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一《考一本》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783740 上传时间:2024-12-2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8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考一本》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一《考一本》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一《考一本》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一《考一本》参考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一《考一本》参考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第1课时 天体和天体系统基点概览140亿 真空 星云 行星 万有引力 永恒运动 恒星 尘埃和气体 星云 河外星系 总星系 行星 彗星 9986 火星 海王星(基础达标)1A 2A(解析)大阳为大阳系中唯一的恒星,地球是围绕大阳运行的八颗行星之一,而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卫星。大阳、地球和月球都不属于河外星系。3B 4C(解析)第3题,由材料和图可知,“北京奥运星”是颗小行星,其运行轨道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第4题,“北京奥运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比太阳系高一级,比总星系低一级,又不包含它的天体系统应是河外星系。5B(解析)光年表示光在真空中一年通过的距离,

2、是计量天体间距离的单位。6D(解析)天体系统表现出层次性:地月系是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银河系比太阳系高一级,总星系是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7C8B(解析)本题考查天体、天体系统和宇宙的概念。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天体,有些天体我们至今还没有观察到。作为物质的天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9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大阳系各成员位置关系的记忆能力。按照八大行星同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与地球毗邻的肯定是分布在地球公转轨道两侧的金星和火星。10(1)恒星 行星 卫星 (2)两 太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图

3、像获取信息的能力。图中给出了太阳这颗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从图中可看出A天体围绕大阳运行,故可判断它是一颗行星。B天体则是围绕A这颗行星运行的卫星。图中显示了以太阳为中心天体的太阳系的一部分,包含了A、B两天体组成的次一级天体系统,故本图包含两级天体系统。在A和B组成的天体系统中,A是中心天体。11(1) 银河系 (2)火 木 小行星 (3)行 彗 卫 太阳 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解析此题要求学生掌握大阳系中八大行星的位置及其相关特点,明确八大行星的分类及其天体系统的层次等知识。能力提升)12C 13D(解析)12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

4、主要是因为它的质量大小,不能够扫清自己的轨道区域。13金星自转的方向与其他的行星相反,看到的日出日落的方向与地球上相反。小行星带所处的位置可用以下歌诀联想记忆:“火木相遇要烧光,中间加道防火墙。”第2课时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基点概览外观 位置 水分 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太阳光照和温度基础达标1B2D 3A 4D(解析)本题组考查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和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根据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等方面的物理性质把八大行星分为三类,即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类地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它们的体积质量较小,密度较大,距大阳近。在大阳系中只有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主要是地球所

5、在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大阳系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使地球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为生命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时空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才会使地球有适宜的温度。地球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才会吸引住大气。当然仅有大气还不行,大气中还必须有足够的氧气。因此,地球大气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才形成了现在的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5C 6D7D8(1)水星 海王星 地球 土星 (2)E、F B、D(3)第一行从左到右:F、G、D、H;第二行从左到右:B、A。(能力提升)9(1)这颗类地行星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它所围绕的这颗恒星必须比较稳定;它周围的行星与其他星体不会频繁与其发生灾难性碰撞;与恒星距离适中,使其表

6、面可以维持适当的温度;自身的体积和质量适当,其引力足以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演化形成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具备液态水。它可能已具备上述的等条件。(2)这种观点不正确。宇宙中,银河系只是一个普通的星系,太阳只是一颗普通的恒星,地球也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只要其他行星具有与地球相似的宇宙环境和自身条件就可以孕育生命(如赞同这种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3)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包括对地外文明的搜寻),使人类登上月球,探访火星甚至更遥远的星系,了解到宇宙有其自身发生、发展、消亡的规律,也使人类认识到地球只是一个颗普通的行星,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只要条件适当,地外文明的产生是必然的结果。虽

