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未来十年展望之统一通信
摘要: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对高校各专业特别是艺术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本文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授课形式、作业布置和考试形式几个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br> 关键词<br>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艺术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改革;改革措施<br> <br>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得到了充分、快速地发展,计算机也作为每个人日常生活、工作所必需的信息技术工具被迅速普及和推广,对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要求也被一再提高。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图像处理”、“图形绘制”、“三维动画”等方面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要求几乎等同甚至高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院非计算机专业(含艺术类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培养学生计算机使用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切实做到素质教育,让学生能真正掌握计算机这个智能
工具,成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的推动剂,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高目标。<br> 我院艺术专业办学历史悠久,专业特色鲜明,其学生与其他专业相比主要特点有:学生文化课成绩较理工科和其他文科学生成绩普遍偏低、设计是“生命”,一切教学内容均服务于设计、授课形式不统一。因此,如果以大学一贯的教学方法去实施艺术专业学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一定是不切合实际的。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我们不断探索、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br> <br> 1教学内容设置<br> <br> 随着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开展及家用计算机的普及,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新生入校时已经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而不是从零开始。但是,由于中小学校师资和设备的局限,又使得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很大。表1是对我院2006级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调查情况。<br> <br> 从表1可以看出,同学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小部分同学对计算机一无所知,大部分同学对计算机的了解不系统、不全面,只知皮毛,还有一些自认为很是熟悉,没有多少知识要学。因此,我们调整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力求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均有收获。<br> 参照2006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编写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中《文科非财经类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参考方案》,结合艺术专业的特点,我院艺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如表2所示。<br> <br> 采用专题教学的形式完成每项教学内容。每个专题设有不同教学目标,例如,计算机基础知识中计算机发展历程的教学不仅是为了了解它的进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其创新意识。对于实践性强的教学专题辅助了相应的专项实践题目如表3。<br> <br> 2授课方式与作业布置<br> <br> 艺术专业多是单元课教学,即一段时间集中开展某一门课的教学(如在一个月内每周一至四的上午或下午安排同一门课)。单元课的授课形式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是灵活的,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教或学或练,学生也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比较明显的进步。“计算机基础”很适合这种教学形式,故我们建议学院采用单元课的形式完成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时间为两周,共计56个课时。<br> 在单元课的教学过程中辅助大作业的布置,也是艺术专业教学的又一特色。我们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任务开展之前就布置作业的内容与要求。通过大作业的完成,既可以进一步加强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有一定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br> 对于大作业的评价,采用“集中评议,分级给分”的方案。学生作业全部收回后,组织有关教师集中讨论、比较(艺术类班级人数一般在20人以内),按五分制最终协商给出作业成绩。将学生作业全部展览,由全体教师统一评阅,既可以评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又可以避免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相互抄袭,此外,将教师的评阅意见收集整理反馈给学生,还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提高。<br> <br> 3考试形式<br> <br> 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很久以来一直执行的是和其他公共基础课相同的考试形式:笔试,课程最终成绩=平时成绩的20%+考试成绩的80%。这种传统考试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忽视学习过程,为应付考试忽略了学习的真正意义,笔头能力强而实际动手能力差。相当一部分学生卷面成绩合格或是优秀,但当遇到实际问题却做不好,甚至有的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排版都要求助于他人。<br>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由“平时课堂表现+作业评价+上机考试+笔试”四个部分组成的课程考核模式,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更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下面对“上机考试”做简要的介绍。<br> 我们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设置八个固定类型的实际动手操作题目,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上机考试题目的内容、要求、评分标准均是事先公开的,这样有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强化训练,从而较好地完成本课程的预期教学目标。为避免学生背题,其中2至8题的题库中均设置了20道相似的题目,学生在参加考试时从中随机抽取。上机考试内容如表4所示。