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析布拉梅尔德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观及其启示.docx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87579 上传时间:2024-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布拉梅尔德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观及其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析布拉梅尔德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观及其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浅析布拉梅尔德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观及其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浅析布拉梅尔德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观及其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浅析布拉梅尔德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观及其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析布拉梅尔德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观及其启示摘要:布拉梅尔德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是结合20世纪中期美国的社会历史背景提出且进行了教育实践。由于课程本身的局限性以及特殊的社会背景,课程改造以失败告终,然而,社会改造课程理论的精神影响了现代特殊教育,使得现代特殊教育课程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了新的思考。关键词:布拉梅尔德 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特殊教育课程建构与改革1.问题的提出二十世纪中叶以后,世界课程研究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课程理论应时而生。最终,强调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结构理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以及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造

2、课程理论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势态。社会改造课程理论是建立在社会改造主义教育哲学的基础之上的,是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教育哲学的继承与发展。这种教育哲学认为,教育担负着社会的责任,担负着克服文化的危机、创造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社会改造课程是以源于社会生活的问题为课程整合的核心,其目的是使学习者适应或改进当代社会生活。这类课程的内容主要源于某一社会或整个人类的条件和状况,学生研究社会的种种特征与问题,如学校的功能、社会生活的主要活动、学生和整个人类的诸种持久的问题等等。半个世纪以来,教育界更关注学科结构和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因其敏锐的社会性,成为教育界较少涉足的研究对象。社会改造课程理论流

3、派的着名代表人物有康茨、布迪厄、阿普尔等,而布拉梅尔德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代表性。2.布拉梅尔德社会改造课程理论观布拉梅尔德社会改造课程理论观形成的基础理论基础应用教育哲学布拉梅尔德所受的教育哲学,具有实用主义的定向他认为“认识论的方法和目标是受人类物质经济和实际的利益所决定的”因此强调对较为长远的未来目标的寻求和证实。在价值论方面“价值就是需要的满足”,那么人有很多需要,它们都是人所要寻求的目标。布拉梅尔德认为哲学与教育密不可分,哲学是对人类经验的表征,对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教育则是促进人类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社会基础回顾上个世纪的美国历史

4、,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欧美发生经济危机,出现了经济大萧条;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直到1945年战争才结束,美国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5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相对安定,并且开始进入繁荣时代。布拉梅尔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现代文化存在危机的认识出发,要求教育指向未来的目标,以未来为中心,提供新的社会目的,修改旧的社会目的,使教育成为一个制定明确而严密的社会计划的主要手段。他提出社会改造课程理论,积极地投入到社会改良运动中,主张在不改变美国现有制度的前提下,希望通过国教育变革来恢复“自由民主的优良传统”。布拉梅尔德的课程理论思想布拉

5、梅尔德倡导要通过“社会一致”,即不分阶级地一致合作,消除冲突,对共同生活提出目标,并寻求完善人的新的手段。他注重集体过程,认为“社会一致”也是旨在达到“社会的自我实现”的学习过程。由此,布拉梅尔德提出,必须制定一种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使各种科目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中有机地联系起来。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经济、政治、科学、艺术、教育以及人际关系等领域。在布拉梅尔德看来,这种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课程目标统一于未来的“理想社会”的总目标。布拉梅尔德在50年代提出的四年制学院的课程尽管每一学年的内容有所侧重,但是,“四年的课程将环绕着一个中心题目:我们能有哪一种世界,我们要

6、哪一种世界?每一学期将研讨这个问题的各个方面:政治的、经济的、科学的、道德的、美术的、宗教的以及许多别的方面。”四年制初级学院课程计划第一年:引起动机,为学生学习学习指引方向第二年:学习科学、艺术领域的问题、方法、需要和目标第三年:教育及人类关系问题第四年:追求目标是所采用的技术、方法、手段、评价和团体作用。各门学科的内容统一于“社会改造”。布拉梅尔德认为,学习应该围绕致力于“社会改造”的当代社会问题,而不是那些肤浅的和过时的问题来进行。各门学科应把与“社会改造”有关的社会问题作为学习的重要方面。课程安排统一于解决问题的活动。布拉梅尔德认为,“问题解决法”是一种基本的方法。在学习课程内容时,教

7、师应该使用适合于学生年龄和环境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合作的调查研究、利用电视和其他电化教具、旅行等。对于这种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布拉梅尔德称之为“课程格式塔”。他把整个课程的结构比喻为“四轮马车”,每个学年的课程相当于一个车轮,围绕这个中心问题而附带学习的内容相当于车轮的辐条。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撑的关系,从而使得课程结构具有意义的统一性。3.对布拉梅尔德的课程理论思想的分析与评述以目标模式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布拉梅尔德认为课程设计的总目标在于改造现有的社会,创造理想社会。因此,创造“理想社会”就是课程设计的最高目标。然而,对于理想社会的可操作性定义很难界定,并且,在