7、然个别学者对是否存在地外生命产生怀疑,但大多数专家的信念却日益坚定。迄今为止,人类没有发现地外文明,只是目前技术手段和时间的限制而已。(解析)本题貌似考查所发现的这颗类地行星生命孕育和维持的条件,实际上仍是要以地球为参照,说明地球生命演化期间所具备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所具备的条件。通过阅读材料可归纳出,科学家之所以关注这颗行星,是因为它具有与地球类似的宇宙环境和自身条件,有可能存在生命。同时也说明,大阳系、大阳、地球都是极其普通的天体,生命的出现和进化不是偶然的,地外生命的存在不足为奇。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地外文明,但这只是由于目前人类的探测能力有限所致。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揭示了无数自然规律

8、,使人类对宇宙、对地球乃至人类本身有了新的认识。没有这些积极探索,也许我们还处于蒙昧时代。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基点概览 电磁波 宇宙空间 紫外光 见光 50 大气运动 水循环 不稳定性 太阳黑子 色球层 太阳风 11 太阳活动高峰年 高 太阳活动低峰年 平稳 磁暴 短波 地球磁场 基础达标1D(解析)极光是太阳活动的结果。地球内部温度升高和地热均与大阳辐射无关。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生物在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2C(解析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带获得的太阳辐射有差异,生物量也就出现相应的差异。3C(解析)大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维持地表的温

9、度、促进水和大气的运动和影响生物活动的范围。4D(解析)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的分布存在着显著差异,其直接影响是使得不同纬度地表获得热量的多少存在差异。5B 6D(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第5题,由题干材料可知,此耀斑是一个增亮的斑块。其爆发后可能会对地球造成影响,但不一定引起通信中断和气候异常。第6题,此次耀斑爆发,会吹散附近行星的大气层,可能使其表面成为不毛之地。其喷发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可能会扰乱附近行星的磁场,出现“磁暴”现象。耀斑活动会影响行星表面的温度,但不一定会升高,极光只出现在两极地区。7D 8B(解析)第7题,太阳的外部大气层从里向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

10、和日冕层。图中甲表示光球层,乙表示色球层,丁是日冕层。从材料可知这次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流来自日冕层,即丁处。第8题,极光是出现在中、高纬地区的现象,能看到极光的国家所处纬度较高。9(1)光球层 日冕层 (2)耀斑和日珥 (3)亮 温(解析)此题考查太阳大气层和太阳活动的有关知识。大阳外部大气结构由里到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在光球层上的大阳活动是黑予,在色球层上的大阳活动是耀斑和日珥。由光球层到色球层、日冕层,亮度不断减小,温度不断升高。(能力提升)10(1)拉萨 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纬度位置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大气污染少,大气透明度高(2)重庆 云、雨、雾较多,大气透

11、明度较低,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3)多 北京年降水量比广州少,日照时间长,故年太阳辐射量比广州多(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影响到达地面太阳辐射的因素,并综合考虑各地自然环境差异。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概况 基点概览) 地轴 逆时针 顺时针 太阳日 恒星日 相同 15 纬度 (基础达标) 1B (解析A图从侧面看地球自转且北极在上,因而自西向东是正确的。B图所示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2A (解析除极点外,地球上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相同,均为15小时。海口、广州、北京、哈尔滨

12、四地纬度逐渐增高,线速度应依次减小。纬度60处的地球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在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均为0)。3B4C5C6C解析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日公转,在一个太阳日,地球要自转36059,所以时间上就比恒星日多3分56秒。7 (1)10E 北 (2)A 一半 (3)2 2 (4)东南(能力提升)8A 9A(解析)第8题,从图中的指向标可知,该区域自南向北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不断减小。这说明南为较低纬度,北为较高纬度,符合北半球的情况。据数值大小可确定该区域在中纬度地区。第9题,a点线速度介于870千米小时到900千米小时之间,b点线速度介于840千米小时到8

13、70千米小时之间,所以a点线速度高于b点。因为a、b位于同一纬度,故a点的地势高于b点。第2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基点概览昼夜更替 昼夜 “生物钟” 地转偏向力 经度 24 15 中央经线 标准时 区时 1个小时 180(基础达标)1B解析昼夜现象与地球自身性质既不透明也不发光的球体有关。晨昏线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其成因与昼夜现象的成因相同。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地球的公转运动有关,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2A (解析,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地球上做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3C 4B(解析3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钟方向,四季更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因为地

