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理论的创新发展,为坚持和完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昨天,中共XX省委宣传部、XX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北京日报社和前线杂志社共同举办首都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旨在畅谈学习体会,交流思考所得,推动全市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现摘登八位专家在座谈会上的主题发言。 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李忠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决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
3、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后,党又领导人民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这些章程,归结起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无论是道路、事业,还是实践、理论;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社会,最终固化下来,都要成为一种制度。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极其宝贵而重要的认识。1992年,邓小平设想用30年的时间,即
4、到建党100周年时,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2011年,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范畴,宣告我们已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逐一列举了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各方面体制等具体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13个方面的制度,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走向了系统化、整体化和规范化。这是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一个重大成果,是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的重要步伐。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基础,治理是抓手。良好的制度要转化为治理的成效。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命题,并把
5、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起,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制度与治理,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制度好不好,检验和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归根结底要看治理的效果。治理效果的好与坏,根本上又取决于制度是否科学和完善。所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制度和治理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丰富和完善,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
6、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回顾昨天、立足今天、走向明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对坚持和完善13个方面的制度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既有理论上的新概括,又有实践上的新要求,进一步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新航程指明了方向,为更好地治国理政、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
7、科学制度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的优势。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也十分艰巨。再有两年,就是我们党成立一百周年了,按预定目标,我们不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要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据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随后,到二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这一战略目标
8、、战略安排和战略部署,不仅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至关紧要,而且与建成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相一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拓展,为我们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渐次实现这样的战略目标,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更加巩固和完善,将使我们党和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将使中华民族进一步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将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任务,赋予了全党全国人民极大的政治责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四
9、中全会精神,是我们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 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全面准确地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认真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握导向,把握基调。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加强普及宣传。把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文件阐释与问题探讨紧密结合起来,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为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XX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从总目标向总体目标升华 顾海良
1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深刻论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根本要求,系统阐述了我国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和制度安排,庄重宣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决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献,不仅赋予中国之治以新的时代内涵,而且还写就了科学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勇于实践、重在发展、不断创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推进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特别是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中成效卓著、成就斐然。 党的十九大正式作出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
12、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提出了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产生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影响。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时段虽然不长、但却极不平凡的过程。在这一时段,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召开期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得以巩固、延续和深化,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方面,展示
13、出更加向好的新成就、新变革、新气象,在制度完善和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同样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书斋中推理或演算出来的,而是党领导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砥砺前行、坚韧不拔地干出来的,是历经艰辛探索而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检验的成功经验和思想智慧的凝练,对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安排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定推进、与时俱行,使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同时又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是植根中国大地和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同时又深刻彰显了中华
14、文化的时代意蕴和中国之治的世界意义,成为深得中国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昭彰了这一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强大的生命力、显著的优越性和巨大的感召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也不是任何别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翻版,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因势而新的理论结晶,特别是对中国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的思想凝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这些显著优势作出全面概括,如: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
15、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等等。对这些规律性的深刻认识和对这些显著优势的深刻把握,成为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力量,也成为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定力和信念,成为我们提出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目标的底气和底蕴。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基础上,以深邃的历史穿透力、深刻的理论感染力和深厚的时代感召力,提出了到我
16、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的总体目标。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到总体目标的提出,是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和实践认识的升华;这一总体目标,必将在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为实现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打下牢固基础,确立根本方向。 (作者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
17、、XX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创造人类社会新的制度文明 郑功成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力的集中体现的重要判断,得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结论,并提炼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在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过70年来的艰辛探索,已经以其卓越的发展成就宣告进入了目标十分明确、路径日益清晰、各种制度不断走向成熟的全面现代化发展阶段。 纵观世界,可以发
18、现,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文明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最深远的文明,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有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国家治理能力。70年的长治久安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民生改善不断飞跃的卓越成就,雄辩地证明了新中国确立的国体、政体和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正确的,证明了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正确的,证明了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显著优势的,从而也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发展进步方向的科学制度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民生保障制度的概念,并
