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王乐夫-蔡立辉-公共管理学-笔记重点资料整理.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688132 上传时间:2024-02-02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乐夫-蔡立辉-公共管理学-笔记重点资料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王乐夫-蔡立辉-公共管理学-笔记重点资料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王乐夫-蔡立辉-公共管理学-笔记重点资料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王乐夫-蔡立辉-公共管理学-笔记重点资料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王乐夫-蔡立辉-公共管理学-笔记重点资料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公共管理学王乐夫蔡立辉公共管理学王乐夫 蔡立辉 主编 第1章 导论1.1 公共管理学概述1.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本章教学目的 本章综合介绍、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理论成果:介绍了当代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和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素养和专业意识,了解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的知识与分析框架。 本章学习的重点问题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和内容公共管理

2、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1.1 公共管理的含义 1.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 在西方,公共管理目前只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一个分支,即公共管理小于公共行政;但在中国,公共管理是一级学科,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即公共管理大于公共行政。 2.公共管理的含义 在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中重视公共组织(包括政府行政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

3、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它是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管理的公共事务的不同,公共管理可区分为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公共管理和国际公共管理。 1.1.2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 1.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1)学术界关于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三种不同观点 (2)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内在的联系:公共管理在实施管理的主体、管理活动的内容与范围、管理的目标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

4、,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可以互相替代;但公共管理并不能替代公共行政的全部。二者区别: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差别在于公共行政更加重视设计,公共管理则更加重视实现公共行政目标的具体运作过程;公共行政更加强调政治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公共管理则更加强调管理的、经济的手段;公共行政更加关注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公共管理更加关注结果、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和外部取向。 2.公共管理与公共产品 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公共管理活动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公共管理活动离不开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

5、提供,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提供方式会更加有效。 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能和目标。一般而言,公共产品由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提供;私人物品通过市场提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管理更强调公共部门不直接提供公共产品,而是强调公共部门为保证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营造环境。 3.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二者的联系:第一,公共政策指出了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向,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前提;第二,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公共管理职能;第三,公共管理是实现公共政策的基本途径;第四,在一定层面上,公共管理行为与相关公共政策是合二为一的。 二者的区别:公共政策主要是制定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秩序和行为规则,它通过对社会的政治、经

6、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规定和引导,在总体上为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必需的环境,即人们生活的一种外在条件。公共管理则是具体通过实施公共管理行为与活动来提高公众的社会生活质量和实现公共利益。 4.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 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类管理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之间存在着相通之处,都必须履行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人事、预算和控制等在内的一般的管理职能。其差别主要表现在: (1)管理性质的不同;(2)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使命不同;(3)效率意识的强弱不同;(4)责任的性质、范围不同;(5)管理的广泛性、复杂性的程度不同。

7、5.公共治理与善治 治理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科学界尤其是公共管理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治理概念的定义繁多,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包括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和自组织网络等六种不同的用法。 治理被等同于单个国家的可统治性,是为了发展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资源的管理中运用权力的方式。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了善治口号,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构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力的主要标准。有人把治理视为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的组织间网络,认为这是一种没有政府的治理。 1.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2.1 公共管理的兴起 1.公共

8、行政的反思 (1)公共行政的发展演进 (2)公共行政的反思 2.公共管理的产生 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管理1.2.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体系 1.确定公共管理研究对象的基本思路 从研究对象来说,公共管理学不再像公共行政那样更多地将自己限制在对政府行政机关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其他非政府的公共组织方面; 从研究焦点来说,公共管理学从以往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与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环境、战略与绩效的研究; 从研究方法来说,公共管理学要改变以往以规范研究为主的做法,重视量化方法与案例方法的应用,广泛吸收经济学、管理学和政策分析方法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手段。

9、 【基本结论】公共管理学是经济学、管理学乃至社会学等多学科融合发展的结果,但政治学、行政学仍然是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基础。切断公共管理学与政治学、行政学的内在联系,极容易导致把公共管理看作是纯技术化的管理主义倾向。公共管理学应该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体,不仅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也要解决为谁做的问题;不仅要回答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公共事务和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的管理问题,同时更要回答为何做和为谁做的公共问题。 2.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内容 (1)国外学者的研究情况 (2)我国学术界的研究情况3.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4.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特征 (2)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特点 (3)

