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九课 《家乡美》
备课教师:李瑛
单元
内容
聆听:1.黄土高坡 2.洞庭鱼米乡 3.乡下的阳光
表演:1.山里的孩子心爱山 2.全都认识我
第 一 课 时
课题
1.黄土高坡 2.洞庭鱼米乡 3.乡下的阳光 4.创编自己的歌
课型
鉴赏与感受
教具
钢琴、录音音响、黑板
教学
目标
情感目标:在聆听三首歌唱家乡的作品中感受不同地区代表性的民歌音调,在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滋生对亲人对家乡的挚爱之情。
过程方法目标:在聆听的过程中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能用动作表现各作品旋律,感受其不同的风格。
知识技能目标:感受女声、男声和童声独唱的音色,了解不同演唱方式的风格。
教材
分析
1.《黄土高坡》
F商调式,4/4拍,这首歌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粗犷、激昂略带呼号的曲风和着改革的浪潮给当时的歌坛掀起了一股强劲的“西北风”。歌曲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乐句由四小节组成,其中第四小节是全休止,这种休止不但没有给人“欲语还羞”的感觉,反而给人以很大的冲击感;第二部分曲调舒缓,有一种倾诉感;一段激烈的间奏之后,进入歌曲的第三部份,这部分曲调高昂,高潮句吟唱的是很自豪的“我家住在黄土高坡”一句,把西北风比作西北人的歌,充满了对虽然还很贫穷的家乡的孜孜眷念之情。
2.《洞庭鱼米乡》
歌曲为4/4与2/4交替拍子的三段体,G徵调式。曲作者白诚仁曾在湖区工作,凭借亲身的感受,运用渔歌的音乐素材,历经3年于1959年完成这首歌曲的创作。歌曲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旋律高亢质朴、节奏自由,波音的运用使得曲调更加悠远,仿佛置身于千里水波之上。
全曲分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是速度较慢的山歌,音调高亢,跌宕起伏,开阔优美,好像是远眺湖区百里全貌,富于诗意。
第二乐段是速度稍快的号子,紧凑跳跃、欢畅的旋律使人仿佛置身于船队、田园水乡的劳作场面,朝气蓬勃,热气腾腾。
第三乐段回到第一段山歌,歌声渐渐隐去,白帆远影的湖光景色,湖区人民的纯朴乡情,尽在歌声之中。
湖南民间的高腔唱法是这首歌最具特色的地方,它使歌曲充满了浓烈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抒发了湖区人们热爱家乡的炽热情感。
3.歌曲《乡下的阳光》
歌曲由引子和三个乐段组成。
引子采用了第二乐段句首的音调,将其节奏紧缩,同音重复。仿佛一群快乐天真的孩子蹦蹦跳跳,雀跃而来。
第一乐段音调较为平稳,音区较低,是孩子们的平静的心情叙述美乡美丽的阳光;第二乐段音区拔高,连续两次在高音上以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强调了夸赞的语气;第三乐段在高音上作多次的同音重复,并将后句重复前句,以更为炽热的感情赞美了自己的家乡。
教学
重难点
1.图形谱的选择。 2.创编自己的歌并唱一唱。
教学
流程
师生活动
达标意图
动态备课
导入
新课
拓展
1.谈话:我们班同学中家乡不在武汉的举手。说一说来自哪里。
2.书上的《黄土高坡》和《洞庭鱼米乡》唱的分别是哪个地方?
1.聆听《黄土高坡》(板书并聆听)
2.是男声独唱?女声独唱?(板书)
3.再听一遍这首歌,你能把第一句唱出来吗?(聆听)
4跟琴唱唱,并用手势表示旋律的高低起伏。
5.歌曲的情绪是(板书):高亢地?辽阔地?激烈地?抒情地?激动地?悲痛地?优美地?…
6. 探讨:有点像哪个地方的民歌?
板书:
7.知道黄土高坡在我们国家的哪个区域吗?
8.聆听歌曲《洞庭鱼米乡》,歌曲从速度的变化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聆听)
9.再听一遍,你能把第一句跟着哼出来吗?(聆听)
10.跟琴再次哼唱,并用手势表示旋律起伏的样子。
11.简介“湖南高腔”
板书:
12.简介:①作曲家白诚仁 ②洞庭湖
13.聆听《乡下的阳光》(板书,聆听)
14.歌曲是男声独唱?女声独唱?童声独唱?(板书)
15.再听一遍,能把第一句跟着哼唱出来吗?(聆听)
16.跟琴唱唱,用手势做出旋律线的变化。
1.听老师弹奏音乐并按图形标出顺序
乡下的阳光
黄土高坡
洞庭鱼米乡
2.探讨:什么是好听的歌?
