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沪教版登幽州台歌阅读练习精选(含答案) 篇一:沪教版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理解精选(含标题) 天时不如地利 一、检查背诵 二、按照内容填空: 1、 孟子,名,字,时期的思想家,他是仅次 于的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之为“”,他和孔子的学说被称为 “”。本文选自,它的作者是。 2、 本文的中心论点 3、 文中用“ ”和“”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 ”和 “ ”的观点 4、 孟子用“”“”“ ”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 种条件和条件,并强调了“ ”的重要性 5、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 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备一方的“ ” 6、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2、之”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 了”的重要性 7、 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化、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援用的两个语 句: ; 8、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9、第二段采纳 论证方法,作用是详细有力地论证了 “”的观点。 10、第三段运用 论证方法,详细有力地论证了观点。本语段又 运用了 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双重否认排比句有确信,加强语势的作用,极言。11、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欲得“ ”,必先“ ”, 突出“”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表达孟子“”思想。 12、 战必胜的根本缘故是(用原文的词句答复) 13、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 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备一方
3、的“”。 14、“”“”“”是决定一场战争成功与否的条件。 其中、是客观条件,是主观条件。而决定“”的关键是“,”。(用文中的话来答复) 15、写出文中的通假字。 通三、解释加点字: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 ()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 ()道()者多助,
4、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 ()不战,战必胜矣。 四、选择题 1、以下句中“之”的用法一样的两项是( )( ) A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的 B 攻亲戚之所畔 构造助词 C寡助之至 到 D 天下顺之 代词 E 环而攻之 代词 2、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因而说“天时不如地利”。 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纳“池非不深也”如此双重否认的句式,格外强调守
5、城条件之有利。 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能够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因而无坚不摧。 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成功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获得战争的成功。 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 B C D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全文多出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显得特别有气概。 B第二段用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 D第四段运用了比照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五、翻译
6、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 不如人和也。 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7、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矣。 11、你能用你所理解的历史上的某场战争(或战役)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试举一例。 天时不如地利 一、检查背诵 二、按照内容填空: 1、 孟子,名轲 ,字子舆,战国
7、时期的思想家,他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家代表人物, 被后人称之为“亚圣”,他和孔子的学说被称为“孔孟之道”。本文选自孟子,它的作者是孟子及其弟子。 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文中用“攻而不胜 ”和“委而去之”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 天时不如地利 ”和“ 地利 不如人和 ”的观点 4、 孟子用“ 天时”“ 地利 ”“ 人和 ”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 件,并强调了“人和 ”的重要性 5、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排 比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备一方的“地利不如人和 ” 6、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这句话运用了比照手法论证了“得 道”的重要性 7、 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化、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援用的两个语句: 天 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9、第二段采纳举例论证 论证方法,作用是详细有力地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的 观点。篇二:登幽州台歌带答案 登幽州台歌 1、人登上幽州台,看到无穷无尽的天地,先想到古人,再想到来者,不禁怆然涕下。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 任人唯贤的人。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如何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不被理解赏识的孤单和对封建
9、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4、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了主人公的孤单,又表述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的崇敬之意。缅怀古人的同时,写尽了本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一样点和不同点? 一样点: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不见”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本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
10、愤。 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今后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 6、“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单和悲愤。7、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是由于作者内心的悲伤与苦闷。 8、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 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现在昭王不在,贤才无举。 9、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何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如何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孤单地站在幽
11、州台上,仰首责征询苍天,大地茫茫,空旷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10、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1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1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单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3、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篇三:登幽州台歌带答案 登幽州台歌 1、诗人登上,看到禁怆然涕下。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 任人唯贤的人。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
12、抒发了一种如何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不被理解赏识的孤单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4、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了主人公的孤单,又表述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的崇敬之意。缅怀古人的同时,写尽了本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一样点和不同点? 一样点: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不见”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
13、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本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今后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 6、“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单和悲愤。7、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是由于作者内心的悲伤与苦闷。 8、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 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现在昭王不在,贤才无举。 9、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何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如何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孤单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征询苍天,大地茫茫,空旷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10、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1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来者。 1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单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3、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