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单选:
1.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 A ) 的诞生, 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学科。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爱弥尔》D.《教育论》 E.《教育漫话》
2.中国以法令的形式颁布并在全国推行的第一个学制是1904年公布的( B ) 。它
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E.六三三学制
3.影响教育发展规模的因素主要有( AB
A.人口数量 B.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C.社会政治经济制度D.社会文化E.法律制度
4.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 BCDE ) 等规律。
A.稳定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E.个别差异性
5.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递交的报告《教育一一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 , 它们是( ABCD ) 。
A.学会认知 B.学会做事 C.学会共同生活 D.学会生存 E.学会反思
6.当代社会存在的基本教育形态是( ABC
A.社会教育 B.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 D.终身教育 E.高等教育
1.在教育学发展史上, 第一本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来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学专著
是德国赫尔巴特的( B ) 。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爱弥尔》 D.《教育论》 E.《教育漫话 》
2.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 BCE ) 。
A.教育即生活 B.社会即学校 C.生活即教育 D.学校即教育 E.教学做合一
3.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E
A.稳定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E.个别差异性
4.规定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性质、 总方向、 总目标的是( A
A.教育方针 H.教育目的 C.培养目标 D.教育目标 E.教学目标
5.家庭教育的特点包括( ABCDE
A.先导性 B.感染性 C.权威性 D.终身性 E.针对性
6.下列哪些是中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享有的合法权利( ACDE
A.生存的权利 B.婚姻的权利 C.受尊重的权利 D.受教育的权利 E.安全的权利
l.”教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出自( C )
A.《中庸》 B《论语》 C.《学记》 D《说文解字》 E.《师说》
2.影响教育发展规模的因素主要有( AB ) 。
A.人口数量 B.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 C.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D.社会文化 E.法律制度
3.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 BCDE ) 等规律。
A.稳定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E.个别差异性
4.规定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性质、 总方向、 总目标的是( A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培养目标 D.教育目标 E.教学目标
5.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规范形式包括( ABC )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作业 E.考核
6.英国”新学校”模式推行的教育方式是( BDE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书本中心 D.社会中心 E.活动中心
1.在教育学发展史上, 第一本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来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学专著
是德国赫尔巴特的( B ) 。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爱弥儿》D.《教育论》E.《教育漫话》
2.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 BCE ) 。
A.教育即生活 B.社会即学校 C.生活即教育 D.学校即教育 E.教学做合一
3.人 口增长率会影响到以下哪些教育因素( CDE ) 。
A.教育目的 B.教育内容 C.教育发展规模 D.教育结构 E.教育质量
4.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 施 以相应的教育, 这是遵循 了人的发展的( D ) 。
A.稳定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E.个别差异性
5.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有( ABC ) 。
A.教学 B.综合实践活动 C.咨询与指导 D.家庭教育 E.社区教育
6.当代社会存在的基本教育形态是( ABC ) 。
A.社会教育 B.学校教育 C, 家庭教育 D.终身教育 E.高等教育
填空题
2.教育民主化要求实现全民教育, 就是要使每一个人都获得 受教育机会 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
4.中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 提高国民素质 。
5.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作为教学的任务之一 , 其核心或者说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传
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强调在集体中经过集体进行教育的集体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马可连柯 。
2.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特点, 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 循序渐进 地进行。
3.中国基础教育 的培养 目标应以素质教育的总 目标为指导, 即”以 德育 为 核心 , 以 创新精神 与实践能力为重点”。
5.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 自主性 、 能动性 、 创造性。
1.”不愤不启, 不徘不发”教育思想最早出自《 论语 》。
2.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 , 儿童有一个现有的发展水平和一个可能的发展水平
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范围是” 最近发展区 ”。
3.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 生物前提 和发展的 潜在可能性 。
4.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作为教学的任务之一, 其核心或者说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传
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 。
1.教育活动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教育的基本矛盾。教育中的两大基本矛盾是教育与 社会发展 的关系、 教育与 人的身心发展 的关系。
2.义务教育具有 普遍性 和强制性 两个基本特性 。
3.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 课堂教学 。
4.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很多重要思想中, 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 学会学习 。
三 、 名词解释
1.广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 : 是自有人类以来就产生的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地说,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入的知识技能、 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 系统的或零碎的, 都是教育。
1.教育观念: 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教育工作者或其它社会成员头脑中的直接影响人们
的教育行为的教育主张、 教育观点和教育评价标准等。
2.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3教育思想: 泛指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 是指人们经过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实践而形成
