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一、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事实正是如此,孩子习惯的养成主要在家庭,父母应该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各种习惯。陶行知先生认为,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
2、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德国哲学家康德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养成了严谨的生活习惯。据说,他每天散步要经过镇上的喷泉,而每次他经过喷泉的时候,时间肯定指向上午七点。这种有条不紊的作风正是哲学家严密思维的根源。可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积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即教育,父母应该积极为儿童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同时,父母应当经常在行为举止谈吐等方面给儿童一个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注意礼貌、举止要文雅、表现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为和良好的习惯,如果能够经常这样以身作则,这种长
3、期熏陶的结果,儿童必然可以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得到最佳的教养,通过日积月累,让儿童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二、习惯要在实践中培养。 习惯要不断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非常重视在做中学。因此,他主张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习惯。他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写道:“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身体力行、躬行实践,才能“习惯成自然”,收到相当的效果。什么是“习惯成自然”呢?叶圣陶是这样解释的:“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
4、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道:“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 “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严格训练,反
5、复强化的结果。现代控制论创始人、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在回忆父亲对他早期学习习惯的严格训练时说:“代数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困难,可父亲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精神不得安宁,每个错误都必须纠正。他对我无意中犯的错误,第一次是警告,是一声尖锐而响亮的什么,如果我不马上纠正,他会严厉地训斥我一顿,令我再做一遍。我曾遇到不止一个能干的人,可是他们到后来一事无成。因为这些人学习松懈,得不到严格纪律的约束。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正是这种严厉的纪律和训练。”父亲严格的训练,终于使维纳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成为誉满全球的科学巨人。三、要抓住教育的关键期。 研究发现,孩子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关键期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到了中学,就是改造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