10、具体研究问题的特征 (4)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 (5)更具现实性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1.3.1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1.公共政策途径(the policy approach,又称为P途径) 2.企业管理途径(the business approach,B途径) 3.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和经济学途径 4.公共选择理论 5.新制度主义或新制度学派 1.3.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践抽象法2.实体分析法3.实验法4.系统分析法5.比较分析法6.多学科交叉式的综合研究方式7.案例分析法第2章 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2.1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2.2 现代公

11、共管理理论的发展本章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介绍了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发展演进的过程、各种理论流派及其相互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公共管理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以及各种理论流派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各种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观点、理论贡献与局限性,全面掌握当代公共管理的前沿理论;注重培养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本章学习的重点问题 公共行政、公共管理的历史演进过程及其理论流派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联系与区别 管理主义取向与宪政主义取向的理论内容及其代表人物 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主要内容2.1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 2.1.1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初创1.威

12、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2.韦伯的官僚制理论3.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2.1.2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构建1.怀特的系统化行政理论2.古利克和厄威克的科学化行政管理原则3.福莱特的动态化行政管理理论 2.1.3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转型 1.西蒙的批评与公共政策学派的出现 2.沃尔多的批评与新公共行政理论的兴起沃尔多批判的三个方面:第一,沃尔多认为,传统行政学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无论是作为一种对现实的描述,还是作为一种对行政行为的规定,都是不恰当的;第二,沃尔多也批评了传统行政学的组织范式;第三,沃尔多还反对传统行政学家过于重视效率的做法。2.沃尔多的批评与新公共行政学的兴起(1)沃尔多的批评(2)

13、新公共行政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一,反思和批判了“效率至上”的传统公共行政第二,倡导社会公平的公共行政价值;第三,突破“政治行政”二分法;第四,强调动态、开放的组织观念。2.2 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2.2.1 公共选择理论1.经济人的人性假设与公共选择2.政府规模扩张与公共选择 政府规模扩张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于政府规模扩张的成因进行了阐述:(1)瓦格纳定理(2)帕金森定律(3)公共选择公共选择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主张包括: 第一,组织类型的理性选择; 第二,市场机制与个人选择; 第三,分权化; 第四,公共服务组织小规模化; 第五,自由化。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

14、的名称,如管理主义、企业化政府、后官僚体制模式、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共行政等。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一样,都尊崇市场力量、市场作用、市场机制。 新公共管理与公共选择理论不同的是:公共选择关注的焦点是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解决政府面临的困境;新公共管理关注的重点仍然是政府公共部门内部,主张通过引进市场机制来完善政府公共组织。 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理念: 第一,管理的自由化。由于公共管理人员是被制度束缚的人,因此,为改进公共官僚制的绩效,管理者必须从政府的繁文缛节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政治家和其他人必须让管理者来管理。 第二,管理的市场化。市场取向的管理有两个

15、基本概念,一是竞争,二是私营部门管理的普遍化。 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其风靡欧美等西方国家之时也遭到了来自多方面的质疑,尤其是,有不少学者对作为其思想精髓的企业家政府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2.2.3 公共治理理论 1.公共治理理论的兴起 政治行政二分法基础上的官僚行政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末,行政效率低下、财政支出严重增长和公众对政府不信任等公共管理问题的日益凸显,公共治理理论是伴随着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的管理危机和市场与等级制的调解机制发生的危机,以及公民社会的不断发育和众多社会组织集团的迅速成长,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公共管理理论。 西方发达国家以治理理论为指导,重新调整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

16、边界,关注国家的竞争力、政府的合法性和公共部门对公众的回应力,掀起了行政改革的浪潮。 2.公共治理的含义 治理是指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以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要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因此,公共治理是一种公共管理活动、过程和方式,它包括必要的公共权威、管理规则、管理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 3.公共治理理论的内容 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是对以往老的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并且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之合理内核进行整合的结果,核心观点

17、:是主张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定共同的目标等途径,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第二,公共管理的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第三,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第四,治理语境下的公共管理,是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基于伙伴关系进行合作的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第五,治理语境下的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 4.公共治理理论的意义 公共治理理论是当代国际社会科学领域出现的前沿理论之一,它所提倡的一些价值日益具有普遍性。合作网络的治理是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强调了治理的主体不只是政府一个中心,社会的

