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广东卷)一、单项选择题1.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用食醋可除去热水壶内壁的水垢B. 淀粉、油脂和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C. 自行车钢架生锈主要是电化学腐蚀所致D. 新型复合材料使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更轻巧、实用和新潮答案:B思路分析:考点解剖:本题考查化学与生活有关的知识。解题思路:根据物质的基本性质、基本概念等分析其应用。解答过程:解:选项A中,热水壶内壁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可以用醋酸和其反应溶解,故A正确;选项B中,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B错;选项C中,自行车钢架生锈是漆层被破坏,钢铁
2、在空气中发生吸氧腐蚀所致,即电化学腐蚀,故C正确;选项D中,新型复合材料具有质轻,耐用等优点,故D正确。所以本题的答案为B。规律总结:从化学视角出发,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是考生应具备的化学学科素养。该题题目本身较易,充分渗透了对化学学科素养的考查。知识点:0305004007002乙酸的化学性质;0305004007羧酸和酯;0305004009001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0305004009高分子化合物;0305002009003金属的腐蚀;0305002009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0305008001003生活中的材料;0305008001化学与生活试题难度:1关键字:乙酸的化
3、学性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和基本性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金属的腐蚀;材料的分类;生活中的材料年级:0302;03032. 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 Fe2+、Al3+、ClO-、Cl-B. K+、Cu2+、OH-、NO3-C. NH4+、Na+、Br-、SO42-D. Mg2+、H+、SiO32-、SO42-答案:C思路分析:考点解剖:本题考查有关离子共存问题。解题思路:根据离子反应分析。解答过程:解:选项A中,ClO-可以将Fe2+氧化为Fe3+,因此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选项B中,Cu2+与OH-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选
4、项C中,各离子间均不反应,可以大量共存,故C正确;选项D中,H+与SiO32-生成硅酸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所以本题的答案为C。规律总结:常见的离子反应:(1)生成沉淀或微溶物;(2)生成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和水);(3)生成挥发性物质(或气体);(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5)发生络合反应(配位反应);(6)水解相互促进反应。知识点:0305001005003离子反应;0305001005离子反应试题难度:1关键字:离子共存;离子反应年级:0301;03033. 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 用溴水鉴别苯和正己烷B. 用BaCl2溶液鉴别SO42-与SO32-C. 用浓HNO3与
5、Cu反应制备NO2D. 将混有HCl的Cl2通入饱和NaHCO3溶液中除去HCl答案:C思路分析:考点解剖:本题考查化学与生活,意在考查考生对化学基本常识的认识与应用。解题思路:根据物质的基本性质分析其应用。解答过程:解:选项A中,苯和正己烷的密度都比水小,都不溶于水,都可萃取溴水中的溴,现象相同,故A错;选项B中,SO42-和SO32-与BaCl2溶液反应都能生成白色沉淀,故B错;选项C中,浓HNO3与Cu反应方程式:4HNO3(浓)CuCu(NO3)22NO22H2O,故C正确;选项D中,HCl和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又在Cl2中引入了CO2杂质,故D错。所以本题的答案为C。规律
6、总结:常用除杂的10种方法:知识点:0305006002004常见有机物(官能团)的检验;0305006002003常见阴离子的检验;0305006002常见物质的检验;0305006003001常见气体制备的反应原理;0305006003常见气体的制备、收集和净化;0305006004001分离、提纯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及典型装置;0305006004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试题难度:3关键字:常见有机物(官能团)的检验;常见阴离子的检验;常见气体制备的反应原理;洗气的操作及应用;分离、提纯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及典型装置年级:0302;03034. 下列应用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Na2O2用作呼
7、吸面具的供氧剂B. 工业上电解熔融状态的Al2O3制备AlC. 工业上利用合成氨实现人工固氮D. 实验室用NH4Cl和Ca(OH)2制备NH3答案:D思路分析:考点解剖:本题考查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解题思路:分析所给反应中的物质的化合价是否发生了变化。解答过程:解:选项A中,2Na2O22CO22NaCO3O2,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符合;选项B中,电解熔融状态的Al2O3制备Al,铝元素的价态发生了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符合;选项C中,工业合成氨是氮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氮元素由0价变为3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符合;选项D中,2NH4ClCa(O