的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 观点和看法。
4研究性学习: 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 经过学生各种探索活动, 获得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一式和学习过程。
1教育方针是由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 治经济要求提 出的, 带有法律效力的, 关于教育工作的方向、 目的、 道路的总体规定。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宗旨。
2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的地域为界, 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 并双向服务, 互惠互利, 学校为服务社 区, 社 区依赖于学校 , 旨在促进社 区经济、 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
四、 简答题
1.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有哪些?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
( 1) 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
( 2) 教育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授者;
( 3)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 组织者和实施者;
( 4) 教育者是学生学 习与发展的指导者 ;
( 5) 教育者也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2.简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 1) 倡导全面、 和谐发展的教育;
( 2)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 3) 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
( 4) 倡导建构的学习;
( 5) 形成正确 的评价观念;
( 6) 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1.简述教学的任务。
教学的任务:
( 1) 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 ;
( 2) 建构学生个性化的多元智力结构;
(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4) 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2.简述当代学生观。
当代学生观 :
( 1) 以人为本的理念;
( 2) 尊重的教育理念;
( 3) 重视学生发展性的教育理念
( 4) 依法施教的理念;
( 5) 自我教育的理念。
1.简述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1教育观念现代化2教育容现代化3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4教育管理现代化5教师素质现代化
2.简述中国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中国实施新课程改革主要是针对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
1教育观念滞后, 人才培养目标己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 实效性不强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4课程结构过于单一, 学科体系相对封闭, 难以反映现代科技、 社会发展的新内容, 脱离了学生教育和社会实际5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 课堂、 书本为中心, 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课程评价基本只重视学业成绩, 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使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经济、 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
1.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
( 1) 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 ;
( 2) 教育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授者 ;
( 3)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 、 组织者 和实施者;
( 4) 教育者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 ;
( 5) 教育者也是一个具有 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2.终身教育体系下学校教育面临的挑战有 :
( 1) 终身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理念;
( 2) 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目的和功能;
( 3) 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 4) 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阶段性和教育的组织。
五、 论述题
1.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教育的应对措施及改革趋势是什么?
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教育的应对措施及改革趋势 :
( 1) 追求教育 民主化 , 发展全民教育 ;
( 2) 实行主体性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3) 倡导学会关心 , 加强人文教育;
( 4) 追求教育的终身化, 构建学习化社会;
( 5) 谋求教育的国际化 , 注重教育的本土化。
1.结合实例, 谈谈你对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
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 经过学生各种探索活动, 获得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包括: ( 1) 问题性; ( 2) 开放性; ( 3) 综合性; ( 4) 社会性; ( 5) 实践性; ( 6) 主体性。
2.从教师专业结构的构成要素出发, 结合实际, 谈谈应该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的专业结构的构成要素:
( 1) 教师专业精神 : ①教育信念; ②教育态度和动机; ③自主发展需要和意识。
( 2) 教师专业知识: 普通文化知识、 专业学科知识、 一般教学法知识、 学科教学法知识、 个人实践知识。
( 3) 教师专业能力: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中国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内涵与特征的认识。
①根本原因是国家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要提高人 口素质 ② 直接原因是要从根本上治理”片面追求升学率”。
( 2) 素质教育的内涵: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3) 素质教育的特征: 全体发展、 全面发展、 主动发展、 和谐发展、 充分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
2.结合当前中国教育中存在的”忽视人”的实际问题, 论述什么是”尊重的教育理念”? 如何贯彻这种新型学生观?
”尊重的教育理念”: 尊重的教育就是把人看作教育的出发点, 坚持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并依据教育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其进行价值判断。
如何贯彻:
( 1) 尊重教育规律。教育必须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 2) 尊重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自尊。要做到一视同仁, 公平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 要用心去了解对方; 师生间建立平等、 自由、 关心、 鼓励、 帮助的关系; 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个活生生、 有独特个性的人; 意识到自我尊重的价值。
1.答题要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 经过学生各种探索活动, 获得发展, (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包括: 1问题性 2开放性 3综合性 4社会性 5实践性6主体性
结合实际:
2.当代学生的特点:
答题要点 :
( 1) 主体意识增强。主体性主要指三方面内容: 自主性、 能动性和创造性;
( 2) 信息获取方式多样;
( 3) 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 ;
( 4) 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