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梦:后美国时代的大国思维与战略定位>
目录(1)
目录
序言
中美大国博弈:开辟世界历史新时代/刘亚洲
第一章"世界第一":中国的百年梦想
一、孙中山:中国要"在地球上占第一强国"
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富强之国"
中华民族"是世界最优秀的民族"
"采用开放主义"
"世界第一"不能复制,须"有创制之精神"
"非兵力强盛不能立国"
学习美国,超越美国
二、毛泽东:超英赶美"大跃进"
"开除你的球籍!"
超英赶美"时间表"
超英赶美路线图:"大跃进"
三、邓小平:"韬光养晦"大智慧
小平,大志:对中国走向世界第一总体设计
"中国改革开放要比日本明治维新干得更好"
"三步走"战略:向世界第一冲刺
四、世界预测中国
日本人:"日本比中国小"
美国人:"北京方案"将取代"华盛顿共识"
英国人:"世界的重心东移"
全球经济学家:"超越没有悬念,只是时间问题"
五、头号强国,中国人准备好了没有?
五个标志,"中国第一"的世界意义:"认识"准备
大国崛起,必有"大志":"志向"准备
战略机遇,依靠"战略"收获:"战略准备"
腾飞的中国,需要储备足够的"清醒":"心理准备"
目录(2)
第二章世纪对决:中美"冠军国家"争夺战
一、冠军更替:百年轮一回
大国崛起的动力
冠军国家更替:世界活力的集中体现
"冠军国家"的三张脸谱
"冠军国家"的价值
二、重新定位中美关系
冠军国家与潜在冠军国家的关系:国际关系的制高点
美国患了"冠军综合症"
中美博弈注定是场文明较量
三、中美竞争新模式
冠军国家争夺战的三种模式和三个阶段
"决斗"赛:"战争"是最残酷的"竞争"
"拳击"赛:"冷战"是代价高昂的"竞争"
"田径"赛:中美两国文明竞争新模式
四、"无霸世界":中美世纪博弈的使命与结局
"大国崛起"与"世界转型"
"无霸世界"与"无核世界"
对世界霸权,不能提供"战略再保证"
目录(3)
第三章"中国时代":世界的"黄福时代"
一、中国时代:"中国领袖地位"确立世界的时代
中国没有"原罪"
中国具有最优秀的文化基因
中国具有长期成功担当领袖国家的履历和经验
在全球领导权问题上要有华盛顿的胸怀
不能把"领袖国家"搞成"霸权国家"
中国要向美国学习:"缓称王"
二、中国时代:"中国发展模式"优越世界的时代
纵横捭阖:三种模式的较量
不进则亡:苏联模式的教训
海纳百川:"新加坡模式"的秘密
以创新引领世界:"中国模式"的使命
三、中国时代:"中国价值观"引领世界的时代
"西化"变"东化"
没有"文化旗帜"的国家,不能做世界的领袖国家
高举起引领和感召世界的"中国旗帜"
打造适应时代要求的"中国精神"
21世纪:中国文化,领导世界
第四章以中华性格建设"王道中国"
一、"中华性格"的魅力
热爱和平而不黩武:英美学者的惊讶
国力强大而不征服:利玛窦的观察
资源紧张而不扩张:与欧美比较
自卫防御而不先发:日本人的评价
文明包容而不冲突:犹太人的感受
王道立国而不霸道:孙中山的概括
人间正道是王道:中华性格必将走向世界
二、中华性格造就"中国现象"
英语国家一大批,汉语国家只一个
中国从来不建"海外中国"
中国人"叶落归根",英国人"四海扎根"
中国从来没有征服世界的大计划
中国有"远航",欧洲有"远征"
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有几个?
中国对美国有"八个不会"
三、和平至上"中国兵法"
"止戈为武":"和平兵法"
"后发制人":"防御兵法"
"不战而胜":"谋略兵法"
欧洲《战争论》与中国《孙子兵法》不同
四、强而不霸"中华帝国"
强秦为何"修长城"?
汉唐为何怕"朝贡"?
为什么中国"农民起义"世界第一?