8、H)22NH3CaCl22H2O,反应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均无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符合。所以本题的答案为D。规律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元素间发生电子转移,其外部表现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是否改变来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030500100400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0305001004氧化还原反应试题难度:1关键字:氧化还原反应特征;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年级:0301;03035.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常温下,4 g CH4含nA个CH共价键B. 1 mol Fe与足量稀HNO3反应,转移2
9、nA个电子C. 1 L 0.1 mol/L NaHCO3溶液中含有0.1nA个HCO3-D. 常温常压下,22.4 L的NO2和CO2混合气体含有2nA个O原子答案:A思路分析:考点解剖:本题考查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知识。解题思路:根据物质的基本性质、阿伏加德罗常数进行分析。解答过程:解:选项A中,1 mol CH4 中含4nA个CH共价键,4 g CH4的物质的量为0.25 mol,因此含CH共价键为nA个,故A正确;选项B中,1 mol Fe与足量稀HNO3反应生成Fe(NO3)3,因此转移电子3nA,故B错;选项C中,HCO3-会发生水解,因此NaHCO3溶液中含有的HCO3-数目小于0
10、.1nA个,故C错;选项D中,外界条件为常温常压,气体摩尔体积不是22.4 L/mol,故D错。所以本题的答案为A。规律总结:此类试题的解法: 分析考查的具体微粒; 求出指定微粒的物质的量; 指定微粒个数nNA。知识点:0305001001002摩尔质量;0305001001003气体摩尔体积;0305001001005物质的量浓度;0305001001化学计算及其应用试题难度:3关键字: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计算;物质的量浓度年级:0301;03036. 下列陈述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A. 陈述:SO2有漂白性;陈述:SO2可使溴水褪色B. 陈述:SiO2有导电性
11、;陈述:SiO2可用于制备光导纤维C. 陈述:浓硫酸有强氧化性;陈述:浓硫酸可用于干燥H2和COD. 陈述:Fe3+有强氧化性;陈述:FeCl3溶液可用于回收废旧电路板中的铜答案:D思路分析:考点解剖:本题考查常见物质的基本性质及应用。解题思路:根据物质的基本性质分析其应用。解答过程:解:选项A中,SO2可使溴水褪色,体现的是SO2的还原性而不是漂白性,故A错;选项B中,SiO2不具有导电性,光导纤维是引导光线进行曲线传播的光传输材料,故B错;选项C中,浓硫酸可用于干燥H2和CO,是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不是强氧化性,故C错;选项D中,2Fe3+Cu2Fe2+Cu2+,Fe3+体现氧化性,故D正
12、确。所以本题的答案为D。规律总结:1. 新课程高考并没有淡化对元素化合物性质的考查,在试题中涉及主要元素的主要性质。2. 对元素化合物性质的考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与概念、原理、实验探究、过程方法的考查相融合。3. 将元素化合物性质放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考查,这些背景包括海水资源的综合应用、材料领域的应用、元素化合物在自然界环境领域中的应用。4. 不要孤立地进行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要突出概念原理知识(如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等)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作用,要关注元素观、转化观的建立,要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实验探究、STS内容相融合。知识点:0305003006004二氧化硫;03
13、05003006005硫酸;0305003006氧、硫及其化合物;0305003007002二氧化硅;0305003007硅及其化合物;0305003003006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性质及检验;0305003003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试题难度:1关键字: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硫;硫酸的特性;硫酸;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硅;铁离子的性质;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性质及检验年级:0301;0303二、双项选择题7. 下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ZYXB.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RWC. WX和水反应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D. Y和Z两者最高价
14、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答案:B;D思路分析:考点解剖:本题考查有关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知识。解题思路:根据图中原子序数及化合价的关系分析。解答过程:解:由图知短周期元素X、Y、Z、W、R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无正化合价,最低价为2,推测X为O;Y最高正价为1,原子序数比X大,因此Y为Na;Z最高正价为3,为Al;W最高正价为6,最低负价为2,则W为S;R最高正价为7,最低负价为1,则R为Cl。选项A中,原子半径Y(Na)Z(Al)X(O),故A错;选项B中,R(Cl)与W(S)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ClH2S,故B正确;选项C中,WX3(SO3)与水反应生成硫酸,硫酸为共价化合物,故C
