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796090 上传时间:2024-12-2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4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案执教者: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 于萍计划课时:一课时(45分钟)课 型:一轮复习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图示或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绕日公转运动;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能用图示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太阳光照图,能利用光照图解决简单的地理问题。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2、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观。本课重点: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本课难点:时差及日界线的产生;太阳回归运动与四季、五带形成的内在关联。教学方法:实物、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式谈话法。教具准备:地球仪、有关投影片、板图。 教学过程 引言:日月的东升西落、寒暑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生答。教师在讲桌中假设粉笔盒为太阳,请学生用地球仪进行演示地球自转和绕日公转。师: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地球上生命的存在与地球的运动特征有密切的联系,实际上不仅仅是生命的存在,整个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都受到地球运

3、动的影响。因此,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特征是我们复习掌握地球运动内容的基础。我们先谈谈地球的自转。投影请看图,你能说说地球自转是一种怎样的运动吗?自转方向怎样?投影生答:地球自转是一种绕地轴的旋转,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区域, 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自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自转。两极没有自转。师:自转的速度如何呢?投影生答:转动的速度可以用线速度和角速度来表示。对比一下ABC三地随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可看出:因地球自转是一种绕轴旋转,就地表任意一点而言,是围绕各自所在的纬线圈作圆周运动,纬线圈长度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所以纬度不同的地点自转线速度不同。ABC三地角速

4、度相等,都为每小时15,而线速度越来越大。师:投影简单归纳一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自转角速度各处相等,两极点既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少呢?投影 生答。师:因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也因为我们所选参照物的不同,地球自转有了恒星日和太阳日两个周期。它们的差异是怎么产生的呢?生答。师:投影 看图:大家已经知道,恒星其实是在运动的,但因为太阳以外的恒星距离我们太遥远,在视觉上我们看到恒星位置似乎是不变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图示的三颗恒星看作是同一颗恒星在同一个位置,也就是静止不动的一个参照点。选地球表面任意一点P,在起始位置也就是位置1,恒星和太阳都在P点的正上方,所谓

5、正上方就是常说的头顶上方位置,此时恒星、太阳、P点、地球球心在一条直线上。地球自转一周后来到公转轨道上2的位置,那颗恒星再次来到P点的正上方,此刻所花的时间是多少?生答:23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因是以太阳以外的恒星为参照的,所以又称为恒星日。师:但如果以太阳为参照,在2的位置,太阳不在P的正上方。大家想想看,此刻,太阳是已经过了还是没到P的正上方呢?生答: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大家已经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相同啊,我们可看出,在2的位置,太阳还没有再次来到P的正上方,必须再过一段时间,地球到达公转轨道3的位置,太阳才再次来到P的正上方,太阳、P点、地球球心又在一条直线上。相对于

6、太阳而言,地球才转了一周,所花时间是24小时,即一个太阳日,一昼夜,也就是常说的一天时间。师:大家看到,从1到3的位置,地球自转了一周加上b的角度,而b角又等于地球在24小时内在公转轨道上围绕太阳公转的角度a角,平均差不多59。这里为了清楚地说明问题,将角度大大地放大了。所以,恒星日与太阳日差别的产生是地球同时同向进行着自转和公转的结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探讨一下如果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相反,情形又会怎么样呢?有同学会问,我们日常生活中,为何不用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恒星日”,而用的是近似值的“太阳日”?是不是“太阳日”是个整数,用起来方便? 生答:当然不是。太阳,它与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种种自然现象

7、息息相关,是地球上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生活能量的主要源泉。人们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律安排生产生活,理所当然的是以“太阳日”为常用的时间尺度了。师:地球自转的同时绕日在公转, 投影看演示,结合前面的内容想想,地球公转轨道和方向有什么特点? 生答: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实际上非常接近正圆的一个椭圆轨道,这里为了说明问题将它画得扁了一些,太阳在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也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公转。师:公转速度如何呢?生答:因为在公转过程中,地球距离太阳远近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受太阳的引力大小也在不断变化着,这就导致公转速度不断