18、治理是多中心,每一个主体都是一个中心。合作网络为处理公共事务引入了新的机制,也为集体行动提供了新的途径。因此,公共治理理论对于创新中国公共管理体制,整合公共资源,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 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公共管理格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2.4 新公共服务理论 1.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含义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以美国著名公共管理学家罗伯特丹哈特为代表的一批公共管理学者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特别是针对作为新公共管理理论之精髓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而建立的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管理者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民服务

19、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他们的工作重点既不应该是为政府航船掌舵,也不应该是为其划浆,而应该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2.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内容 第一,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第二,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第三,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第四,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第五,责任并不简单,公共行政官员有责任通过担当公共资源的管理员,公共组织的监督者,公民权利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社区参与的催化剂以及基层领导等角色来为公民服务;第六,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第七,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第3章 公共组织3.1 公共组织的性质与结构3.2

20、 非营利组织3.3 事业单位3.4 公共组织的变革本章教学目的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本章主要是对组织形态的公共管理主体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准政府组织及其变革进行阐述。 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公共组织的结构形式及其特点、各种公共组织类型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公共组织变革等;并培养运用公共组织理论具体分析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学习的重点问题公共组织的性质、特点与基本类型公共组织的结构及其设计我国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体制的形成、存在 问题与改革科层制组织的特征、方法与面临的困境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内容与趋势3.1 公共组织的性质与结构3.

21、1.1 公共组织的内涵1.组织与公共组织 (1)组织的含义: 组织是两个以上的人、目标和特定的人际关系这三种要素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群体系。 (2)公共组织的含义: 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以协调公共利益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为基本职能的社会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2.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1)物质要素第一,人员第二,经费第三,物资设备(2)精神要素第一,目标第二,责权结构第三,人际关系3.公共组织的特征(1)以增进公共利益为目标(2)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的明确限制并具有权威性(3)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公共

22、监督(4)公共组织的活动具有政治性(5)公共组织的目标形式上清楚但实际中模糊,且行为绩效评估比较困难(6)公共组织具有一定的独占性3.1.2 公共组织的结构1.公共组织的纵向结构2.公共组织的横向结构(也称为部门化结构)(1)按业务性质分工(2)按管理程序分工(3)按管理对象分工3.公共组织的主要结构形式及其优缺点(1)直线制(2)职能制(3)直线职能制(4)矩阵制3.1.3 公共组织的类型1. 政府组织 (1)政府组织的含义:广义的政府是指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组织,是国家表达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的机构体系。狭义的政府仅指国家行政机关。 (2)政府组织的基本特点:政府组织的基本职能

23、是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政府组织从事公共管理的手段是行政权力;政府组织有权支配和运用公共资源;政府组织提供的产品是公共物品;政府组织行为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2.非营利组织(1)国外对非营利组织的三种界定(2)我国学者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3)非营利组织的含义: 非营利组织是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组织本身并不具有行政权力的非官方性公共组织。与政府组织相比,非营利组织的最大特点是非强制性和服务性。非营利组织由于自身的性质特点,对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常常能比政府组织更具效率。 3.准政府组织 准政府组织是介于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一种过渡型公共组织,即非营利的以增进公共利益为目标,但通过

24、授权等行使一定的行政权力或公共权威,其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公共组织。 在我国具体实践中,准政府组织包括工会、妇联、共青团、科协、工商联、青联、侨联、台联等群众团体,事业单位,村民自治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等等。3.2 非营利组织 3.2.1 非营利组织的特征与分类1.非营利组织的特征(1)沙拉蒙(Salamon)和安黑尔(Anheier)的观点(2)沃尔夫(Wolf)的观点2.非营利组织的“非分配性约束”3.非营利组织的分类(1)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分类(2)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3.2.2 非营利组织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必要组成部分 1.非营利组织是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的主要承担者 2.