15、错;选项D中,Y和Z两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NaOH、Al(OH)3,可以相互反应生成偏铝酸钠,故D正确。所以本题的答案为BD。规律总结:这种试题常考查:1. 给出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然后推断各元素,根据性质规律判断选项说法正误,常以H和He及短周期为条件突破。2. 给出各元素的化合价和各元素的原子半径,推断出各元素后,根据性质规律判断。3. 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推断。4. 通过一些性质(反应现象、颜色、气味等)作为推断的突破口。总之,掌握好“位构性”三者的关系和有关元素原子结构及周期律等知识,对于这类试题考生是完全可以胜任的。知识点:0305005002001元素周期律
16、;0305005002002原子半径;0305005002005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及其物质的性质的递变规律;030500500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试题难度:3关键字:元素周期律;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原子半径;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及其物质的性质的递变规律年级:0301;0302;03038. 对于常温下pH为2的盐酸,叙述正确的是( )A. c(H+)c(Cl-)c(OH-)B. 与等体积pH12的氨水混合后所得溶液显酸性C. 由H2O电离出的c(H+)1.01012 molL-1D. 与等体积0.01 molL-1乙酸钠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中:c(Cl-)c(CH3COO-)答案:A;C思路分析:
17、考点解剖:本题考查电离和盐的水解。解题思路:根据电荷守恒分析A;根据弱电解质的电离及中和反应分析B;根据水的离子积分析C;根据化学反应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分析D。解答过程:解:选项A中,根据电荷守恒知A正确;选项B中,由于氨水是弱碱,pH12的氨水的浓度比pH2的盐酸的浓度大的多,等体积时氨水过量,混合后溶液显碱性,故B错;选项C中,pH2的盐酸中溶液中的c(H+)1.0102 molL-1,根据离子积得c(OH-)Kw/c(H+)1.010-14/1.010-21.01012 molL-1,而水电离出的c(H+)c(OH-),故C正确;选项D中,两者恰好反应生成等浓度的乙酸和氯化钠,由于乙酸是弱
18、酸,所以c(Cl-)c(CH3COO-),故D错。所以本题的答案为AC。规律总结:溶液中的几个守恒关系:(1)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所有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所有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的代数和为零。(2)物料守恒(原子守恒):即某种原子在变化过程(水解、电离)中数目不变。(3)质子守恒:即在纯水中加入电解质,最后溶液中c(H+)与其他微粒浓度之间的关系式(由电荷守恒及质子守恒推出)。知识点:030500200500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0305002005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0305002006001水的电离及其影响因素;0305002006002溶液的pH;0305002006水
19、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0305002007001盐类的水解;0305002007盐类水解试题难度:3关键字: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电离平衡的建立;水的离子积;水的电离及其影响因素;溶液的pH;盐类的水解年级:0302;0303三、非选择题9. (14分)过渡金属催化的新型碳碳偶联反应是近年来有机合成的研究热点之一,如:反应化合物可由化合物合成:(1)化合物的分子式_。(2)化合物与Br2加成的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3)化合物的结构简式为_(4)在浓硫酸存在和加热条件下,化合物易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不含甲基的产物,该反应的方程式为_(注明反应条件)。因此,在碱性条件下,由与反应生成,其反应类型为_。(
20、5)的一种同分异构体能发生银镜反应,与也可以发生类似反应的反应,生成化合物,的结构简式为_(写出其中一种)。答案:(1)C7H5OBr;(2);(3);(4);取代反应;(5)或思路分析:考点解剖:本题考查有机合成与推断、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解题思路:根据结构简式分析(1);根据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和加成反应分析(2);根据取代反应分析(3);根据消去反应和反应分析(4);根据性质和结构分析(5)。解答过程:解:(1)化合物中含有1个苯环、溴原子和醛基,数出各原子的个数得分子式是C7H5OBr。(2)化合物与Br2加成,碳碳双键中的其中一个键断裂,两个不饱和碳上各结合1个溴原子,产物的结构简式为:。
21、(3)化合物生成的反应是取代反应,由化合物得化合物的结构简式是:。(4)由于产物中无甲基,故化合物发生消去反应的实质是羟基与甲基上的氢原子结合生成水,同时形成碳碳双键,生成1,3丁二烯。分析化合物和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可知该反应是化合物与发生取代反应。(5)中含有醛基,与互为同分异构体,则应是丁醛有正丁醛CH3CH2CH2CHO、异丁醛(CH3)2CHCHO两种结构,结合反应可得化合物的结构简式为:或。规律总结:高考命题中主要以常见有机物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为主体,涵盖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反应类型等基础知识,考查有机物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联系,以信息为知识铺垫,考查学生运用有机物结构与性质
