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312020年4月19日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某市“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具有特殊功能的公益事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态承载力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加快林业发展,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和林产品供给,增强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相关行业规划,结合林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一、全市林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一)“十二五”林业建设主要成就“十二五”以来,全市林业工作深入贯彻“生态立市”
2、战略,坚持以改进生态环境、提高林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加快林业生态建设,不断深化林业改革,“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全面完成。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作业面积66.09万亩,较“十一五”末增加24.98万亩,占规划面积 45 万亩的146.87%;完成义务植树1814.8万株,占规划1600万株的113.43%;新增封滩育林109.4万亩,比十一五时期增加47.45万亩,占规划面积200万亩的54.7%;建成苗木繁育基地1.46万亩,占规划面积0.6万亩的243.3%; 特色经济林面积达64.89万亩,比“十一五”时期增加44.72万亩,占规划 52 万亩的139.36%;
3、完成林业建设投资21.72亿元,占规划 18.3 亿元的118.69%;林果业总产值达18.5亿元,占规划 18.34 亿元的100.87%;森林覆盖率达到5.51 %,比“十一五”时期的2.47%提高了3.04个百分点。1.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时期实施重大林业生态工程40项,争取到位国家和省上林业建设资金4.05亿元。“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效显著,完成人工造林2.85万亩,封滩育林15.5万亩,新建成更新农田林网5800公里,建成绿色通道1591公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进展顺利,、等3个县被纳入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试点县。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1.88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完成续建工程17
4、万亩,封滩育林9.1万亩;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全面落实,新增国家(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117.76万亩,总补偿面积达到723万亩;国有林场棚户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林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进,全市完成棚户区改造 746 户。造林补贴试点、森林防火项目进展顺利、有序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起步良好,苏干湖、区花城湖国家湿地公园、昌马河等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陆续实施,重点项目对生态的保障作用明显增强。2.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以葡萄、红枣为主的优质经济林产业基地和以枸杞、甘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十二五”期间,新植特色经济林37.14万亩,特色林果产业
5、基地面积达到64.89万亩,比“十一五”末增加44.72万亩,比增长2.33倍。建成以、为主的鲜食葡萄基地23万亩,、为主的红枣基地6.5万亩,、为主的枸杞基地21万亩,、为主的人工甘草基地15万亩。林果业总产值达到18.50亿元,农民林果纯收入达到1500元,比“十二五”初翻了一番。3.林业改革稳步推进。一是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全市181.13万亩集体林地林木全部确权颁证;二是以“五项制度”和“一个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综合配套改革有序推进,“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林权流转5,92万亩,林权抵押贷款1.17亿元,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115个,新增家庭林场36个,成立林业综合
6、管理服务中心7个,林下经济总产值达到2.32亿元,集体林业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三是深化林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三张清单一张网”编制权责事项92项,取消林业行政审批事项5项,下放6项,承接2项,行政审批效率进一步提升。4.资源保护管理不断加强。以县级森林目标责任制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执行林地管理制度;加强林业公安队伍建设,市、县建立健全了森林公安机构,林业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加强;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落实林木采伐制度,规范木材加工、运输管理工作,全市林地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天牛等有害生物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加
7、强林区火源管理、应急处理和责任落实,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落实林业安全生产责任,杜绝了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发生;依法加强对林木种苗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实行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开展种苗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种苗生产经营市场规范有序。5.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进。扎实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城市绿化美化、绿色通道和乡镇村屯绿化建设成效显著,市、市建成国家园林城市,七个县市区全部建成为省级园林城市,五年间全市城区新建公共绿地 385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7.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91平方米,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进。(二)林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1.生态治理任务艰巨。市地处西北干旱荒漠区,荒漠