25、非营利组织能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 3.非营利组织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4.非营利组织是当代公共管理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要求 3.2.3 当代中国公共管理中的非营利组织 1.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兴起 2.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1)非营利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一是身份不清;二是缺乏资金、内部组织不健全、行为缺乏代表性和规范性。 (2)由与非营利组织相关的政策实施和法律等构成的外在环境问题:一是对非营利组织基本政策的实施存在着培育和监督管理脱节、重登记而忽视监督的现象;二是法制薄弱,法制不完善。3.2.3 当代中国公共管理中的非营利组织 3.我国非营利组织改革发展的基本取向 (1)大力

26、培育非营利组织:第一,在社会领域推进政社分开改革;第二,重点在资金方面进行必要的资助。 (2)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管理:第一,逐步完善有关非营利组织的尤其是其活动的法律法规;第二,在逐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的过程中,通过依法行政和强化法律追惩的制度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强化各种法律规范的实施和监督,特别是对非营利组织运行的规范化、服务质量、政府资金使用进行监督。 3.3 事业单位 3.3.1 事业单位的含义与特征 1.事业单位的含义: 事业单位是指受国家行政机关领导,没有生产收入、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不实行经济核算、主要提供非物质生产和劳务服务的社会组织。 2.事业单位的基本特征(1)事业单位活动

27、的非经济性和政治性(2)事业由政府主办并主管(3)事业单位经费由公共财政供给(4)整个事业单位系统具有行政性 3.3.2 事业单位改革 1.事业单位改革的必要性(1)事业单位规模巨大、增长过快,财政负担过重的困难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2)社会效益不高;(3)与经济建设结合不紧密。 2.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目标取向(1)社会化发展取向(2)法制化、民主化发展取向 3.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分类改革 (1)政事分开的基本原则:第一,实行职责分开;第二,实行管理方式及手段的分开。 (2)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分为三类:第一,具有准政府组织性质的事业单位第二,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第三,具

28、有生产经营性和能力的事业单位3.4 公共组织的变革 3.4.1 科层制组织与反思1.科层制组织的基本特征(1)专门化(2)等级制(3)规则化(4)非人格化(5)技术化(6)公、私分明化2.科层制方法的主要内容(1)组织标准化(2)工作秩序化(3)管理规范化3.传统科层制组织的缺陷与困境 (1)传统科层制组织的缺陷 (2)传统科层制组织面临的困境第一,组织环境的困境第二,组织结构上的困境第三,组织方式上的困境3.4.2 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与内容 1.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1)提高公共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2)提高公共组织自身的稳定性、协调性(3)提高公共组织的工作绩效 2.公共组织变革的内容 (1)

29、组织结构变革:包括横向部门结构和纵向层级的变革。 (2)公共组织权力关系变革:一是公共组织向社会组织还权;二是横向分权;三是在纵向权力分配上,实行集权与分权互相的融合与共存。 (3)技术变革:主要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行业务流程再造、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根治传统组织形态中强调分工所造成的部门分割和官僚主义,规范工作流程和简化管理程序,减去多余、重叠的机构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实现一站式的管理与服务。 (4)产品和服务变革:基于服务对象的需要,持续尝试发展更好的服务流程和服务方式,为社会提供最低成本、最好品质的产品与服务。 (5)人力资源变革:第一,投资于训练与发展活动,让工作人员获得新的技术与能力

30、;第二,将工作人员社会化,融入组织文化,使其学习到有助于提升组织绩效的新常规(routines);第三,改革组织的规范与价值,重视融合组织自身文化的多样化员工,激发创新精神;第四,持续改进对多样化的员工所采行的晋升与奖励系统;第五,对高层管理团队进行变革,改善组织学习与决策制定。 3.公共组织变革的趋势 公共组织变革越来越表现出以下的发展趋势:一是倡导学习型组织;二是倡导构建无缝隙组织、网络组织和虚拟组织;三是强化公共组织的社会服务职能。 第4章 公共领导4.1 公共领导概述4.2 公共领导体制4.3 几种常见的公共领导方法4.4 领导能力本章教学目的 领导贯穿于计划、决策、组织、指挥、协调、

31、控制等公共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本章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上学习公共领导的前沿理论、领导体制、领导方法、领导能力。本章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领导素养,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角色模拟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领导能力。 本章学习的重点问题公共领导的作用与公共领导理论的历史演进领导体制领导方法领导能力与领导方式4.1 公共领导概述 4.1.1 公共领导的含义和特点1.领导的含义(1)关于领导含义的几种界定(2)领导包含的三方面内容(3)领导的含义:领导是领导者在一定环境下,为确定和实现既定目标,对被领导者进行统御和指引的行为过程,它包含了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三个基本要素。 2