22、的关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此类题考查形式简单,内容相对单一,综合性不是很强,逐个击破,容易作答。知识点:0305004001001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种类特点;0305004001003同分异构体;030500400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0305004010001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0305004010003有机合成的方法和过程;0305004010有机化学反应与有机合成试题难度:3关键字: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种类特点;同分异构体的判断与书写;同分异构体;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有机合成的方法和过程年级:0301;0302;030310. (16分)碘
23、在科研与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某兴趣小组用0.50 molL-1 KI、0.2%淀粉溶液、0.20 molL-1 K2S2O8、0.10 molL-1 Na2S2O3等试剂,探究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已知:S2O82-2I-2SO42-I2(慢) I22S2O32-2I-S4O62-(快)(1)向KI、Na2S2O3与淀粉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K2S2O8溶液,当溶液中的_耗尽后,溶液颜色将由无色变为蓝色,为确保能观察到蓝色,S2O32-与S2O82-初始的物质的量需满足的关系为:n(S2O32-)n(S2O82-)_。(2)为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表
24、中Vx_mL,理由是_。(3)已知某条件下,浓度c(S2O82-)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下图,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请在坐标图中,分别画出降低反应温度和加入催化剂时c(S2O82-)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示意图(进行相应的标注)。(4)碘也可用作心脏起搏器电源锂碘电池的材料,该电池反应为:2Li(s)I2(s)2LiI(s) H已知:4Li(s)O2(g)2Li2O(s) H14LiI(s)O2(g)2I2(s)2Li2O(s) H2则电池反应的H_;碘电极作为该电池的_极。答案:(1)S2O32-(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2)2.0;保持溶液总体积相同,仅改变S2O32-的浓度而其他物质浓度不
25、变;(3);(4)(H1H2)/2;正思路分析:考点解剖:本题以探究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为载体,综合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反应热及原电池等。解题思路:根据关系式法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2);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3);根据盖斯定律及原电池原理分析(4)。解答过程:解:(1)I2遇淀粉变蓝,而S2O32-能将I2还原,当溶液颜色将由无色变为蓝色,说明S2O32-已经耗尽。由反应方程式得S2O82-I22S2O32-,要确保溶液呈蓝色,则n(S2O32-)n(S2O82-)2。(2)根据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时只有一个变量,实验才能得出准确结论。所以,分析图表
26、数据知:要保证K2S2O8溶液和水的总体积是10.0 mL,则Vx2.0 mL。(3)降温使反应速率减慢,单位时间内c(S2O82-)变化小,加入催化剂使反应速率加快,单位时间内c(S2O82-)变化大。(4)将已知反应()/2可得:H(H1H2)/2;碘在反应中作氧化剂,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应作为该电池的正极。规律总结: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
27、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知识点:0305007001006关系式法;0305007001计算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0305007002005化学反应热的计算;0305007002常见的化学计算;030500200200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0305002002化学反应速率;0305002009001原电池原理;0305002009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试题难度:3关键字:关系式法;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原电池原理年级:0302;030311. (17分)难溶性杂卤石(K2SO4MgSO4
28、2CaSO42H2O)属于“呆矿”,在水中存在如下平衡:为能充分利用钾资源,用饱和Ca(OH)2溶液浸杂卤石制备硫酸钾,工艺流程如下:(1)滤渣的主要成分有_和_以及未溶杂卤石。(2)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Ca(OH)2溶液能溶解杂卤石浸出K+的原因:_。(3)“除杂”环节中,先加入_溶液,经搅拌等操作后,过滤,再加入_溶液调滤液pH至中性。(4)不同温度下,K+的浸出浓度与溶浸时间的关系见下图,由图可得,随着温度升高,_;_。(5)有人以可溶性碳酸盐为溶浸剂,则溶浸过程中会发生:。已知298 K时,Ksp(CaCO3)2.8010-9,Ksp(CaSO4)4.9010-5,求此温度下该反应的
29、平衡常数K(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答案:(1)Mg(OH)2;CaSO4(二者位置互换也可);(2)加入Ca(OH)2溶液后,成Mg(OH)2、CaSO4沉淀,溶液中Mg2+浓度减小,使平衡右移;(3)K2CO3;H2SO4;(4) 溶侵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 平衡时K+的浸出浓度增大;(5)Ksp(CaSO4)c(Ca2+)c(SO42-)Ksp(CaCO3)c(Ca2+)c(CO32-)思路分析:考点解剖:本题考查实验基本操作、对实验原理的分析及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解题思路:根据沉淀溶解平衡分析(1)(2)(5);根据除杂原则分析(3);根据图像分析(4)。解答过程:解:(1)加入OH