14、球公转而产生的。除两极点以外,地球上其他地方自转角速度均相等。4图中显示的是南极地区,由此确定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方向,故可推断图中A点所在经线为90W。北京时间为120E所在经线的地方时,90W的地方时为12月12日12时,由90W向东推算到120E经度数相差210,时差为14小时。由此推算出120E的地方时应为12月13日2时。5A(解析)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是一个本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即使没有地球自转,也有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周期为一年。6 (1) 60E 180 (2) 22 4(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三个方面:地球上能划分日期的经线只有两条,一条是180经线,另一条是0时所在的经线

15、;图中中心点为北极,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阴影区为3月21日,非阴影区为3月22日。因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即自西向东过180经线日期要减一天,据此判断NB为180经线。NA的地方时则为新的一天的起点3月22日0时。根据NA与NB两条经线之间的夹角120和地球自转方向,推算出NA为60E,进而计算出北京时间为3月22日4时。能力提升7C 8A(解析)7本题考查时间的计算。由图可看出,P点位于75W,属于西五区,和北京时间(东八区)相差13个小时。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P地的地方时为9小时一13小时昨日20时。8据上题分析,P地日落时间为当地时间20时,可求出当日当地昼长16小时。漠河位于北半

16、球,纬度和P地相当,所以漠河的夜弧与P地的昼弧长度相当,故漠河的夜长约为16小时。9C(解析)本题从相反的方向研究地理事物的运动,思考与已知条件相反或接近相反情况下的地理事物运动状况。这种思维方法,即逆向思维,它有助于我们开拓思路,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10B 11D(解析)10由图中的箭头可以判断,该图是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根据图中的位置,可判断甲点位于乙点的西南方。11甲、乙两地角速度相同; 乙地纬度低, 自转线速度大于甲地;甲、乙两地地方时相差6小时左右;12月22日白昼时间甲地大于乙地。第3课时 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况基点概览逆时针 顺时针 椭圆 365日6肘9分 1月 快 7月 慢基

17、础达标1A 2C(解析)1行星绕大阳运动时具有共同的特点,读图可以发现水星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戋附近。2此时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3A(解析夏至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大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4D(解析)由题目可知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到太阳视运动的速度变化,它反映了地球在一年中绕大阳公转时的速度变化。1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以后逐渐变慢,至7月初达到最慢,后又逐渐变快。5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有关地球公转运动规律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地球公转的轨道不是一个正圆,而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在1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

18、,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从A出发回到A点的时间是一年,而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移动到南回归线的时间只有半年。6(1)冬至日 12月22日 快 (2)C 画图略(地球在CB之间,且靠近C点处。) (3)C (4)顺地球公转方向从AC,即从春分到秋分,地球公转在离太阳较远的一半轨道,速度较慢,经历时间长,因此北极出现极昼时间长一些。解析)本题结合地理时事新材料,考查学生有关地球公转运动的知识。第(1)题,由地轴的空间指向和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即可判断出A、B、C、D四点代表的节气分别是春分日、冬至日、秋分日和夏至日,时间分别为3月21日、12月22日、9月23日和6月22日前后。B

19、和D点分别在近日,点和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分别较快和较慢。第(2)题,印度“月球1号”在10月22日发射时,时间介于秋分和冬至之间,地球公转到CB段轨道,且靠近C处。第(3)题,当地球运行到B处时,节气为冬至日,北半球气温较低。赤道上一年四李昼夜平分。第(4)题,当地球公转从图中AC处时,即从春分到秋分,北极出现极昼,且极昼时间比南极极昼时间长。其原因就是地球公转速度快慢不均。【能力提升】7.(1)冬至春分或秋分(2)图的左侧为南方,右侧为北方。 (3) 132E 15 36 D【解析】首先可初步判定A为冬至日日落位置,B为二分日日落位里,C为夏至日日落位置。地平圈上的四个基本方位东、南、西、