32、.公共领导的含义 公共领导是指公共组织的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确定和实现公共目标,通过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组织成员和公众进行统御和指引的行为过程。 公共领导的含义包括:(1)公共领导是一个社会组织系统;(2)公共领导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3)公共领导是公共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积极互动的过程;(4)公共领导是权威和公共认可的关系;(5)对公共领导的绩效评估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3.公共领导的特点(1)公共领导者赖以发挥其领导作用的组织依托是公共组织或公共部门;(2)公共领导职权的公共性、服务性。从公共领导职权的来源、使用和后果来看,都具有了公共性; (3)决策的公断性; (4)公共

33、领导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 4.公共领导的作用(1)导向、统领的作用(2)影响、表率的作用(3)协调、沟通的作用(4)迎接挑战、引发和推动变革的作用4.1.2 西方领导理论的演进与新发展 1.西方经典领导理论 (1)特质理论(trait theory) 。用以区分领导者与一般人的不同特征,并以此来解释他们成为领导者的真正因素的理论。 特质理论的优点:第一,它给人一种直觉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合乎人们的常识;第二,把领导者作为领导系统的核心要素,作为领导过程的主宰,这有其合理性;第三,它在领导理论的发展史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特质理论的缺陷:直觉性和形而上学性 (2)行为理论(beh

34、avior pattern theory) 。这种理论认为,真正决定一个人成为领导者的因素是他的行为,只有那些行为上表现出既关心工作(生产)又关心个人(下属)的领导者才是最有效的;认为领导行为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得到的。 行为理论主要包括:一是勒温等人的集权式领导、民主式领导和放任式领导的领导方式理论;二是领导连续流(leader as continuum)理论;三是利克特(R. Likert)以工作为中心的领导和以员工为中心的领导的领导方式理论。 (3)权变(或情景)理论(contingency situational theory)。实践证明,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领

35、导方式。领导行为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领导者个人的素质和能力,而且取决于诸多的客观因素,用一个通式表示就是:领导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这个公式表明,领导方式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和领导环境的一个变数(函数)。因此,有效的领导行为是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领导权变理论的实质。领导权变理论主要包括:菲德勒的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 of leadership)、路径目标理论(path-goal-theory)。 2.西方领导理论的新进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西方领导理论又获取了一些有价值的进展。这些进展主要有归因理论、领导魅力理论、认

36、知资源理论、交易型和变革型领导理论、基于价值观的领导理论和团队理论。 4.2 公共领导体制 4.2.1 领导体制的含义和内容 1.领导体制的含义: 领导体制是指公共组织中领导职能、领导权力和领导责任的配置制度、方法及其运行机制。2.领导体制的内容(1)领导结构(2)领导的层次与跨度(3)领导机构中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与权限划分(4)领导干部的管理制度4.2.2 公共领导体制的基本类型1.首长制和委员会制2.集权制和分权制3.层次制和职能制 4.完整制和分离制 4.2.3 公共领导体制的改革 公共领导体制改革是公共领导活动中为完成公共领导职能、实现公共领导意图所设置的机构体系、运作机制和规章制度进行

37、的合乎实际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改革。 1.我国公共管理领导体制存在的问题 (1)领导职能相互混淆 (2)领导权力过于集中 (3)领导权力的约束滞后 (4)公共组织机构高度膨胀 (5)用人制度缺乏活力 2.公共管理领导体制改革的路径(1)完善领导职能分工,理顺各种关系(2)保证政令统一的前提下,适当下放权力(3)改革组织人事制度,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4)继续推进机构改革,合理设置机构,克服机构臃肿(5)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4.3 几种常见的公共领导方法 4.3.1 领导方法概述 1.领导方法的含义:领导方法是指领导者配置资源、沟通和协调关系、统筹安排时间、 统御和激励下属的各种手段与途径。2 .领

38、导方法的特征(1)领导方法的目的性(2)领导方法存在正确与错误、有效与无效之分(3)领导方法的多层次性(4)领导方法的具体相关性(5)领导方法存在动态变异性4.3.2 领导协调 1.公共领导协调的含义与特征 (1)领导协调的含义:领导协调是指公共部门领导者为了实现既定目标,通过调配、协调政府与社会之间、政府不同组织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公务员之间,政府不同职能之间等可能产生的阻碍公共事务的处理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进行调整、控制,使社会和组织保持一种平衡状态以实现预定目标,发挥整体最大功效的过程。 (2)领导协调的特点:平等性、互利性、结果不确定性。 2.协调的内容和原则 (1)领导协调的内容

