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word版)雨巷公开课教案雨巷戴望舒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2)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2、情感目标(3)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3、能力目标(4)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教学重难点:深刻体会诗中的象征手法,并有意识地对诗歌的意象加以分析,能够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课时准备:1教学方法:讲授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芬芳.走进作
2、者: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文学翻译家。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预习自测:字音、字形见PPT整体感知:反复吟咏,思考该用怎样的情感和语气朗读这首诗,并加以尝试点拨:情感应该是缠绵、幽怨的,语气应是低沉、舒缓的理解文意,理顺文脉,列出结构。第一部分(1)我”希望遇见丁香姑娘。第
3、二部分(25)我”遇见丁香姑娘。第三部分(6) :我希望再次遇见丁香姑娘。深化理解反复诵读6节诗歌,回答下列问题:第1节:“我”有什么特点?(孤独,彷徨,寂寞。)第2-5节:姑娘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外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内心:忧愁、哀怨、彷徨.第6节:首尾两节字面基本相同,只是把“逢着”改为“飘过,为什么?诗人只轻巧地把“逢着”改为“飘过”使得诗歌在基本的重复之外又有变化,让人联想全诗,前面是时间的开端,后面是时间的结束,更加感到诗人情感的表达余音绕梁,回味无穷。本诗重叠和反复的手法有何作用?本诗多次运用重叠和反复,诗句的重叠和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
4、色彩;而且每节第三行、第六行押韵,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歌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合作探究: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谈谈你的理解。丁香、油纸伞、姑娘、雨巷、泥墙理解总结:见ppt意象的象征性:联系创作背景: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诗人时年22岁.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诗人,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 的苦恼”, “夜坐听风,昼眠听雨,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可生活贫乏,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 诗人只能在盘桓中寻求慰藉。个性的轻柔、忧郁和时代的重压,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
5、诗人心中的投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雨巷 :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姑娘 :美好理想的象征 课堂总结:本文艺术特色:1)象征手法,意蕴深远。诗人表面上是写对一个少女的追慕和美好的理想破灭后的惆怅,实际上却象征着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2)音节和谐,节奏优雅。全诗7节,每节3、6行押韵,如雨巷、姑娘、芬芳、彷徨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音韵和谐,从头至尾保持了鲜明的音乐效果。 (3)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反复的手法,回环往复,低吟轻唱,不仅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同时也美化了声律。作业布置:配套习题板书设计:雨巷戴望舒雨巷 :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姑娘 :美好理想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