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点1防尘、防毒基本原则和要求 1. 对于作业场所存在粉尘、毒物的企业防尘、防毒的基本 原则是:优先采用先进的生产 工艺、技术和无毒(害)或低毒(害)的原材料,消除或减 少尘、毒职业性有害因素2原材料选择应遵循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低毒物质 代替高毒物质的原则。 3对产生粉尘、毒物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含露天作业的 工艺设备),应优先采用机械 化和自动化,避免直接人工操作。4. 对于逸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对产尘设备采取密闭措 施;5 可能存在或产生有毒物质的工作场所应根据有毒物 质的理化特性和危害特点配备 现场急救用品,设置冲洗喷淋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必要的 泄险区以及风向标。要点2 防噪声的基本
2、原则和要求1. 产生噪声的车间与非噪声作业车间、高噪声车间与低 噪声车间应分开布置。产生 噪声的车间,应在控制噪声发生源的基础上,对厂房的建筑 设计采取减轻噪声影响的措 施,注意增加隔声、吸声措施。 2在满足工艺流程要求的前提下,宜将高噪声设备相对集 中,并采取相应的隔声、 吸声、消声、减振等控制措施。 3为减少噪声的传播,宜设置隔声室。隔声室的天棚、墙 体、门窗均应符合隔声、 吸声的要求。 要点3 防非电离辐射 1. 非电离辐射的主要防护措施有场源屏蔽、距离防护、合理布局以及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等。 2产生工频电磁场的设备安装地址(位置)的选择应与 居住区、学校、医院、幼儿 园等保持一定的距离
3、,使上述区域电场强度控制在最高容许 接触水平以下。 3在选择极低频电磁场发射源和电力设备时,应综合考 虑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经济 社会效益;4对于在生产过程中有可能产生非电离辐射的设备,应 制定非电离辐射防护规划, 采取有效的屏蔽、接地、吸收等工程技术措施及自动化或半 自动化远距离操作,5 企业在设计劳动定员时应考虑电磁辐射环境对装有心 脏起搏器病人等特殊人群的 健康影响。 要点4 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和分类 1无机性粉尘 无机性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硅石、石棉、煤等;金 属性粉尘,如铁、锡、铝等及 其化合物;人工无机性粉尘,如水泥、金刚砂等。 2有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包括植物性粉尘,如棉、麻、面粉、
4、木材; 动物性粉尘,如皮毛、丝、骨 质粉尘;人工合成有机粉尘,如有机染料、农药、合成树脂、 炸药和人造纤维等。 3混合性粉尘 混合性粉尘是上述各种粉尘的混合存在,一般包括两种 以上的粉尘。生产环境中最常 见的就是混合性粉尘。要点5 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其理化性质有关,与其生物学 作用及防尘措施等也有密切关 系。在卫生学上,常用的粉尘理化性质包括粉尘的化学成分、 分散度、溶解度、密度、形 状、硬度、荷电性和爆炸性等。(一)粉尘的化学成分 粉尘的化学成分、浓度和接触时间是直接决定粉尘对人 体危害性质和严重程度的重要 因素。根据粉尘化学性质不同,粉尘对人体可有致纤维化、 中毒、
5、致敏等作用,如游离二 氧化硅粉尘的致纤维化作用。对于同一种粉尘,它的浓度越 高,与其接触的时间越长,对 人体危害越重。(二)分散度 粉尘的分散度是表示粉尘颗粒大小的一个概念,它与粉尘 在空气中呈浮游状态存在的 持续时间(稳定程度)有密切关系。直径小于5ym的粉尘对机体的危害性较 大,也易于达到呼吸器官的 深部。 (三)溶解度与密度 粉尘溶解度大小与对人危害程度的关系,因粉尘作用性 质不同而异。主要呈化学毒副 作用的粉尘,随溶解度的增加其危害作用增强;主要呈机械 刺激作用的粉尘,随溶解度的 增加其危害作用减弱。 (四)形状与硬度 (五)荷电性 高分散度的尘粒通常带有电荷,与作业环境的湿度和温 度