3.小结:家乡是什么?
利用、启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能听辨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
体验并简述音乐的情绪。
聆听并指导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的民歌,了解其不同风格。
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
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国民族音乐。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听辨旋律的高低。
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对亲人对家乡的挚爱之情。
板书
内容
1.课题
2.体裁
3. 地域分布
4. “湖南高腔”
5. 作曲家简介
6. 好听的歌包括
7. 什么是家乡
课后
反思
第 二 课 时
课题
1.山里的孩子心爱山 2.旋律创编
课型
唱歌
教具
钢琴、音响资料
教学
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歌曲的学唱,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家乡、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
过程方法目标:.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
知识技能目标:能够哼唱4-8小节自己的旋律。
教材
分析
歌曲《山里的孩子心爱山》是一首“新民歌”,4/4拍,A大调。歌曲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旋律委婉动听,节奏舒缓,好像弯曲的山路和溪流。第二部分开始第一二乐句节奏活泼,跳跃,,第三四乐句则与第一部分的情绪呼应,是第一部分歌曲情绪的延伸。歌曲抒发了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之情。
旋律创编是一个对学生曲调感受能力的引导与发掘,通过这一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与兴趣,是音乐教育中的一个过程性目标。
教学
重难点
1.一字多腔的准确演唱。
2.学生旋律创编的兴趣激发与大胆表现。
教学
流程
师生活动
达标意图
动态备课
导入
新课
拓展
谈话:谁的家乡在山里?山里有什么特别的东西?
1.聆听歌曲
2.跟着录音模唱歌曲
3.跟着钢琴看歌谱,注意歌词中每个字在哪个音符的下方。
4.跟着琴声小声地唱歌词。
5.探讨:①歌曲的节拍 ②歌曲的情绪。
6.跟着琴声演唱歌曲,注意“朴实、甜美地”。
7.探讨:还能用什么情绪演唱。(板书)
8.跟着琴声识读第一二乐句的乐谱。(板书)
1.可以尝试哼唱自己创编的一个乐句旋律吗?
2.教师把所有的学生“作品”都板书出来,并写上作者的名字。
3.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4.小结:作曲并不难,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就行。
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
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逐步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
板书
内容
1.课题
2.A段乐谱与第一段歌词
3.拍号
4.情绪:
5.学生“作品”展示
课后
反思
第 三 课 时
课题
全都认识我
课型
唱歌
教具
钢琴、
教学
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音乐学习,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
过程方法目标: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
知识技能目标:能够识读第一、二乐句的乐谱。
教材
分析
歌曲《全都认识我》d小调,3∕4拍,曲调清新,亲切,表现了对美丽的山山水水的由衷的赞美。第一乐谱有点活泼而自豪,一串排比之后,接着两个八分音符和一个四分音符,再两个四分休止,很亲切,五个小节。第三、四乐句由两个小节组成。音乐看似不规则,其结构却很有特点。歌曲的主题“全都认识我”则越来越短促,结尾则用了衬词,和倚音,最后的音延长,有一种亲切和意犹未尽的感觉。
教学
重难点
1.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不对称节奏的准确演唱。
2.一个五小节的乐句的气息运用。
教学
流程
师生活动
达标意图
动态备课
导入
新课
拓展
1.板书歌曲的名称和节奏乐谱:
3/4 ×× × × ∣×× × ×∣…
2.学生唱念或拍节奏。
1.教师用钢琴弹奏歌曲。
2. 用“lu”模唱曲调。
3. 小声地唱歌词,确定换气的地方吗,标记换气记号。(第一段歌词)
4.演唱歌曲(第一段歌词)
5.换气位置选择。
6.模唱第一、二乐句曲调。
7.默唱第二段歌词。
8.跟琴演唱。
9.探讨:用什么情绪和速度、力度演唱比较好?
10.用学生选择的情绪演唱。
1. 聆听录音,设计固定伴奏音型。(板书)
2.学生选择节奏乐器,识读乐谱。
3.几个学生为其他学生的演唱伴奏。
通过识读简单节奏乐谱、节奏歌词乐谱、模唱曲调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
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提高识读简单节奏乐谱,运用乐谱的能力。
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
板书
内容
1.课题
2.节奏乐谱
3.第一、二乐句的乐谱,换气记号
4.情绪用语
5.固定伴奏节奏乐谱
课后
反思
单元检测
例题
1.能够听辨女声、男声和童声独唱的音色。
2.能够随着自己喜爱的歌曲轻声哼唱。
3.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所学歌曲。
4.跟着老师的琴声摸唱曲调。
5.尝试用哼唱、拍手等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自己创编的音乐短句。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