华夏"大帝"像"大哥"
五、天下无敌"中美有别"
两种境界:孙子兵法的描绘
中国的"天下无敌":仁者无敌
美国的"天下无敌":霸者无敌
与世界为敌的最大危险,是成为世界之敌
六、华夏天性"溯根探源"
农业文明、游牧文明、航海文明区别很大
"大陆传统"、"海洋传统"显著不同
西方忙于"国家间竞争",中国疲于应对"王朝兴衰"
追求"是非曲直"还是崇尚"利益力量":价值观的对立
七、"王道中国永不变色"
"再过一万年,我们也不会侵略别人"
为世界打抱不平
欢迎美国平衡中国
目录(4)
第五章大战略需要战略思维
一、大国,大在"战略"上
战略错误,是"送命的错误"
日本为什么要引导中国犯错误
中国崛起,战略先行
二、中国大战略的四个阶段
如何"自立于世界":生存战略
如何"融入世界":发展战略
如何"领先世界":崛起战略
如何"领导世界":领袖战略
三、中国大战略的三个层面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亚洲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世界太重要了,不能把它交给美国
四、中国大战略,向美国学什么?
美国是战略大国
美国"廉价崛起"的艺术
美国怎样警惕"战略陷阱"
目录(5)
第六章对美国,不要有幻想!
一、战略幻想,无异于自杀
亚当斯的告诫
希特勒的担心
孙中山的梦幻
二、潜在冠军国家:冠军国家的天然对手
中美两国注定要走上比赛场
美国人1942年的防华预言
中国被美国选定为对手,不想当,也得当
中国和美国的根本矛盾是什么?
21世纪中美关系:战略竞争、战略合作、战略改造
美国总统的"一号大事"是什么?
建设和谐世界,要增强竞争精神
三、美国是如何遏制日本的冲刺的
美国战略资源的挥霍,加速了"日本第一"的到来
日本经济成就领先世界、震撼美国
《日本可以说"不"》:日本要做世界砥柱、历史主角
日本成为美国头号对手
《大国兴衰》:美国人激发忧患意识
战略反攻:投放金融原子弹
美国遏制日本大战役的启示
四、美国是如何遏制苏联的竞争的
冷战:美国的战略发明
冷战"冷"在哪里?
冷战为何而"战"
"冷战"的裁判,是"发展"
冷静看待"冷战"
冷战的启示
五、美国将如何遏制中国
应对中国崛起,美国难在哪里?
"领航"中国崛起,"管理"中国崛起
从"冷战"到"半冷战":美国的"温战"战略
遇上了中国,是美国的"缘"
美国不是魔鬼,也不是天使
六、"没有伟大的敌人,便没有伟大的美国"
五角大楼"招聘敌人启事"
美国的"用敌"艺术
美国的"选敌"标准
亨廷顿为"孤独的美国"悲哀
"中美联盟":出现在美国的新思维
华盛顿听说中国人不是白种人,十分惊讶
柳宗元的《敌戒》与美国人的"敌癖"
走开"没有伟大的敌人,也有伟大的美国"之新路
七、美国:半个"民主国家"
"民主国家"的定义
美国特色的"一国两制"
美国不能永远保持"半民主、半霸主"状态
目录(6)
第七章大国崛起必须有大军
一、"伟大复兴"呼唤"尚武精神"
汉唐时代的中国:"英雄的中国"
宋朝以后的中国:"文弱的中国"
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挨打的中国"
20世纪的中国:"战斗的中国"
21世纪的中国:"强大的中国"
二、要想"和平崛起",必须"军事崛起"
想要"和平",就准备"战争"
想要"安全",就实现"强大"
追求"和平崛起",不畏惧"战斗崛起"
不能把中华民族变成一个"经济民族"
三、中美无"大战",中国必须有"大军"
21世纪,中美无"大战"
21世纪,中国必须有"大军"
有"同归于尽"的能力,才有"共同生存"的保证
军事崛起,不是为了打美国,而是为了不被美国打
揭露"中国威胁论",强大"中国威慑力"
四、富国需强军
中国军力:不能定位在世界三流水平
中国的强大:没有上限
中国不能"自限武功"
"强军"拉动"富国"
"军备竞赛"不能搞,"强军步伐"要加快
目录(7)
第八章呼唤"中国崩溃论"
一、"大国崛起"与"大国崩溃",只有一步之遥
大国命运:存亡就在一夜间
毛泽东:50年以后更危险
邓小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战胜衰落,才能实现崛起
二、"凯歌高奏"的中国,更需要"警钟长鸣"
美国人8次高歌"美国衰落论"
《日本沉没》的目的是日本不沉没
中国最缺乏的是"崩溃论"
没有噩梦,难成美梦
中国有多少负面的"世界第一"?
