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成语小故事 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成语故事中的成语是从人们日常使用的大量成语中精选出来的,这些故事的语言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学习知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目 录第1课 寓言故事、 拔苗助长 守株待兔第2课 神话传说、 愚公移山 女娲补天第3课 历史故事、 指鹿为马 纸上谈兵第4课 生肖成语、 兔死狐悲 老马识途第5课 宗教成语、 鸡犬升天 降龙伏虎第6课 民俗谚语、 城门失火 螳螂捕蝉第7课 民俗谚语、 饱汉不知饿汉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第8课 骄傲故事、 班门弄斧 旁若无人第9课 三字成语、 铁公鸡 中山狼 一字师 第10课
2、 数字成语、 一诺千金 朝三暮四 第11课 励志故事、 锲而不舍 专心致志 孟母三迁 第12课 勤学故事、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第1课1、拔苗助长【出处】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公孙丑上 【故事】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释义】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近义词】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2、守株待兔【出处】故事
3、收在韩非子五蠹篇。原文是: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故事】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
4、着奇迹的出现。【释义】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练习】你能说说这两则寓言的寓意吗?第2课1、愚公移山【出处】出自列子汤问,【故事】从前,有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名字叫愚公。他家门前有太行山和王屋山两座大山,这两座山有一万多丈高,七百里宽,把村子挡得严严实实,大家进进出出都要绕很远的路。一天,愚公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提议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我们一起努力把它们移走,你们觉得怎么样?”大家都深受这两座大山之害,十分赞同愚公的话。但是,愚公的妻子提出了异议,她说:“像你这样的年纪,即使像魁父这样的小山,也未必能轻易搬动,何况是太行、王屋这样的大山?魁
5、父与它们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何况,那些石头和泥土又该放在哪里呢?”大家说:“我们可以把石头和泥土堆放在渤海边。”愚公心意已决,于是,带领他的儿子和孙子,一行三人来到太行、王屋两座山下,敲碎石头,挖出泥土,用簸箕和竹筐把这些东西装走,运到渤海边。愚公的邻居中,有一个寡妇,她家里八九岁的孩子也跑出来,和愚公他们一起运土。在黄河边上,住着一个精明的老人,别人都叫他“智叟”。智叟听说愚公想要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就竭力阻止愚公,并嘲笑他说:“你这个老糊涂!都这把年纪了,还想去动那两座大山,别说是运石块和泥土,即使是山的毫毛你也损伤不了。”愚公听到智叟的评论,长叹一声说:“你这样冥顽不灵,连寡妇和
6、儿童都不如。我当然会死,但我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就这样,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是没有穷尽的。而这两座大山却不会增高,怎么会搬不走呢?”几句话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有一个手持蛇形拐杖的神听到了愚公和智叟的对话,也看到了愚公一家的行动,吓得不得了,担心愚公真会固执地把两座山挖走,就向天帝作了报告。天帝也被愚公的精神所感动,命令天神把两座大山搬走了。从此,愚公一家再也不为进进出出而发愁了。【启示】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再大的困难,只要不怕吃苦,坚持不懈,总能克服。2、女娲补天【出处】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 【故事】传说盘古开天用四
7、根“不周山”大柱子支撑天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将不周山撞倒,天地裂了一条大缝,女娲氏在高山上架起神火,炼了36501块五彩石把天的裂缝补了起来,砍大鳌腿支撑天,从此天地就永久牢固了。 【释义】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练习】说说愚公移山的原因及目的是什么? 说说女娲补天的近义词是什么? 第3课1、指鹿为马【出处】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故事】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
8、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
9、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释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 是说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2、纸上谈兵【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
10、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故事】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损兵40万。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练习】你能指出成语纸上谈兵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吗?(坐而论道、画饼充饥;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第4课1、兔死狐悲【出处】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宋
