会以史鉴今
说学法:
1、 自主、探究学习法: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在教师指导下,带着问题,运用多种手段进行预习:如上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上网查找相关内容等。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使学生能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预习。
2、 合作学习法: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和学生是合作者的关系,尊重学生的回答,使之在不断的讨论、思考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7.练习内容安排: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教材第104页练一练:
目的:巩固基础知识
教材第101页103页104页的动脑筋: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在老师启发帮助下课堂口头完成
二.教学过程:
A、 复习提问:
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
B、 导入新课:
出示清朝的地图指出当时经济繁荣地区,接着出示两晋以前历朝的都城。
提出问题:两晋之前我国的统治中心在什么区域?为什么到了清朝时候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由此导入新课。
C、 讲授新课:
一、 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板书)
1、 西晋代魏和三国结束(板书)
指导学生了解司马氏代魏,西晋完成了短暂的统一。由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西晋陷入混乱。
2、少数民族的内迁(板书)
指导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内迁。
3、西晋的灭亡(板书)
316年,西晋灭亡。
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
二、 淝水之战(板书)
1、 东晋的建立(板书)
了解东晋建立的时间、都城。
2、 前秦统一北方(板书)
了解前秦的兴起。
学生活动:如果你是符坚你在统一北方后,下一步想做什么?
自然过渡到淝水之战。
3、 淝水之战(板书)
引导学生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来讲述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
动脑筋:符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4、 东晋十六国对峙局面的形成(板书)
了解淝水之战以后南北的形势以及南朝的变迁。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板书)
1、 江南地区的开发(板书)
引导学生思考:开发一个地区需要哪些必要的条件?
指出在封建社会人口是衡量一个朝代是否繁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南方具备了经济发展所要求的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北方人民的内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引导学生联系今天我国的西部开发进行讨论。
动脑筋:《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2、福建地区的开发(板书)
西晋末年,朝政腐败,八王倾轧,北方的匈奴、氐、羌、鲜卑五个少数民族乘机发动反对西晋王朝的起义,史称“五胡乱华”。大批汉民被迫度江南逃,这年是晋怀帝的永嘉年间(307——313年),故史称为“永嘉南渡”。
南渡的百姓先是成群接队移居在江浙一带,及江西境内,后来南迁的人数不断增加,一部分北方汉人就翻山越岭进入福建,如传说晋江的地名,就是因晋代南下福建的汉人沿江而居得名的。1937年,在南安县丰州发掘了一座东晋永康三年(375年)的坟墓,发现了一枚:部曲将印“的印绶,说明当时确有人数众多的移民安居在闽南。八姓(林、黄、陈、郑、詹、邱、何、)入闽,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北方汉人大规模进入福建,加快了福建地区的发展。
D、 巩固小结:
依据政治一条线,经济一条线进行小结。
E、 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一、 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板书)
1、 西晋代魏和三国结束(板书)
2、 少数民族的内迁(板书)
3、 西晋的灭亡(板书)
二、 淝水之战(板书)
1、 东晋的建立(板书)
2、 前秦统一北方(板书)
3、 淝水之战(板书)
4、 东晋十六国对峙局面的形成(板书)
三、 江南地区的开发(板书)
1、 江南地区的开发(板书)
2、 福建地区的开发(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