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案例分析 嘉善新世纪学校 黄万明新课程科学十分重视探究和合作式的主动学习,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实践、探究和思考,这是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在教学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浙教版教材七年级第二册第一章第二节)一课时,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这节内容,通过身边的现象和探索性的实验来展开,以下是这堂课的教学片段:师:同学们,让我们高歌一曲,来唱出我们新世纪人的精神面貌,好不好?生:“好!”同学们异口同声,顿时,高亢豁亮的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响彻教室。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要跟大家一起来探究这响亮的歌声是怎样从我们的嗓子里唱出来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
2、朵里的?也就是探索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师:提出探究一 接下来我们分小组讨论和实验。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现有的物体或器材或自带的任何东西,尽可能想各种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并作好记录,每组思考讨论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然后选一个发言组长,汇报各组实验结果。器材:2块石头,一根橡皮筋,1张小纸片,1只装水一半的水槽,1只竖笛(4组),1只八音盒(4组),1根接力棒(4组),自带塑料板或塑料尺师:请每组同学汇报实验结果生1:二种物质碰撞可以发出声音、电子器材可以发声、物体摇动可以发声。结论是物体的碰撞可以产生声音。生2:物体间的摩擦可以发声、纸张的晃动可以发声。结论是物体的振动可以产生声音。生3:呼
3、吸会有声音、搅拌液体会有声音、水的流动会有声音。结论是物体的运动会产生声音。师:总结分析后得出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多媒体播放海浪声、钱江潮、狂风呼啸的振动。师:看了之后,谁能告诉我什么呢?生总结: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会发出声音。师:请同学们将手放在自己的喉部,放声歌唱“生日歌”。生:声带振动产生声音。师: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由声源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声音的传播需不需要什么物质来帮助?生齐答:空气。师:那么我们怎样来探究声音的传播真的需要空气呢?我已经提出问题了,请同学们提出假设。老师现在如果有一只电铃,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验证。生1:把电铃放在一个隔离的
4、房间里,如果听得见声音,说明与空气无关,如果听不见,说明与空气有关。生2答:把电铃放进有水的盆子里,与空气隔开听声音来证明。生3答:把电铃放入一个密封的盒子里盖住听声音。师:取出玻璃钟罩当成小盒子,但里面有空气怎么办?(引导到抽出气体)师演示电铃在空气中,玻璃钟罩内,抽出部分空气后,放入部分空气情况下的声音大小。师问:通过实验得出什么结论?生答:声音要在空气中才能传播。师问:许多科幻电影都有在太空中战争的场面。你们认为在太空中能听到爆炸的声音吗?宇航员在太空中能否对话?那怎么办?生讨论后总结:太空是真空,不可传声。宇航员靠无线电对话。师问:声音在固体或液体中能否传播呢?生:能。师:提出探究二
5、声音在固体或液体中能否传播,让学生提出假设,讨论出实验方案,分二部分进行实验探究。(4组探究固体,4组探究液体)生1:耳贴桌面,敲打下面会听到声音。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生2:耳里塞一些餐巾纸,一手堵住另一只耳,一手在餐巾纸上摩擦会听到声音。也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生3:二块石头放入水中敲击发出的声音传到了外面,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生4:把“八音盒”放入水里也能传出声音,同样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生总结: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多媒体动画:1、蚊子为什么那么傻,边嗡嗡叫边来咬你? 2、古人伏地听声。听铁轨上的火车声。请解释利用了什么知识?3、猜猜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时,哪个速度快?(
6、多媒体显示书后图片,后有学生总结得出结论)4、在一平静的水面,投入一石块,会产生水波,水中的物体会随着水波上下起伏。那么声音是怎样向外传播呢?上述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开放性思维活跃,使学生真正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合作学习、实验探究、主动发展。一、采用分组合作式的教学模式,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因为兴趣是孩子认知活动的活力,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内在兴趣。从上面的教
7、学过程可以看到,教师采用了4至5人一小组的探究形式,让学生从已经熟知的声音出发,引出了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学生急于想知道声音的发生,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分小组动手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发生的;探究液体、固体能传播声音吗?更使同学兴奋不已;学生们个个探劲实足,全身心地投入,主体性参与极高。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二、巧妙设计兴奋点,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密切配合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上述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教
8、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四个兴奋点:第一、从引言来看,教师巧妙的从歌声开始,既组织了教学,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还自然的引出了课题。第二、在探究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及时让学生手摸喉部,歌唱“生日歌”,看似多余,其实是有响亮的声音才能更好感觉喉部的振动,同时为老师庆贺生日会让学生感到高兴和兴奋。第三、在探究声音是否可由液体和固体来传播时,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此时已通过前面实验的配合成功,学生已完全放开,他们用了很多方法来证明声音可以由液体和固体来传播,特别是几组学生把“八音盒”放入了水中,学生既感到有趣,又得到了结论。第四、在最后快结束时,教师又精心设计了习题:1、蚊子为什么那么傻,边嗡嗡叫边来咬你?
