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详略得当(学案)一、自主探究1、研读背影中详写的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对父亲的背影进行刻画的? 2、 老王全文写了几件事?详写的是哪件事?为什么详写?3、信客写了几个信客的事情?谁详谁略?为什么要写老信客?4、芦花荡开头的环境描写和蜡烛对的炮火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二、讨论交流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一声嘹亮的鸡啼,小镇繁忙而又安适的一天开始了!清晨,一阵急促的的闹铃声,把我从睡梦中叫醒。我揉揉惺忪的睡眼,很不情愿地从被窝里爬起来。半梦半醒地走到卫生间,刷牙、洗脸、梳头,坐到餐桌旁,我吃了一个荷包蛋,喝了一杯牛奶,背上书包,一看时间还早,心想:邻居们可能还没醒,就手扶楼梯蹑手蹑脚地下了楼,生怕吵醒了仍在
2、熟睡中的邻居。楼下的王奶奶仍在用蒲扇扇她的煤炉。王奶奶见了我就笑着说:“呦,娟子,这么早啊。小心点,别呛着喽!”王奶奶用蒲扇一扇,我便在清新的空气中前进。王奶奶的煤炉和蒲扇是一道清新的风景。记一次参观活动元宵节那天,老师带我们去参观豫园。豫园门口面临湖心亭和九曲桥,临湖种着一排垂杨,鸟在树上叫,垂杨拂着水面,水中的金鱼自由自在地游着。豫园的大门黑漆漆的,看上去又厚又沉,门上有两只张着大嘴的狰狞兽环,门框上首有砖雕的各种小人儿,古色古香的。进门是个院子,种着几棵古树,干干净净,中间立着张豫园情况介绍牌,工笔书写的字又扼要又全面地介绍了豫园情况,使人一进门就对豫园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院子的北端有座
3、三穗堂。三穗堂高好几丈,真是宽敞,厅堂中有一个天坛灯,也高好几丈。灯座会转动,一些仙女随着转盘转好像在翩翩起舞。三穗堂后是仰山堂。仰山堂不大,梁是用彩色描的。有一块匾额写着:“此地有崇山峻岭。”堂前有一个靠水的栏杆,可以坐在栏杆边欣赏眼前的一片绿水。这里还有荷花灯,叶子青青,红色的荷花绽开来了。仰山堂上面是卷雨楼。登上楼去看山,楼对面的大假山都在眼前了。那山美极了,黄石堆得重重叠叠。山上有个亭,叫“望江亭”,据说以前站在那里能看到黄浦江。大假山一侧可以看到围墙,围墙上盘着一条龙,龙瞪着眼,张着嘴,须子在舞动,像要飞起来。围墙刷得雪白,和上面黑色的瓦形成鲜明的对比,看起来格外叫人舒服。 以上两篇
4、文章详略处理是否得当? 三、课堂练笔小巷的树我住的社区,应当说是一条小巷。窄窄的青石板,曲曲折折地铺了很长。这里曾总是散发着一种极其淡雅和谐却又古色古香的气息。几乎家家门前都有一棵碗口粗的树。绿树葱葱,从巷头到巷尾,树无处不在。榆树、石榴、梧桐、芭蕉因而一年四季,小巷总显得很有活力。即使在冬天,那光秃秃的树丫也昭示着生命的顽强。小时候,这里和我年龄相仿的孩子总爱在树下玩耍,特别是我家门前的榆树。那棵树很高、很壮,好像要环抱整个小巷。春天的时候,新绿的榆钱生长又落下;到了夏天,枝叶繁茂,那时坐在树下看星星,捉萤火虫是我最大的乐趣。也因为这些大树的存在,引来了许多的鸟儿,每天清晨,婉转啼鸣,那好听
5、的噪音,让整条小巷都笼罩在这极其和谐的氛围里。就这样过了这么久,直到今天,仰望这些树,仍是我的习惯,只有看到这些绿意,我才更能深切感受到家的气味。近来,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这儿的变化。不少人家推平了原来的平房,重新建立起三五层的小楼、洋房,来往的人多了,喧喧攘攘,这儿就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区了。可是那些树,阻止了一些人家迈向现代化的步伐。于是,一棵棵树被放倒,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有的三层,有的四层,有的五层,甚至更高。路面拓宽了,硬化了。这条小巷几乎完全被钢筋水泥所覆盖,只有稀稀落落的几棵树了。门前的榆树两边建起了三层高的楼房。看着这棵榆树在这砖头瓦块的冰冷世界里拼命挣扎,连伸长手臂也似乎办不到,我现在总感觉一种难言的悲凉。也许它可以在更上方寻找到舒展的空间吧,但我不确定,苍老的榆树是否还有这样的气力?树少了,鸟也少了,萤火虫几乎看不到了,人们更多的坐在家里看电视而不愿在树下乘凉了,我似乎也没有小时候的闲情逸致去亲近树了。偶尔抬头,那穿过树叶间间隙的阳光甚至会刺痛我的眼睛。原本和谐自然的小巷就变成了这样的社区了,我真的不明白,这到底为什么?很怀念以前的小巷和曾经繁盛于小巷的树,抑或是怀念那份属于小巷,属于树的和谐吧? 文中划线的第段和第段是否详略得当?如果不当,请根据主题需要对进行增删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