8、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76%,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林草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全市森林覆盖率仅为5.51%,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比差距很大,生态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生态环境局部改进、整体恶化的态势并没有从根本得到扭转,林业生态用水与农耕地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造林成活率和工程质量,造林绿化成本越来越高。2.林业建设资金缺口大。人工造林成本过高的问题长期存在,重点工程造林标准远低于实际造林成本。据测算,我市造林成本基本在每亩1500元以上,而现在国家重点工程人工造林补助标准仅为每亩300元。全市每年完成人工生态造林在3.5万亩左右,而国家补助面积还不足实际造林面积的一半。3.资源保护与开
9、发利用的矛盾突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不断推进,征占林地的项目有所增加,未批先建、批少占多等违法占用林地现象仍有发生。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形势依然严峻,黄斑星天牛危害程度重,防治难度大、持续蔓延的势头虽然有所遏制,但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群防群治的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4.林业保障服务能力不强。乡镇林业保障服务体系不健全,独立运行的乡镇林业站较少,大部分乡镇林业工作站以“三站合一”的形式存在,缺乏林业专干,个别乡镇站有站无人。“十二五”期间,特色林果面积比“十一五”末增加2.3倍,但全市林业科技人员仅有180人,编制和人员不增反减,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对技术服务的需求。5.林业产业效益不
10、高。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单一,林业提供生态产品、林产品、生态文化产品的能力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林果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精深加工能力弱,有产品无品牌、有产量无市场,林果产品质量和效益还不高。(三)林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1.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林业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体现,是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是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支柱,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
11、中央经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对加快生态治理建设安全屏障指明了方向。 4月,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和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2020年),把市被纳入全省生态安全屏障“三屏”之中,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北部荒漠生态保护区与建设已纳入全省“四区”之中,生态建设已经上升为生态战略的重中之重。 编制的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确立了“生态立市、生态富市”的发展战略, 8月,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20年),确立了“一区四屏”战略布局。这些
12、政策都为市林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2.国家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的陆续启动,为林业发展提出了新任务。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要重点实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等重点工程,扩大退耕还林实施范围,加快沙源区治理和沙化封禁保护,加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建设力度,加快城乡绿道、美丽乡村、郊野公园、森林城市等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健全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与恢复及效益补偿政策。继续推进“三北”五期工程建设、防沙治沙及沙化封禁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国务院批准启动
13、实施的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祁连山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规划两个大型生态建设项目,都为林业发展提出了新任务。3.国家、省、市大力发展民生林业的战略决策,为林业发展赋予新的使命。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国家林业局出台的关于加快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林下经济规划、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着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的意见、省千万亩优质林果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市委、市政府做出的关于“做精一产、富裕农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枸杞产业发展意见,都把优质林果、特色中药材、设施林果、新型林业产业列为发展重点,提出了目标任
14、务要求,为林业赋予新的使命。4.深化林业改革,建设智慧林业为林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的报告上重要批示,要求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为林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林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面对林业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诉求的多样化,亟需把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林业改革的总目标,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和果树经济林确权颁证、湿地确权等各项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生态资源产权制度、生态资源监管制度、生态资源市场配置制度、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制度、生态修复制度和生态补偿