三、"精英危机":最致命的危机
大国崛起,关键是"精英崛起"
政治精英不能成为"信念上的异化阶层"
政治精英不能成为"才能上的平庸阶层"
政治精英不能成为"利益上的特权阶层"
"改革者"比"革命者",更难当
四、"三大创新":保中国长治久安
创造比"美式民主"更好的"中式民主"奇迹
创造比"福利国家"更公平的"财富分配"奇迹
创造比"多党竞争"更有效的"长治久廉"奇迹
美利坚,对中国不要有幻想
在中国陷于破产的三个"美式政治定律"
小平,大志:对中国走向世…
邓小平:"韬光养晦"大智慧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冲刺世界第一,是于融入世界中领先世界,在"韬光养晦"
中大有作为。邓小平提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就充分体现了他追求世界性大作为的战
略气魄。
小平,大志:对中国走向世界第一总体设计
邓小平虽然在公开讲话和出版的文集中,没有提到"中国第一"、"赶超美国"的词语,但是他带领中国
人民冲刺世界第一的愿望无比强烈,他在改革开放中向世界第一冲刺的力度最大、速度最快,使中国离达
到世界第一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中国的总体设计就是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中
国成为世界第一而进行设计的。他的总体设计是一个体系,内容丰富,包括:一个奋斗目标——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一条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
改革开放;三个奋斗阶段——三步走,从温饱、小康,到21世纪前50年实现富国强国梦;一个和平发展大
战略——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中国改革开放要比日本明治…
"中国改革开放要比日本明治维新干得更好"
日本明治维新是改革兴国的典范。邓小平早在1977年5月24日时就指出:明治维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干
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也可能干得比他们好。邓小平在1985年4月15日强调说:"现在我们干的
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邓小平的目标,是干"影响世
界"的伟大事业。他认为: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
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当然,不是把它搬给别国
。
1990年4月7日,邓小平在在一次重要谈话中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
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会成为一个经济大国,现在已经是一个政
治大国了。联合国的席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人要振作起来。大陆已经有相当的基础。我们还有几
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希望中国兴旺发达,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
起来。下个世纪中国是很有希望的。"
孙中山当年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就是要"驾乎欧美之上",重新拿回世界第一。邓小平强
调振兴中华民族,也是要实现中国世界第一的地位。振兴中华的含义,就是世界第一;实现伟大复兴,就
是中国要再度成为世界第一。
"三步走"战略:向世界第一冲刺
中国走向世界第一,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曾提出用70年时间"三步走"
,到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实现中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用10年达到温饱水平,第二步再用10年达到小康
水平,第三步是在21世纪再花50年时间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邓小平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个理
想主义者,他最后的嘱托也是对国人的激励,"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
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邓小平所指的21世纪中叶这一时期,为什么将是很要紧的时期
呢?因为这正是中国走向世界第一的时期。
头号强国,中国人准备好了…
五、头号强国,中国人准备好了没有?
中国崛起速度太快,崛起规模太大,崛起环境太复杂,崛起模式太独特,崛起的影响太深刻,不仅外
部世界感到突然和错愕,就是中国人自己也没有准备好。做好冲刺"世界第一"的准备,在中国经济总量超
越日本时,显得更为迫切。
五个标志,"中国第一"的世界意义:"认识"准备
"世界第一"的价值是什么?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意义是什么?当代中国人值不值得为这个"世界第一"
