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文学常识
Chinua Achebe(阿契贝), Nigeria, (b. 1930), Things Fall Apart (瓦解)
Hans Christian Andersen(安徒生), Denmark, (1805-1875), Fairy Tales and Stories(童话故事集)
Jane Austen(奥斯汀), England, (1775-1817), 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
Honore de Balzac(巴尔扎克), France, (1799-1850), Old Goriot(高老头)
Samuel Beckett(贝克特), Ireland, (1906-1989), Trilogy: Molloy, Malone Dies, The Unnamable(三部曲)
Giovanni Boccaccio(卜迦丘), Italy, (1313-1375), Decameron(十日谈)
Jorge Luis Borges(博尔赫斯), Argentina, (1899-1986), Collected Fictions(小说集)
Emily Bronte(埃米·勃朗特), England, (1818-1848), Wuthering Heights(呼啸山庄)
Albert Camus(加缪), France, (1913-1960), The Stranger(局外人)
Paul Celan(塞兰), Romania/France, (1920-1970), Poems(诗集)
Louis-Ferdinand Celine(塞利纳), France, (1894-1961), Journey to the End of the Night(茫茫黑夜漫游)
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塞万提斯), Spain, (1547-1616), Don Quixote(堂吉诃德)
Geoffrey Chaucer(乔叟), England, (1340-1400), Canterbury Tales(坎特伯雷故事集)
Joseph Conrad(康拉德), England,(1857-1924), Nostromo
Dante Alighieri(但丁), Italy, (1265-1321), The Divine Comedy(神曲)
Charles Dickens(狄更斯), England, (1812-1870), Great Expectations(远大前程)
Denis Diderot(狄德罗), France, (1713-1784), Jacques the Fatalist and His Master(定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Alfred Doblin(德布林), Germany, (1878-1957), Berlin Alexanderplatz(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Fyodor M Dostoyevsky(陀斯妥耶夫斯基), Russia, (1821-1881), Crime and Punishment(罪与罚); The Idiot(白痴); The Possessed(群魔); The Brothers Karamazov(卡拉马佐夫兄弟)
George Eliot(乔治·艾略特), England, (1819-1880), Middlemarch(米德尔马奇)
Ralph Ellison(埃利森), United States, (1914-1994), Invisible Man(看不见的人)
Euripides(欧里庇得斯), Greece, (c 480-406 BC), Medea(美狄亚)
William Faulkner(福克纳), United States, (1897-1962), Absalom, Absalom(押沙龙,押沙龙); The Sound and the Fury(喧哗与骚动)
Gustave Flaubert(福拜楼), France, (1821-1880), Madame Bovary(包法利夫人); A Sentimental Education(情感教育)
Federico Garcia Lorca(洛尔迦), Spain, (1898-1936), Gypsy Ballads(吉卜赛谣曲集)
Gabriel Garcia Marquez(马尔科斯). Colombia, (b. 1928),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百年孤独); 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霍乱时期的爱情)
Gilgamesh(吉尔加美什史诗), Mesopotamia (c 1800 BC).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歌德), Germany, (1749-1832), Faust(浮士德)
Nikolai Gogol(果戈尔), Russia, (1809-1852), Dead Souls(死魂灵)
Gunter Grass(格拉斯), Germany, (b.1927), The Tin Drum(锡鼓)
Joao Guimaraes Rosa(罗萨), Brazil, (1880-1967), The Devil to Pay in the Backlands
Knut Hamsun(汉姆生), Norway, (1859-1952), Hunger(饥饿).
Ernest Hemingway(海明威), United States, (1899-1961), The Old Man and the Sea(老人与海)
Homer(荷马), Greece, (c 700 BC), The Iliad(伊利亚) and The Odyssey(奥德赛)
Henrik Ibsen(易卜生), Norway (1828-1906), A Doll's House(玩偶之家)
The Book of Job(约伯记), Israel. (600-400 BC).
