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个人参考计划总结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磐安县尚湖镇中心小学潘微最近有幸拜读了于丹写的最美古诗词这本书。关于于丹这个人,说实话并不是非常熟悉,只是听说过她曾在央视说论语心得。但是当我读了她写的这本书后,我对她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与其说她是在说古诗词,不如说她是在用古诗词写本人的诗。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书中的千古名句,无时不让人感受读书是一种享受。记得本人曾经读诗时,只是为了理解而理解,有时可能是为了应付考试,从来没有这么深化的去读诗。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的完成本人生命的成长。小的时候不明白什么是乡愁,但眼睛却像月光一样请清亮亮,跟着李白念“床前明月光”,跟着孟浩然读“春眠
2、不觉晓”。长大以后,开场经历初恋,耳边响起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把我们的感情寄予在春蚕和蜡烛上。再长大些,有了工作的苦恼和生活的苦恼,因此想着放松,想着躲避这世间的一切,跟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我们步入中年,有了更多的心事,又会想起李后主的“咨询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终于到了老去的时候,面对这逝水流年,也许又像蒋捷说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古人最喜爱写诗,寥寥几个字却能把包含作者的最深的感情。他们把本人的所思所想全都寄予在诗里,留给我们后人传唱。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谈到的意象。记得本人读书时,最不喜爱也能够说是最厌恶的确
3、实是作文课,不明白如何去写,也不明白如何才能把它写得详细。老师说是由于我们观察得不细心,用的意象缺乏。读了于丹的这本书,我才发觉,原来古人的诗里有提到非常多的意象。在古人的诗里,最喜爱用“春秋”两字来概括历史,却从来没有管它叫“冬夏”。也许,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原文明发轫的黄河流域,相比于酷暑严冬,暖和的春、凉快的秋,更合适于中国的诗情吧。比方咨询老家的年龄,会咨询“春秋几何”;比方白居易长恨歌的名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事实上有关于“春秋”的诗有非常多非常多,在这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过要说对春天的描绘,要说最细腻的依然李清照这位女诗人。在她少女时期曾写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
4、酒。试咨询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春与秋,生物的清醒和衰残,都在瞬间完成,来得那么忽然那么剧烈,强化了人和风景相遇时猝不及防那一瞬间的感动,深深地激荡我们的内心。事实上,诗意确实是我们内心的花朵,不管年华怎么样老去,心中有春意春色,每个年华都能够诗意地绽放,好像年近七旬的白居易,以青年青春的心热烈蓬勃地“忆江南”。说起中国诗歌中的意象,假如让我们只选取一个最典型的,我们一定会想起头顶上的那一轮明月。李太白咨询:“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咨询之。”苏东坡曾经咨询:“明月几时有,把酒咨询青天。”张假设虚在春江花月夜中追咨询,相比人生的短暂,江与月都是长久的、不变的,人与
5、世界最初的相遇,发生在什么情景之下?在这一轮中国的明月前,不管是张假设虚,依然李白,不管是今人依然古人,中国人心中所有的珍惜,都被亮堂地照射出来。中国人之因此对月亮情有独钟,也许是由于月亮那种特别的质感、独到的漂亮。它是柔和的,它是清亮的,它是圆润的,更重要的是,它是不断变化的。月亮的周期变化,是一种循环,隐喻着一种不死的精神。大家最常听到的关于月亮的神话,确实是“嫦娥奔月”由于吃了长生不死之药,嫦娥飞到天上,居住在月宫;在月亮上有一棵婆娑的桂树,吴刚一斧接一斧地砍着这棵树,数砍而复合,合而复砍。因此,月亮代表着一种流转循环的永久与轮回。每个生命都有本人的一轮明月,每个生命都有本人的阴晴圆缺。明月照出了我们的离愁别恨,但欧阳修说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生多情,无关风月,风月只是转移了我们的情思、我们的离恨,给了我们一份安排,给了我们一种寄予。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诗坛上空,中国人从古至今保持着对它的温顺的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