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学生学会解题为基本宗旨,要求学生能遵照教师传授的方法和模式去解题,并一味追求解答的正确、完整和规范。由于教师的指令性要求太多,大大的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不能体现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个性和策略,更难以发挥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因此,传统的教学虽然让学生能解答课本中的习题,但思路狭隘,方法单一,并且常常是以给出正确结果为满足,从不追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常
2、常是束手无策,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发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它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五个要素:一是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和互动;二是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三是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四是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五是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它能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
3、,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它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不断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意识,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还是一个交往和审美的过程。 一、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自主学习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目前,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对“探索、探究题”,“生活实践题”的题意不理解其意思,或者能理解意思,但写不出正确的答题
4、过程。究其原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低下,造成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在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呢?下面的几个方面是我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小小体会。1、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是把数学问题以历史事件或现实生产生活的实例且带有趣味性的问题融入数学教学中,以境激情,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的知识点,形成有趣的数学问题,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做个数学游戏,讲一个数学故事或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一个数学问题的悬念,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浓厚的求知
5、欲望,这时,再经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例如,在进行整式的除法的教学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来导入课题: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我国的首次载人航天圆满成功了。如果能像杨利伟那样坐上我国的航天飞机到月球去旅游那该多好啊。我们知道月球距离地球大约 千米,假如我们的航天飞机的飞行速度约是 千米/时,那么我们大约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到达月球?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很想知道结果,学生求知欲大增。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自主学习的欲望自然就高了。创设情境的种类很多,比如有问题情境、合作情境、操作情境、开放实践情境等,
6、而创设情境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比赛情境、游戏情境、操作情境等。总之,创设的情境应是学生较为熟悉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或数学材料。创设的情境只有让学生心里产生疑团,内心发生需要时才是成功的。2、多渠道开展数学问题的兴趣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特殊积极的个性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通过开展有关数学问题的各种兴趣活动,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和动力。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推动人们去采取行动,寻找满足。动
7、机在人的活动中不仅起唤起活动的作用,同时也伴随着活动的进行,起促进和调节的作用。例如,教学“比较线段的长短”时,先做夺旗比赛游戏,引入新课。请两个学生到课室后面同一起点,同时出发,目标是谁先拿到讲台上的红旗为胜。规定一人走直的,另一人则从后门出经走廊进前门到讲台。游戏开始后,走直路的同学很快就夺到了红旗。马上就有几个同学叫起来:“这样不公平。”教师马上问:“为什么这样做游戏不公平?”,“那应该怎么做才公平?”。这时学生会展开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掌握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掌握好数学知识,就能使我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益。否则,就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给生
8、产带来损失。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开展这样的兴趣活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懂得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动机。有了学习动机,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自主学习数学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增强了记忆,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还能获得成功的愉悦,这就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探究的学习动机。3、要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过于“勤奋”地教,一味追求把问题讲深讲透,不仅占据了大量时间,而且学生不动脑筋,被动地接受教师“灌给”的知识,必然会导致学生“惰”性的产生,大大减少了学生思维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空间越来越狭窄。因为在课堂教学中,他们不需要想什么,
9、等到在解答问题时需要想什么的时候,他们往往想不出来了。即学生对所要掌握的知识,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究就似是而非地“知道了”,其实是一知半解,学生运用知识去理解和解答有关问题的能力就不强。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和采取的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2004年我随教科所到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学习考察,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方法。这里的“先学”,不单单是指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相关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可以
10、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等。“后教”,不是教师照本宣科地教,而是在学生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学生自学结束之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达到“兵”教“兵”的目的。“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的。一般不少于15分钟,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着重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点难点。比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例
11、题,找出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它给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大量时间和空间,这是洋思中学致胜的法宝。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目前的数学教学仍然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现象。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是知识的“接受器”。教师总是喜欢把知识嚼烂了喂给学生,不让学生自已去探究,致使学生缺少自主探究的能力,变得麻木、呆板、什么都等着老师来讲,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态度;变得消极沉默,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封闭