6、有关。尘粒带有相异电荷时,可促进凝集、加速沉降。粉尘的这一性质对选择除尘设 备有重要意义。荷电的尘粒在 呼吸道可被阻留。 (六)爆炸性 高分散度的煤炭、糖、面粉、硫磺、铝、锌等粉尘具有爆 炸性。发生爆炸的条件是高 温(火焰、火花、放电)和粉尘在空气中达到足够的浓度。 可能发生爆炸的粉尘最小浓度 为:各种煤尘为3040 g/m3,淀粉、铝及硫磺为7 g/m3,糖 为10.3 g/m3。要点6 生产性粉尘治理的技术措施 采用工程技术措施消除和降低粉尘危害, 是治本的对策, 是防止尘肺发生的根本措 施。 (一)改革工艺过程 通过改革工艺流程使生产过程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 从而消除和降低粉尘危害。
7、 (二)湿式作业 湿式作业防尘的特点是防尘效果可靠,易于管理,投资 较低。该方法已为厂矿广泛应 用,如石粉厂的水磨石英和陶瓷厂、玻璃厂的原料水碾、湿 法拌料、水力清砂、水爆清砂等。 (三)密闭、抽风、除尘 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应采用该方法。 干法生产 (粉 碎、拌料等)容易造成粉尘 飞扬,可采取密闭、抽风、除尘的办法,但其基础是首先必 须对生产过程进行改革,理顺 生产流程,实现机械化生产。在手工生产、流程紊乱的情况 下,该方法是无法奏效的。密 闭、抽风、除尘系统可分为密闭设备、吸尘罩、通风管、除 尘器等几个部分。 (四)个体防护 当防、降尘措施难以使粉尘浓度降至国家标准水平以下 时,应佩戴
8、防尘护具。 另外,应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现场的安全检查以及 对防尘的综合管理等。要点7 毒物形态 生产性毒物可以固体、液体、气体的形态存在于生产环境中。 1气体 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散发于空气中的气体如氯、溴、氨、一氧化碳和甲烷等。 2。蒸气 固体升华、液体蒸发时形成蒸气如水银蒸气和苯蒸气等。 3雾 混悬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如喷洒农药和喷漆时所形成雾滴镀铬和蓄电池充电时逸出的铬酸雾和硫酸雾等。 4烟 直径小于01m的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如熔铜时产生的氧化锌烟尘熔镉时产生的氧化镉烟尘电焊时产生的电焊烟尘等。 5粉尘 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大多数为0110 m。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
9、碎、筛分、包装等可引起粉尘飞扬。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是呼吸系统,也可经皮肤和消化道进入。要点8 对于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也应明确规范相关管理规定。密闭空间是指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限自然通风不良足够容纳一人进入并从事非常规、非连续作业的有限空间。如炉、塔、釜、罐、槽车以及管道、烟道、隧道、下水道、沟、坑、井、池、涵洞、船舱、地下仓库、储藏室、地窖、谷仓等。在职业活动中可能引起死亡、失去知觉、丧失逃生及自救能力、伤害或引起急性中毒的环境可以有以下一种或几种情形 1可燃性气体、蒸气和气溶胶的浓度超过爆炸下限(LEL)的10 2空气中爆炸性粉尘浓度达到或超过爆炸下限的30。3空气中氧含量
10、低于18或超过22。 4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5其他任何含有有害物浓度超过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IDLH)浓度的环境条件。 对于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的浓度和环境规定了准入条件。要点9 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采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危害的首选办法。 常用的生产性毒物控制措施如下 (一)密闭一通风排毒系统 该系统由密闭罩、通风管、净化装置和通风机构成。(二)局部排气罩 就地密闭局部排气罩按其构造分为3种类型。 1密闭罩 2开口罩 3通风结构。 (三)排出气体的净化 (四)个体防护。要点10