去奋斗?人们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并不一致。而在这个问题上形成共识,是需要首先做好的"认识准备"。
有人认为,中国目前这么多的现实问题没有解决,怎么去争世界第一。有人认为,去争世界第一是好大喜
功,离老百姓太远。有人认为,把那些倒数世界第一的中国问题好好解决,是更实际的。听起来都很有道
理,而统一认识的关键在于,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恰恰能够在更高的起点和层次上,为解决诸多具体的中
国问题创造更好的战略环境和条件。
中国第一,作为中国和美国战略竞争的结局,将具有五个标志性的意义。
1.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最大的发达国家之间长期竞争的结果,说明发展
中国家可以成为发达国家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2.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结果,
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在生产力总量上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
的政治优势第一次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优势的基础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由于创造了"世界第一"
的奇迹,也将成为世界第一模式而大放异彩。在近代世界,创造和占有财富最多的国家,一直是西方国家
。二战后苏联的崛起,呈现出赶超美国的强劲势头。但是即使是处在巅峰时期的苏联,也仅占有美国生产
总值60%的经济力量。在美国称霸之前的100年中,欧洲列强曾经轮流坐庄。在西方国家领先世界财富总量
两个世纪后,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在经济规模上,西方正在逐渐被发展中国家赶超。到2030年左右,中
国经济总量将超越美国。2050年,世界三大经济体的排序将是中国、美国、印度。西方老牌大国将甘拜下
风。
3.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赋予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文明的比较"以新的意义,说明不仅西方文明能
够给世界带来福音,东方文化也能够引领世界,而且东方文化具有更大的魅力、更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主要是英语民族领跑世界,而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将开启汉语民族领跑世界的新阶段
。
4.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将打破西方的"人种歧视"。1924年在,孙中山《三民主义》中说到:"用亚洲
人和欧洲人比,从前以为世界上有聪明才智的只有白人,无论什么事都被白人垄断。""到了近来忽然兴起
一个日本,由此便可知,白人所能做的事,日本人也可以做。世界上的人种虽然有颜色不同,但是讲到聪
明才智,便不能说有什么分别。"日本虽然是发达国家,但从来没有成为"世界第一"国家。迄今为止,近
代的"世界第一"国家,都是由白种人建立的。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说明黄种人也是世界的优秀种族,并
不是白种人独优。白种人能做的事,黄种人也能做,而且会做得更好。
5.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将改变西方长期形成的地缘优越感。近代"世界第一"国家,都产生在欧美地区
。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亚洲理所应当出一个"世界第一"国家。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是亚洲的光荣。
可见,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是在进行一个伟大的事业。它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政治意义、文
化意义,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政治资源、道义资源。其世界意义也必将转化为每个中国人的切身利益。可
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第一,匹夫有利"。
大国崛起,必有"大志":"志…
大国崛起,必有"大志":"志向"准备
中国人冲刺世界第一的另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准备,是"志向"准备。
大国崛起,必有"大志",这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和规律。有"大志",才能成为"大国"。凡是"大国崛起"
的国家,都是具有"世界第一"理想和志向的国家,都是竞争过世界第一的国家。冲刺世界第一,这是世界
大国的共同特征、共同性格。正是"要把自己的国家造就成为世界第一"的志向、追求、激情、信仰和信心
,才成为一个民族兴旺、一个国家崛起的动力源泉。缺乏追求世界第一的雄心壮志的民族与国家,很难成
为世界的优秀民族和优秀国家。世界上的优秀民族,都是敢于和善于争第一的民族,都是在竞争世界第一
的比赛中有过出色成绩和不俗表现的民族。
