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络穴位与养生脏腑与经脉脏腑包括五脏与六腑。脏指的是实心或有机构的器官,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五脏之外还有一个叫心包络的,实际是六脏,但因心包络是心的外围,所以习惯上仍称五脏,但当脏腑与十二经脉连属时称六脏(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腑指的是空心的器官,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另外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合并称为第六个腑,叫做三焦。五脏的主要功能是储藏精气,脏含有“藏”的意思。六腑主持消化、吸收和排泄,腑含有“府舍”的意思,即有出有入。五脏归属阴,它连属的经脉叫阴经,六腑归属阳,它连属的经脉叫阳经。经脉循行到手的叫手经,循行到足的叫足经。十二脏腑与十
2、二经脉连属并配上阴阳属性的叫法是: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十二经脉。此外,还有督脉,在人的背部中线,属阳;任脉在人的胸腹部中线,属阴。对人体而言,脏的重要性要高于腑。脏的经络都在身体的正面以及手脚的内侧,腑的经络都在身体的背面和手脚的外侧。当人体受到外力威胁时,只要蹲下来卷曲身体,所有脏器的经络都在内侧,不容易受伤,这种设计是考虑非常周详的。十二经脉分为六对同名经: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手太阳小肠经
3、和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同名经上下相通,互相交接(其实是一条经)。脏腑之间肾与膀胱、肝与胆、心与小肠、脾与胃、肺与大肠相表里,表为阳,里为阴,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与脏腑的表里相合是一致的,即六条阴经与六条阳经互为表里。子午流注说十二经脉互相交通,互为表里,并按一定的流注次序(流注次序就是气血运行在十二经脉中的次序),运行气血,沟通表里,循环往复,周流不息,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表里、上下各部,成为彼此相通、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一个经脉对应一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衰。第
4、一个时辰,子时,夜里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第二个时辰,丑时,凌晨一点到三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第三个时辰:寅时,凌晨三点到五点,肺经旺,将肝储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第四个时辰:卯时,早晨五点到七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第五个时辰:辰时,早晨七点到九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第六个时辰:巳时,早晨九点到十一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第七个时辰:午时,早晨十一点到下午一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第八个时辰:未时,下午一点到三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第九个时辰: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
5、液及周身的“火气”。第十个时辰:酉时,下午五点到七点,肾经旺,有利于储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第十一个时辰:戌时,晚上七点到九点,心包经旺,在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第十二个时辰:亥时,晚上九点到十一点,三焦经旺,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中医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五行学说我们的身体从一出生就是阴阳不平衡的,或偏阳盛,或偏阴盛,阳虚的人平日以助阳温热为保健,阴虚的人通常以滋阴祛火为养生。尽力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保证。懂得五行生克,对恢复阴阳平衡很重要。肺属金,肾属水,肝属
6、木,心属火,脾属土(黑色食品入肾,青色食品入肝,黄色食品入脾,白色食品入肺,红色食品入心)。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是五行的相生(肺金生肾水,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是五行的相克(肺金克肝木,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肾水,肾水克心火,心火克肺金)。相生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相克是相制约的关系,二者密切联系,相互依存。人法自然,人顺四时,就是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养生。按照五行学说,一年四季,春属肝木,夏属心火,长夏属脾土,秋属肺金,冬属肾水。十二经络中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属土,心包、三焦也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