<br> <br> 4结束语<br> <br> 计算机技术在辅助艺术设计方面的发展是飞速的,艺术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应不断随之水涨船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考试形式更趋合理化,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仍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重点。 <br> <br> 参考文献:<br>本文出自: 计算机毕业网<br> [1] 赵妮.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的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0,(3):29-31.<br> [2] 李宝敏. 对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探讨[J]. 西安工业大学高教研究,2006,(3):25-26.<br> [3] 高敬阳.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6,(8):41-43.<br> 通信地址:山西太原理工大学轻纺美院计算机系030600<br> 电话:0354-888680313935444618<br> </p> <p> </p> <p>
</p>
摘要:本文分析了“数据结构”课程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分别从管理层、教师层以及学生三个层面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br> 关键词<br>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数据结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br> <br> 1现状分析<br> <br>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不仅是各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许多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的主要选修课程之一,美国ACM和IEEE/CS于2001年制定的《Computing Curricula 2001》课程体系以及我国在2002年结合本国国情制定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都赋予“数据结构”课程极高的地位。该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数据的特性,学会数据的组织方法和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计算机内部的表示方法。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正确、合理地组织数据、选择最优的存储结构,有效甚至高效地设计算法,从而提高软件整体质量。<br> 一般来说,师生对“数据结构”课程都相当重视。按理说,教和学的效果也应该不错,然而,在笔者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尤其是对于一些非国家一类院校而言情况更加严重。分析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管理层方面的原因。尽管管理层也承认“数据结构”课程的重要性,并在学生考研、本科教学评估、教师年终考核中予以体现,但力度仍然不够。因为“数据结构”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客观性决定了对这门课程应该投入的程度,但事实却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考核的重心偏向了理论,而对实践却没有有效的监管和考核措施,使得学生对实践的重视仅停留于表面,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也正是由于学生动手能力的不足,反过来又制约了对“数据结构”理论课程的学习。其二是学生方面的原因。许多学生比较浮躁,对所学的原理、知识没有作深入思考、领会,遇到问题不愿去深入分析,往往是浅尝辄止,拘泥于表面,对知识间的联系不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仍然习惯于中学时代的题海战术,还未能完全适应大学的教育模式,因此,极易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挫败感,从而丧失学习“数据结构”的兴趣。其三是教师方面的原因。该课程的中心地位决定了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必须相当深入,对教材内容要极其熟悉,对授课对象要有充分的了解,对教材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对实验环境、实验流程要相当熟悉,否则,极易感到力不从心,从而失去工作热情,满足于不出教学事故的消极状态。<br> <br> 2解决的对策<br> <br> 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该如何把握好“数据结构”的教与学呢?经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br> 从管理层面起,充分认识“数据结构”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的特点,一方面充分重视实验教师的培养与考核,对主讲教师与实验教师都要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地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进行培养,在年终考核上,不仅仅只考核主讲教师的课堂表现,更要重视实验教师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另一方面,加重实验教学比例,加强实验考核。对实验不仅设立单独的学时,还可以通过设立单独的学分,以强化学生投入实验的积极性。<br> 对教师层面来说,又可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理论教学方面,由于“数据结构”课程具有教学内容多、覆盖面广、科学性和工程性并重的特点。在高校综合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提高,各大学专业课程不得不压缩专业课程学时的背景下,要在较短的课内学时中把课程的要点讲解清楚,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组织是关键。目前,可供选择的教材版本很多, 大多数教材基本都能涵盖数据结构要求的基本知识内容,但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的组织及表述上差异较大,而且算法的描述形式多种多样,教材的选用主要依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前期的语言基础,还有实例的可操作性。在教学方法上,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与学生很贴近的例子,采用启发式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数据结构”,什么是数据的“逻辑结构”,什么是“物理结构”,阐明数据结构的本质是“数据的组织”。比如:在学习线性结构时,可以以学生的学籍表为例,学生的转学、休学、留级以及查询等活动分别对应线性表的插入、删除、定位等操作。讲到操作的具体实现时,先用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设计算法的思路,再在具体的物理存储结构上用相应的描述语句实现。总之,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在教学手段上,现在大多都采用了多媒体手段,但事实上,多媒体只是一个教学的辅助手段,传统的粉笔形式依然不可完全替代。对有些复杂的、难以理解的过程采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的表达出来是完全可行的,对于算法的描述采用多媒体形式也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但有些特别需要思考的地方,如果采用多媒体就会抢占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况且,即便是采用多媒体,也要学会把握屏幕的切换速度和节奏。