葡萄牙在"大国崛起"的时候,只有100万人口,中国现在一个"大县"的人口都要比它多。今天的葡萄
牙依然是一个欧洲小国,国土面积九万两千多平方公里,人口刚过1000万。但是环顾当今世界,除了大洋
洲之外,地球上的各个大陆都有以葡萄牙语为第一语言或者第二语言的国家或者地区。葡萄牙帝国曾经像
巨人一样站立在地球上,横跨140个经度,纵贯70个纬度,印度洋、阿拉伯海、南海一带几乎成为葡萄牙
的"内海"。当时的葡萄牙诗人骄傲地宣称:"我就是葡萄牙,我比整个世界都大!"正是这种"我比整个世
界都大"的气概,使葡萄牙成为近代国际舞台上第一个"世界第一"。
"小国创大业"的荷兰人有一幅画:《阿姆斯特丹女神》。在这幅画中,阿姆斯特丹女神的手放在地球
仪的上面。它预示着小国荷兰把世界装在自己的心中,玩地球于自己的股掌之中。荷兰作为大国崛起的时
候,全国人口只有大约170万,却在17世纪的世界舞台独领风骚,创造了一个黄金时代。
俄国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说过:"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
至也不屑于扮演头等角色,而一定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
戴高乐的名言是:"法国如果不伟大,就不成其为法国。"他认为法国的特点就是伟大,法国的性格就
是伟大,法国的目标就是伟大。伟大,是法国的"国家信仰"和"国家志向"。
美国建国二百多年来,一直是在"世界楷模"、"领袖国家"、"美国世纪"的呼声中前进的。
竞争是人类的天性,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是国家的天性。而竞争最需要的是自信,自信才能够自强。实
力最强的国家要有自信,而实力不足的国家,更需要自信。实际上那些崛起的大国,它们在崛起的时候,
没有一个比中国大,在国土面积、人口、财富方面都无法与中国相比。在近代世界崛起的国家中,绝大多
数是属于小国崛起,有的是从国土不足10万、国民只有百万的微型小国崛起为世界第一大国。
大国崛起,必有"大志":"志…
一部大国崛起的历史证明:大国之大,不在于国土之大,不在于国民之众,而在于志向远大、目标远
大。大国无大志,必然衰落;小国有大志,也能崛起。
如果说,20世纪是一个战争与对抗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一个竞争与淘汰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舞
台群雄逐鹿。美国人说,21世纪仍然是美国世纪。而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宣称:"21世纪将是印度的世纪
。"在21世纪的世界赛场上,具有夺冠之志的国家岂止一二!21世纪的中国,如果不能成为世界第一,不
能成为头号强国,就必然是一个落伍的国家,是一个被淘汰的国家。
战略机遇,依靠"战略"收获:"战略准备"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战略机遇厚待有战略准备的国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展和崛起的过程
中,会幸遇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在这一时期所能得到的收获,取决于该国战略准备的质量和程度。
新中国建立以后,对于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曾有过两次错失的遗憾。第一次遗憾是在20世纪50年
代初期,中国胜利地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国被国际公认为军事大国,国家安全环境大为改善,经济建
设具有了良好发展的战略机遇。但是这次宝贵的战略机遇仅仅被有效利用了4年,就被整风反右以及随后
进行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共产风结束和断送了。而此时日本却利用其有利的国际环境,将战略机遇期有
效利用、持续发展,迅速实现经济崛起。新中国的第二次遗憾,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美、苏三国的
三角斗争中,在苏联的战略威胁下,促使中美关系在1971年朝着正常化的方向迈进,使中国的战略环境得
到很大改善。在1971-1976年的6年中,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多达51个;在1949-1970年的22年中,与中国建
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总共只有54个。如此良好的战略机遇,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持续进行,没有得到有效的
利用。而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中国的战略指导正确、战略准备充分,才能够在苏联解体、日本经济停滞
不前、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深陷伊拉克战争泥潭、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等情况下,正确应对,抓住机遇
发展自己,迅速走上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
中国的实践证明,战略机遇的价值,取决于战略准备的质量。中国现在所处时期不仅是一般大国崛起
的"战略机遇期",而且是摘取世界第一的"战略冲刺期",必须做出更充分的战略准备,具备优质的战略创
