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81842 上传时间:2024-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杨冬晴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史实,以及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并在万隆会议上进行外交斗争的情况。(2)记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和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重大事件,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作用。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基础知识,在合作探究中提升问题分析的能力。(2)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使学生认识外交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关心时政、关

2、心国家大事的意识。二、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万隆会议。三、教学难点万隆会议。四、教学思路本课教学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条是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最后这两条线索合二为一,两者都为我国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树立了崭新的国际形象。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于当天是5月3日,第二天就是五四青年节,我便以此为切入点,过渡到五四运动。进而从五四运动的爆发原因入手,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为何会失败?得出结论弱国无外交。紧跟着,教师再进行引导。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在1949年成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在世界上尽快树

3、立自己的新形象呢?从而导入此课。这种导入方式,能够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且与新旧知识联系紧密,过渡简洁自然新颖,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引起对新课的兴趣。(二)新课讲授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近代中国的外交,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它的特征:不独立、不平等、无自主权。教师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史实来印证这三个词。2、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屈辱外交的历史。从此,中国以崭新的外交形象活跃在世界舞台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屏幕中的材料,来得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材料二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

4、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从这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国建立后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师解读毛泽东提出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迎接客人”,以加深学生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3、新中国成立建立初期的外交活动教师从有利的和不利的两个角度,来指导学生看书并找出答案。并指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就有17个国家与我国建交,这对我们的外交建设有何意义?”、“当时美国怎样在外交上对付中国?”过渡:当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所以对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新中国采取了坚决支持的政策。而美国却是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处于敌对状态之下

5、,所以要孤立和封锁新中国。为了打破这种封锁,新中国的缔造者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终于打开了局面。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课文第一段的大标题便重点谈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原则为我国的外交工作开拓了新局面。2、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找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时间、背景和主要内容。并指导学生大声朗读五项原则的内容,同时指出五项原则在措辞上后来有所调整。3、教师针对五项原则逐一进行解读,难以理解的部分用实例辅助解释。4、教师提问学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哪些国家更容易接受和赞赏呢?是弱小国家还是强大国家呢?”“

6、为什么弱小国家更容易接受五项原则呢?”从而加深对五项原则的掌握。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中国又是怎样将其进一步推广到处理其他国家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中的呢?教师指导学生看书77页第一段,找出实例。6、教师引导学生看两幅图片周恩来访问印度周恩来访问缅甸7、在周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举例加以说明。比如,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就表示:“这五项原则完全适应于巩固和发展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也表示,他的国家决心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家政策的指针。过渡:这样一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地,不仅成为社会主

7、义国家,而且也成为世界各种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由此,中国的外交打开了全新的局面。那么,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更多的亚非国家广泛接受的是哪一重要会议的召开呢?三、万隆会议1、教师简单介绍会议召开的背景: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当时,亚非国家的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运动空前高涨,要求和平、独立、发展本国经济、改善同中国关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逐渐成为占世界人口一半的亚非国家的共识。1955年1月15日,印度尼西亚总理致函周恩来,代表5个发起国邀请中国政府参加4月中旬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2月10日,周恩

8、来复电同意参加,并表示愿意为促进亚非国家间的合作而努力。2、教师指导学生看书78页,找出万隆会议的召开时间、地点,会议的性质,会议主要讨论的问题。3、从会议的性质和讨论的问题,能否看出什么人最不希望这次会议成功呢?为什么?4、教师补充介绍美帝国主义阻挠会议召开而制造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进而提问,美国为什么要阻挠中国代表参加会议呢?在教师引导下,得出以下结论:1、美国希望在亚洲继续推行霸权政策,若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将对美国不利。2、美国害怕红色中国在亚洲扩大影响,还试图继续扶蒋反共,借机实现其控制中国的目的。)5、“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后,帝国主义国家依然想方设法破坏会议。教师呈现一组各国

9、代表的发言。面对如此紧张的关键时刻,当时周恩来是怎样应对的呢?教师播放一则视频,让学生亲临其境来感受当时的气氛。6、看完视频后,教师提问“针对那些对中国诋毁性的言论,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同和异分别是什么意思?”7、教师提问,“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给万隆会议带来怎样的变化呢?8、教师总结:周恩来的发言,揭穿了美国企图制造与会国与中国不和的图谋,深深地打动了与会代表的心弦,而周恩来所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也深深为与会各国代表所折服。这次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洲国家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会议期间亚非国家表现出的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后来被称为什么精神?过渡:万隆会议扩大了中国

10、在国际上的影响,会议上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大会又形成了促进世界和平的十项原则。这说明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三)、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事业是怎样发展到今天朋友遍天下的局面的。建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提出。万隆会议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更多的国家认可和接受,逐渐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的外交政策不仅有利于中国,更有利于全世界的发展。那为什么建国以来我国的外交事业能够取得一项又一项的外交成就呢?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六、教学反思本课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5课

11、。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外交发生的巨大的变化;让学生掌握,新中国在外交上的几次重大突破和所取得的成绩;让学生明白中国的崛起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上完这节课后,静下心来思考,感受颇多,总结如下: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教学目的。这点很重要。比如,课堂上针对旧中国外交的特征,学生很难总结出“不独立”“不平等”“无自主权”这几个关键词。于是,我想到转换思维,先抛出这三个词,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史实来证明这几个特征,这样一来就容易多了,学生也更能理解。其次,紧

12、扣教材,深入挖掘。围绕教材上的大、小文字资料及图片通过与学生一起思考、讨论,对历史有了清晰地印象;让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本课相关的历史知识点。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时代特点,选择恰当的教法,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学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第三, 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历史的对比,让学生深入感受,明白“弱国无外交” 、“大国外交”的道理,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第四, 由于农村学校的教学资源差,设备设施不完善,缺乏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学生的情感激发得不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直观感受不够。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想办法,尽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让课堂更生动。第五,教学中就历史而讲“历史”,对国际国内相关的内容补充的不多,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比如,为什么美国当时要敌对新中国?关于冷战的背景知识介绍的还不够。今后应该多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多查阅历史资料,应该多运用多媒体,深化课堂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育培训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