8、变化。德国科学家开普勒早在400年前就总结出行星运动的规律,其中一条就是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所以近日点前后,即1月初,地球公转最快,远日点前后,即7月初,地球公转最慢,平均下来,地球公转的线速度为30千米每秒,角速度为每日59。投影生练习,填表。项目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轴心及轨道方向周期速度师:投影我们对比一下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点。看表格:我们可从轨道、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比较两种运动特征。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是怎么回事我们待会儿研究。投影 生练习。师:小结、转承。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太阳系作为整体,时刻都在围绕银河系中心高速旋

9、转球在自转和绕日公转的同时也随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旋转,同时还围绕月球与地球两者的质量中心旋转,银河系整体也在高速旋转,所以地球运动是多重运动方式的叠加,只是对地球环境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是地球的自转和绕日公转,因此在本讲中我们重点讨论这两种运动的地理意义。以下所有“公转”一词都指地球的绕日公转。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呢,投影我们先来看看地球自转的影响。生答:首先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出现的现象。师:投影 看这幅图,图上所画的太阳光是平行光,为什么是平行光,太阳是球体,明明光芒四射?要知道,太阳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太阳与地球就象西瓜与芝麻,所以射向地球的太阳光几乎是平行光。 想想

10、看,昼夜交替是怎么产生的呢?它 和昼夜现象是同一回事吗?生答:不是。地球是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平行的太阳光线照射下,形成昼夜现象。也就是不透明球体在平行光照射下都会有一半明亮一半黑暗的现象。正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才导致昼夜不断更替。昼夜分界线是晨昏线,如图中虚线所画的大圆。该圆又可分为晨线和昏线两个半圆。师:投影 如何区分晨线和昏线呢? 生答:地球由黑夜转向白昼,此时的昼夜分界线就是晨线,反过来,地球由白昼转向黑夜,此时的昼夜分界线就是昏线。师: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怎样?生答:它是垂直于太阳光线将地球平分的大圆。师:什么叫昼弧、夜弧?生答:纬线圈在白昼的部分称为昼弧,在黑夜

11、的部分称为夜弧。师:昼弧、夜弧的划分与昼夜长度什么关系?生答:同一根纬线圈上,昼弧、夜弧的长度比就是该纬度昼长、夜长之比。纬线圈在昼半球或夜半球每跨经度15,昼长或夜长就有1小时。无论何时,赤道与晨昏线都是相互平分的。赤道上昼长永远12小时。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时。师:投影甲、丙的昼长是多少?生答:甲昼长0时,发生极夜;丙的昼长24小时,发生极昼。师: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甲、乙、丙太阳高度是多少?生答:图中乙为太阳直射点,太阳光垂直于地面,太阳高度为90,甲、丙为晨昏线上的点,太阳光与地面平行。太阳高度为0。平行光照向地球球面,在不同地点太阳光

12、的入射角不同,也就是太阳高度不同,直射点附近入射角大,远离直射点的地方入射角小。师:太阳光的入射角大小有什么影响呢?投影我们看这一幅图:甲图,太阳直射,乙图太阳斜射,如果太阳光线相等,甲、乙阳光照射甲照射面积小,乙照射面积大。甲图太阳光线集中,单位面积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乙图太阳光线分散,单位面积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少。师:归纳。另外,直射时太阳光线穿越的大气路程短,太阳辐射被削弱得少。这样,入射角不同,相同面积的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不等,这是形成地表温度空间差异的根本原因,而地表温度差异又是形成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除了昼夜交替外,地球自转还产生了地方时差和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先来看

13、看时差是怎么回事,投影学习这部分知识,我们要搞清4个概念:地方时、时区、中央经线、区时。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相对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我们是以太阳的升落作为时刻早晚的参照的,所以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地方时是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因太阳直射点每24小时在地球上转一周,所以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为使用方便,全球共分为24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每时区中间的那根经线称为中央经线,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时区公用的时刻,那就是区时,因为相邻的中央经线间隔经度15,所以相邻时区区时相差 1小时。同一经线上各地地方时相同,所在时区相