20、北是按顺时针依次排列的。二分日时,当地18:00日落,而北京时间为17:12,由此可求得该地的经度。根据夏至日日落时间和经度差可推知该地夏至日这一天的昼长。第4课时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五带的划分【基点概览】23.5南北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 四季的更替 五带的划分 南、北回归线 最多 热带与寒带 南、北极圈 寒冷【基础达标】1.C【解析】元旦在冬至以后、春分之前,故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2.A 3.C【解析】2.表示黄赤交角,当其增大时,地球表面热带、寒带的范围都将变大。3.与互为余角,的大小与回归线度数相等,的大小则与极圈的度数相等。4.(1)图中的地球自转方向画反了,正确

21、画法如下图所示。(2)北极 黄道 赤道 23.5 (3)数值相等 (4)地轴空间指向 黄赤交角大小【解析】第(1)题,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图中错误之处为地球自转方向画反了。第(2)题,地轴与赤道面垂直,所以C为赤道面,B为黄道面。B、C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度数为23.5。实际上,黄赤交角的度数为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最大范围的界限,即南、北回归线。第(4)题,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着太阳公转,同时地轴的倾斜方向在空间上是稳定的,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能力提升】5.(1)a见下图(2)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使

22、热量产生季节变化,产生四季;引起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带的热量差异,产生五带。(3)黄赤交角减小,太阳直射的范围缩小,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变小,各季节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变化变小,使四季变化变小。由于太阳直射的范围缩小,发生极昼和极夜的范围也变小,故热带范围变小,寒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扩大。【解析】第(l)题,从图中已知N表示北极,故图中通过N的直线应为地轴,与之垂直的直线即为赤道。根据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的特点,得到图中的水平面为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即黄道面。故图中a表示黄赤交角。在此基础上通过黄道面与地表的两个交点作赤道的平行线即南、北回归线,即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通过图中与黄道面垂直的直

23、线与地面的交点作赤道的平行线即为南、北极圈,也就是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作图时应注意回归线和极圈习惯上用虚线表示。第(2)题,说明黄赤交角存在产生的地理影响,实际上即是回答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3)题,由于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的范围,故黄赤交角变小必然会带来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变化,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第5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基点概览】晨昏 昼 昼弧 夜弧 赤道 昼长夜短 长 短 极昼 地平面 12 逐渐降低 昼夜长短 较长 较大 较短 较小【基础达标】1.C2.C【解析】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井底,这意味着该地一年中仅有一次太阳直射,故该地一定位于回归线上。我国位于北半球,故

24、该地位于北回归线。3.A【解析】楼间距由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决定。北方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小,故楼间距要宽于南方。4,D 5.B【解析】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因此,可判定丁地位于南半球,甲、乙、丙地位于北半球,且纬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甲、乙、丙。赤道上昼夜等长,均为12小时,所以一地昼长与12小时差值越大,距赤道就越远,故丁地纬度较丙地高,但低于乙地。6.A 7.C【解析】第6题,纬度较低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较小。曲线相比,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是;曲线相比,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较小的是。第7题,曲线在夏至时正午太阳高度为

25、90,可知该曲线表示的是北回归线上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情况。汕头位于北回归线上,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与曲线最接近。8.A 9.D 10.B【解析】该题组主要考查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第8题,春节期间,时间在每年的1、2月份,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昼渐长,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第9题,元旦这一天为l月l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对于北半球各地来说,纬度越低昼越长。第10题,昼夜长短相差最大的时间应是最接近冬至日或夏至日时,经计算B项8月1日与夏至日最接近。11.(1)画图略。(提示:皆为逆时针方向。) (2)甲 丁 乙 丙 (3) G、H

26、 E、G、H F (4) 23. 5N 23.5S 0 0【能力提升】12.(1)如下图。(2) 116. 9E。与当地正午12点时差相同的前后两个时刻, 其太阳高度,也就是物体影子的长短是相同的。所以,A、B两个时刻的中间值就是当地的正午时刻(北京时间),数值是12时12分24秒;当地的正午12点是北京时间12时12分24秒,因此,当地与l20E的时差是12分钟24秒,经度差是3.1,所以,测得的该地经度为116. 9E。(3)由于风力等因素的影响,旗杆难以保持垂直,造成测量误差。可以将旗杆换成能够保持垂直的木杆(1米一2米即可,太高不易保持垂直)。测量旗杆顶部在多个同心圆上的投影点的北京时

