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王兆元不应被忽视的“信号”。2014年:1月19日的一篇博文:考试排名下滑,14岁男生跳楼身亡 ;1月20日齐鲁晚报微博发出的题为女大学生留遗书跳桥身亡,称压力太大 ;2月25日微博:寒假作业没有做完,13岁少年开学日自杀 。11月22日新华手机报慢读时光又刊出:“我的英语考39分,我很后悔前一天不听奶奶的话,下次考试一定会复习两三个小时的”,这是一名小学5年级男生的不寻常日记,也是他与这个世界的告别语,后上吊身亡。这一串串学生自杀的报道,不能不引起大家的反思,是什么将他(她)们的生命推向了死亡?学生自杀事件背后释放的信号,不能忽视!頻发的学生自杀惨剧,不能将原因简单的归
2、与我们的教育制度,父母的“溺爱”也会导致孩子自杀的潜在因素。“溺爱等于陷害”,这句话值得全天下的父母去品味。比如:与其说李天一是“坑爹”倒不如说是李双江“坑子”导致李天一今天这样结果的正是李双江的溺爱。这不仅说明了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同时也曝露出我国教育存在多年未能解决的问题,值得反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已经深入到每一位家长的心,或是为了长大后美好的未来,或是希望孩子替自己圆梦,或是不想做“末等生”。少年儿童便没有童年的欢乐,取而代之的是重重的书包、无穷无尽的课外补习和接连不断的升学压力。孩子过于调皮,孩子没能当上三好学生,孩子的成绩不理想为此,家长与老师暗中结成联盟,老师的批评
3、必将紧跟着家长的暴风骤雨。家长忽略了让孩子学会奔跑、摔跤、抗击风霜雪雨和挫折的体验。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在微博中说到:“保养好自己身体,老了别给孩子添麻烦。教育好自家孩子,大了别给社会添麻烦。”!因此,家庭教育问题如果解决了,也就解决了育人的根本问题。让孩子幸福快乐,健康成长是我们对孩子的希望,所以考试考得的怎么样不重要。让孩子珍爱生命,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样要珍惜别人生命,所以活着是最美好的事情,不论什么样的事情和生命相比,一切都是“浮云”,健康快乐的活着是最重要的事情,同时培养他们战胜挫折的勇气、毅力和能力,真正学会珍惜生命、感恩生命,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学生频频自杀的悲剧,这也是学校、家庭
4、安全教育的关键。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可学校教育中仍存在一个深度问题学校教育质量观问题。比如: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我拼命,我怕谁;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不像牛马一样落后,要向野狗一样战斗;今天北大在梦里,明天梦在北大里;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与大家巨匠论道谈经这些现象严重的背离了教育规律,是畸形教育。正确的教育质量观问题是立德树人。下面讲一个故事:“1985年,英国牛津大学大礼堂的20根横梁发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学校决定要更换。这些巨大的横梁都是由橡树制成,距今已350年历史。为了保持大礼堂风貌,必须找到20根大橡
5、树制作横梁。当时,一根类似粗大橡树的成本超过20万美元。钱不成问题,但是,哪里可以找到350年历史的大橡树呢?这时,学校园艺所的领导报告说,他们找到了一批这样的橡树。原来,大礼堂的建筑师当时就预想道,那些横梁300多年后将会风化,因此,让工人在园子里种下一片橡树,足以满足后人之需要”。我们无法对故事进行考证,但我们不能不对这位伟大的建筑师产生敬意。说他伟大,不仅仅因为他有远见卓识,一眼便看到了300年之后,更因为他对未来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想道我们现在的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在我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
6、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孩子们的一生幸福与发展。家长们对优质教育需求越来越高,对教师职业要求越来越高,对子女的期待越来越高。不论家长要的是什么,社会评价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今天的教育是培育明天的公民,我们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这是学校进步和发展的生命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要明确什么是科学的质量观,首先要厘清质量的内涵,明确要培养什么人这个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元质量的
7、总和,包含德、智、体、美诸多方面,德育为首。教育质量的发展和提高应是各方面质量的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共同提高。作为学校,应追求面向全体、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质量。如果只是简单适应升学考试的需要,任由分数主义、工具主义或功利主义在校园蔓延,会严重影响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使受教育者不能健康成长,更不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了这样的质量观,要做的就是坚持。但在现实的教育背景下,坚持不是件容易事儿。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一次次考量着教育者的智慧和价值取向。当个人的教育理想和现实一次次发生碰撞时,不放弃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坚守教育的规律、教育的精神和教育的本真,观注学生的现实需要,更重视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发展的氛围。我们今天所做的一点一滴,收效会在多年以后一点一点显现,这样的教育一定会给学生留下美好长久的记忆。因为,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民族与国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过程是个漫长的过程,不是快餐,不是制造,不是复制;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不是简单的填鸭,不是过度的开采,不是一连串的数字。我们不知道故事中的建筑师在种植橡树时有没有听到反对的声音,但这片橡树林在300多年后发挥了巨大作用足以让我们清醒,看似短暂的基础教育,它能为人的一生奠基。我们的眼光一定要放的远一些,再远一些。越是看得远,孩子就会飞得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