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节约资源 变废为宝 ——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叙事
人,要丰衣足食的活着就应该懂得经济“算计”,所以有了专门的研究如何有效积累财富并权衡各种有利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的科学,它就是《经济学》。纯概念的东西,看起来似懂非懂,还是著名经济学家劳埃德诺滋简单明了地道破“天机”:经济学就是研究节省的,我们不得不节省,因为我们资源缺乏。于是有了节约型国家、节约型社会、节约型企业、节约型学校的提倡,节约也成了一个小到体现个人素质,大到体现国家文明程度的节点,这样说当然有它的道理,因为真正有素质的富翁不是花钱如流水夸富的富翁;真正文明的国家绝不是对资源滥用的国家。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节约,利己、利人、利社会。节约教育成了“成人”过程中的必修课之一。
节约教育的精神价值决定整体节约教育的成败,没有终端性的目标指向和过程性的精神支柱,学生对“节约”在理解上出现偏差是肯定的,很多学生认为节约就是小气老师在教他们怎么抠门,节约教育被简单地变成了“守财教育”,所以,为节约而进行节约教育显然是不高明的,让学生有节约意识,就必需有一个合理的支点,在节约资源理念与品质上下功夫,以一种强烈的方向性和荣誉感引起学生节约的热情。 综合实践课程是探究与实践静动的结合,在这一过程中进行节约意识的教育可谓是个好的契机,通过调查,学生进行节约意识的比较,例: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虽拥有15亿资产及180亿捐助的经济实力,但仍然“小气”,“小气” 到在中国早被淘汰的收音机和电话在这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公寓里被当作好东西整齐地摆放着,而我们却早当作垃圾处理了。例二:德国是发达国家之一,但德国人过日子则相当“小气”,从无半点一掷干金的豪气,他们视浪费食物为“暴殄天物”,他们视穿衣简朴整洁为时尚,无人会为提高身份而去衣冠楚楚。
其次,通过数据解读使学生增加对节约意识的理解:“纸”的思考,如果我们每人节约一张纸,全国就节约了10多亿张纸,这意味着一片树林逃生于锯下,且防止了水土的流失;“电”的调查,每人节约一度电,全国就省10亿多度电,这意味着大批用于发电的煤和水这些能源和资源留给了子孙后代,让他们一代代利用并持续发展;“米”的研究,每人每天不浪费一粒米,这一粒米积攒起来可供养3.5万人;“水”的探索,每人节约一滴水,一天就有126吨水省下,可供667人生存。同学们惊叹这些数字,更惊叹“一”居然是一个庞大的集合,为“一”制定节约行动:节约用电,人离熄灯;节约用水,点滴做起;珍惜粮食,健康饮食;节约用纸,正反两用;合理消费,不要铺张;学习用品,反复使用。把节约概念与节省行动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方向性和荣誉感,让学生明白节约是一种美德,一种态度。
此外,在综合实践的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节约还有另一种形式,即:变废为宝。变废为宝做起来简单且有趣,不仅实现了节约,同时还保护了环境。如:“水”实验中,学生们自觉地用适量水做研究,动作轻且稳,没有让水洒出一滴;互相提醒不要把水倒掉,可以反复使用;学生懂得洗衣机洗衣水位不要太高、洗澡不要洗的太久、洗手水龙头不要开太大、洗脸不需要用一盆水等节水办法后,还提供了“变废为宝”的节水办法,即:一水多用。“淀粉”实验,学生们没有象以前那样一勺勺的用淀粉,而是每次用一粒熟米饭用少量水化开,再进行测试;“纸”实验,学生们一改往日一撕一张的“气派”,用纸基本控制在面积25平方厘米左右,并主动将做过实验的纸留下,以便下一班同学重复使用进行实验,孩子们懂得了一纸多用废纸不废的好方法;“电”实验,学生们派出两名同学,将照明灯关掉两排,只留另两排灯管照明,同学们说,做实验不是写字,可以看清楚就行,孩子们开始有节约意识了,这让人欣慰;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知道了节约并非是一点合理的“省”就算完整了事了,它除了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或能源来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外,还包含资源回收再利用的概念,掌握了变废为宝的方法,如:他们收集带回的易拉罐、各类废旧书报等纸张、各种饮料瓶等,把这些“废弃物”作为手工才艺制作的材料:易拉罐做成校舞狮队的狮子“毛”;废旧书报卖到废品收购站;各种饮料瓶做成精致的小工艺品;废旧杂志做成时装进行表演;用过的纸箱做成科技模型;破旧衣服利用起来做成布贴画;将用过的课本及课外书籍集中起来,“爱心奉献”捐赠给山区儿童……等。从中,学生们懂得了什么是“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知道了捐赠行为属公益活动;变废为宝,可节约资源等道理。
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们从小事中见出节约的生活哲理,体会科学精神,感受人文情怀,潜移默化进步思想,养成好的品行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