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转型发展研讨班交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校长: 大家好。 全国基础教育转型发展与特色学校建设研讨班在东营举办,这是对东营教育的极大鼓励和支持。在此,我首先对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各位领导、专家、校长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天上午,xx教授作了一场高水平的报告,我听了后深受启发,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今天下午,根据研讨班的安排,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xx教育转型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转型发展”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20xx年,XX省教委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大形势,在年度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教育转型发展”这
2、一概念,并为此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教育转型发展”的提法,很快得到了其他一些市的响应,现在已成为教育界不容回避的一个概念、一种行动。借鉴上海教育的经验和做法,XX市在2013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教育转型发展”的目标,并从去年以来开展了大量工作。实现教育转型发展和内涵发展,这是一项长期任务,我们现在也正处于起步阶段。 下面,结合着东营教育工作实际,结合着个人对教育的一些思考,向大家汇报三个问题:一是东营教育为什么转型发展。二是东营教育向什么方向转型发展。三是东营教育如何实现转型发展。汇报不当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一、xx教育为什么要转型发展。 概括地讲,东营教育之所以转型发展,一是“
3、主动选择”的结果,二是“问题倒逼”的结果。 (一)东营教育转型发展是“主动选择”的结果 “主动选择”,是因为我们面对东营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面对已经取得的教育历史成就,我们这一代教育人有责任承前启后,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已经取得的教育成果。 其一,东营经济社会条件能够支撑起教育转型发展。东营正式建市于1983年,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胜利油田所在地,面积8000多平方公里,人口200多万。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了3250.2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了183.7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8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40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XX省前列,人均gdp在全国
4、也是高的。对比国内较早实施教育转型的其他城市,东营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部分较早实施教育转型发展的上海等先进城市基本接近,XX市域整体推进教育转型发展的经济条件基本成熟。人口少、财政好,这是东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比,东营的孩子理应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从去年开始,我市启动实施小班化教学试点工作,并将其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实践载体和突破口,就是为了让东营的孩子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其二,东营教育自身也具备了转型发展的基础。建市30多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定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办学水平和质量
5、稳步提高,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全市基本普及了学前三年到高中阶段的十五年教育,较高水平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4%;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初中生巩固率、义务教育完成率均为100%;初中毕业生综合升学率达到99.65%;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东营所辖的三县两区全部以“优秀等级”通过省政府“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复评和省“实验教学普及县(区)”验收。2009年,我市被教育部表彰为首批“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2012年,市教育局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在基本保障了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的情况下,为
6、了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新要求、新期盼,教育就要适应转变,实现转型。 其三,东营教育转型发展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选择。教育是由一代又一代人接力续写的,凝聚着每一代人的品格与力量。作为我们这一代教育人,有责任把教育历史承接好、延续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我们不积极作为,任由一些影响教育健康发展问题的存在和蔓延,那么我们不但不能开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取得更大的教育成就,而且也有可能把以前的教育成就慢慢地消解掉。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转型发展也是巩固和拓展已经取得的教育成就的必然选择。我们既然有条件转型、有能力转型,也应该有魄力、有勇气转型,从而对得起历史使命、对得起历史责任。 (二
7、)东营教育转型发展是“问题倒逼”的结果 “问题倒逼”,是因为当前人民群众对优质化、高品质、多样化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教育系统却受内部、外部因素的共同制约,陷入内外交困的矛盾境地,无法迅速地、很好地满足这种需求。推进教育转型发展,可以看作是从矛盾中突围的一种努力、一种方式。下面,根据个人的观察和思考,现将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概括为以下五种矛盾,供大家参考: 矛盾一。教育的服务和被服务之间的矛盾。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涉及“谁来办”的办学主体问题。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时,教育作为全社会共同的事业,也应当是一个被服务的行业。
8、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并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迫切需要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目前,社会在对教育提出各种各样要求的同时,没有提供完全对等的服务。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有关部门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教育的全面发展对各种要素资源的巨大需求和公共教育投入不足构成了比较明显的矛盾。 矛盾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目前,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日益强烈,期望值越来越高,与这种需求和期望相比,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明显供给不足。同时,还存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发展不
9、均衡问题。由此导致了优质学位成为竞相争取的稀缺资源,导致了“择校热”持续不退。户籍限制、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等措施仅仅从表面上维持了招生秩序,维护了教育公平,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和均衡问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主要根源并不在教育内部,实际上主要是前面所说的第一个矛盾的连锁反应,即社会对教育提出很大期望和要求的同时,并没有在人、财、物上提供完全对等的服务。 矛盾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之间的矛盾。服务人民群众需要,这是教育的第一大功能。另外,还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这是教育的另外一大功能。从目前来看,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经济