14、同,区时相同。同学们在进行区时的换算时,脑海中要有时区划分图。而记住时区划分图的关键是熟悉0和180经线两侧时区和区时的差异。投影看图,以0经线为中央经线,向东向西各跨7.5划分为0时区也称为中时区,从它的边界向东向西每隔15度就划分1个时区。这样每条中央经线的经度就是时区数乘以15,如东二区的中央经线是东经30,西五区的中央经线是西经75。东西十二区各跨7.5,180经线就是东西12区的中央经线。0经线两侧属于同一个时区,两侧区时相同,也就是日期和钟点都相同;180经线两侧属于不同的时区,两侧区时的钟点相同,但任何时刻日期都相差一天,东12区比西12区早24小时,这是人为划分时区的结果。计算

15、两个时区的区时差时,只要看时区数,若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用时区数相减就得区时差,如西1区与西11区区时相差10小时;若一个为东时区另一个为西时区,用时区数相加就得区时差,如西5区与东11区区时相差16小时。 如果有同学对时区的划分还不熟悉,在进行区时换算时可借助数轴,投影 数轴上每个点的数值代表时区数,0代表零时区或中时区,从左往右(即地理上由西向东),由西12区到东12区。任意两个时区的区时差等于两点间的距离。如西3区与东2区的区时差是5个小时。从左往右区时越来越早。根据“东早西晚”的规律,若已知的是东边的区时,求西边的区时,则用已知区时减去区时差。同学们可自己举例进行运算。投影 生练习

16、。师:昼夜更替和地方时差,虽然主要由地球自转引起,但也是在公转运动的参与下形成的。我们再看看在地球上物体水平运动方向是如何发生偏转的。 生答:图示发生在地球上三个不同地点的物体水平运动的情形,甲运动方向向右偏、乙方向没变,丙运动方向向左偏。 师:怎么看偏转方向呢?先看甲:初始运动方向向西,我们面向西观察,运动方向向北偏转,北侧在我们的右方,所以甲地运动方向发生了右偏,为北半球某地。再看丙:初始运动方向向西,我们面向西观察,运动方向向南偏转,南侧在我们的左方,丙地运动方向发生了左偏。为南半球某地。乙地不发生偏转,在赤道。理由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赤道上无偏转。

17、另外,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你能举例说明地转偏向力对环境的影响吗?生答:地转偏向力广泛作用于大气、水的运动,对人类的交通工具和空中的飞行器都会产生影响。水流方向的偏转使河流两岸的地貌产生了差异;气旋、反气旋天气是在地转偏向力的参与下产生的。师:为什么赤道附近没有台风?生答:那是因为地转偏向力太小,不能形成空气涡旋。师:你去新加坡旅游,当地人可以很骄傲地说我们这里不受台风的影响,就是这个道理。地转偏向力不仅对自然界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并由此改变了地表环境,对人类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学们可以留心观察与思考,还有哪些实例可以说明地转偏向力的。那么地球公转主要带来了哪些影响呢投影? 地球公转对地

18、理环境的影响,归根结底是由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的投影。而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又主要是由黄赤交角的存在而产生的。投影什么是黄赤交角呢?它的大小与太阳回归运动的范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投影我们看,图中的M是地轴北极所指的方向北极星,代表赤道面,代表公转轨道面即黄道面,代表上述两个面的夹角,即黄赤交角,数值为2326,代表地轴与黄道面夹角,与黄赤交角互余,数值为6634。从图上还可以看出,黄赤交角也就是角的大小等于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高纬度,我们将该纬线称为回归线,回归线的纬度是2326。现在我们来看看,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是如何移动的。投影在每年3月21日、6月22日、9月23