39、:一是领导工作关系协调;二是领导人际关系协调。 (2)领导协调的原则:第一,以人为本;第二,客观公正;第三,注重整体;第四,求同存异;第五,互惠双赢;第六,灵活机动。4.3.3 领导沟通 1.领导沟通的含义和作用 (1)领导沟通的含义:领导沟通,即领导者为实现其目标,通过一定的领导组织和领导手段实现与组织内外的追随者、被领导者进行的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传递与互动,以保证公共利益和目标的有效协调和实现的过程。 (2)领导沟通的作用:第一,沟通是科学决策的前提;第二,统一思想,提高绩效;第三, 2.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 (1)选择合理的沟通渠道:包括正式渠道、非正式渠道; (2)选择合理的沟通模式,构

40、建信息沟通网络; (3)选择有效的沟通形式,包括口头形式、书面形式、非语言形式、电子媒介形式。3.增强领导沟通的方法(1)构建畅通的沟通网络(2)树立主动沟通的意识(3)创造有利的沟通环境(4)要完善民主监督机制(5)注意沟通与信息技术的关系4.3.4 领导激励 1.激励的含义:激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激发人们的动机,开发人的能力和潜力,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被领导者表现出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 2.激励的原则:(1)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2)正激励和负激励结合原则;(3)按需激励原则;(4)差别激励原则; (5)公正原则。 3.激励的方法 激励的方法主要包括:(1)物质激

41、励;(2)参与激励;(3)目标激励;(4)情感激励;(5)需要激励;(6)榜样激励;(7)荣誉激励;(8)信心激励;(9)赏识激励。4.4 领导能力 4.4.1 领导能力的内涵及其基本条件 1.领导力的含义:领导能力,就是领导者的个体素质、思维方式、实践经验以及对领导方法等的把握程度等影响具体领导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性的总和,它是领导者素质的核心。 2.发挥领导能力的基本条件(1)领导能力的发挥,必是在一定的环境和组织结构中进行;(2)发挥领导能力,需要领导者明确组织的目标、责任与价值;(3)发挥领导能力,离不开领导者基本素养,包括政治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心理素养。 4.4.2 领导能力

42、的主要内容 1.领导的创新能力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广阔的知识面敏锐的问题意识全新的思想观念良好的精神状态敢于承担风险的胆识 2.领导的战略思维能力 (1)含义 (2)内容:一是战略洞察力和战略判断力;二是战略分析力与战略综合力;三是战略预见力和战略创新力;四是战略统筹力和战略决断力。 (3)培养: 一是加强哲学修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二是努力拓展知识面;用丰厚的知识积累作为战略思维的材料;三是在实践中锻炼;四是善于利用外脑。 3.领导的执政能力(1)领导执政能力发挥的重要性(2)制约领导执政能力发挥的因素(3)领导执政能力所包含的内容4.4.3 领导方式 1.领导方式的含义:领导方式,是在特

43、定环境中领导者采用的作用于被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具有策略性和指向性。 2.领导方式的类型 (1)集权型领导方式 (2)民主型领导方式 (3)放任型领导方式第5章 公共政策5.1 公共政策概述5.2 公共政策过程5.3 公共政策分析5.4 公共政策发展本章教学目的 公共政策是现代公共管理运行的核心平台和主要方法之一,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公共政策过程是公共管理运行的重要过程。本章从不同视角下对公共政策内涵的不同界定出发,从政策科学与公共管理实践的角度阐述公共政策的理论发展及其研究主线、公共政策过程、公共政策分析及其方法、公共政策发展等内容。 本章学

44、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公共政策意识,以及运用公共政策进行公共管理的实际能力。 本章学习的重点问题公共政策的含义与范畴公共政策工具公共政策过程:公共政策过程所包含的各个环节公共政策的分析工具与分析方法公共政策发展5.1 公共政策概述 5.1.1 公共政策的性质和范畴 1.不同视角下的公共政策 (1)国外学者对公共政策概念的界定 第一,价值分配论视角 第二,目标方法选择论视角 第三,立场论视角 第四,过程论视角 第五,政治合法性实现论视角 (2)我国学者对公共政策概念的界定 2.公共管理视界中的公共政策 第一,公共政策的性质是以政府等为代表的决策主体运用被赋予的公共权力区分社会利益需求,协调社会利益矛盾与冲突的方略; 第二,公共政策的主体是决策者; 第三,公共政策的客体是政策问题和政策受众(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