15、等各项林业制度,使林业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适应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的需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 “互联网+”、智慧林业建设有着巨大的优势和潜力,为林业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林业工作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力服务新常态,运用互联网思维,加上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林业的深度融合,建立集林业资源、营造林、灾害应急、林业产业、生态文化五大核心业务系统;构建智慧林业网络平台,为全面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服务水平发挥作用。二、“十三五”林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区域布局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习总书记系列讲话为指针,以全面建成小
16、康社会为目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深化林业改革为动力,以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主体功能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节点和生态文明示范区为重点,以增质增绿增效为基本要求,以发展壮大特色优质林果及中药材产业为主攻方向,以依法治林为保障,以科技兴林为支撑,深入贯彻“生态立市”战略,坚守四条生态保护红线,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全面推进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森林文化体系和林业现代化建设,把我市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林业产业发达、森林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林业强市。(二)基本原则-坚持五大理念,统筹协调推进。始终坚持把改进生态作为林业发展的根本方向,牢固
17、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体制机制、产权模式和科技创新,增强发展活力。正确处理“保护自然”与“保障发展”关系,走产业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协调发展的文明道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突出保护优先守 “存量”,实施重大生态修复扩“增量”,开展森林抚育经营提“质量”。加快培育林业特色新型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营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以项目建设为牵引,互利合作,积极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形成全市林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坚持保护优先,严守四条红线。始终坚持把保护资源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作为林业发展的基本任务,把保护和提高森林、荒漠、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放在
18、突出位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和谐,严守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保护四条基本红线,加强森林生态安全建设,逐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布局。始终坚持“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拒风沙”的总体建设布局,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因害设防,突出工作重点,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重点突破,壮大富民产业。始终坚持把发展林果产业作为林业发展的强大活力,在葡萄、枸杞等特色产业上取得突破,发展设施林果等高效产业,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三品一标”名优产品,扩大果品储藏保鲜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坚持科技兴林,示范引领带动。始终坚持把科技作为林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19、重视林业科研和推广工作,加大“三新”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步伐,广泛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素质。-坚持依法治林,推进法治林业。始终坚持把依法治林作为林业发展的可靠保障。稳步推进地方立法,完善林业法律法规,加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管理,推进森林公安正规化建设,创新林业法制宣传,提高林业法治水平,强化林业执法,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持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健全完善林业行政审批制度,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推进林业现代化提供保障。 (三)区域布局坚持“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拒风沙”的总体生态建设布局,在绿洲外围封滩育林育草,提高植被覆盖度
20、,控制沙源,绿洲边缘因地制宜,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建立防护屏障。绿洲内部营造防护林网、建立绿色通道、发展特色林果、种植枸杞甘草为主的中药材,形成农田林网围田、经济林果镶嵌、绿色通道纵横、优质药材连片的林业建设格局。主要任务是建设“四屏一区一带”即四大生态屏障、 优质林果产业区和优质中药材产业经济带。1.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区为主的生态屏障区。 落实以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强化冰川、湿地、森林、草原抢救性保护,加强党河中上游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综合治理工作,加快中部绿洲节水型社会建设,遏制下游荒漠化,重点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项目。 2.生态环境和文化