11、 气体净化方法1洗涤法 。 2吸附法 。 3袋滤法 。 4静电法 。 5燃烧法和高空排放法。确定方案原则:。确定净化方案的原则是设计前必须确定有害物质的成分、含量和毒性等理化指标确定有害物质的净化目标和综合利用方向应符合卫生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规定净化设备的工艺特性必须与有害介质的特性相一致落实防火、防爆的特殊要求。1洗涤法 洗涤法也称吸收法是通过适当比例的液体吸收剂处理气体混合物完成沉降、降温、聚凝、洗净、中和、吸收和脱水等物理化学反应以实现气体的净化。洗涤法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方法在工业上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它适用于净化CO、S02、NOx、HF、SiF4、HCl、CL2、NH2、Hg蒸气、酸
12、雾、沥青烟及有机蒸气。如冶金行业的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发生炉煤气净化化工行业的工业气体净化机电行业的苯及其衍生物等有机蒸气净化电力行业的烟气脱硫净化等等。 2吸附法 吸附法是使有害气体与多孔性固体(吸附剂)接触使有害物(吸附质)黏附在固体表面上(物理吸附)。当吸附质在气相中的浓度低于吸附剂上的吸附质平衡浓度时或者有更容易被吸附的物质达到吸附表面时原来的吸附质会从吸附剂表面上脱离而进入气相实现有害气体的吸附分离。吸附剂达到饱和吸附状态时可以解吸、再生、重新使用。吸附法多用于低浓度有害气体的净化并实现其回收与利用。如机械、仪表、轻工和化工等行业对苯类、醇类、酯类和酮类等有机蒸气的气体净化
13、与回收工程已广泛应用吸附效率在90-95。 3袋滤法 袋滤法是粉尘通过过滤介质受阻而将固体颗粒物分离出来的方法。在袋滤器内粉尘将经过沉降、聚凝、过滤和清灰等物理过程实现无害化排放。袋滤法是一种高效净化方法主要适用工业气体的除尘净化如以金属氧化物(Fe2O3等)为代表的烟气净化。 该方法还可以用做气体净化的前处理及物料回收装置。 4静电法 静电法是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带荷电后粒子向沉淀极移动带电粒子碰到集尘极即释放电子而呈中性状态附着于集尘板上从而被捕捉下来完成气体净化的方法。静电法分为干式净化工艺和湿式净化工艺按其构造形式又可分为卧式和立式。以静电除尘器为代表的静电法气体净化设备清灰方法在供电设备
14、清灰和粉尘回收等方面应用较多。 5燃烧法 燃烧法是将有害气体中的可燃成分与氧结合进行燃烧使其转化为CO2和H20达到气体净化与无害物排放的方法。燃烧法适用于有害气体中含有可燃成分的条件其中直接燃烧法是在一般方法难以处理且危害性极大必须采取燃烧处理时采用如净化沥青烟、炼油厂尾气等催化燃烧法主要用于净化机电、轻工行业产生的苯、醇、酯、醚、醛、酮、烷和酚类等有机蒸气。 要点11 密闭空间作业管理 对于密闭空间作业有两种形式的管理规定一是经定时监测和持续进行机械通风能保证在密闭空间内安全作业并不需要办理准入证的密闭空间称为无需准入密闭空间 具有包含可能产生职业有害因素或包含可能对进入者产生吞没危害?或
15、具有内部结构易使进入者落入引起窒息或迷失或包含其他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等特征的密闭空间称为需要准入密闭空间。 进入密闭空间作业应由用人单位实施安全作业准入。用人单位应采取综合措施消除或减少密闭空间的职业危害以满足安全作业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 明确密闭空间作业负责人、被批准进入作业的劳动者和外部监护或监督人员及其职责。 在密闭空间外设置警示标识告知密闭空间的位置和所存在的危害。 提供有关的职业安全卫生培训。 当实施密闭空间作业前须评估密闭空间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以确定该密闭空间是否准入作业。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经容许的劳动者进入密闭空间。 提供密闭空间作业的合格的安全防护设施、个体防护用品及报警仪器。