19、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什么纬度附近。顺便看看下图中对应的日期晨昏线的位置。我们再想想。假如黄道面与赤道面平行,即黄赤交角为0时,直射点的位置又怎样呢?看看吧。生答:投影这时候直射点的位置就总在赤道上,不会移动。师:你们再想想看,如果黄赤交角存在,而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在变化,比如北极总是倾向太阳一侧,你能推测直射点的位置吗?生答:那就总是直射在北回归线上,与目前的6月22日情形相似。师:所以,太阳回归运动的产生是由以下几方面决定的:投影一是地球的绕日公转,这是前提;二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即地球是倾斜着身子公转的,第三是地轴在宇宙空间的倾斜方向不变。因而,太阳直射点以回归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

20、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南北回归线上每年直射一次,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每年直射两次。我们要熟悉太阳回归运动过程,特别是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及移动方向,以这4个日期为参照,推断其它日期的情形,比如,你能说说从7月1日至8月1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吗?生答:在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由北向南移动。 师:来看看这道考题:投影生答:解这道题首先要将二分二至日的地球位置找出来, 图中3和8的位置太阳直射赤道,应为二分日,1处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应为夏至,6月22日, 5处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应为冬至,12月22日。有了二至的位置,依据公转方向,判断3处是春分8处是秋分。题中所说的3月24日最接近春分日

21、,正确选项是B。师:那么太阳回归运动带来哪些影响呢?生答:直接影响有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的时空变化。师:投影先看看昼长的变化。弄清下列三组关系:直射点所在半球与昼长纬度变化;直射点移动方向与南、北半球昼长变化;直射点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弄清这三组关系也就理清了昼长时空变化的来龙去脉。 前面已经说过昼夜长度取决于晨昏圈将纬线圈分割的情况,我们就来看看不同的日期晨昏圈对纬线圈的分割有什么差异。投影生答:当太阳直射赤道的时候,也就是二分日,晨昏圈将纬线圈平分,各地昼长相等;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到达最北边了,也就是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且越往北白昼越长,北

22、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极昼范围达到最大值。南半球昼短夜长,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且越往南白昼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极夜范围达到最大值。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到达最南边了,也就是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极夜范围达到最大值。南半球昼长夜短,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且越往南白昼越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极昼范围达到最大值。师:由此可见,只要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就是昼长夜短,南半球就是昼短夜长,越往北白昼越长。也就是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是昼长夜短,另外的半球昼短夜长。由于晨昏圈总是与赤道平分,所以赤道上总是昼夜

23、等长,各为12小时。直射点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又有什么关系呢?投影 看这幅图,太阳直射在北半球a角,晨昏圈所在平面与地轴的夹角 c角。生答: a等于c。c与 b角互余,就是b角与直射点纬度互余,b角是当日发生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也就是发生极昼极夜的最大范围。我们只要知道直射点所在纬度就能推算发生极昼极夜的范围。比如说,当太阳直射在南纬15时,南纬75及其以南发生极昼,北纬75及其以北发生极夜。师:这个规律很重要,我们马上还要用到它。 现在,投影 我们归纳一下昼长分布与变化规律:生答: 1.夏半年(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且越往高纬,昼长越长;冬半年,昼短于夜,且越往高纬,昼长越

24、短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变长,直至极昼;南半球各地昼长变短,直至极夜3.昼长年变化幅度由赤道向极圈递增,赤道上为0,极圈及纬度高于极圈地区为24小时师:昼长的纬度差异和年变化使得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具有时空差异,引起地理环境特征的时空变化,也引起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时空差异。地球公转还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投影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内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也就是地方时为12点时(当地正午)的太阳高度。投影看图:图示的角a、b、c、d、e、f、g都是正午太阳高度角吗?生答:只有d不是,其它都是,d所示的太阳高度是子夜时的太阳高度。师:在图上如何看出地方时呢?生答:常用的有两个基本依据,