11、史李全传今日油烹蒯彻,正所谓兔死狐悲,芝焚蕙叹。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故事】南宋时期,山东农民起义军在李全和杨妙真的率领下,奋起反抗金坦白的统治。由于抗金取得很大的影响,南宋劝他们投附,他们就投附朝廷,驻守楚州,1227年被蒙古军逼降。南宋派另一支义军夏全围剿,杨妙真对夏全说:“狐死兔泣。” 【解释】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2、老马识途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故事】 公
12、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 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
13、,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 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齐国的大路。【练习】请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居高( )下 安然无( ) 各( )己见 斩钉( )铁 风( )雨顺 络绎不( )第5课1、鸡犬升天【出处】汉王充论衡 道虚:“儒书言: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於天上,鸡鸣於云中。” 【故事】西汉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名叫刘安。继承了父亲的封位为淮南王。 淮南王刘安看了许多书,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产生了
14、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 有一天,他听说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炼制仙丹的秘方,但是从不传给别人,于是就去寻找八公。没想到八公四处云游,刘安吃尽苦头也没能找到八公。可是刘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寻访,刘安的诚心感动了八公。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来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
15、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释义】后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 2、降龙伏虎【出处】 元马致远黄粱梦:“出家人长生不老;炼药修真;降龙伏虎;到大来悠哉也呵。”【故事】前秦建元12年,西域涉公和尚来到长安,他能使用咒语咒下龙。每有大旱,皇帝常请他咒龙,一会就看见龙下在钵中,天就会下雨。皇帝和大臣前去钵中观看,都觉得很神奇。 北魏时,僧稠和尚有一次在王屋山中修行,看见两只老虎相搏,吼声震动山岩,僧稠就用锡杖将它们分开,两只老虎被驱散了。 【释义】降龙伏虎的意思是: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
16、或克服很大的困难。【练习】成语接龙: 亡羊补牢( )( )( ) ( )( )( )( )( )( )( )( )第6课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出处】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北齐杜弼檄梁文 【故事】春秋时期,宋国的一城门发生火灾,火借着风势越烧越旺,城里的居民纷纷到护城河去取水灭火,大火被扑灭了,但护城河的河水也被舀干了,河里的鱼再也没法生存下去了。 【释义】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处】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子山木螳螂方欲食蝉,
17、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汉韩婴韩诗外传 【故事】吴王一向很专横,要想说服他是件很难的事情。 有一次,吴王准备进攻楚国。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国。大臣们一听这个消息,低声议论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吴国目前的实力还不够雄厚,应该养精蓄锐,先使国富民强,这才是当务之急。 吴王听到大臣们在底下窃窃私语,似有异议,便厉声制止道: “各位不必议论,我决心已定,谁也别想动摇我的决心,倘若有谁执意要阻止我,决不轻饶!” 众大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乱说一句说,于是,匆匆退朝。 大臣中有一位正直的年轻人,他下朝后心中仍无法安宁,思前想后,他觉得不能因为自己而不顾国家的安危。这位大臣在自家的花园内踱来踱去
18、,目光无意中落到树上的一只蝉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这位大臣便来到王宫的后花园内,他知道每天早朝前吴王都要到这里散步,所以,他有意等在这里。 过了大约两个时辰,吴王果然在宫女的陪同下,来到后花园。那位大臣装着没有看见吴王,眼睛紧盯着一棵树。 吴王看到这位大臣的衣服已经被露水打湿了,却仿佛没有察觉一般,眼睛死死地盯着树枝在看什么,手里还擒着一只弹弓,便很纳闷地拍拍他的肩,问道: “喂,你一大早在这里做什么?何以如何入神,连衣服湿了都不知道?” 那位大臣故意装作仿佛刚刚看到吴王,急忙施礼赔罪道: “刚才只顾看那树上的蝉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来,请大王恕罪。” 吴王挥挥手,却好奇地问
19、: “你究竟在看什么?” 那位大臣说道: “我刚才看到一只蝉在喝露水,毫无觉察一只螳螂正弓首腰准备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只黄雀正在把嘴瞄准了自己,黄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弹弓会要它的命” 吴王笑了说: “我明白了,不要再说了。” 终于,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释义】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练习】你能举出一些其他的民俗谚语吗?第7课1、饱汉不知饿汉饥【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5回:“误了差使,钉子是我碰!你饱人不知饿人饥。”【故事】庄子,名周,战国時的哲学家。庄子早年曾在家乡做过小官,干不了多久,便辞职回家。他宁愿一生清贫