30、-,将Mg2+沉淀。同时CaSO4是微溶物,增大c(Ca2+),容易析出CaSO4。(3)加入的Ca(OH)2过量,加K2CO3除去Ca2+,再加稀H2SO4 除去OH-和过量的K2CO3,调滤液pH至中性。(4)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溶浸速率,达到平衡的时间长短;二是达到平衡后K+的浸出浓度的大小。规律总结:沉淀的溶解与生成:(1)沉淀的溶解在难溶电解质的溶液中当QKsp时,就会使沉淀溶解。 酸碱溶解法加入酸或碱与平衡体系中的相应离子反应,降低离子浓度,使溶解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如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可以溶解于酸等。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沉淀溶解如难溶于水的硫化铜等可以溶解于硝酸中。 生成络合物使
31、沉淀溶解如难溶于水的氯化银可以溶解于氨水中。(2)沉淀的生成在难溶电解质的溶液中当QKsp时,就会有沉淀生成。在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与体系中相同的一种离子,就会使另一种离子沉淀出来;在有多种离子的溶液中,当加入一种与它们都生成沉淀的离子时,生成的哪种沉淀的溶解度最小,就优先生成哪种沉淀。知识点:0305002008004溶度积规则与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0305002008002溶解平衡;0305002008沉淀溶解平衡;0305006004001分离、提纯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及典型装置;0305006004物质的分离与提纯;0305002003005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的应用;030500
32、2003化学平衡及化学反应限度试题难度:5关键字:沉淀的生成;溶度积规则与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沉淀溶解平衡常数;溶解平衡;过滤和洗涤的操作及应用;蒸发和结晶的操作及应用;分离、提纯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及典型装置;合成氨的适宜条件及选择依据;硫酸工业生产的适宜条件及选择依据;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的应用年级:0302;030312. (17分)苯甲酸广泛应用于制药和化工行业,某同学尝试用甲苯的氧化反应制备苯甲酸,反应原理:实验方法:一定量的甲苯和KMnO4溶液在100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反应,按如下流程分离出苯甲酸和回收未反应的甲苯。已知:苯甲酸分子量122,熔点122.4,在25和95时溶解
33、度分别为0.3 g和6.9 g;纯净固体有机物一般都有固定熔点。(1)操作为_,操作为_。(2)无色液体A是_,定性检验A的试剂是_,现象是_。(3)测定白色固体B的熔点,发现其在115开始熔化,达到130时仍有少量不熔,该同学推测白色固体B是苯甲酸与KCl的混合物,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提纯和检验,实验结果表明推测正确。请在答题卡上完成表中内容。(4)纯度测定:称取1.220 g产品,配成100 mL甲醇溶液,移取25.00 mL溶液,滴定,消耗KOH的物质的量为2.4010-3 mol,产品中苯甲酸质量分数的计算表达式为_,计算结果为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答案:(1)分液;蒸馏;(2)甲苯;
34、酸性KMnO4溶液;溶液颜色褪去(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 冷却结晶,过滤; 滴入稀HNO和AgNO3溶液; 测定熔点;白色晶体在122.4左右完全熔化;(4) ;96%思路分析:考点解剖:本题考查实验基本操作、实验的设计、分析及评价。解题思路:根据相似相溶及甲苯的性质分析(1)(2);根据信息及离子的性质分析(3);根据化学方程式及守恒计算分析(4)。解答过程:解:(1)操作后得到有机相和水相,有机相和水相是分层的,故应用分液法分离。(2)有机相中含有甲苯,加入硫酸钠使甲苯的溶解度减小,然后蒸馏分离得到。甲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3) 根据信息知苯甲酸在水中溶解度不大,随温度的升高
35、而升高,加热使其溶解后,通过冷却使其析出与KCl分离,再过滤得到。 KCl易溶于水,利用硝酸和AgNO3溶液检验Cl-。 根据信息“纯净固体有机物都有固定熔点”,加热干燥白色晶体,在122.4左右全部熔化,则说明白色固体是纯净物,即苯甲酸。(4)苯甲酸与KOH的物质的量相等,苯甲酸是摩尔质量是122 g/mol,则苯甲酸的物质的量为2.4010-3 mol,质量是2.4010-3122 g,由于是从100 mL甲醇溶液移取25.00 mL溶液,所以样品中苯甲酸的总质量是2.4010-31224 g1.1712 g,质量分数应是1.1712 g/1.220 g96%。规律总结:关于实验问题的设计
36、,一般同学无从下手,其实实验问题的设计是以课本基本实验为基础,通过挖掘和创新,强调实验过程、注重实验细节,要求考生能独立完成化学学科的相关实验,理解实验的原理与方法,掌握实验的操作技能,实验条件的控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综合得出结论,并对相关结论进行解释与评价。知识点:0305006004001分离、提纯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及典型装置;0305006004物质的分离与提纯;0305006005004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制备和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0305006005物质的制备试题难度:5关键字:萃取和分液的的操作及应用;分离、提纯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及典型装置;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制备和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年级:0302;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