25、一是找昼半球或夜半球的中央经线,昼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12时,如甲图右侧经线和乙图左侧经线,它们地方时都是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时或24时,如甲图左侧经线和乙图右侧经线,它们地方时都是0时或24时。 以此为基础,推断其它经线的地方时。二是找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是6点,如甲图的中央经线;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是18点,如乙图的中央经线。以此为基础,推算其它经线的地方时。师:你能说说甲、乙图所示的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什么吗?生答:甲图,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乙图,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师: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总是由直射点纬度向南

26、北两侧对称递减。除直射点外,某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点有两个,那就是与直射点纬度距离相同的两个点。生答:比如甲图,太阳直射23.5S,33 26S和13 26S与它的纬度距离都是10,所以当天33 26S和13 26S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都是80。师:小结。高中地理必修部分要求同学们定性的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特征,至于定量地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差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再去尝试,用学过的三角函数知识很容易解决这样的问题。在空间上,离太阳直射点越近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越大。那么,从时间上来看,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如何呢?生答: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向该纬度方向移动期间,正午太阳高度增大

27、,太阳直射点向远离该纬度的方向移动期间,正午太阳高度减小。对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而言,从6月22日到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从12月22日到第二年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情形正好相反。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越接近两次直射的日期,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同一纬线上各地,昼夜长短相等,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师:我们可以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归纳如下:投影 生答: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对称递减。 2.同一纬度,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南、北纬2326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个最大值,越接近直射的日期,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师:我们一

28、起看一道题目:投影 将太阳能热水器支架改造成可以升降的活动方式,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怎样才算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呢?生答:就是让集热板与当地每天的正午太阳高度垂直。为什么要调节呢?因为正午太阳高度是有季节变化的。本题说明的是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正确选项是B。 师:四季是怎么产生的?生答:由于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规律,人们据此划分了四季。投影 师:四季是怎么划分的? 生答:天文四季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的变化为标志,是以二分二至日为分界点的。北温带的许多国家比如我国,在气候统计上一般把3、4、5月份划分为春季,6、7、8月份划分为夏

29、季,9、10、11月份划分为秋季,12、1、2月份划分为冬季;南温带季节与之相反。四季的产生不仅是天文和气候的四季变化,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也相应有季节变化,导致人类活动也有了季节变化。 师:由于同一季节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变化规律,人们据此划分了五带。投影师:看图,五带的分界线是什么?五带各有哪些天文现象?生答: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寒带,既没有太阳直射又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温带。五带的产生对环境有什么影响?太阳辐射能量在同纬度地区相近,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五带的产生使得热量分布具有了纬度地带性规律,这是

30、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基础。师:那么,投影五带范围与黄赤交角数值有怎样的联系? 投影生答:黄赤交角的数值决定有太阳直射的最高纬度,即黄赤交角大小等于回归线的纬度,也就决定了热带的范围。黄赤交角大小与极圈的纬度互余,也就决定了寒带和温带的范围。黄赤交角越大,热带和寒带范围越大,温带范围越小。因为黄赤交角大小决定了回归线纬度与极圈纬度,也就决定了五带范围。师:黄赤交角大小与五带范围的关系,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归纳: 投影 黄赤交角的数值决定有太阳直射的最高纬度,即黄赤交角大小等于回归线的纬度 黄赤交角大小与极圈的纬度互余 黄赤交角越大,热带和寒带范围越大,温带范围越小。我们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做

31、个小结:投影 地球自转产生了赤道平面,地球公转产生了黄道平面,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倾向不变导致太阳回归运动产生。太阳回归运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它们的时间变化形成了四季更替,它们的空间变化导致了五带划分。 小结:由此可见,四季与五带的形成都是太阳回归运动的结果,是太阳辐射热量在地球表面时空分布不均造成的。而热量的时空分布不均是地理环境特征具有时空差异的直接原因,它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必须联系地球自转和公转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生练习。师:地球的运动与地球的宇宙环境一样,既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又对自然环境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并由此对人类

