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术教学评价中的问题及策略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广大教育者也越来越对其重视。在美术教学领域中评价作用也空前的受到教育专家和国家教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事与愿违的现象阻碍评价作用的充分发挥,其根源已日渐显露,其问题急待解决。 一、美术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以应试教育为指导思想导致的问题 (1)对少数美术特长学生以技能评价为唯一标准 少数美术特长学生以考取美术院校为奋斗目标,而美术院校的考试以美术基本功的扎实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这也导致了学生们埋头苦练色彩、素描,他们对几笔画一个果子、某某石膏像的特征能倒背如流,他们能像机器一样迅速准确的画出写实物体,
2、但所画的作品千篇一律,毫无生气,更无个性可言。而对于创作更是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做起。学生们的个性、激情早已被机械的教条所淹没,艺术的灵感早已被扼杀在摇篮中,这已攘成了我国美术领域落后世界前列的后果。(2)轻视大量普通中小学生的美术评价, 对大量的普通的中小学生的美术评价“小学重视、初中轻视、高中忽视”随着年级的增长,离高考越近,“美术”就离学生越远。因美术成绩对他们的毕业、升学和就业基本上没有意义,许多学校、家长、学生对美术评价的结果毫不在乎。占用美术课时的现象较为普遍,美术教师也就无可奈何,听之任之,凭感觉给一个皆大欢喜的高分。这样的评价从根本上失去了评价的意义。 2、美术教师的评价素养难以
3、适应当今形势出现的问题 (1)长期形成的评价观一时难以适应当今形势 很多美术教师长期已形成了简单的、草率的评价模式。对新大纲、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一时认识不够,难以适应,在教学中不能自觉的充分的利用多元的、互动的评价方式。这是当今美术教学评价中的一大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在 2000年10月至2001年7月这短短的近一年中,美术教学的指挥棒两次对评价问题作了明确指示,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美术教育界对评价的高度重视。加强美术教师素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2)只重对结果评价,不重对过程评价 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无条件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再通过做作业将其知识巩固,最后作
4、业的好坏也由教师说了算。使本无统一答案,借形、色表达情感的美术作业,变成了以教师个人审美情趣为评价标准,铸造出一批又一批以教师为模型的学生,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谈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谈何历史的前进与发展。 (3)只有教师个人评价观,不重学生主体性 只有教师个人评价观,没有学生发言权,这是美术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受欣赏者个人阅历、兴趣爱好、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造成了不同的审美观。教师常常以教科书为唯一标准,用书中搬来的观点去统筹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不尊重学生个性,不让学生参与评价。当然学生的个人审美观不一定全都是健康的,教师应给与正确的引导,
5、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但审美标准不是唯一的。 以教师为权威的简单的评价方式,在美术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其实它是一种片面的孤立的评价方式,是师道尊严、唯我独尊的封建意识的体现,是对学生个性的不尊重。照此教育学生只能使“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目标成为一纸空文。 以上评价行为都是以应试教育为教学目的,没有站在人文观和发展观的立场上看待评价的积极意义,忽略了美术教学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究其根源,对症下药,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二、美术教学评价问题形成的根源 1、过去人们对美术学科及评价的片面认识 长期以来“美术”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等同于“绘画”,他们认为美术就是用笔和颜料
6、在纸上涂涂画画,美术教师就是教学生画画,对美术教学的评价也是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而对于美术所包含的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电脑美术等广阔领域了解不多,对于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能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更是认识不够。当然对美术教学的评价也是片面的,孤立的,甚至是错误的。 2、过去美术学科纲领性文件对评价指导不够重视 在我国美术教学中评价问题长期不够重视,回想19922000年国家教委制定并实行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对教学评价仅从片面的角度谈到:“学业考核以平时成绩为主,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此教学大纲仅从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考核”反应出一点评价的要
7、求,此要求也仅从基础专业知识、基本专业技能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及个性发展的评价,忽略了学生、教师、家长、社会等多渠道多方位,互评互助的网络式评价。而指导美术教育八年之久的纲领性文件,以使众多美术教师形成了以技能为唯一评价标准的简单的评价模式,也由此可见美术教学中的评价问题已是重灾无疑。 3、美术教师队伍的组成 长期以来美术教师队伍的组成主要有两部分: (1)、各师范美术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我国,师范美术教学课程设置与美术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区别不大,都是以美术技能的传授为主,以掌握技能为评价依据。大多数师范美术专业毕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后仍然以传授技能为主,以掌握技能为评价依据。
8、 (2)、兼职美术教师。这类美术教师对美术教学的目的、作用、意义常常认识不够,对美术教学的方法、形式、评价等更是生疏。 由于以上多方面的原因,使美术学科的重要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如何将文件的精神转变成教师的观念并指导其行动,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这是一个更值得探究的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1、认清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改善 正确的评价将会促进被评价者健康的成长,错误的评价将会造成被评价者对目标的迷茫和心灵的创伤,所以评价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只有真正明确了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 什么是正确的评价?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认为:评价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改善。所
9、谓“改善”的实现,即通过评价获得反馈,从而对教学加以调节,使之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围绕新大纲中明确指出的教学目的。我们的教学就应该提供达到这一目标的经验和内容,我们的教学方法就应该是启发性的开放的、多元的,我们的教学评价的取向和方法就必须与之相适应,即应将新颖性、独创性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和指示,而不是以一种狭义的正误标准来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应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与学生互评、教师评学生、学生评教师等互动的多种形式。只有采用了多种评价形式,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个性,才能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完成美术教学的“的”。 2、树立立体的美术教育评价观 大多评价者都希望自己的评价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
10、用,但有时却事与愿违。这都是因为评价观的单一、片面所决定的,唯有转变观念树立由多元化交织的立体的美术教育评价观才能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1)教育价值观取向的多元化 评价观是教育观的反应,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决定产生什么样的评价观。如:教育价值观取向多元的评价者,将会对被评价者的过程性、发展性、导向性、激励性、调控性等进行多元的综合评价。而教育价值观取向一元的评价者将会用唯一标准对评价者做出唯一评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的评价方式也应考虑每个学生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学习方式等的差异性呈现出多元的评价状态。应从以往过于重视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或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的状态到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
11、观的养成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等进行多元的评价。从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转向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从对特长生的鉴定、选拔转向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及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评价的主体从单向性转向多向性和交互性;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和发展性。我们的美术教育者,唯有树立这样的教育价值观取向的多元化评价观才能使美术教学由技能传授转向素质教育,才能真正通过美术教学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作用。(2)评价对象的多元化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具体的丰富多样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抽象的“人”,我们在评价活动中应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有教师评价学生更应注重学生的自我
12、评价、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还应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建立起评价对象多元的评价方式: (3)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应弱化分数或等级,重评语评价,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针对美术可视性的特点,在校内或校外举办美术作品展览,让学生的美术作品进入社会,得到大众的广泛评价。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将学生的美术作品拍照或印成画册,利于相互交流学习和专业人士的评价与指导。 由多元化形成三维立体的评价,将会使我们的美术教育发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大作用。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鼓励人人参与美术学习活动,个个在自己的基础之上朝目的方向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让每个学生面对同一标准,而产生压抑、挫折甚至厌学。正因为美术评价没有精确的量化,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目标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这样的评价标准也对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我们要有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高瞻远瞩的发展观,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在不断前进的教育改革中不断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