另外,也可以通过建设相应的课程网站,网站上除了教师的教案和课件以外,还可以开设交流互动平台,供学生、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探讨;同时,也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业或课程设计、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等放置在网站上,供学生学习或讨论,教师适时更新网站内容,在适当的时候,给出较为成熟的案例。另外,尽管大学教育旨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但也要考虑学生的实情,适当的例题和习题训练也是必须的。<br> 要切实有效地推进实践教学,实验项目的设置与选取是关键。在实验项目的设置上,可以采取兴趣优先的原则,一方面通过设置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实习题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选拔优秀的实习作业创建“数据结构”实验案例库,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研发成果的舞台,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在实验项目的选取上,除了按兴趣优先的原则以外,实验项目的层递性也是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在设计时,按照从易到难,先基础,再综合,后创新与探索的顺序,逐步加大实验的难度,让学生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对有科研课题的任课教师,还可以考虑将实验项目与科研课题结合起来,通过组队的形式,分工合作,并通过助教或者硕士生的参与,进行全程指导。在每个层次的学生实践临结束前,老师和助教还逐组对学生们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分析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同时对学生的实践成绩按完成轨迹进行评判。前面我们从管理层以及教师层两方面对“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分析,事实上,一个教学活动的完成必然是由教与学两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外因上,学校以及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创造优越条件;内因上,学生也该学会反思自己,遇到不明白的问题,首先问问自己,是老师没有讲清楚,还是自己没有听明白,自己没听明白是因为前期的基础不够还是什么原因,抑或根本就是自己的态度问题。在找准问题之后,有的放矢,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以及信息资源,及时将问题解决。其次,学习本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预习、听课、复习、练习、上机是学习“数据结构”课程的几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可是据观察,现在有相当的学生仅仅只满足于上课按时到,作业以及实验应付甚至抄袭了事,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机结合,对知识点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这就严重阻碍了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因此,加强考核就变得尤为必要。<br> <br> 3结束语<br> <br> “数据结构”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学科,该课程的建设对计算机专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性是提高“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br> <br> 参考文献<br> [1] 蒙应杰等. 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01.<br> [2] 严蔚敏. 数据结构[M].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br> [3] 严蔚敏, 吴伟民. 数据结构题集[M].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br> [4] 蒙应杰.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 高等理科教育,2004.<br> [5] 张铭,许卓群,杨冬青,等.数据结构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4. <br> 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60603069)以及湖北大学教学研究项目(No:2006044)资助。<br> </p> <p> </p> <p>
</p>
摘要:本文从专转本入学考试的试卷分析出发,探讨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提出了改革方案,并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br> 关键词<br>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计算机基础;专转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br> <br> Discussion on Reform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 from the aspect of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Entering Universities<br> Zhou Feng<br>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Jiangsu )<br>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est papers of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entering universities, discusses the key points in teaching computer basic cour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plan from five aspects.<br> Key words: computer basic courses;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entering universities;theoretical teaching;practical teaching<br> <br> 1引言<br> <br> 江苏省从1999年开始选拔优秀专科生升入本科学习 (以下简称专转本),从2005年开始,专转本入学考试只考三门公共课,每位考生都必须参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而从近三年来的考试成绩看,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分析其中存在的原因,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br> <br> 2试卷分析<br> <br> 作者对2006年专转本入学考试“计算机基础”试卷作了结构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br> <br>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专转本“计算机基础”考试目前只采用笔试形式,上机操作的测试内容也以笔试的方式进行,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因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必要去记忆所有的方法和命令。