James Joyce(乔伊斯), Ireland, (1882-1941), Ulysses(尤利西斯)
Franz Kafka(卡夫卡), Bohemia, (1883-1924), The Complete Stories(故事全集); The Trial(审判); The Castle Bohemia(城堡)
Kalidasa(迦梨陀婆), India, (c. 400), The Recognition of Sakuntala(凭表记认出的沙恭达罗)
Yasunari Kawabata(川端康成), Japan, (1899-1972), The Sound of the Mountain(山音)
Nikos Kazantzakis(卡赞扎基斯), Greece, (1883-1957), Zorba the Greek(希腊人左巴)
DH Lawrence(劳伦斯), England, (1885-1930), Sons and Lovers(儿子与情人)
Halldor K Laxness(拉克斯内斯), Iceland, (1902-1998), Independent People(独立的人们)
Giacomo Leopardi(莱奥帕尔迪), Italy, (1798-1837), Complete Poems(诗全集)
Doris Lessing(朵丽丝·莱辛), England, (b.1919), The Golden Notebook(金色的笔记本)
Astrid Lindgren(林德格伦), Sweden, (1907-2002), Pippi Longstocking(长袜子皮皮)
Lu Xun(鲁迅), China, (1881-1936), 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狂人日记及其他故事)
Mahabharata(摩诃婆罗多), India, (c 500 BC).
Naguib Mahfouz(马哈福兹), Egypt, (b. 1911), Children of Gebelawi
Thomas Mann(托马斯·曼), Germany, (1875-1955), Buddenbrook(布登洛克一家); The Magic Mountain(魔山)
Herman Melville(麦尔维斯), United States, (1819-1891), Moby Dick(大白鲨)
Michel de Montaigne(蒙田), France, (1533-1592), Essays(随笔).
Elsa Morante(莫兰德), Italy, (1918-1985), History(历史)
Toni Morrison(莫里森), United States, (b. 1931), Beloved(宠儿)
Shikibu Murasaki(紫式部), Japan, (N/A), The Tale of Genji Genji(源氏物语)
Robert Musil(穆西尔), Austria, (1880-1942), The Man Without Qualities(没有品格的人)
Vladimir Nabokov(纳博科夫), Russia/United States, (1899-1977), Lolita(洛丽塔)
Njaals Saga(冰岛史诗), Iceland, (c 1300).
George Orwell(奥威尔), England, (1903-1950), 1984(1984年)
Ovid(奥维德), Italy, (c 43 BC), Metamorphoses(变形记)
Fernando Pessoa(佩索亚), Portugal, (1888-1935), The Book of Disquiet
Edgar Allan Poe(爱伦·坡), United States, (1809-1849), The Complete Tales(故事全集)
Marcel Proust(普罗斯特), France, (1871-1922),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追忆逝水年华)
Francois Rabelais(拉伯雷), France, (1495-1553), Gargantua and Pantagruel(巨人传)
Juan Rulfo(鲁尔福), Mexico, (1918-1986), Pedro Paramo(佩德罗·帕拉莫)
Jalal ad-din Rumi(鲁米), Iran, (1207-1273), Mathnawi(神圣的玛斯纳维)
Salman Rushdie(拉什迪), India/Britain, (b. 1947), Midnight's Children(午夜的孩子们)
Sheikh Musharrif ud-din Sadi(萨迪), Iran, (c 1200-1292), The Orchard(果园)
Tayeb Salih(萨利赫), Sudan, (b. 1929), Season of Migration to the North(移居北方的时期)
Jose Saramago(萨拉马戈), Portugal, (b. 1922), Blindness(失明症漫记)
William Shakespeare(莎士比亚), England, (1564-1616), Hamlet(哈姆雷特); King Lear(李尔王); Othello(奥赛罗)
Sophocles(索福克里斯), Greece, (496-406 BC), Oedipus the King(俄狄浦斯王)
Stendhal(司汤达), France, (1783-1842), The Red and the Black(红与黑)
Laurence Sterne(斯特恩), Ireland, (1713-1768), 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ristram Shandy(商第传)
Italo Svevo(斯维沃), Italy, (1861-1928), Confessions of Zeno(泽诺的意识)
Jonathan Swift(斯威夫特), Ireland, (1667-1745), Gulliver's Travels(格列佛游记)
Leo Tolstoy(托尔斯泰), Russia, (1828-1910), War and Peace(战争与和平); Anna
Karenina(安娜·卡列宁娜); The Death of Ivan Ilyich and Other Stories(伊凡·伊里奇之死及其他故事)
Anton P Chekhov(契诃夫), Russia, (1860-1904), Selected Stories(故事选)
Thousand and One Nights(一千零一夜), India/Iran/Iraq/Egypt, (700-1500).