12、自己;变得不主动,不懂的问题不去问老师,不和同学交流,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和对学习的兴趣。面对这个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教师的使命不应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和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体
13、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数学教学中要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数学呢?我根据几年来数学教学初中课的尝试,总结出以下几点: 1、了解数学,产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兴趣是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数学是一门科学性非常强的学科,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式地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了解数学的学科魅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想学的浓厚兴趣,促使他们自主探究学习呢?根据几年的教
14、学实践课的尝试,我总结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1)明白知识就在身边,从生活中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根据给出的例题,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感兴趣的事进行改编,然后进行教学,让学生觉得自己学习的数学都是生活中常见、熟悉、关系到自己的,学习后又能把这些知识拿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他们很快会明白学数学知识是很有价值的。如:例如,六一节,学校组织242位学生和17位老师,到公园观光游玩,游艇售票处写着“船费成人每人12元,小孩每人6元,团体20人以上统一购票按每人8元计。为了节约开支,请同学们讨论,共同设计最佳购
15、票方案。同学们围绕团体票、买个人票、分组部分买团体票等多种方案,展开讨论、交流和比较,这样不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完课本中的知识,明白学习数学就是帮助自己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营造了一个活跃、和谐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2)在活动中总结规律,从活动中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中的教学。”教育家苏霍姆林提出:“教师要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学生,并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的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固我们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都是自己亲自动手找规律的。如:在教学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前分别准备好大小不同的相似多边形和一些毛线,上课
16、时引导学生用毛线绕多边形一周,测出毛线的长,以及测得每条边的长度,让学生分别用“周长:周长”,“对应边长:对应边长“并求出比值,学生从探索中发现它们的比值一样。当学生发现这个现象时,我提出了“是否所有相似多边形都具有这样的特点?”这一疑问,学生为此开展了讨论,我根据学生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强的这种心理引导他们用相似多边形对应边成比例和等比性质进行分析。这样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同时因为这个结果是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得出的,不是教师强灌给他们的,所以不易遗忘,记忆深刻,同时促使学生想更深层次地去学习数学,总结出更多的规律,乐于探究数学。 (3)融洽师生感情,促进学
17、习的兴趣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两者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丢掉其中任何一方都无法使教学活动真正走上科学的轨道。据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喜欢某个教师而对他所任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某个教师而对他所任学科毫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认为:“人生最大的需要就是别人的肯定。”尤其是初中学生这方面的表现特别外现,我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同样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在两个班教学,其中一个班我用微笑的脸、表扬、肯定的语言进行教学,这堂课在轻松、愉快、和谐中顺利完成;而另外一个班,我板着脸孔,粗声粗气地对他们说话,这堂课在沉闷、压抑中进行,到最后没有
18、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一个亲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一个肯定表扬的手势,都能使学生萌生积极愉快的感觉。相反,教师过分严厉的批评,凶狠的目光,斥责的声调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一种压抑,甚至恐惧、害怕的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心境,用积极姿态,满腔热情地进行教学,用自己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数学。 2、用赏识的方法看待学生,让学生乐于自主探究 赏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赏识是期待、宽容、理解和尊重,赏识是语言,但比语言的表现力要强得多,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19、。”教师的欣赏,能帮学生树立自信心,激起学生对学习的信心。 课堂用赏识的语言激励学生,激发自主探究的动机。在教学中,运用赏识、表扬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看到学生的闪光点,一一加以肯定,学生可能会因为教师的一句话而使阴霾的心情云收雨霁,使平淡无奇的日子绚烂缤纷,甚至可以发迹他的一生,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表扬赞美之词,因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地位是神圣的,教师即使说一句:“回答正确”“你真棒”“真爱思考”“好口才”等一句简单的话而产生对老师、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主动、积极地去探究知识。 3、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
20、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探究问题的情感中,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动力、明确方向。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首先要使学生在脑海里产生问题。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克服过去课堂教学以课本和教师为中心,偏重讲授灌输,忽视情感交流和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倾向,努力营造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参与探索,发展学生的研究能力。传统的教学十分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对于一些数学概念和基本原理层层揭示,步步把关,教师几乎是把知识咀嚼得细细的,才喂给学生,生怕学生消化不良。特别是有的教师还
21、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也都不厌其烦的一一解释和交代。老师这样精耕细作学生还会有什么问题呢?剩下的只是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完成作业罢了。试想,学生心目中没有问题,又如何去培养其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呢? 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置疑问 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发探究反映。巧妙的设置疑问,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心里产生问题。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合并同类项”时,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我设置了这样一道猜数游戏:“当X ,Y 求代数式 的值”请同学们分别给X,Y的数值,老师将立即回答出这个代数式的值,同学们可以一起用计算器来算,
22、我们一起来比一下谁算得快,好吗?这时学生分别给了几组数,在老师都能很快求出结果后。当学生为老师能如此快求出结果而疑惑时,我便趁势说:欲知其中奥秘,必须学习“同类项”。疑惑的产生激发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2、设置障碍 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设置障碍,造成一时的困难,也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研究知识。如在教学生学过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后,我把学生分组,特地安排了一次数学活动。要求利用太阳光测量学校一些建筑物的高度,同时建筑物的周围有一些靠得比较近的建筑时,看看学生如何处理墙上的影子与物体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较大的争论,有学生很想当然的认为地上的影子墙上的影子物体在阳光下影子,有人不同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促使他们将物理科与数学科整合起来解决问题。 3、留出空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保证思考、探讨问题的时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