32、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投影 总结地球的运动是复杂的,其中与我们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自转和绕日公转运动。本专题我们从运动特点和运动意义两方面展开讨论。从旋转轴、方向、周期、速度四个方面讨论了地球自转的特点;从轨道、方向、周期、速度方面讨论了地球公转的特征。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物体水平运动发生偏向等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最终导致四季形成和五带的划分。地球运动实践作业1、读图,归纳在光照图中判读太阳直射点的方法有哪些? 2、绘制南纬30、北纬70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年变化示意图。3、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试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33、?参考答案:1、如何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n 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n 极点太阳高度n 极昼最低纬度正午太阳高度 n 赤道上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 n 任意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 (其它合理的也可)如何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经度n 白昼或黑夜的中央经线经度n 晨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度n 任意经线的地方时或区时 n 晨昏圈与纬线圈的切点经度 (其它合理的也可) 2、图略3、影响大气环流形成气候;影响水循环洋流;造成自然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影响自然灾害的分布。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复习课评析奚春兵高三一轮复习,是三轮复习中时间最长的。那么课程改革后的一轮复习应注重什么呢?于萍老师执教的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一课给我们做了

34、有益的尝试,针对高考地理试题越来越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趋势,一轮复习应以教材为基础,重点是把主干知识记忆好,基本技能掌握好,为后两阶段的复习奠定良好的知识体系与技能基础。1复习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中一个基本的、主导的教学理念。在这一节地理复习课中,于萍老师坚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问题、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参与复习过程的意识,让学生明白在整个高三的地理复习中,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应该承担起学习的责任,主动地参与到复习过程中来。学生有了这种主体意识,学习积极性、学习潜能就会得到激发,复习效率与复习效果就会相应得到提高。(1)关

35、注每一位学生,注重全员发展。一般情况下,地理选修班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总体来说相对较差,到了高三分化也会严重一些,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知识基础差,有时候听课都存在困难。在于萍老师的这节课中,从教学目标到教学设计,都着力于不放弃一个学生,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可能存在的学生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情况,处理好教材,设计炼习,实践“以学定教”,努力以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出发,按照地理课标的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质和能力。这样的弹性安排既照顾了差生,又解放了优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发展,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有进一步学习的信心。(2)全面依靠学生,重视学生

36、资源。教育的终端是学生,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内化。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学资源。高三年级的学生所拥有的教学资源更丰富,高三年级的教学更需要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常常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对教材的处理方式:多教还是少教,是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或完全不教,托付给学生。针对第第一轮的复习特点,于萍老师这一节课力求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唤醒原有的地球运动知识基础,然后在课堂上着重解决难点和加强巩固。这样依靠学生,重视学生的经验资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即使是后进生也不会因授课进度快而无法接受甚至放弃,而优生复习的进度会明显加快,效果提高了,不再出现抱怨

37、老师啰嗦的现象,每位学生都得到了发展。2复习策略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关爱学生。高三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复习任务和巨大的精神压力。在生活、学习、精神上,他们都需要教师更多的细心呵护。于萍老师这节课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安排,力求知识建构的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网络,回归的是学生的生活世界,培养的是学生的能力。所有教学活动的安排、设计,都必须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都必须从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出发。(1)浓缩课本,建构知识网络高三阶段需要复习的地理知识包括高中新教材四册以及初中地理教材两册。这些知识内容庞大复杂,点多面广。地球运动这部分,也同样跨越初一和高一课本的相关内容,复习时间

38、相当有限,高考考查的是学生对这部分主干知识的应用能力。为此,于萍老师在这节课中,基于课本,更浓缩课本,引导学生复习最基本的主干知识,与学生一起建构地球运动的知识网络。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高三学生对初高中地理知识已有一定的感性及理性认识。于萍老师在课堂中向学生提供有关地球运动的主干知识,能促使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网络。学生自身努力所构建的知识网络反过来又有利于学生浓缩内容,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联系,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2)回归生活,倡导人文思想“教育要回归生活”就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回归了生活世界的教育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回归生活,意味着课堂知识、高考应试、生