10、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脱节,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还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矛盾已成为短期内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的错位和脱节问题,根源在于我国教育学制的问题,形式上是双轨制,但实际上学术教育过强,职业教育过弱,这与工业化社会天然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的形势是不相吻合的。尤其是自1999年以来,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幅扩招,进一步压缩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空间。基础教育之所以“应试”愈演愈烈,很大原因也是“千军万马”都挤在学术教育这条道上、分流渠
11、道不畅通的结果。如今,教育部计划出台方案,实现技术技能人才高考和学术型人才高考两种模式,也是想利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促进人才的合理分流,最终解决人才培养的错位、脱节问题。 矛盾四。“人民满意”各主体之间的矛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涉及“谁来办”、“为谁办”、“怎么办”等问题,其中在“为谁办”的问题上,笼统地说是为“人民”办,是让“人民满意”。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判断标准,从整体的、长远的指向上来看,是毋庸置疑的。但“人民”是个集合体,包括学生、家长、群众、教师、学校等各个层面的主体。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条件下,各类主体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利益诉求等方面并不是完全
12、一致的,体现在每一类主体、每一个人身上具体的公正和满意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也无法“一揽子”解决。比如,一个学生对于教育来说,只是系统中的一分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几乎就是未来的全部。讲大道理都明白,轮到自己的头上,都难以接受;有的孩子上职业中专更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愿意上职业中专,但家长却宁愿让孩子在普通高中“陪读”三年;有的家长希望教师多布置家庭作业,有的家长投诉教师布置的作业太多;有的教师认为严师出高徒,对个别违纪严重的学生可以适当惩罚,有的教师认为对学生应该宽容,以表扬鼓励为主,绝对不能惩罚学生,等等。这些矛盾客观存在,也很难简单地肯定孰是孰非。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矛盾,这考验着我们的
13、教育能力和智慧。 矛盾五。教育理想和教育现实之间的矛盾。教育不仅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也寄托着国家、学校、家庭、学生等每一类主体各自的教育理想与愿景。国家的教育理想是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经济社会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障;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前沿阵地,最渴望的是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打造办学特色,实现自主发展,将校园建设成为温馨的乐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秉性和能力范围内获得充分的发展;家庭的教育梦想是希望孩子在学校里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从教育这个大家庭走出去之后,成为幸福的、前途光明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学生理想中的教育是顺应个性
14、发展,享受教育幸福。从本质上讲,各类主体对教育的理想与期盼应当是一致的,因为大家都拥有实现幸福和谐教育的梦想。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教育的现实却是学生难做、教师难当、学校难办。学生难做是因为应试、分数和名次让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过早地失去了成长的快乐。教师难当主要是书难教、人难育,面对个性十足的学生、苛刻的家长、呆板残酷的考核,渐渐产生了职业倦怠感,享受不到教育的幸福。学校难办是因为教师职称说了不算,绩效工资无法兑现,办学经费常常拖欠,上下为难、两头受气。仰望理想,俯视现实,教育有时显得十分沉重而无奈。 二、东营教育向什么方向转型发展 我市教育转型的目标是。以生为本,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
15、展,健康成长,幸福生活。具体地讲,就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从教育规律出发,努力实现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教育政绩观、学生培养成才观、教师专业发展观“五观”重塑。 (一)重塑“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要从社会转型期的浮躁、短视引起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倾向转向立德树人,关注人的发展、人的完善和人的幸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尊重每一个学生,激活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坚实的根基。比如,对高中教育来说,不仅要为学生高中三年负责,更要为学生的终生负责,既要充分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和期盼,客观对待高分优校的社会实情,也要看到高中教育目标和功能的多指向性,不能在高考升学
16、率和高中教育质量之间简单地划等号。 (二)重塑“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观要从片面追求高分数、升学率转向促进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从过度偏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发展,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格、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品格。转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形成合力,使家长认识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比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群众对此有需求、有呼声,但与此同时,一些家长也存在片面理解,存在“学校减压、家长加压”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宣传引导,让全社会都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三)重塑“教育政绩观” 教育政绩观要从把教育当作工具和筹码、仅仅服从和满足
17、面上的一时之需转向遵循教育内在规律,全心全意服务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教育长远发展。要转变教育政绩观,不能把教育当作获取利益的工具和筹码,不能把教育当作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如果教育被各种各样的“利益”所挟持,必然越来越远离对人精神世界的化育,学生必然沦为赤裸裸的“工具”执政者获得政绩的工具、教育者获得各种名利的工具、家长光宗耀祖的工具。这对孩子、对国家未来都是极不负责的。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真正把教育当成崇高事业,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 (四)重塑“学生培养成才观” 学生培养成才观要从育人模式的标准化、单一化、同质化转向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长期以
18、来教育高度统一和标准化的培养模式,导致了比较严重的教育同质化现象。急功近利、只顾眼前的思想还比较严重,没有把素质教育和考学成绩统一起来,没有把学生的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有的学生成为了“陪读”“陪考”,有的学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进入了社会,有的学生考入了大学却发展后劲不足。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有个性、有特点的学生,不利于学校的特色化发展,也难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五)重塑“教师专业发展观” 教师专业发展观要从强调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转向注重教学智慧、德性熏陶和人生引领,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要坚守教育理想追求,用爱心、知识、智慧点亮学生心灵。爱因斯坦