19、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明确要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对人民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最新回应,也是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佳维度。因为民生发展是一个最能够达成共识、最能够产生共鸣的指标。如果民生保障不行、改善不足,人民会对国家失去信心,进而会怀疑国家制度选择。因此,民生好坏往往决定着民心向背,民心向背往往决定着国运昌衰,这是古今中外的一条历史公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并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一整套与民生相关的制度安排,包括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制度安排虽然在发展进程
20、中出现过波折,但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造福全体人民为目标,终至引领着全国人民同步走向全面小康社会,并向更加美好的新时代迈进。中国70年来的民生发展进程,就是一个从饥寒交迫走向美好生活的连续性进程。 中国特色的民生保障制度是为全体人民谋幸福的制度安排,它虽然还不完美,但其成就已经足以表明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有机构成部分所体现出来的优越性,中国民生发展的质的飞跃正是其结出的丰硕成果。然而,这种巨大的发展成就并未能够完全同步带来对国家制度的自信,反而一度出现了一种崇尚甚至迷信西方制度、道路、理论、文化的倾向,这显然是缺乏自我认同的表现。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即使物质财富积累更多,精神文明也可能
21、陷入衰退,而一个没有自信的民族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民族,一个缺乏自信的国家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强国。因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为坚持制度自信做出了最好的注解,它的科学性在于以新中国70年来发展的客观事实为依据,首次全面地回应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分歧,为我们全面认识、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引,从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然,坚持制度自信并不等于固步自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过去70年间呈现出来的生命力与优越性,恰恰体现在能够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与发展上。以民生领域为例,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
22、的差距仍然较大,养老、育幼、医疗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短板,这就要求在坚持现行制度的基本取向与目标定位等条件下尽快优化相关制度的结构及功能定位,不断提升民生保障制度的科学性、公平性以及执行力,最终为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并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体现的正是这种坚持与巩固、完善与发展、遵守与执行的科学精神。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够对人类发展做出的最卓越的贡献,莫过于制度文明的贡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已经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给出了清晰的路线图与时间表,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与任务,只要举国上下齐心协力,这张蓝图必定成为现
23、实。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通过自己的伟大实践探索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由此构成的国家治理体系的成熟与成功,将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社会形态的全面升华,它完全可以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出一系列新的制度文明。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XX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汪同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以前的一些文件相比,决定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作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述。 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学里面讲的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地
24、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 马克思讲,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人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雇佣关系,分配主要是按资分配。马克思研究发现,资本主义发展到它成熟的最后阶段它要向社会主义过渡,接着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所有制就是公有制,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合作的关系,社会主义是按劳分配,共产主义是按需分配。 中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马克思讲的那种理论上的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样一个标准的途径,和中国实际情况不是完全符合。所以,我们探索了很多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五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此
25、基础上提出了基本经济制度,即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在十五大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关于基本经济制度表述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深化发展,提出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
26、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十八大报告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明确地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主张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党的十九大将十六大提出来的两个毫不动摇写入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两个毫不动摇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大政方针
27、确定下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基本经济制度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里是一个根本概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丰富发展了基本经济制度学说。 对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表述,需要注意三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个内容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基本经济制度中包括进分配内容,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第三个内容是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纳入了必须坚持和完善的
28、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范畴。这就表明,在基本经济制度里,除了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之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不仅是对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验的一个科学总结,而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的发展和创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还表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它的表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很好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只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够处理好我们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处理好我们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才是真正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时候,还提到要推动经济
29、高质量发展。也就是说,重视基本经济制度要落实到实现我们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我们要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于基本经济制度的表述落实到高质量发展上,实际上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本质的问题。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XX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郭建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攻坚,高质量发展,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的关键节点召开的。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完
30、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献,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们常说,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惊涛骇浪,关键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怎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全会给出了明确和清晰的回答,这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会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而且深刻阐明了进一步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
31、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全会还特别强调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如何实现这个转化。我认为需要进一步注重和彰显以下几个结合: 一是把制度自信和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从制度和治理层面看,短板如何补,弱项怎样强,还有体制机制的弊端弊病如何解决,都必须依靠改革。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
32、山路更陡,改革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越是环境复杂,越是要有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二是把制度自信和坚持公平正义结合起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促进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新征程也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必须十分注意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要建立照顾各方面群众关切,兼顾各方面群众利益的机制和平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把制度自信和依