21、遗产保护区为主的生态屏障区。落实生态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以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工程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文化遗产保护,控制人工绿洲规模,实现生态修复、生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3.(马鬃山)北部荒漠化自然保护为主的生态屏障区。保护荒漠植被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禁止在保护区猎杀、非法猎捕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建立保护区荒漠生物物种储存基地,保障生物物种安全。加强沙漠化和荒漠化治理,加大沙化和退化土地治理力度,遏制土地沙化和退化,实施休牧禁牧、封滩育林(草)、沙化土地封禁工程,发展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生态自然修复。4.绿洲生态保护区为主的生
22、态屏障区。 建设以农田防护林和城市环境改进为主的绿洲生态保护区。依托“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以农田防护林、绿洲通道建设和重点风沙口治理为重点,加大绿洲内防护林建设力度,提升防护功能。继续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加大以封禁保护为重点的天然植被和湿地保护力度,重点实施花城湖国家湿地公园、北海子国家湿地公园、干海子湿地生态修复、县湿地恢复与治理、市湿地保护及、阳关、青山子、拦河湾四个国家沙漠公园等工程。加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合理布局城市绿地,积极推行立体绿化,提升城市绿地品质;加强城郊生态过渡带建设,保护建设城郊生态防护绿地、环城林带和郊野公园。5.优质林果产业区。建设特色林果三大产果业基地,即建
23、成以、花海为主的优质葡萄生产基地;以、为主的优质红枣产业基地;以市、县、区为主的优质桃杏梨产业基地。6.优质中药材产业带。建成以县、市、县为主的优质枸杞、甘草等中药材产业经济带。(四)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市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林地、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全面提升,四大生态安全屏障、优质林果产业区和优质中药材产业经济带基本建成。林业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落实。全市划定的林地不少于1860万亩;森林不少于1380万亩;湿地不少于1010万亩;沙区植被不少于 2730万亩,沙区物种得到全面保护。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方案,四条生态红线全面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林业生态补偿机制得到进一步
24、完善,生态红线考核制度全面建立,全社会生态保护红线意识明显增强。林业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稳步推进。国家重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及项目稳步实施,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取得突破,全省森林面积、质量持续增长和提高,生态建设的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生态承载力得到提升,林业生态治理取得实效。完成人工造林50万亩;封滩育林52万亩;苗木繁育5万亩(次);退化林分修复1.2万亩。到“十三五”末,森林面积达到13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66%,森林蓄积量达到217.8万立方米。特色林果产业发展逐步优化。新增以枸杞、葡萄、红枣、桃杏、梨为主的经济林45万亩,使全市特色林果保存面积达到110万亩(优质林果60万亩、枸杞50万亩
25、)。果品产量达60万吨。甘草留床面积达10万亩,林果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林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 %以上。林业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林业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完成8个国有林场改革任务,林业单位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进,7个县市区森林公安局和市森林公安局机构及基础建设全面完成。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和依法治林进一步增强,林区重点林区道路、防火通道、视频系统畅通,全面提升县、乡林业工作站建设的整体水平,新建成乡镇林业标准工作站10个。三、“十三五”林业工作的主要任务(一)严格落实林业生态保护红线1.落实林地和森林保护红线。以林地落界成果、公益林落界成果为依据,以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森林资源
26、规划设计调查为基础,明确划定落地县级林地和森林保护红线,分级分类进行林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林地变更为其它用地。2.落实湿地保护红线。认真组织开展湿地保护红线落地工作。以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成果确定的各类湿地面积为依据,以省林业厅确定的至2020年需保有的各类湿地面积为目标划定湿地保护红线。确保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面积不减少。3.落实沙区植被保护红线。按照省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报告( )、省防沙治沙规划( -2020年)、沙区县已治理和保护的沙化土地的成效、沙区县现有实际治理和保护沙化土地能力确定沙区植被保护红线。保护对象主要包括绿洲内部具备治理条件的流动沙地、沙化耕地、露沙地
27、;绿洲边缘具备治理条件的固定和半固定沙地;盖度大于10%的戈壁以及部分风蚀残丘和风蚀劣地。4.落实物种保护红线。依据各县(市、区)有关动植物资源的资料确定物种红线。保护对象主要为各县(市、区)范围内的重点保护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生境)。确保陆地典型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及主要栖息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二)全面深化林业改革1.深化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林业资源用途管制制度,不断完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探索建立湿地和荒漠化生态系统补偿制度,开展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建立健全林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制度,制定并实行林业自然资源登记管理办法和森林