9、2、古代伏地听声的原理等让学生讨论,既复习了知识,又激起了他们的兴奋点。总之整堂课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极浓。学生们无拘无束地利用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寻找科学的结论。在课堂实践中学习探究,在积极思维中发展个性,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能力。教师的启发性提问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对学习重点有效地进行点拨、引导和总结,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三、人人动手实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教
10、学过程中就要创设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地通过实验进行实践。教师课前精心准备了很多的器材:如锣鼓、笛子、八音盒 、拉力棒、石子、水等。从声音的产生,教师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发出不同的声音,学生边实验边记录,每组的办法越多越好,让每个学生均能成功。在声音的传播教学中,各组有不同的器材,让每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相互配合交流,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四、科学设计问题,猜想中培养创新个性江总书记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
11、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果我们的科学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述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实验,例如,为了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物,在做玻璃钟罩内的铃声实验前,教师大胆的提出了如何设计声音的传播是需要空气的?学生办法多多,思维活跃,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了必须挂着电铃、抽尽空气才能有好的实验结论。再例如,在最后的习题中,老师让学生猜猜声音在固、液、气中哪种物质里传播速度更快?猜猜水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音又以怎样的形式向外传播呢?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设计构想
12、,甚至是猜想,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想象,同时,对学生创新性人格塑造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五、教材的处理详略恰当,板书多媒体使教学重点充分体现本教时教学的目标是了解和知道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条件,并初步了解声速与哪些因素有关,而对于声波等知识只要求作常识性的介绍。故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的演示实验,多媒体强化等手段突出重点。而对声速与哪些因素有关及声波的知识则巧妙的通过讨论拓展题的形式处理,既节约了本教时由于学生探究实验多时间偏紧的问题,又充分的利用了学生这方面已有的知识开展了拓展性的思维。本教时的多媒体课件使用上,不使教学围着课件转,而是起到活跃
13、气氛、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作用,真正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在板书上也只重点突出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二个方面。从而使本教时的教学任务出色完成,并充分的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六、几点思考:1.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学中学生实验较多,再加上为了探究某个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器材,对于一些非寄宿制学校来说,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自行准备,可能课堂气氛会更好,而对于一些全寄宿制学校来说,可能就有一些教师精心准备,学生跟着教师意志走的感觉。2 分组合作式教学应该是当今探究教学的较好模式,但每组人员的确定,可能还是以不超过4人为好,而现在的大班额必定会造成组数太多,教师照顾不周的问题。例如探究任务的划分,可在小
14、组长的分配下完成,但这必定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的加以培养。组长的确定也可采取或固定或轮流担任的办法。再例,在汇报结论时,谁发言,他的发言是代表个人的意见,还是代表小组集体的看法?3 在新课程下,教学中的讨论越来越多,学生的发言热情很高,有时一个问题的提出,会有很多学生抢着回答,有时没完没了,一旦紧急刹车,怕又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不终止又担心时间不够。因此,经常会出现为了研究某个课题,而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的情况,这样的课算不算好课? 在实行了新课程教学的今天,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怎样调节好课堂的气氛,什么内容才适合探究,探究的形式怎样最好等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去实践、去思考、去探索。 2004-2-28-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