考试中的一些命令在上机时完全可以通过鼠标操作完成,而这正是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的精髓所在;另外,有些同学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一些Windows操作和基本软件的使用,但计算机理论知识却很缺乏。<br> <br> 3教学改革<br> <br> 专转本考试的升学率,是各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宣传的重点,也是吸引考生和家长的一个亮点。而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水平,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以提高广大高职高专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在专转本入学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br> 3.1教材的选取<br> 江苏省专转本入学考试的各门课程都没有大纲,没有指定教材。在2010年的选拔方案中第一次提出了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水准。目前一般高职高专院校采用的是自编教材,或者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教材。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教材为例,其涵盖的内容如表2所示。<br> <br> 从表2中可以看出,此教材的基础理论部分只占了28%,而操作部分占了72%;其次,在基础理论部分没有涉及到多媒体和数据库部分;操作部分缺少PowerPoint和FrontPage的内容。而一些高职高专院校采用的自编教材基本上都与这个教材的体系类似。此类教材的所缺部分,正是2010年专转本考试中需要掌握的内容,同时也是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可以采取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在原有自编教材的基础上,充实多媒体和数据库等部分的内容;二是直接采用能够包括以上内容的教材。这样既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避免学生在复习应试过程中到处购买涵盖不同内容的教材。<br> 3.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br> 本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的上学期或下学期开设,各个学校开设的课时数不尽相同。<br> 有些高职院校地处苏北地区,生源大部分来自苏北农村,这类生源在中小学阶段基本没能涉及到电脑知识。对于这样的生源,高职院校通常开设的课时数较多,而且理论课时较少,实验课时较多,一般比例为1:2。<br> 而对于苏南的高职高专院校而言,学生一般在中学阶段学习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但由于高考的压力和教学设施的不完善,学校对计算机基础教育重视不够,使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知识。此类高职院校开设的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一般为1:1。<br> 从“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涵盖的内容来看,基础理论部分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大部分内容学生都没接触过,所以需要较多的时间来讲解。而实践部分的内容是微软的Office办公套件,各个软件之间的相通性很强。同时,这类软件的在线帮助功能很强大。基于以上考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学时数可以定为72课时。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上,以2:1分配为宜。另外,在课余时间开放计算机实验室,引导学生以“一本书一台电脑”方式自学计算机软件的使用。<br> 3.3理论教学的重点<br>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课,教学对象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不区分文理科。所以,在教学内容上提出了“广度优先”的原则,即教学内容覆盖的范围较广,包括现阶段信息技术的主要内容和热点知识。所以,目前理论教学的重点主要有三:<br> 一是进制的表示与转换。从小学到高中,同学们都习惯了十进制,而在计算机基础的课程里,却要学习二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同时,在十六进制里还用字母表示数值,这两点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在各项考试中,进制的转换几乎是必考的内容。例如,在2006年的专转本考试试卷中有一填空题:<br> 已知某进制的运算765+1231=2216,则此进制为________进制。<br> 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不同进制的理解。<br> 二是计算机硬件部分。因为这部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有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和原理,常用外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等等。而且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一些新的外部设备在有些教材中都没有提及。因此,教师要重点讲解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及外部设备的性能指标,结合计算机的最新发展技术,介绍一些新的技术、方法及设备。在2006年的试卷中,计算机硬件部分的分值为11分,这部分也是教学的重点。<br> 三是计算机网络。近年来,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计算机网络的知识涉及到了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网络信息安全技术。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一份调查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接触过计算机网络,主要形式是浏览网络新闻、计算机游戏及网络聊天,而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原理以及网络上数据传送的方法和过程,几乎没有了解。另外,计算机网络的实用性也很强。很多学生在机房上网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某台计算机不能上网,一般是换一台能上网的计算机继续使用,而不会去考虑这台计算机为什么不能上网,更不会去主动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计算机网络知识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讲解网络的数据传输方式和过程,以及因特网的相关知识。例如,在2010年的专转本考试试卷中有一选择题:<br> </p> <p> <p>下列IP地址中,非法的IP地址组是______。<br> A. 202.197.184.144与259.197.184.2<br> B. 127.0.0.1与192.168.0.21<br> C. 202.196.64.1与202.197.176.16<br> D. 172.24.35.68与10.10.3.1<br> 此题就是考察学生对IP地址表示范围的了解程度。<br> 3.4实践教学的方法<br>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计算机的实践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任何专业的技能型高级人才,都必须是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又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人才。同时,专转本考试试卷中,操作部分也占了50%的分值。