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英语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的案例一、案例描述我在三年级一班上课,所教授的内容为冀教版小学英语Unit2 第11课中关于颜色的四个单词:white, black,brown,orange。在学习这些单词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小组竞赛的活动:我准备了一些不同颜色的物品,各组成员说出物品的颜色,回答得既多又准确的小组为获胜方,我便将物品奖励给他们。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想成为本组的幸运儿。可惜有一个学生却始终低着头,手中拿着铅笔,不知在纸上画着什么,似乎课堂上的一切都与他无关,这个学生就是杨培鸿。他很内向,从不主动与他人交流,课间也总是独来独往,唯一的爱好就是看漫画书。我生气地喊 “杨
2、培鸿!”他猛地一抬头,显然吓了一跳。我指着粉红色玫瑰问道“What colour is it?”他呆立在那里,茫然地望着窗外正在打乒乓球的学生。此时他所在组的成员可就紧张起来了,在他旁边小声地给他提示:“black,black,是black呀!”好一会儿,他才不耐烦地从牙齿缝里挤出两个字“Ping pong”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杨培鸿听着同学们的取笑,羞红了脸,咬着嘴唇,低下了头。我急匆匆地来到杨培鸿的座位旁,一把抓起他桌上的那张纸。“啊!”我不禁惊呼,原来纸上画着一幅漫画,画中的我张着大大的嘴巴,从嘴里冒出“A、B、C”,左手叉腰,右手拿着一本漫画书,我竟被杨培鸿丑化成这个样子,刚想严厉地批评
3、他,忽然看见有的学生盯着我,神情紧张;有的幸灾乐祸,准备看一场好戏;有的带着蔑视的神情看着杨培鸿。见此情景,话虽已到了嘴边,我又硬生生地吞了回去。我低头再看他的画,温和地对他说:“你的画真有趣,要是再涂上颜色就更好了。”他腼腆地点了点头,拿出水彩笔快速地涂起颜色来。不一会儿便完成了。我将杨培鸿的画高高举起,对全班说:“Look at the pictureIs it nice?Look at the womanWhos she? Guess! What colour is the face?”“black”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惊喜地发现杨培鸿也开口了。依据他的画,我们将本课表示颜色的单词进
4、行了巩固。趁热打铁,我让杨培鸿单独站起来,回答我的问题,他终于能将“white, black,brown,orange”这些单词大声地说出来,尽管发音还不是非常准确,但是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了!我终于开启了他的沉默之口。我激动地说:“杨培鸿其实很聪明,他的画画得那么好,他的英语也一定能学好,对不对?”全班对他抱以热烈的掌声,他也开心地点点头,向我投来感激的目光。课继续愉快地进行着,在接下去的小组活动中,杨培鸿积极地参与其中,最终他所在的小组获得了胜利,杨培鸿和他的组员分享着胜利的成果。放学后,我对他进行了家访,期待能够进一步地了解他。起初,他父母对我并不友好,以为我又是像其他教师一样来告状
5、的。当我告诉他们杨培鸿在课堂上的良好表现时,他们才转忧为喜,并告诉我,杨培鸿的成绩一直都不理想,尤其是英语,他最讨厌英语,每次英语作业不做或英语考试差,英语老师向他父母告完状之后,他总免不了父亲的一顿痛打,久而久之,性格内向的他变得更加沉默和自卑了。看来,杨培鸿的问题,需要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针对杨培鸿的情况,我还特地在班里成立了一个帮教小组来帮助他学习英语。一个学期过去了,杨培鸿的英语进步很大,现在的他能够用英语跟同学进行简单的对话,还当上了英语小组长!二、反思学困生的“沉默”现象,是教师经常碰到的。我们应该抱怎样的态度和采取怎样的方法,开启学生的沉默之口呢?杨培鸿给了我很多启示:1.学困
6、生最基本的需要是附属需要所谓学生的附属需要,或者说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不是直接指向学习,而是直接指向集体或对长者的一种需要,表现为希望获得赞许或接受。杨培鸿之所以能够大胆地开启沉默之口,是因为教师满足了他的附属需要,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赞美了他的画,并且以他的画为中心开展了教学,他发现教师和同学并没有遗弃他。2.学困生最看中的评价是教师评价学生的成就感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评价,学困生对教师的信任特别敏感。杨培鸿在该堂英语课中能够表现突出,是因为教师的一番话:“杨培鸿其实很聪明,他的画画得那么好,他的英语也一定能学好。”教师的信任是学生的希望所在,是学生战胜困难的动力所在。3.转化学困生最好的后盾是家庭家长的信任、理解和配合,是转化学困生工作的后备力量。4.对学困生最有效的帮助是同伴帮助学生获得的知识,并不完全是教师传授的结果,学生所依赖的是经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同伴经验互补的结果。教师的“授业”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一个基础欠缺的后进生来说,由于其经验水平离教师的预期太远,教师的“授业”往往很难贴近学困生。而同伴之间的互助,更有利于学困生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