20、,也不愿混迹官场。一次,庄周來到齐国,看見路上有许多饥民,內心颇为不忍,表示了无限的同情。好些饥民见庄周有怜悯之心,便跟在他后边,求庄周給他們一些食物吃。庄周忍不住苦笑了一下,說我自己也整整七天沒有吃饭了,哪里还有食物给你们吃呢?有個饥民便說经过这里的人很多,但都是眼开眼闭,就像什么也沒有看见一样,只有先生你是可怜我們的。但是话又得说回來,假如先生不是饿了七又,也就不会知道饥饿的苦楚,不会來可怜我们了。【释义】饱:吃足;饥:饥饿。指生活在舒适安乐之中的人,体会不到人在穷困患难之中的苦楚。比喻处境不同,体会、感受也不一樣。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处】典出于顾炎武日知录书中的一段话:“有亡国,有
21、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释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意思是说,民族的存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当时明朝已经灭亡,随后是清朝建立。顾炎武认为,明朝灭亡,仅仅是换了一个皇帝,原来的生活方式和以儒学为思想指导的统治方式并没有改变,这叫亡国;但是清朝的统治,不仅要换一个皇帝,而且要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甚至要改变以仁义为核心的政治统治,这叫做亡天下。因此,顾炎武说的天下,实际上主要是指汉民族和汉民族原来的
22、生活方式。然而由于顾炎武把天下和国家分开,号召人们不必为某个皇室的兴亡而战斗,而要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斗,这在中国社会思想上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顾炎武的思想后来被概括为这八个字,对于鼓舞中国人为自己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斗,具有强烈的号召力。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多次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曾经不止一次地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问题,每当这种时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就激励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练习】成语谜语猜一猜君家住何处 肥皂泡 摄影师 炎夏穿棉衣 第8课1、班门弄斧【出处】: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
23、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故事】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梅之涣写的题李白墓诗。李白,字太白,好饮酒,人称李谪仙,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关于他的死,有种种神话似的传说。例如,有的说李白晚年浏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一天,泊舟采石江边(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北临长江)。晚上,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没。有的传说更神,说这时江中忽然风浪大作,有巨鲸奋鬣而起,仙童二人,手持旌节,请李白坐于鲸背,音乐前导,腾空而去。这些传说,当然不能信为,但是在采石,后来却因此出现不少名胜。不但有李白墓
24、,还有谪仙楼、捉月亭等,并引起了无数游人的兴趣。有些文章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更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十分可笑。梅之涣的这首诗,就是讥讽这类游人的。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太不自量。 鲁班,据说姓公输,名般,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他为王氏伯仲唱和诗所作的序中说:“操斧于班郢之门
25、,斯强颜耳。”(郢,指另一个古代的操斧能手,参看“斧正”。“强颜”,是厚着脸皮的意思。)看来,“班门弄斧”这句成语不仅脱胎于明朝梅之涣的上述诗句,而远在唐代就已有了它的雏形了。 【释义】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2、旁若无人【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故事】荆轲,卫国人。他在平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与常人不一样。他喜欢击剑,整天和朋友一起练剑习武,切磋武艺。每天早晨,天刚亮,他就起身去练剑,直练到汗水淋漓,才收剑休息。但他同时又十分喜欢读书,饱读诗书,好学不倦,成为战国
26、时期著名的侠士。荆轲到了燕国以后,和隐居卖狗肉的高渐离成了知己。每天,两个人一起在燕市上喝酒,一直要到喝醉后才肯罢休。高渐离也是一名勇士。不仅如此,他还善于演奏一种名叫“筑”的古乐器。他们还常趁着酒兴,到闹市上引吭高歌。一次,荆轲和高渐离两人在闹市上喝酒。当酒喝到八、九成时,他们俩来到了闹市中央。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乐声放声高歌。两人越唱越高兴,歌声也越来越激昂。高吭的歌声引来了许多围观的人,而且越聚越多。他们对于人们的指点和围观熟视无睹,一点也不在乎。当唱到悲切慷慨处,两人还相对放声痛哭,泪如雨下,旁若无人,仿佛这个世界上只有他俩存在一样。正是由于这种豪迈和旁若无人的气概,荆轲后来受到了燕太
27、子丹的赏识,引为上宾、委以重任。公元前222年,他带着夹着匕首的燕国地图到咸阳去刺杀秦王,结果刺杀未成,不幸身死。 【释义】: 身旁好像没有人。形容态度傲慢,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练习】画出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将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无微不致( ) 奇花一草( ) 攻无不刻( ) 鞠躬尽粹( ) 走头无路( ) 实是求是( ) 同干共苦( )惊慌失措( )名付其实( )第9课1、铁公鸡中国古语不是有一句叫:铁公鸡一毛不拔的么?就是形容非常吝啬的人。在以前有一个传说,有一个非常富裕的地主在他们村发大旱的时候闭门不出,从来就不救济他们村的村民,而那时地主家有一只5米高的铁铸的大公鸡,所以村民就用铁公鸡
28、来形容十分吝啬的地主,久而久之大家就用铁公鸡来形容那些一毛不拔的人,也就是吝啬的人。2、中山狼【出处】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简子在中山举行狩猎,遇到一只狼就拼命追赶。狼遇到东郭先生说:“先生能借你的口袋让我苟延残喘躲一会,躲过这场灾难,我会报答你的大恩的。”东郭先生帮助了狼。后来狼安全跳出布袋扑向东郭先生咬去。 【释义】比喻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的人3、一字师【出处】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故事】元朝时期,萨天锡送濬天渊入朝,有“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之句,很多