新、战略设计和战略指导。
腾飞的中国,需要储备足够的"清醒":"心理准备"
成为世界第一,做头号强国,是中国21世纪的大目标。为这个大目标奋斗,需要充满激情。世界第一
,本来就是中国的传统;头号强国,本来就是中国的历史。但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优良传统一度被丢失。
丢失的原因,是中国人"集体睡着了"。正如孙中山于1924年所说,中国国家地位在近代世界"一落千丈",
"此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从前失去民族精神,好比是睡着觉;现在要恢复民族精神,就要唤醒起来"。觉醒
的中国巨龙,要再立中国第一的志向,再做中国第一的贡献,再尽中国第一的责任,再圆中国第一的梦想
。
大国崛起,必有"大志":"志…
伟大的中华民族一旦被"唤醒起来",在激情澎湃的同时,还必须保持冷静和清醒。无论是在中国革命
还是在中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都患过急性的"激情病",受过挫折,吃过大亏。而在当今全国沸腾、全民
浮躁的情况下,保持一份冷静,储备一些清醒,显得特别迫切和重要。2007年中国GDP已经超过德国,居
世界第三。但是中国人口有13亿人,德国有8000万人,2007年中国人均GDP是2604美元,德国是40162美元
,是中国的15.4倍。差距是巨大的。中国需要有赶超的冲动,同样需要有高度的理性和冷静。
三、中美竞争新模式
中美两国在21世纪的战略竞争,采取一种什么样的"竞争模式",是两国面临的重大战略选择。竞争模
式的选择,是对于"竞争道路"、"竞争性质"、"竞争规则"的定位。中国关于"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宣示
,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一条"和平竞争"的模式。就是要把与美国的战略竞争纳入"和平竞争"、"非战对决"的
轨道,从而使这种竞争能够促进中美发展,造福于世界。中美两国对决21世纪的"竞争模式",关系中美两
国命运和世界前途,也标志和体现大国战略博弈的文明进化程度。分析近代世界冠军国家争夺战的历史进
程,比较大国战略竞争的不同模式,对于选择和创新中美竞争的战略模式,意义重大。
冠军国家争夺战的三种模式和三个阶段
冠军国家与潜在冠军国家之间的竞争,表现为冠军国家的"卫冕之战"和潜在冠军国家的"夺冠之战"。
这种围绕冠军国家地位的争夺战,主要有三种特定的模式,呈现出三个历史阶段。
冠军争夺战的三种模式
冠军争夺战的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以战争为最高竞争形式,通过大规模的战争进行武力"决斗"。这种决斗式的竞争,开
始于世界体系形成以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种模式,不是以"大战"的形式进行"决斗",而是以"冷战"的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对抗"。这种对抗
性的竞争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
第三种模式,就是中国和美国在21世纪的战略竞争,不仅已经呈现出与前两种竞争模式根本不同的新
特点、新趋势,而且必将以前所未有的创新和文明,造福于两国,造福于世界。
冠军争夺战的三个阶段
人类的20世纪,是战争与对抗的世纪。人类的21世纪,则是竞争与合作的世纪。从20世纪初期到21世
纪中期,可以划分为三个50年,成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上半期大国的战略竞争,是野蛮的竞争,是丛林竞争。两次世界战争是一场"角斗
赛",胜利者要把对手杀死。"你败我胜"的结局,是以"你死我活"为前提的。
第二阶段,20世纪下半期的战略竞争,虽然不像上半个世纪那么血腥和残酷,但是也是以"你衰我兴"
为原则的竞争,是一场零和游戏。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是一场"拳击赛",胜利者要把对方打倒。"你输我
赢"的结局,是以"你倒我立"、"你衰我兴"为前提的。
第三阶段,21世纪中国和美国新一轮冠军国家竞争赛,双方关系不是"你死我活"、"你倒我立"、"你
输我赢"的关系,而是"你追我赶"、"你后我先"的关系。
中美两国的21世纪战略竞争,应该从过去的"角斗场"和"拳击场"进入"田径比赛场",中美两国应该创
造新的国际竞争文明、新的大国战略竞争模式和新的大国战略竞争规则。就像人类总是要离开丛林走进文
明社会一样,国际社会也总是要脱离丛林法则走进文明世界。
"决斗"赛:"战争"是最残酷…
"决斗"赛:"战争"是最残酷的"竞争"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大国战争是大国政治的继续,世界大战是世界政治的继续。但
是,政治在战争中继续,过于残酷;以战争进行的政治,过于血腥。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政治的进化,
需要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有创新的思维。
俾斯麦对大国"决斗"的战略思考
俾斯麦在德国统一后告诫德国人说:"德意志民族经过漫长的分裂之后,终于得到了统一,那么我们
就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致力于和平与公正……对于一些诉诸于武力的国际间的争执,经过
深思之后,我想不能用简单的决斗方式来处理这些矛盾,这种方式似乎太欠妥当。"
俾斯麦提出了"决斗方式"的概念,并且对这种方式予以反思和否定。其实,俾斯麦是敢于"决斗"的勇