16、 提供应急救援保障。要点12 噪声生产性噪声可归纳为以下3类。 空气动力 机械性 电磁性 1空气动力噪声是由于气体压力变化引起气体扰动气体与其他物体相互作用所致。例如各种风机、空气压缩机、风动工具、喷气发动机和汽轮机等由于压力脉冲和气体排放发出的噪声。 2机械性噪声是由于机械撞击、摩擦或质量不平衡旋转等机械力作用下引起固体部件振动所产生的噪声。例如各种车床、电锯、电刨、球磨机、砂轮机和织布机等发出的噪声。 3电磁性噪声是由于磁场脉冲磁致伸缩引起电气部件振动所致。如电磁式振动台和振荡器、大型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产生的噪声。 以下是控制生产性噪声的3项措施。 1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源如铆接改为
17、焊接、锤击成型改为液压成型等。为防止振动使用隔绝物质如用橡皮、软木和砂石等隔绝噪声。 2消除或减少噪声、振动的传播如吸声、隔声、隔振、阻尼。 3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护。要点13 振动存在手臂振动的生产作业主要有以下几类。操作锤打工具如操作凿岩机、空气锤、筛选机、风铲、捣固机和铆钉机等手持转动工具如操作电钻、风钻、喷砂机、金刚砂抛光机和钻孔机等使用固定轮转工具如使用砂轮机、抛光机、球磨机和电锯等驾驶交通运输车辆与使用农业机械如驾驶汽车、使用脱粒机。 振动的控制措施 1控制振动源。应在设计、制造生产工具和机械时采用减振措施使振动降低到对人体无害水平。 2改革工艺采用减振和隔振等措施。如采用焊接等新
18、工艺代替铆接工艺采用水力清砂代替风铲清砂工具的金属部件采用塑料或橡胶材料减少撞击振动。 3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 4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体防护及健康监护。 要点14 辐射电磁辐射分为射频辐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及射线等。由于其频率、波长、量子能量不同对人体的危害作用也不同。当量子能量达到12 eV以上时对物体有电离作用能导致机体的严重损伤这类辐射称为电离辐射。量子能量小于12 eV的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电磁辐射称为非电离辐射。要点15 非电离辐射的来源和危害(1)射频辐射。射频辐射又称为无线电波量子能量很小。按波长和频率射频辐射可分成高频电磁场、超高频电磁场和微波3个波段。 高频
19、作业如高频感应加热金属的热处理、表面淬火、金属熔炼、热轧及高频焊接等。高频介质加热对象是不良导体广泛用于塑料热合、棉纱与木材的干燥、粮食烘干及橡胶硫化等。高频等离子技术用于高温化学反应和高温熔炼。 工人作业地带的高频电磁场主要来自高频设备的辐射源如高频振荡管、电容器、电感线圈及馈线等部件。无屏蔽的高频输出变压器常是工人操作岗位的主要辐射源。 微波作业如微波加热广泛用于食品、木材、皮革及茶叶等加工医药与纺织印染等行业。烘干粮食、处理种子及消灭害虫是微波在农业方面的重要应用。医疗卫生上主要用于消毒、灭菌与理疗等。 生产场所接触微波辐射多由于设备密闭结构不严造成微波能量外泄或由各种辐射结构(天线)向
20、空间辐射的微波能量。 一般来说射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不会导致组织器官的器质性损伤主要引起功能性改变并具有可逆性特征在停止接触数周或数月后往往可恢复。但在大强度长期射频辐射的作用下心血管系统的征候持续时间较长并有进行性倾向。 (2)红外线辐射。在生产环境中加热金属、熔融玻璃及强发光体等可成为红外线辐射源。炼钢工、铸造工、轧钢工、锻钢工、玻璃熔吹工、烧瓷工及焊接工等可受到红外线辐射。红外线辐射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是皮肤和眼睛。 (3)紫外线辐射。生产环境中物体温度达1 200以上的辐射电磁波谱中即可出现紫外线。随着物体温度的升高辐射的紫外线频率增高波长变短其强度也增大。 常见的辐射源有冶炼炉(高炉、平炉