29、人都夸好,只有山东一个老叟认为应将“闻”改为“看”,萨天锡问为什么要这样改,老叟说:“唐人有林下老僧来看雨。”萨天锡俯首拜他为“一字师”。 【释义】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 【练习】你还知道哪些三字成语,给身边的同学说一说,看谁举得多。第10课1、一诺千金【出处】 史记季布来布列传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成语故事【故事】: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
30、季布这时敬慕季布为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31、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释义】: “诺”,许诺,诺言。一句许诺就价值千金。比喻说话算数,讲信用。2、朝三暮四【出处】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故事】春秋时候,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人,非常喜爱猴子。他在家里养了一大群猴儿,时间长了,渐渐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理解主人的想法。他尽量节省家中的用度,买可口的东西喂给这群猴子吃。后来渐渐不支,养不起这么一大
32、群猴子了,于是他便想限制它们的食量。但又担心猴子们不听从,便骗它们说:以后每天给你们的食物,早上是三枚栗子,晚上是四枚栗子,怎么样?猴子们听了很生气,一个个跳了起来,吼叫不止。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早上给你们四枚,晚上给你们三枚,行不行?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顺从地伏在了地上。【释义】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练习】按要求选择成语填在横线上。 视死如归 鞠躬尽瘁 没精打采 盛气凌人 横行霸道 崇山峻岭 争奇斗艳 醉生梦死 妙语连珠 当机立断 临危不惧 同舟共济 明察秋毫 顶天立地 彬彬有礼 描写人物神态的: 描写自然景物的: 描写人物行动的: 描写精神品质的:第11课1
33、、锲而不舍【出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故事】战国末期赵国哲学家荀况在劝学中讲到:学习同镂金石一样,刻一下就停下手来,烂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属和石头,也可以把它们刻穿,所以学习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会有成效。 【释义】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专心致志【出处】夫今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故事】从前,棋坛高手弈秋收了两个学生,他给他们细心讲解和分析,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地学习,另一个则心不在焉,观察窗外的天鹅。弈秋让两个学生对弈。那个专心致志的学生攻守有序,那个三心二
34、意的学生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了。【释义】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3、孟母三迁【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汉赵歧孟子题词【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一次, 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
35、是又搬了家。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
36、,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释义】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练习】请以“神通广大”、“八面威风”各字为开头各组两个成语。 八 神 面 通 威 广 风 大第12课1、凿壁偷光【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
37、以书映光而读之。”【故事】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
38、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释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2、囊萤映雪 【出处】 “囊萤”出自晋书车胤(yn)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映雪”则出自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故事】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
39、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
40、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释义】 原是车胤(yn) 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
41、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3、悬梁刺股【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故事】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42、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古代中国很重视读书,于是就有了孙敬的头悬梁、苏秦的锥刺骨。【释义】形容刻苦学习【练习】选出意思相近或意思相反的成语,写在括号里。 引人注目一筹莫展相安无事欢天喜地垂头丧气坚定不移将信将疑 举世闻名窃窃私语胸有成竹想法设法神气活现安然无恙交头接耳 愁眉苦脸千方百计海底捞针惊弓之鸟 近义成语 ( )( )( )( ) ( )( )( )( ) 反义成语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