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br> 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教学:<br> (1) 理论课讲授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教师可以利用一部分理论课时,重点讲解Office套件中Word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操作要点及操作技巧,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用功能的菜单位置以及快捷键的组合,比如复制、粘贴等常用功能的组合键。对于套件中的其他软件,只要讲解特有的功能,而一般功能留给学生上机的时候自己去摸索。<br> (2) 任务驱动式的案例教学。在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中,既要安排学生去学习Office套件中各个软件的使用方法,又要以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以“人文奥运”为题设计一份简报,要求有文字和图片,还要有图表及版面修饰。学生要完成这样一个题目,需要到因特网上查找有关“人文奥运”的资料,同时要掌握Word的版面设计技巧,还要用Excel将查到的数据做成图表,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主动掌握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提高学习的乐趣。<br> (3) 开放式的自主学习。现在,很多高校都设有英语自主学习室,一些专业实验室也有开放式实验室。为提高计算机的上机操作能力,可以设立计算机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业余时间里能够更好地去学习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技能,在各类复习迎考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来验证一些习题的解答过程。<br> 3.5师资队伍的建设<br>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设有计算机专业,也形成了一支专门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但与教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是分开的,甚至隶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这样,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师与计算机专业的结合不是太紧密,也就不能更好地了解计算机专业中的一些新的技术和新的应用。<br> 这种状况不利于计算机专业老师在全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发挥主动作用,也不利于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在全校计算机教学中发挥效益。有计算机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将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师分配到计算机专业的各个教研室中。他们的任务首先是承担全校的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同时也参与教研室的科研活动,以提高公共课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而提高全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没有计算机专业的院校可以定期将教师送到高校计算机系进修,让他们能够接触到计算机专业的最新技术。<br> <br> 4结束语<br> <br>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
摘要:心理学对高等教育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提出将思维定势心理学中的“沉锚”效应灵活融入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指出将“沉锚”效应与高等教育教学相融合的重要意义,高校计算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沉锚”效应积极的第一信息效用,达到教学目的,避免其消极影响,同时高校教师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更有助于“沉锚”效应的灵活应用。<br> 关键词<br>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沉锚效应;心理效应;心理学;高等教育教学;计算机教学<br> <br> Sinking-anchor effect theory’s appli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br> Xing Hui-li,Hu Xihou,Lei Guohua<br> (Department of Medical Information,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br> Yantai 264003, China)<br> Abstract:Psychology has important directive significanceto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This paper proposed sinking-anchor effect’s application in higher computer teaching. It explained the application’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Computer teachers in higher college should utilize the positive function of the effect and avoid the negative. And it indicate the consistency of studying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with sinking-anchor effect’s application.<br> Keywords:sinking-anchor effect;psychological effect; psychology;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computer teaching<br> <br> 1沉锚效应<br> <br> 有两家粥店,每天的顾客相差不多。然而,晚上结算的时候,左边店总是比右边店多出百十来元,天天如此。细心的人发现每有顾客进右边店时,服务小姐都微笑着迎上去,盛一碗粥,问道:“加不加鸡蛋”,有说加的,也有说不加的,各占一半。走进左边粥店,服务小姐也总微笑着迎上前,盛上一碗粥,问道:“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爱吃鸡蛋的说加两个,不爱吃的有说加一个,也有不加的。一天下来,左边这个小店总比右边那个多卖出很多个鸡蛋。这是经商法中非常经典的一个故事。左边店给顾客的思维定势是:“加”与“不加”,右边店给顾客的思维定势是:加“一个”或“两个”。显然第二种问法更有利于促销。这在思维定势心理学中称为“沉锚”效应。<br> 定势又叫心向,它是由先前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准备状态,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定势理论认为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着同类后继的心理活动的趋势( 即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是由预先的准备状态所决定的)。<br> “沉锚”效应是指,在人们做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会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第一信息不同,你的决策也不同。擅用第一信息的“沉锚”效应会达到极佳的效果。是人际交往、谈判与经商不可缺少的课程。