39、活感受的统一。于萍老师的这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将地球运动的各个知识点、高考复习的具体要求与日常生活所能体验到的地球运动影响进行整合,促进了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的应试能力与地理科学观念的同步提升。(3)注重迁移,强化能力培养一些高三教师强调第一轮复习内容多,时间紧。复习课多采用高密度的满堂灌,片面追求知识点的落实,这与追求考查能力的新高考背道而驰。于萍老师在这一节复习课中,首先在建构知识网络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地球运动包括自转与公转,于萍老师重点引导自主复习了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基础知识点,而对公转部分的方向、周期、速度的处理比较简略,主要通过列表对比的练习,让学生去理解、应用,这样一方面巩固

40、了自转与公转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应用能力。其次,通过课堂练习拓展培养学生能力。于萍老师在课堂提问与练习后,适时适量地进行讲评与追问,促使学生在练习后进一步整合其知识、归纳其方法、提升其能力。这样,课堂练习中的练是教师主导下的练,课堂练习后的讲是学生参与下的讲,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展示了师生的迁移能力。3营造第一轮复习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对于如何营造第一轮复习高效课堂,于萍老师在这节复习课中的一些探索,给我们一些新的启迪与思考。(1)明确第一轮复习课的目标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阶段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时期,其重要性决定了该阶段的教学决不能游离于课本之外、游离于高考之外,教师要在立足

41、熟悉课本、重温知识的基础上,把原本游离于高考之外的知识和能力与高考建立适度的联系,然后把联系着两端的载体和高考要求一起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与高考有一个近距离的接触,让学生立足课本、走近高考、熟悉高考。因而第一轮复习课的设计目标应定位于:框架清晰(知识和能力框架清晰);“三点”明确(高考的必考与常考点、难点、易错点明确);笔头落实(精做练习,杜绝以想代写、以看代写)。(2)努力杜绝“教学替代”现象低效课堂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教学替代”。教师应主动追求“不以讲代教、不以教代学、不以少数代多数、不以口头代笔头”,努力减少课堂替代现象的发生,教学成效归根到底是由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第

42、一轮复习课承担着知识梳理和能力提升的双重任务,无论是知识框架与能力框架的构建,或是复习的重点和难点的确定,还是整个复习安排的策略构思,都应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参与。(3)抓牢地理主干知识与技能虽然第一轮复习是基础复习,复习也不能求全责备,做到复习无漏,保证将来考到的都是我复习到的是不可能的。近几年高考发展表明,考试并不过分强调知识的覆盖面,而更多的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方法的获取。面面俱到的复习,不仅浪费学生大量时间,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研究高考的重点和热点,抓住课本上的地理主干知识复习,将最基本的地理原理、地理分析方法和技能传递清楚,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地理思维方法并运用基本原理、方法

43、和技能解决新问题,是我们第一轮复习教学的落脚点。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后感 于萍1.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以感性认知为前奏,引导出理性知识的启发传授,台阶低且密集,学生更上一层楼自然轻松许多。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学生通过视频观看后可以逐步归纳完善。恒星日与太阳日差别的产生通过几幅图来展示,学生在看懂图的基础上就能很好地领会其内涵。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的复习,教师没有在设计上一步到位,而是将难点问题设计成循序渐进的4、5条小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在个体和群体的思维碰撞中找到正确的推理方法,建立其正确的学科思维方式,对地理概念、原理形成理性认识。本课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及时归纳、巩

44、固。课堂例题的选取较为精细,既不耗学生多少时间,又能检测、巩固复习内容。 2.学生中好的思维方法 将数学中立体几何的知识和物理运动力学的知识迁移到这里解决地理问题,从源头上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作为高三的学生,数学中球体几何的知识迁移来理解经纬网、时区的换算相关知识比较轻松,地球公转特征及意义学生迁移运动力学的原理来掌握就比较容易。 3.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错例 光照图的判读存在一定问题,在光照变式图上判断直射点的位置许多同学有困难。日期的时空界线容易与晨昏线混淆。昼长的变化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差异有点模糊。 4.教学中的明显不足 每个思考题留给学生的时间还是偏少,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受到一定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