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激发学生诵读文言文的兴趣基于2015年新教改的要求,不断加强文言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再加上目前学生的负担很重,不仅来自书面作业,更重要的也更容易被忽略的文言文背书也成了学生的负担。本文试着围绕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背书负担,以达到让他们在背书中寻找诗意、品读诗意、享受诗意、永留诗意的目的。一、吟诵中找诗意一篇文言文新课,第一节课就要重视诵读。老师最好范读,可以抑扬顿挫地读,读得要摇头晃脑,声情并茂,更有甚者,可读得声泪俱下。用投入的情感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按照“披之感物体情”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二、身临其境品诗
2、意语文和数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数学的知识点是相当明确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点的掌握、各项技能的形成过程,而语文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教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常用的方法有:移情体验,走入人物内心。三、师生竞背享诗意义务教育的教材中,虽然所选的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大多具有浅显、短小、经典等特点,除少数作品外,绝大多数都适合于背诵。然而初中生背诵的内容本来就繁多,如英语天天就有背诵的内容,所以我们的语文背诵尽量在课堂上解决。但是,对于一些中下生可能就有些难度。我们老师一方面为孩子们的语言学习和
3、积累经典文本考虑,尽量把语境展示充分,因为语境展示越充分,语感就越强。然而老师如果在课堂上激情满怀、抑扬顿挫地为学生们背书的话,一定能激发中下生的背书积极性。四、时间流逝留诗意文言文反复朗读背诵是很有必要的,以往的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读得不够,背得不够,学生课文不熟悉,理解就不可能充分和深刻。只是在字词和句式等局部做文章,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行为,学生就会像背诵字典一样形不成整体记忆,因而所学的文言文往往是零碎的,不能发散的,难以迁移的,不成体系的,这样最终难以形成文言文的基本阅读能力。而笔者认为,背诵式的篇章积累课堂形态都能从根本上克服这些弊端,这既是古代上千年教育的成功实践证明了的,也是现代的学理研究和课堂实践证明了的。此外,教师还要树立“超文本”的大语文教育观,即不要死死拖守教材钻坚仰高,固守一隅,应跳出语文教语文,积极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不断拓展信息渠道,使学生拥有充满生机和意蕴的生活。引导学生看电视、听广播、上网,使课内、课外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