27、间,采取计算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可以在测量活动的前一夭夜晚,利用北极星来确定当地正南、正北的方向,事先画出当地的子午线。选择地形较平坦的地面进行测量。【解析】根据物影的日变化规律,与当地正午12时时差相同的前后两个时刻,其太阳高度也就是物体影子的长短是相同的。反过来说,这两个时刻的中间时刻就是当地的正午时刻。因此,只要测得旗杆顶部在某同心圆上两个投影点的时刻,也就求出了当地的正午时刻。根据以上原理,同心圆上这两个投影点的中点与圆心的连线,就是当地的子午线,获得了比较准确的测量数据后,当地经度的计算方法是我们所熟悉的。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基点概览】横波 固体 纵波 固体 液体 不同 界面 内

28、部 地壳(A) 地幔(B) 地核(c) 莫霍面(a) 17千米 33千米 6千米 古登堡面(b) 地壳 软流层 古登堡面液态 熔融 固态 地球 迅速下降 2000一3000 基础 液态 固态 气态 海洋水 陆地水 大气水 气态水 陆地水 地壳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基础达标】1.B【解析】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两种,由于它们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而且经过不同的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2.B【解析】此题考查有关地震波灼知识。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横波的传播速

29、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3.A【解析】此题考查不连续界面的位置。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界面,古登堡面是地幔和地核的界面。4.C【解析】此题考查有关岩石圈的知识。岩石圈是由岩石构成的,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它和地球的外部圈层关系密切。5.A 6.D【解析】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在图中明显分为两层,其中在海洋底部明显变薄,甚至缺失。地震波的速度在莫霍面突然增加。7.B【解析】据图可知,B圈为广布于陆地、海洋、大气和生物体内的水圈。8.(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上地幔 (2)莫霍面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 传播速度明显加快。(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3千米;B

30、是大洋地壳,平均厚度约6千米。【能力提升】9.(1)莫霍 古登堡 横波突然消失,纵波传播速度下降(2)硅铝层 硅镁层 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地幔 外核 内核【解析】此题考查地球内部结构的有关知识及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从图上看,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是地壳的范围。地壳的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海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A处是莫霍界面,B处是古登堡面。地震波在经过此不连续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突然减速。是上地幔,是软流层。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基点概览】硅 单质或者化合物 固态 石英(二氧化硅) 方解石 长石 石英

31、 云母 花岗岩 玄武岩 砾岩 砂岩 大理岩 板岩 石英岩 片麻岩 软流层 地球内部 岩浆 沉积岩 变质岩【基础达标】1.A2.C3.A4.A 5.B 6.B【解析】4.煤炭是地质史上有机质被掩埋在地壳中并经过长期石化过程而形成的,与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无关。5.大理岩是石灰岩(沉积岩)受热(与岩浆接触)变质而成的。6.并不是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7.A8.B9.(1) (2)岩浆岩沉积岩 10.B 11.D 12.C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 地质作用、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基点概览】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太阳辐射 侵蚀 搬运 沉积 澳大利亚 印度洋 太平洋 裂谷

32、亚欧 太平洋 美洲 太平洋【基础达标】1.D2.D3.D【解析】东京和北京同在亚欧板块内部,不会由于板块运动而距离变短。纽约和巴西利亚同在美洲板块内部,它们的距离也不会因板块运动而变短。伦敦和华盛顿之间有板块的生长边界,两城距离将越来越大。开罗和罗马分别处在地中海的两侧,而地中海正是板块的消亡边界,所以开罗和罗马之间的距离将不断缩短。4.D5.A6.A 7.B【解析】据图可知,先是沉积岩受挤压形成甲褙皱。在压力过大时,地层因断裂而出现断层。在乙断层处,岩石较破碎而易发生岩脉侵入。侵入的岩脉来自地下岩浆冷却形成,故为岩浆岩。8.(1)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2)大洋 大陆 山脉