Mark Twain(马克·吐温), United States, (1835-1910),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Valmiki(蚁垤), India, (c 300 BC), Ramayana(罗摩衍那)
Virgil(维吉尔), Italy, (70-19 BC), The Aeneid(埃涅阿斯纪)
Walt Whitman(惠特曼), United States, (1819-1892), Leaves of Grass(草叶集)
Virginia Woolf(伍尔芙), England, (1882-1941), Mrs. Dalloway(达洛威夫人); To the Lighthouse(到灯塔去)
Marguerite Yourcenar(尤瑟纳), France, (1903-1987), Memoirs of Hadrian(亚得里安回忆录)
-- 世界著名作家介绍
莫泊桑
作者简介:(1850~1893)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他受老师、诗人路易·布那影响,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后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他以《羊脂球》(1880)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80年代。10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1883)、《俊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我们的心》(1890)。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骗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的荒淫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盼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羊脂球》。 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
巴尔扎克
作者简介:巴尔扎克——(Honore de Balzac。1799~1850)
他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 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100多 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 “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巴尔扎克出生于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致富的资产阶级家庭,法科学校毕业后,拒绝家庭为他选择的受人尊 敬的法律职业,而立志当文学家。为了获得独立生活和从事创作的物质保障,他曾试笔并插足商业,从事出 版印刷业,但都以破产告终。这一切都为他认识社会、描写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他不断追求 和探索,对哲学、经济学、历史、自然科学、神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极为广博的知识。 1829年,巴尔扎克完成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这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作品为他带来巨大声誉,也为法 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放下第一块基石,巴尔扎克将《朱安党人》和计划要写的一百四五十部小说总命名为 《人间喜剧》,并为之写了《前言》,阐述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基本原则,从理论上为法国批判现 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巴尔扎克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他在小说结构方面匠心独运,小说结构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并善于 将集中概括与精确描摹相结合,以外形反映内心本质等手法来塑造人物,他还善于以精细人微、生动逼真的 环境描写再现时代风貌。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败和资产阶级的上升 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甚至在经济的细节方面(如革命以 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我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院和统计学家那里学 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恩格斯:《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巴尔扎克以自己的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树立起不朽的丰碑。
*******************************************************************
契诃夫
作者介绍:契河夫,(l860~1904)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契河夫出生于小市民家庭,父亲的杂货铺破产后,他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年,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的作品,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都受到很大震动。《带阁楼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讽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会改良主义活动的于事无补。《农民》(1897)极其真实地描述了农民在80、90年代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而《在峡谷里》则揭露富农穷凶极恶的剥削,反映了资本主义渗透农村的情况,说明作者把表现俄国社会阶级斗争列入其创作主题,在《新娘》(1903)中,他相信旧制度一定灭亡,新“生活早晚会来!”
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剧本故事虽取材于日常生活,情节朴素,进展平稳,但却富有深刻象征意义。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l749~1832)
德国著名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他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 拉斯堡大学学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德国“狂飙突进”的中坚,1775~1786他为 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一事无成,他不但没战胜德国市民的鄙俗气,“相反,倒是鄙俗气战胜了他”(马 克思)。于是,1786年6月他化名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只任剧院监督, 政治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1794年与席勒交往后,随着欧洲民主、民族运动的高涨和空想社会主义 思想的传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飞跃,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歌德不仅善绘画,对自然科学有广泛研究,其创作囊括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 历史剧、悲剧、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最著名的 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和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1775 ~1828)。《少年维持之烦恼》写一个反对封建习俗,憎恶官僚贵族,跟鄙俗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在爱情上更遭封建势力 摧残打击的少年维特愤而自杀的浪漫故事。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使歌德从此亨有世界声 音。《浮土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给以加工改造。把浮士德写成一个不断追求、进取的理想人物; 把他的知识、爱情、政治、艺术、副业等五大发展阶段,都写成以封建政体腐败、感悟古典美追求的幻灭和“理性王国”蓝 图之虚妄为主体内容的悲剧阶段;成为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人士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概括。悲剧不但结