28、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健全林业自然资源资产档案体系,探索形成公开、透明的林权流转交易市场和林权交易平台,健全完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湿地、沙漠公园管理制度。探索建立领导干部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2.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业合作社发展,积极培育家庭林场,大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落实林权抵押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稳妥推进林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林业规模经营。3.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任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意见和省政府通知精神,用足用活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政策,稳步推进我市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任务,以县编制森林经营规划,提高森林经营质量和水平。4.有序推进果树经济林确权颁证和
29、林地经营权流转证颁发工作。努力探索生态环境建设与林果产业协调发展模式,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5.完善林业保险制度。认真研究林业保险政策,探索森林保险工作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商品林产值保险,拓展保险品种,加快建立森林评估、灾害风险评估、灾害损失评估等配套措施。争取森林保险在我市试点开展,发挥保险在森林资源保护和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三)依法加强林政资源管理1.实行严格的林地管理制度。深入贯彻落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2020),制定县级森林经营方案,开展和完成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划定并坚守全市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保护等四条林业生态保护红线。2.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理。
30、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完善林业资产评估技术与管理;开展森林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涉林违法行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加强林业法律法规宣传,切实强化行政执法,规范行政许可,进一步强化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3.突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专项大检查行动,加大防虫、防火、巡护等管护措施的落实,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增强区域生态功能作用的发挥。4.加强湿地资源管理。加强对疏勒河、黑河、党河和干海子、大小苏干湖、北湖、花城湖、北海子、盐池湾等为代表的内陆类型湿
31、地保护监管,新建一批国家级湿地公园,积极争取湿地保护恢复项目,提高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有计划地保护和恢复重点湿地 151万亩。实施抢救性保护措施,使我市1016万亩的湿地得到有效保护,遏制和扭转自然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四)全面提升林业支撑能力1.强化林业科技服务工作。以“提升生态质量、升级林业产业、服务基层林农”为目标,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质量标准三大致系,努力完成科技创新工程、提升科技推广成效、加快科技平台建设、增强林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拓展科技合作五大任务, 实施五大林业提升工程,即优良林木种苗快繁技术工程、营造林技术创新工程、植被恢复技术提升工程、林果产业化技术应用
32、保护工程、林业科技支撑创新工程,实施六大林业科研项目即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沙化荒漠化综合治理与开发技术研究;经济林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新兴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森林保护技术研究;林果高新技术的引进及应用研究。引进推广先进技术30项以上。林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成果转化率提高到65%以上;良种使用率提高到90%以上。2.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创新林业人才管理、培养、引进、选用、流动、激励机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全面提升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与我市林业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数量充分、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林业人才队
33、伍。建立市林业科技信息平台,加强林业对外合作交流,完善“走出去”战略,积极利用项目合作、外出学习考察机会,大力开展人才技术交流,进一步丰富和优化人才交流的层次和内容。出台非公有制林业企业专业人员职称评定办法。3.加强乡镇林业站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林业站在农村基层“宣传、管理、组织、服务”的作用。要积极筹集资金,分步实施乡镇林业站标准化建设工程,新建成乡镇基层林业标准工作站10个,把乡镇林业站建设成为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有办公设施和交通工具、有服务能力的标准化工作站。(五)狠抓林业应急和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应对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性发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爆发、沙尘暴等突发重大林业灾害和地震、
34、极端天气、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护和应急处理能力建设,健全应急工作机制,组建和训练专业应急队伍,切实提高预测发现、控制和处理突发重大灾害的能力。1.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安全管理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工作方针,发挥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制度优势,以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为突破口,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森林防火预防、扑救、保障三大致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的危害。主要在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林火阻隔系统、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及装备、物资储备库建设等五大方面开展工作。森林火灾损害率控制在0.6以下。2.狠抓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重点是加强监测、预报与警报体系建设,建立森林病虫害