21、、电炉)、电焊、氧乙炔气焊、氩弧焊和等离子焊接等。 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作用可引起皮炎表现为弥漫性红斑有时可出现小水泡和水肿并有发痒、烧灼感。在作业场所比较多见的是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即由电弧光照射所引起的职业病电光性眼炎。此外在雪地作业、航空航海作业时受到大量太阳光中紫外线照射可引起类似电光性眼炎的角膜、结膜损伤称为太阳光眼炎或雪盲症。 (4)激光。激光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用人工激活某些活性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受激发光。激光也是电磁波属于非电离辐射。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医疗和科研等领域。在工业生产中主要利用激光辐射能量集中的特点用于焊接、打孔、切割和热处理等。在农业中激光可应用于育种、杀虫。
22、激光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它的热效应和光化学效应造成的。激光对皮肤损伤的程度取决于激光强度、频率和肤色深浅、组织水分、角质层厚度等。激光能烧伤皮肤。 高频电磁场的主要防护措施有场源屏蔽、距离防护和合理布局等。对微波辐射的防护是直接减少源的辐射、屏蔽辐射源、采取个人防护及执行安全规则。对红外线辐射的防护重点是对眼睛的保护减少红外线暴露和降低炼钢工人等的热负荷生产操作中应戴有效过滤红外线的防护镜。对紫外线辐射的防护是屏蔽和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佩戴专用的防护用品。对激光的防护应包括激光器、工作室及个体防护三方面。激光器要有安全设施在光束可能泄漏处应设置防光封闭罩工作室围护结构应使用吸光材料色调要暗不能裸
23、眼看光使用适当个体防护用品并对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等。要点16 电离辐射来源与防护 1电离辐射来源 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各种辐射称为电离辐射。其中、等带电粒子都能直接使物质电离称为直接电离辐射光子、中子等非带电粒子先作用于物质产生高速电子继而由这些高速电子使物质电离称为非直接电离辐射。能产生直接或非直接电离辐射的物质或装置称为电离辐射源如各种天然放射性核素、人工放射性核素和x线机等。随着原子能事业的发展核工业、核设施也迅速发展放射性核素和射线装置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科学研究中已经广泛应用。接触电离辐射的人员也日益增多。 2电离辐射的防护 电离辐射的防护主要是控制辐射源的质和量。电离辐射的防护分为
24、外照射防护和内照射防护。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有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通称“外防护三原则”。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防护方法有围封隔离、除污保洁和个人防护等综合性防护措施。要点17 高温作业防护 1. 对于高温作业首先应合理设计工艺流程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这是改善高温作业条件的根本措施。如钢水连珠、轧钢及铸造等生产自动化可使工人远离热源采用开放或半开放式作业利用自然通风尽量在夏季主导风向下风侧对热源隔离等。 2隔热 隔热是防止热辐射的重要措施可利用水来进行。 3通风降温 通风降温方式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方式。 4保健措施 供给饮料和补充营养暑季供应含盐的清凉饮料是有特殊意义的保健措施。 5个体防护 使用耐热工作服等。低温的防护要防寒和保暖加强个体防护用品使用。 6异常气压的预防 可通过采取一些措施预防异常气压技术革新如采用管柱钻孔法代替沉箱工人不必在水下高压作业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保健措施高热量、高蛋白饮食等。应注意有职业禁忌症者不能从事此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