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手法为一体,且让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个思想言行都形成 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关系。作品也因而跟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 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威廉·迈斯特》分《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两部,内容写主人公走出家门寻求人生意义的故事, 肯定实践的重要意义,认定人生的最高理想是以专业技能力社会造福。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即由郭沫若译成中文。他的《浮士德》、《赫尔曼与窦绿苔》等作品 现己有了中文译本。
*******************************************************************
马克吐温
作者介绍:马克吐温,(Mark Twain l835~1910)
美国作家。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其笔名。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 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当过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军士兵,还经营过木材 业、矿业和出版业,但有效的工作是当记者和写作幽默文学。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 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他 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竟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诙谐 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
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 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 族歧视。《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通过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仅 批判封建家庭结仇械斗的野蛮,揭露私刑的毫无理性,而且讽刺宗教的虚伪愚昧,谴责蓄奴制的罪恶,并歌 颂黑奴的优秀品质,宣传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权利的进步主张。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审视角度自然 而独特,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19世纪末,随着美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 马克·吐温一些游记、杂文、政论,如《赤道环行记》(1897)、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 (1900)、《神秘来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义也逐渐减弱,而绝望神秘情绪则有所伸长。 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
*******************************************************************
列夫·托尔斯泰
作者介绍: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
欧·亨利(O. Henry, 1862-1910)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 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出身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医师家庭。 他的一生富于传奇性,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当银行出 纳员时,因银行短缺了一笔现金,为避免审讯,离家流亡中美的洪都拉斯。后因回家探视病危的妻子被捕入 狱,并在监狱医务室任药剂师。他在银行工作时,曾有过写作的经历,担任监狱医务室的药剂师后开始认真 写作。1901年提前获释后,迁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 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 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 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 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
雨果,(l802~1885)
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
大仲马
作者介绍:大仲马,(Alexandre Dumas l802~1870)
法国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其祖父是候爵德·拉·巴那特里,与黑奴结合生下其父,名亚历山大,受洗时用母姓仲马。法 国大革命爆发后,亚历山大·仲马屡建奇功,当上共和政府将军。大仲马终生信守共和政见,一贯反对君主专政,憎恨复辟王朝, 不满七月王朝,反对第二帝国。他饱尝种族歧视,心中受到创伤。家庭出身和经历使大仲马形成了反对不平、追求正义的叛逆性 格。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类型作品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大仲马的剧本《享利第三及其宫廷》 (1829)比雨果的《欧那尼》还早问世一年。这出浪漫主义戏剧,完全破除了古典主义“三一律”。大仲马小说多达百部,大都以 真实的历史作背景,以主人公的奇遇为内容,情节曲折生动,处处出人意外,堪称历史惊险小说。异乎寻常的理想英雄,急剧发展的故事情节,紧张的打斗动作,清晰明朗的完整结构,生动有力的语言,灵活机智的对话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最著名的是 《三个火枪手》旧译《三剑客》,(1844)、《基督山伯爵》。大仲马被别林斯基称为“一名天才的小说家”,他也是马克思 “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狄更斯
英国小说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这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情和支持。 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写劳资矛盾的长篇代表作《艰难时代》(1854)和描写1789年法国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双城记》(1859)。前者展示了工业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描写了工人阶级的团结斗争,并批判了为资本家剥削辩护的自由竞争原则和功利主义学说。后者以法国贵族的荒淫残暴、人民群众的重重苦难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威力,来影射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预示这场“可怕的大火”也将在法国重演。其他作品有《奥列佛·特维斯特》(又译《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和《远大前程》(1861),等等。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司汤达(法国)
狄更斯(英国)
巴尔扎克(法国)
欧亨利(英国)
雨果(法国)
卡夫卡(奥地利)
莫泊桑(法国)
安徒生(丹麦)
马克吐温(美国)
普希金(俄国)
德莱塞(美国)
米兰昆德拉(捷克)
川端康成(日本)
契诃夫(俄国)
大江健三郎(日本)
左拉(法国)
高尔基(前苏联)
村上春树(日本)
霍桑(美国)
果戈里(俄国)
屠格涅夫(俄国)
法捷耶夫(前苏联)
大仲马(法国)
梅里美(法国)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
歌德(德国)
托尔斯泰(俄国)
普列姆昌德(印度)
劳伦斯(英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