35、情报档案和数据库,掌握病虫害动态,预测短、中、长期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和危害程度,定期发布预报,准确及时发布警报,提供防治决策依据。对林木影响突出的以黄斑星天牛等为主的病虫害实施工程治理。健全完善全市有害生物测报网络,建成500个市级有害生物测报点、1743个县乡有害生物测报点 ,每个县市组建起专业有害生物测报点。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2以下;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率92%以上。 3.提高森林公安正规化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安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执法办案场所改造、教育训练基地,完善和警用装备配置力度,全市森林公安机关基本达到相关装备建设标准;建立健全涉林案件快速查处机制,
36、提高森林公安机动作战、快速反应和侦察破案能力,推进森林公安基础设施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建设,提升森林公安人防、技防、物防水平。 4.注重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集中、优先保护一些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及生态关键种。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工作,建立完备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网络和监测队伍。开展一次全面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工作。(六)切实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1.建立林业信息队伍。从上到下建设一支专门的林业信息工作队伍,由各县、市、区林业局和局属各单位抽调熟悉林业工作、精通网络运营、电脑操作熟练的人员,探索建立集林业资源、营造林、
37、灾害应急、林业产业、生态文化五大核心业务系统和智慧林业网络平台,全面开展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2.全面加强林业信息网络和硬件建设。运用互联网思维,建设全市林业大数据资源库,推进林业大数据资源共享交互项目建设;建设林业电子协同共享政务系统,实现市县林业部门无纸化办公,优化林业网网站群结构,建成覆盖全市林业基层单位的林业专网。3.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互联网+”行动林业部分行动,启动“互联网+林业”试点示范,鼓励发展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新业态,探索“林产品生产+电商企业+城市终端配送”等多种经营模式;力争2020年末基本实现互联网思维、大数据决策、智能型生产、协同化办公、云信息服务,全市林业信息化率
38、达到85%。四、“十三五”时期林业发展重点工程(一)“三北”五期建设工程。“十三五”期间,继续组织建设绿色通道、防护林网、村屯绿化和重点风沙口治理等工程。启动实施全市退化防护林改造规划( 2025年),完成人工造林8万亩,封滩育林52万亩,退化林分修复1.2万亩。森林抚育6万亩。坚持“林跟水走,谁绿化、谁受益”的原则,以退化林带改造、骨干林带建设、新整理开发土地和移民区农田防护林建设为重点,采取新建、补植和改造相结合的办法,栽植农田林网2500公里,力争农田林网化率达到90%以上。大力推进以国道、省道、县乡村道路绿化为主的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完成建设任务1500公里,绿化面积1万亩。(二)森林生
39、态效益补偿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继续抓好723万亩国家级(省)公益林保护管理工作。计划将未纳入补偿的279万亩生态林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或天然林保护工程补助范围。(三)防沙治沙工程。争取国家将市列为全国防沙治沙建设重点示范区,辖区县市区均纳入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项目面积280万亩,完成治沙工程造林8万亩。(四)富民产业建设工程。组织编制市林果产业发展规划( 2020年)。新增经济林15万亩,使全市优质林果保存面积达到60万亩(其中:葡萄27万亩,红枣11万亩,桃、杏、梨及其它22万亩)。新增枸杞30万亩,枸杞总面积达到50万亩,甘草种植保存面积达10万亩,全市特色中药材
40、面积达到60万亩。加强品牌和“三品一标”创立工作。林果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无公害果品产地认证面积达到60%以上,绿色果品产地认证面积达到40%,有机果品产地认证有所突破。加快、大型果品综合批发市场建设,围绕枸杞、葡萄、红枣等主导产业,新上一批储藏保鲜精深加工项目,培育一批林果产业龙头企业,不断开发新型林果产业,在油用玫瑰、油用牡丹、文冠果等木本油料开发利用上取得突破。(五)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开展湿地保护与退化治理,开展退化湿地保护与恢复治理,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滩、生态补水,加强污染和有害生物防控,推进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和湿地生态补偿试点,稳定和扩大湿地面积,改进湿地生态
41、质量。制定全市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对主要湿地功能进行定位,加快区湿地保护发展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进度,实施花城湖国家湿地公园、北海子国家湿地公园、干海子湿地生态修复、县湿地恢复与治理、市湿地保护等一批湿地保护恢复重点工程。(六)退耕还林工程。继续实施巩固好17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推进后续产业、补植补造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计划将全市32万亩严重沙化非基本农田纳入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范围,不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七)城镇绿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加强城郊生态防护绿地、环城林带和郊野公园建设,以城市出入口、城区周边等区域为重点,构建城市生态综合防护屏障。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2、达38%,绿地率达3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4平方米以上。七县市区均达到国家园林绿化城市标准。以乡镇驻地、农村居民点为主,道路绿化、林网配套为框架,植树造林、种花种草。70%的乡镇、60%的村屯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依托现有国家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沙漠公园,经过招商引资和PPP模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景点,大力发展生态游、休闲游,引导不同景区向特色化、个性化、精品化发展,新办一批森林人家、林家乐、园林理疗,实现森林资源和效益双赢。加快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生态文化场所、休憩场所、科普示范基地、纪念林基地、碳汇林基地等,定期举办生态文化节会,传播弘扬生态文明。(八)重点生态功能区综