19、说过:“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是在为活人服务。学校要求教师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是一位艺术家。”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把所教的知识背过记住,那就等于把学生当作了一种死的容器,知识的积累越多,学生的负担就越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智慧的人,为此,也需要有智慧的教育。作为教育人,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一个启迪智慧、传播真理的人,不仅仅强调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也要重视自身综合素养和教育境界的提升。 总之,教育转型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通过推进教育转型发展,最终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本真。 三、东营教育如何实现转型发展 教
20、育转型发展,是一项需要逐步探索和完善的社会化系统工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未来几年,东营将从顶层设计、机制保障、实践载体、规范办学行为、宣传引领等方面下功夫,努力调动有关各方的积极性,形成教育转型发展的合力。当前,东营教育的转型发展也正处于起步阶段,下面我所说的工作大部分是正在做着,或者将要去做。 - (一)加强教育顶层设计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涉及面更广、关联度更高,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难度更大,原有单项改革办法或局部突破思路已难以奏效。为了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转型发展,我们积极争得市委、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单位的支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设计。前一段时
21、间,我市分管教育副市长王吉能带队,教育、财政、编制、人社等有关部门人员参加,实地考察学习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先进地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并形成了关于赴京沪江浙考察学习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的报告。市委书记刘士合审阅了考察报告后,对我市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将教育改革作为市委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在XX市市长申长友主持召开的市政府常务会议上,研究了教育改革发展问题,要求抓紧制订深化我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推进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集团化办学的意见等政策措施。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市教育局召开局长办公会,研究确定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现代化乡镇、县区评估认定,深入推进小班化教育试点
22、,集团化办学试点等20个重点课题,成立了20个教育课题调研小组,安排了责任分工和时间进度。通过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教育转型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完善教育保障机制 教育转型发展作为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通力合作。我们将通过推动建立健全教育保障体制机制,努力把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到实处,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逐步建立健全部门磋商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同时,积极争取,加强部门合作,协调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就绩效工资分配、教师梯级发展、教育
23、系统人、名师引进、两项教育附加管理、小班化教学保障等方面制定有关措施。围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鼓励先行先试,积极突破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育活力。 (三)科学设计实践载体 教育转型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建设是一脉相承的,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教育转型发展的过程。结合上级要求,借鉴江苏、浙江等先进地区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人民满意”为主旨,以“优质均衡”为主题,以“教育现代化”为主线,奋力推动我市教育事业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我市教育现代化分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实现现代化两个阶段。开展三级创建:创建教育现代化学校、教
24、育现代化乡镇、教育现代化县区。着力点是实现教育“六化”。一是条件标准化:达到XX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规定要求。四县区已于2013年完成,XX县区于2014年完成。二是教育信息化:加快“三通两平台”和数字化校园建设。四县区于2015年完成,XX县区于2016年完成。三是办学集团化:各学校加入互助共同体,快速促进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新建学校的质量提升。2014年启动实施,2018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集团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四是教学小班化:按照40人以内的班额标准,化解“大校额”、“大班额”等问题,提升课堂教学效率。2013年已启动15所学校试点,到2020年全市90%以上
25、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实现小班化教学。五是管理民主化:通过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健全学校章程、完善校内决策监督机制、落实师生选举权、发挥家委会作用等措施,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2014年启动实施,到2019年全市中小学基本建立起现代学校制度。六是队伍专业化:制定实施教师队伍专业提升计划,通过教师和校长梯级发展、星级达标、交流轮岗等活动,持续促进教育队伍整体素质的优化。通过以上措施,逐步提高我市教育现代化水平,推进教育转型发展。 (四)严格规范办学行为 办学行为不规范问题是群众十分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制约教育健康发展的一颗毒瘤。为推进教育转
26、型发展,我市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确立为“规范办学行为年”,制定了规范办学行为实施方案,局班子成员带队进行规范办学行为专项督查,主要围绕“小学减负、初中减压”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第255号令,大力查处学校违规办班、教师有偿家教、学生在校时间过长、课后书面作业量过大以及乱收费等问题。今年将研究制定小学、初中学生自主作业实施意见,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推行自主作业、作业签免等措施。我市还计划成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中心,定期不定期地对各县区、各学校的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进行监测统计,并定期公布结果,将结果纳入对各县区、各学校和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畅通投诉渠道,加大违规办学曝光力度和惩处
27、力度,维护教育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转型发展扫除障碍、保驾护航。 (五)强化教育宣传引领 在改革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利益群体难免会有不同声音,但只要宣传和引领做好了,误解、抱怨就会转化为理解、支持。为此,我们树立“教育宣传也是生产力”的思想观念,抽调专人成立教育新闻宣传中心,负责全市教育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用“传播、沟通、服务、引领”大宣传思想指导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作用,运用专业知识,及时宣传教育政策,解读教育规律,描绘教育愿景,大力宣传改革成效和典型经验,畅通交流借鉴渠道,合理引导改革预期,化解矛盾分歧。加大对教育转型发展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家长、社会转变观念,让各级领导充分了解我们的主张教育转型发展研讨班交流发言第2页 思路与措施,促成决策的信心和决心,让社会了解教育、相信教育,让群众理解教育、支持教育,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凝聚形成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强大合力。 推进教育转型,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责任与荣耀共担。我们将胸怀理想,脚踏实地,求真务实,锐意创新,努力用充满智慧的劳动去创造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第16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