<br>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少的要求,这就是第一信息的“沉锚”妙用。<br> <br> 2将“沉锚”效应应用于高校计算机教学<br> <br> 2.1将“沉锚”效应应用于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意义<br> 教育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在学校里,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采取一定的措施去影响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也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主动地获得知识与技能,成为社会所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活动只有符合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br> 教育与心理学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学对教育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提供方法上的支持。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将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效果[1]。<br> 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大学生一方面具有了较高的文化层次,有着较强的独特性,但又未形成成熟的心理,处于可塑性极强的敏感时期。高校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必须考虑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沉锚”效应的第一信息妙用的特点正可以较好地配合完成这一教育目标。积极的第一信息“沉锚”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健康的心理活动趋势,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身潜质。<br> 高校计算机课程有其枯燥深奥的一面,会让初学者产生畏惧厌烦的情绪。大学生对计算机课既好奇又有畏难情绪,总觉得自己也许只能粗浅的掌握,让学生树立信心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非常重要,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教是天职,让学生能学更是必须完成的职责。<br> 2.2如何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沉锚”效应<br> 心理学是描述规律的科学,教育自然要遵循科学,但应用科学规律则是艺术,有赖于教师们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境去创造。心理学的实验和调查属于科学,生活中、家庭里,课堂上的故事和案例则属于科学的艺术。教育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藉由理解、模仿和反复实践而不断创新。<br> 同任何事物一样,“沉锚”效应也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应正确地了解、认识、掌握并利用“沉锚”效应,在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其第一信息“沉锚”的积极妙用。<br> 善用其好的一面,禁止其不好的一面。<br> 2.2.1擅用积极作用<br> 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灵活聪明地应用“沉锚”效应的积极作用,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定势,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br> 右店老板套牢顾客的爱面子心理,让顾客只好选择掏钱。同样道理,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必须有技巧地、慎重地发出自己的教育教学信息,要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不是要不要学的问题,而是学多学少的事情,真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比如第一堂计算机程序设计课,可以给学生举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例子,然后对学生提出程序设计课程的要求:你的学习目标是要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还是仅作一个熟练的程序员,是从大目标到小目标的选择,而不是要不要好好学习的思维定势,我想大部分同学将下意识地选择小目标。<br> 教师应通过多方激励学生,缩短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维护心理平衡;尊重理解学生,促进心灵沟通,为“沉锚”效应发挥作用创造肥沃的土壤。同时借助较高的人格素养魅力、高超的教育教学技巧,运用准确、鲜明和艺术的第一声音使“沉锚”效应获得成功。<br> </p> <p> <p>2.2.2避免消极作用<br> 在高校教育中特别要注意消极的第一信息的“沉锚”影响,这种“沉锚”对处于独立而又不成熟期的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有时会持续一生。<br> 比如人在判断事物时总会常看表面现象,产生“沉锚”效应心理,而对表面现象做出第一反应,这样产生的结果往往都会错的,而事实上看到的并非是它原本。每件事物总是当你不完全了解时是形式决定内容,而当深入了解后就内容决定了形式。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要避免这种表面“沉锚”效应,也要教育学生在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学会判断和抵制这种表面“沉锚”。<br> <br> 3高校教师应加强心理学学习<br> <br> “心理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和依据,是教育的前提”[2]。教育工作只有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的有关知识特别是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加深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1]。<br> 现代的高校教师在中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基础上,应更适应今天大学的创新教育理念。通过心理学特别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心理知识,形成心理分析的专业能力,从而正确分析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人格和社会性特点、个体心理差异、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育教学计划,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正确把握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过程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提高评价/反思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当大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导师,帮助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br> 教师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在将心理学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可以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