士,他不仅在自己的私人生涯中,有过与对手决斗的经历,而且在以决斗方式实现德国统一上奉行"铁血"
政策,他是以决斗方式解决国际矛盾的能者、强者和胜者。而就是这样一个勇于和善于进行决斗的巨人,
却在深思熟虑之后真诚地认为,不能用简单的决斗方式来处理国际矛盾,因为决斗的方式太欠妥当。但是
,在冠军国家的争夺和更替中,似乎决斗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决斗的原则总是成为最终的指导原则。
战略家对大国"决斗"的历史总结
当代西方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罗伯特·吉尔平指出:还没有任何一个例子能够说明,一个占支配地位的
国家愿意向新兴强国让出对国际体系的统治以避免战争。
吉尔平的这个结论是符合世界近代史中大国竞争的实际的。有的专家提出,近代世界有三个国家取得
过霸权地位,它们是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而产生上述三个霸权国家的全球战争
大概都持续了大约30年。1914-1945年,美国是从两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中走上世界冠军国家的宝座。近代
世界历史上的冠军国家,无一例外,都是打出来的"丛林之王"。
按照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乔治·莫德尔斯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百年周期"理论,霸权国家更替
和世界领导权转换都是通过霸权战争来实现的。从国际体系诞生以来,霸权战争是定期发生的,战争的胜
利者统治国际体系的时间平均一个世纪左右。他认为继16世纪的葡萄牙、17世纪的荷兰、18-19世纪的英
国和20世纪的美国之后,21世纪将会有一个新的领导国家出现,在21世纪的20年代-30年代,新的世界大
战将会爆发。他的逻辑是:新的冠军国家的崛起必须通过和老的冠军国家的武力对决、战争来完成交接。
这就不仅仅是冷战思维,而是热战思维,是大战思维。对其"将会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预言是不能赞同的
,但是其关于20世纪以前500年中冠军国家争夺战总是以"决斗"的方式进行的结论,则揭示了历史的真实
。
从近代世界冠军国家交接更替的历史来看,虽然新老冠军国家的交接更替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性
角力的过程,但是决定最终结局的总是武力对决,是战争更替,这实在是一条规律。
美国走上冠军宝座的代价
美国走上冠军宝座的代价
讲到近代世界冠军国家争夺战的历史,似乎美国是一个"和平登基"的典范,在美国和英国之间的冠军
更替是以"非战"的形式完成的。其实,美国走上冠军宝座的代价是空前的,只不过是"美国加冕,世界买
单"罢了。后起的美国,在取代老牌霸主英国的过程中,那种所谓"和平更替",把"美国式的狡猾"、"美国
式的精明",表现得淋漓尽致。
英美两国之间的霸权更替,虽然不是通过战争来解决,却是通过两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对决,最终
美国获利。如果不是德国在霸权争夺赛的决斗中冲在第一线,大大削弱了英国,那么美国和英国之间也难
免会通过战争实现交接。二战以前,美国对英国的作战计划不断完善,英国也有对美国的作战计划。实际
上,世界霸权在美英两国之间的所谓和平转移,对于美国来说是代价最小的,而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则是代
价最大的一次,是以两次世界大战、人类遭受的空前浩劫为代价。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成为了霸权竞
争的制高点和霸权更替的必由之路。所以,所谓世界霸权在英美两国之间的更替的特殊形态,并没有改变
冠军国家战争更替的铁律。
"拳击"赛:"冷战"是代价高昂的"竞争"
把冷战作为一场拳击赛来分析,就可以看到冷战的冷酷在于一定要把对方击败出局,要比出个输赢。
冷战的进步在于不要对手的性命,输者仍然可以活命。
"冷战思维"比"决斗思维"文明
"冷战思维"比"决斗思维"文明
冷战之后,全世界都在批判"冷战思维",把其当做大国竞争中的"魔鬼"。其实从在国际社会冠军国家
争夺战的过程中争夺形态的历史演变来看,"冷战"与"热战"比较实在是一个进化,"冷战思维"相对于"战
争思维"实在是一个进步,以冷战的方式进行大国角逐也是一种相对文明。冷战比大战文明。虽然这种文
明是被逼出来的,是由于双方力量的势均力敌,由于原子时代威力巨大的武器对世界大战的抑制作用。
冷战的历史意义在于,冷战是一种战略竞争模式,是大国战略竞争的一个阶段。冷战对人类文明和国
际关系进程的贡献,就是不用世界大战的形式来进行大国战略竞争。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际体系转型
所带来的理论问题包括:为什么冷战不是因为苏联在军事冲突中被击败而结束?为什么军备竞赛没有导致
第三次世界大战?人们可以批判冷战,但冷战时期毕竟是一个有原子弹而没有发生原子战争的时期;是一
个有超大规模军备竞赛而没有发生超大规模军事战争的时期;是一个有世界矛盾而没有发生世界战争的时
期;是一个有核威慑而没有发生核进攻的时期;是无论与冷战前的50年比较、与冷战后的20年比较,还是
与公元1500年以来任何一个50年比较,都是军事冲突最少和战争规模较小的时期;是超级大国在战略竞争
中以较小代价就决定胜负的时期;是一个以冷战的方式结束了冷战的时期。这难道不是一个堪称"冷战奇
迹"的时期吗?我们需要研究大国冷战时期的政治智慧和"冷战之中无大战"的奥妙。
"冷战思维"的冷静与理智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