8、最高目标的指导下设置的课程内容是违背当时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很难得以顺利的实施。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设置的目标导向仅是一中浪漫的梦想。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布拉梅尔德提出通过对政治的、经济的、科学的、道德的、美术的、宗教的以及许多别的方面的谈论和学习来研讨我们能有哪一种世界,我们要哪一种世界?以社会生活经验为课程的内容,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相融洽,然而,这种重视客观经验的课程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特征,压抑了个性的形成,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以社会问题为取向的课程组织布拉梅尔德认为课程以适应或改进社会生活为根据、围绕主要的社会问题组织起来的时候,即是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他认为课程是为学生适应或

9、改进社会情境做准备,课程内容应源于社会或整个世界的状况和情景。学生通过课程研究社会的特征,特别是他们自己所生存的社会的特征,如社会机构的功能,社会生活中的主要活动,人们面临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缺乏可操作的课程评价模式布拉梅尔德的课程观中并没有系统而明确的对理想课程实施的效果的评价给以科学的阐述,即提出了现实课程的不足之处和理想课程的内容,然而对新的课程实施的现实效果而无具体可行的评价方法,这就使得课程的实施缺少了监督机制,直接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成效。课程改革失败的原因课程本身的局限性一方面,50年代进步主义教育受到责难,改造主义教育很大程度上实行进步主义教育的一些东西,自然得不到人们的支持,所以造

10、成“曲高和寡”的局面。另一方面,社会改造课程提出的不合适的教育目的,期望教育能成为改造社会的工具,让教育承受了过多的责任,丧失了教育的现实性。社会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统治阶级追求的是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使美国资本注意制度长治久安,需要的是能操作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者,而不是在布拉梅尔德的课程理论指导下培养出的社会改造者。课程本身的局限性和当时的社会显示决定了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只会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4.布拉梅尔德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对现代特殊教育课程的建构与改革带来新的思考积极提倡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布拉梅尔德在课时安排时,每天的第一、三节课的讨论和全体集会,让学生或者学习小组都能拿出自己的

11、研究成果来交流分享,在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进行更深的研讨。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已经成为了一种必须的学习方式。由于在特殊教育中一直反复强调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个别教育的实施已经成为特殊教育最为普通常见的教学形式,甚而有的教师或者家长会产生个别化教育是促进特殊儿童发展的最主要手段的错觉。个别教育计划渐渐的在向个别教育、个别辅导、个别补救转换,也许已经有教师忘记了个别教育计划绝不仅仅是在个别教学过程中完成,而是要自然流畅的融入到集体学习和小组学习中去。特殊教育课程的建构与改革应该促使课程能更好的在整体的、协作的教学活动中完成。注重课程结构的整体性与交叉性各

12、门课程之间不是应该是“相互分裂”的“原子论”课程,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门课程的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是社会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的完美体现。自古以来,中国学校教育,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特殊教育都没能走出学科结构中心课程的桎梏,该课程类型严密的结构性和逻辑性,使得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估过程能按照严格的体系循序渐进的完成。然而,这样的课程类型很强烈的把知识割裂开来,形成一个个独立的板块,各门知识之间联系甚少甚至毫不相干。事实上,知识同学习的主体人一样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个体的各项能力如读写、运算、逻辑推理、语言表达等等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某一项知识的掌握,需要调动各个方面的能力相互配合才

13、能完成,同样,对个体某一项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也需要多中不同知识的刺激。一般来说,由于特殊学生自身感官通道或者认知能力的缺陷,对知识的掌握比普通学生更为困难。在课程的编制中,如果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多加关注,使得知识与知识能够紧密联系互相渗透,对特殊教育教育成效的提高将有重要作用。关注课程内容的现实性与时代性究竟应该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内容作为学习的资源?不仅仅是特殊教育也是普通教育反复思考的问题。布拉梅尔德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中提出了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即在对课程的学习和掌握以后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什么意义。纵观我国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是源于现有课程内容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造成“学

14、无致用”。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要能够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才能体现出课程的真正意义。由于教育具体目标和现实目标的差异,特殊教育课程比普通教育课程更需要现实性和时代性。布拉梅尔德所强调的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具有反社会性的色彩,他期望通过教育改革来完成社会的变革,赋予了教育不切实际的希望,注定了失败。然而,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课程的设置需要现实性和时代感。特殊教育的目的在于教导特殊儿童具备生活独立技能,获取现代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掌握生活技能,获取现代知识,这些都是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当今世界是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数字时代,社会生活多元化,社会发展

15、日新月异,帮助特殊儿童真正融入现代生活的唯一途径是掌握现代化的知识。因此,在特殊教育课程建构与改革中,课程内容的现实性与时代性必不可少。布拉梅尔德的课程理论观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使教育运动由儿童中心转变成社会中心,该理论的提出和实施对学校和社会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他力图把教育改造成为实现理想的强有力的手段,然而该课程触犯了资产阶级统治者的利益,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这一理论的提出对后世任何社会形态的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课程的建构与改革有着深远影响。参考文献: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张文京.特殊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重庆师范大学儿童中心内部资料3、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上海教育出版社4、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5、王坦.合作学习基本理念6、张宁生、何小祥.特殊教育课程目标7、张宁生.国际特殊教育发展潮流与聋教育新一轮课改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中国教育报.2001,7,279、李雁冰.论当代教育追求的理想人格形象.教育理论与实践10、施良方.课程定义辨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