43、合治理工程。按照国家和省批复要求,组织完成祁连山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规划、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及疏勒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中林业生态建设任务。整乡整村推进疏勒河流域移民区农田防护林网和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提高移民区生态防护功能和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使区域内生态环境明显改进。完成生态造林6万亩,发展特色林果及中药材10万亩。(九)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开展对野生动植物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野生放归和种质资源收集,继续实施雪豹、野骆驼、麝、野生雉类、普氏野马等野生动物拯救工程,开展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监测与评估,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对陆地典型生态
44、系统、野生动植物及主要栖息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进行有效保护。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争取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经费逐步纳入财政预算,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到95%以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率达到80%以上。加大野生动植物管理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工作,全面落实物种保护红线。(十)种苗和花卉产业工程。搞好林木种苗、种子、花卉制种和宿根花卉基地建设,加快建设以胡杨、沙枣、柽柳、梭梭等治沙苗木为主的苗木良种繁育基地,着力推进林木良种化进程,实现标准化生产管理,加强国家重点胡杨良种基地和区省级沙枣良种基地的管理,继续申报国家级、省级林木良种基地,完善林
45、木良种选育、审定、示范、推广体系,使林木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大林木良种区域化试验力度,增强林木良种技术储备。林木种苗繁育5万亩(次),花卉制种和鲜切花种植10万亩(次)。五、投资概算“十三五”期间,要积极争取国家、省重点生态工程造林投资补助,提高林业建设工程投资标准,建立健全财政、林业、社会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林业投融资机制,引导林业经营单位和其它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林业。探索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立引导资金带动社会资本投资林业建设模式,扩大社会融资规模,全力助推全市生态林业、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完成“十三五”时期林业建设规划任务,需投入建设投资49.95亿元。1.按
46、资金来源: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23.43亿元,占总投资的46.91%;企业、个人、社会筹资26.52亿元,占总投资的53.09%。2.按建设性质:生态治理工程19.68亿元,占39.40%;生态保护工程11.67亿元,占23.36%;经济林果产业发展8.30亿元,占16.62%;中药材、油料等产业发展7.21亿元,占14.43%;林业科技等基础建设1.56亿元,占3.12%;林业贷款贴息资金0.2亿元,占4%;民生林业及其它1.33亿元,占2.66%。3.按县市区:区4.91亿元,占19.83%;县11.64亿元,占23.30%;市10.85亿元,占21.72%;县8.54亿元,占17.10
47、%;市5.28亿元,占10.57%;县3.61亿元,占7.22%;县4.96亿元,占9.93%;市直0.15亿元,占0.3%(详见附表5)。六、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林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科学实施。要把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级政府任期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加大生态保护建设指标的权重,实行绩效考核评价,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加大对“生态屏障行动”管理力度的责任考核,强化资源管理和执法力度,有力保障全市森林资源安全。把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湿地保护、防沙治沙、灾害防控等林业建设目标纳入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切实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层
48、层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将生态建设和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完成情况与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相结合。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建设综合评价考核体系,进一步形成分级负责、协作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工作新格局,共同推进规划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二)拓宽林业投入渠道。抓住国家、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这一重大机遇,坚持国家政策支持和自我创新发展相结合,统筹谋划,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重点生态工程和重大生态项目投资,认真落实市、县财政配套资金。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立引导资金带动社会资本投资林业建设模式。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加大贴息支持力度。鼓励采取国家投资、社会资本和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办法,筹措林业项目发展资金,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强化项目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