33、法治国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总书记强调要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发挥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基础性作用。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要持续推进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法治化、规范化,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不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依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四是把制度自信和以人民为中心结合起来。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政治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
34、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特征和价值取向。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奋斗目标。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价值观、人民观。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清醒自觉。 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连着党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共和国最坚实的根基。一枝一叶总关情,党员、干部要把人民放在
35、心中的最高位置,时刻牵挂老百姓的冷暖。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打通最后一公里,为群众排忧解难,增进人民福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是硬道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优势能否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要由群众来评价、由实践来检验。 (作者为清华大学教授、XX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制度优势与战略定力 邹吉忠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是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关键性重要会议,是研究解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
36、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问题的重要会议。 战略定力来自制度优势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从国际看,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多变;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收官期、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内部风险挑战交织叠加增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就必须加强战略谋划、保持战略定力。 何谓战略定力。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
37、目标。基于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总书记提醒和要求全党同志务必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坚决防止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随时应对和克服各种阻力、压力、矛盾、风险,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战略定力哪里来。来自坚定的理想信念,来自正确的战略思维,来自良好的战略心态,更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揭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种显著优势,涉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涉及集中力量、团结统一、共同富裕,涉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满生机活力、造就优秀人才,涉及保障国家利益、促进祖国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38、体,是一个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我们国家制度的独特优势,共同奠定我们党战略定力的制度基础。 因为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基于制度优势的战略定力因而就具有能动性、预见性、穿透力。是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制度优势,也决定了我们具备什么样的战略定力、如何增强战略定力,决定了战略定力的广度、深度、强度和力度。 战略定力推进自信发展 全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蕴含其中的大逻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定力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制度优势
39、依靠强有力的制度体系支撑,因此具有坚强制度支撑的制度优势必然能够焕发出坚定的战略定力。这种坚定的战略定力带来强大的自信,体现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基于这种深沉而坚定的自信所推动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质上是一种自信发展。 中国取得的成就和进步是自信发展的结果,中国走向持续繁荣发展的未来,关键也在自信发展。自信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理念,一种哲学,一种共识。中国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有着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 坚
40、定这样的战略自信,能够抗击各种风险、冲破各种阻碍、攻克各种难关、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示: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这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强大战略定力所实现的中国自信,它极大地振奋和凝聚了党心军心民心,必将化为近十四亿中国人民不竭的发展动力。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有了这种自信,我们在发展中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怎样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焕发的战
41、略定力、实现自信发展的潜能激发出来、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就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建立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首先必须推进治理现代化。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其次,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因为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再次,必须体现摸着石
42、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最后,必须把制度执行到位、贯彻到底,核心是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因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一项制度只有从纸上落到地上、从现成的变成上手的,才能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合作效能,取得真实可见的治理成效和发展成果。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 为推动首都城市治理现代化作出贡献 王民忠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4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系统梳理和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对于坚定四个自信,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结合目前的学习,我谈三点体会。 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方面显著优势的概括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贡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是用发展这个硬道理,用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证明了的,因
44、此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衷心拥护。 这次全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给出了系统而权威的答案,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的集中概括,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贡献,为我们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因此,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周边环境以及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对我们的制度倍加珍惜,充满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一个制度适合不适合一个国家,一套治理体系是不是科学有效,实
45、践最有说服力。在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4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并不断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科学社会主义在古老的中国开出了灿烂之花、结出了丰硕之果,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中展示出显著优势。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表明我
46、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成熟,这是我们党的伟大创新,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上的根本保证。为此,我们必须在全社会树立制度权威,确立制度思维和制度文化,形成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的氛围。必须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制度建设的根本原则,以法治化作为制度建设的根本途径,以结构优化、产生合力作为制度建设的目标,切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发挥好党校职能作用,为推动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贡献 党校要在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上先学一步、学深一步,要把全会精神贯彻到
47、教、研、咨、宣等各项工作中,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为加强首都领导干部理论武装和推动首都特大城市精细化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是及时推进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集中力量研发相关课程,及时进入主体班课堂,提高用学术讲政治水平,重点做好全市领导干部轮训班、首都特大城市治理专题班、基层社会治理专题班等班次,开展多种形式的全覆盖学习培训,切实把全市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不断提高
48、新时代首都干部队伍的城市治理能力和用制度干事创业的能力。 二是着力抓好对全会精神的研究宣传阐释。作为党的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优势和XX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市委党校研究基地的重要作用,从理论层面加强对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十三项制度体系,特别是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研究阐释,从学理角度宣传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帮助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制度自信。 三是加强对首都城市治理现实问题研究,积极为提升首都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言献策。着眼于更好发挥首都功能、履行首都职责,积极聚焦首都特大城市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应用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首都高端智库的决策咨询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