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地平线上教学设计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三次落日的不同颜色、形态,以及掌握表现这些的有关侧面烘托和历史文化典故所体现的精神内涵。2、能力目标: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同时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3、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并能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三次落日的不同颜色、形态,以及掌握表现这些的有关侧面烘托和历史文化典故所体现的精神内涵。教学难点: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教学方法
2、和学法指导:采用讲解和讨论解决教学重点,并在理解中不断锻炼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体会浓浓的悲悯情怀。教学过程: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有关大西北的系列图片:敦煌莫高窟、阳关沙漠等。 2、教师抒情性地导入:大西北的旷远、辽阔、苍凉、岑寂、广漠、蛮荒等无不体现了一个“大”字。大西北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有秦汉明月、千年雄关,有搅云风沙,有羌笛之怨。久远的丝绸之路,奇丽的敦煌石窟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她特有的神秘,对世人充满了诱惑。大多数人去大西北,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朝圣的庄严。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来体验大西北的落日,体验世间的大美。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二、学生快速浏
3、览并整体感知想想文本的结构是如何的?教师明确:第一部分:(1段):总写落日印象。第二部分:(222段):分写三次落日。第一层(25段):写第一次看到落日的情景。第二层(616段):写第二次看到落日的情景。第三层(1722段):写第三次看到落日的情景。第三部分:(23段):结束全篇,照应开头。三、文本分析,鉴赏概括(一)、分析第一部分(1)、思考: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为什么首先提出“世间有大美”?教师明确:是为了引出写作的主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想想:“我每年都要去一趟新疆”一句的作用。教师明确:第一:写去的次数多,使得观察落日的机会多,欣赏三次落日的体验才显得真实可信。第二:去的次数多,
4、对大西北的体验才够深刻。这样落日与其他景物相比才有可能,与其他地区相比才有可能,“世间有大美”才有所依附。(二)、分析第二部分1、思考:这部分总的写了三次落日,所写的三次落日表现特征如何(着重从颜色和形态方面展开),并且在对每次的描写中又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每次的落日所涉的历史典故有何不同?教师广泛发动学生寻找,最后教师明确,并形成板书:第一次颜色:春联的红。形态:勒勒车轮。侧面烘托:惊呆。历史文化典故:无。第二次:开始:颜色:灰白。形态:硬币。侧面烘托:遗忘。历史文化典故:我心永恒。后来:颜色:血红。形态:一轮。侧面烘托:脸泛着红光。历史文化典故:罗曼罗兰。第三次:开始:颜色:热烈的红。形
5、态:在云背后。侧面烘托:惊骇。历史文化典故:匈奴外迁。后来:颜色:炫目,形态:挥舞魔杖。侧面烘托:向红光走去。历史文化典故:成吉思汗。2、分析第一次看到落日的情景。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第一次落日描写清楚的?教师明确:第一次描写落日采用特写镜头的方式,抓住落日沉没的一瞬,将落日放置于一个极为开阔的背景之中,浓墨重彩,绘形绘色,为读者推出了一幅雄伟壮观的景象:“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柔和、美丽、安谧”。然后描写落日沉没的过程:“跳跃着,颤抖着降落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有些贪恋,不愿离去”。采用拟人的手法,细腻传神,生动地描绘了令人震撼的落日景象。3、分析第二次
6、看到落日的情景。(1)、思考:作者又是怎样把第二次落日的情景写清楚的?教师明确:第二次描写以时间为顺序,同时采用对比和烘托,写出落日的辉煌壮丽。一开始的太阳,“中午一过,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硬币整个一个下午,太阳就这样半死不活地”;而罗布淖尔荒原上,浑沌一片荒凉空旷四周雾霭弥漫如同走入地狱”,没有半点生机,就连司机播放的泰坦尼克号音乐也“给人带来一种梦幻般的死亡感觉”。到了黄昏,却景色突变,出现了无比辉煌的景象。“一平如抹的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驻那里”,“鲜艳,温柔”,就像“一个姑娘的红脸蛋”,“刚才那死气沉沉的”黑戈壁,一下子生动起来,泰坦尼克号音乐此时也变得“适当其时”,充满庄严和尊严
7、。(2)、同样的一次日出,为什么又提到了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塑造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让我们来了解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情况吧。教师明确: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位英雄式的人物,他是音乐家、剧作家,名满欧洲,经历了多重灾难。小说在描述他弥留之际的心理安慰时这样说:“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约翰克利斯朵夫弥留之际所说的话,正好照应了太阳的日落日出。他的生命因为精神而循环,他的精神就像太阳照耀人间。他的英雄品德如此伟大,作者用他来表现落日的情怀是非常合适的。(3)、思考:罗曼罗兰面
8、对太阳呼喊时为什么“热泪盈眶”?教师明确:我们从约翰克利斯朵夫弥留之际的话中,分明感觉到了他和太阳一样的性格与精神,他产生于日出,却已包含了落日的大悲情怀。作者用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个具有太阳精神的人来旁衬落日,也使得落日具有了英雄的感情。落日的即将逝去,是为了再生!生生不息,是人间永恒的真理。4、分析第三次落日情景。(1)、第三次写出了落日的什么特点?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色?教师明确:落日特点是壮丽、惊世骇俗、不平庸。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写火烧云来写落日。(2)、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篇幅来写成吉思汗,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教师明确:与壮丽的落日交相辉映,深化了文章的内涵,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深层
9、次思考。(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加了文章的思想深度和历史厚重感。)(3)、“西边天空终于恢复了它平庸的色彩”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教师明确:没有落日的天空是平庸的,作者以平庸的天空来反衬落日的壮丽、惊世骇俗、不平庸。(三)、分析文章第三部分思考:作者申明“我不敢独享”和用“雄伟的风景和世间有大美两句话并不是我的,前者是一个日本画家叫东山魁夷说的,后者则是中国画家张大千,在看了敦煌壁画以后发出的一声感叹”一句结尾的意义。教师明确:“我不敢独享”写出了日落给我的震撼;“世间有大美”照应开头并揭示出处。再次总结西部落日的特点,并用艺术大师对人间极顶辉煌的文化奇观的感叹与落日形成辉映,丰富了西部落日美
10、的内涵。四、总结全文艺术是美的,何况是一种超越生命的“大美”,愿我们时时在生活中观察美发现美继而来表现这种美,那样我们可以做到了“诗意地生活”了。附板书设计:西地平线上高建群第一部分:(1段):总写落日印象。第二部分:(222段):分写三次落日。第一层(25段):写第一次看到落日的情景。第二层(616段):写第二次看到落日的情景。第三层(1722段):写第三次看到落日的情景。第三部分:(23段):结束全篇,照应开头。第一次颜色:春联的红。形态:勒勒车轮。侧面烘托:惊呆。历史文化典故:无。第二次:开始:颜色:灰白。形态:硬币。侧面烘托:遗忘。历史文化典故:我心永恒。后来:颜色:血红。形态:一轮。侧面烘托:脸泛着红光。历史文化典故:罗曼罗兰。第三次:开始:颜色:热烈的红。形态:在云背后。侧面烘托:惊骇。历史文化典故:匈奴外迁。后来:颜色:炫目,形态:挥舞魔杖。侧面烘托:向红光走去。历史文化典故:成吉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