33、或高原 (3)太平洋 (4)岩石圈 软流 (5)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使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的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的【解析】回答第(2)题时注意不要把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位置颠倒,把海沟写成是由大陆板块俯冲到大洋板块之下形成的。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山脉和高原。在第(5)题的回答中不能把红海说成是板块张裂形成的、喜马拉雅山是由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形成的、日本群岛是由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的。回答填空式问题时应坚持能具体回答就尽量具体回答的原则。9.D 10.B【解析】从图中所示0经线可知,该地区在本初子午线附近。图中又显示有板块的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34、,所以可推知,该地区为亚洲、非洲、欧洲交界的地中海、红海一带。据图可知,地既位于消亡边界上,又位于生长边界上,所以地壳活动比较频繁。第2课时 地质构造、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基点概览】背斜 向斜 谷地 山岭 上升 下降 瀑布 峡谷 蘑菇 城堡 风力 流水【基础达标】1.C2.A【解析】A项为生物对岩石的破坏,属于生物风化作用;B项为流水侵蚀作用;C项为风力侵蚀作用;D项为流水侵蚀作用。3.B4.B5.B6.c7.D8.A9.(1) 向斜 山岭 (2)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蚀 (3) 乙 丙10.A 11.D【解析】10.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故为山地;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35、,故为背斜。11.图中花岗岩为岩浆岩,故该地曾发生过岩浆活动;石灰岩形成于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石灰岩地区受流水侵蚀,多地下溶洞,故兴修水利要注意塌方渗漏。12.(I)A处 因为A处位于河流的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显著,河床深;而B处位于凸岸,流水的堆积作用使河床变浅 (2) 黏土、粉沙、细沙、砾石 因为泥沙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3) 北 该河位于北半球,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因此河流南岸侵蚀严重,北岸泥沙堆积 (4) 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沙堤。它们是因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流速降低的情况下大量沉积,以及在海潮的顶托下形成的,其特征是

36、地势低平,河流纵横交错。第三节 大气环境第1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基点概览】干洁空气 水汽 杂质 干洁空气 光合作用 保温 太阳 紫外线 杂质 尘埃 递减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17一18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增高 太阳紫外线 高空飞行 电离 无线电短波 无线电短波 紫外线 红外线 可见光 地面辐射 长波 大气逆辐射【基础达标】1.A【解析】A项所叙述的现象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关,但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多云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因而气温较高。B项所叙述的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云层的反射作用。C项所叙述的现象是大气对太阳辐射散射的结果。D项所叙述的现象也是大气对太阳辐射散射的

37、结果。2.D3.D【解析】雷暴天气为强对流天气,飞机拉升至12000米之后,可到达对流层顶或平流层。平流层大气较平稳。4.D5.B 6.B【解析】5.曲线反映的气温变化幅度最大,说明该类地物的比热最小,应为沙地;曲线反映的气温变化幅度最小,说明该类地物的比热最大,应为湖泊;草地、林地的比热较沙地逐渐增大。6.由图可知,正午前后,各地物间的温差最大。因为沙地的比热最小,气温变化幅度最大,所以日落后地物的降温速度最快。地物的辐射温度白天和夜晚都不是最低的,白天地物最低,夜晚地物最低。地物的最高温度出现时间是4种地物中最迟的。7.(1)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2)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3)

38、A (4) B (5)升高 该层有大量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明确大气垂直分层中各层的名称、气温分布规律、大气运动特点以及各层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第(4)题是一个简单的计算题。依据气温垂直递减率可得:320. 6 16. 8一68. 8.8.B【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选择近地面气温最高(一般为夏季)的情况进行判断,所以可排除c、D两项。然后,再依据气温垂直递减率和山体高度进行计算。山顶温度低于0的山体有永久性积雪。9.D 10.B【解析】由图可知为太阳辐射,为地面辐射,为大气逆辐射,为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部分。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较小使得其气温比同纬度的四川

39、盆地低。同时由于大,小导致当地太阳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而使得小麦产量高,质量好。11(1)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2)工厂烟囱排放大量的煤烟、粉尘和硫氧化物,使凝结核增多、空气污浊、烟雾弥漫大气中出现了“逆温”(即空气气温下部低、上部高),抑制了气流的上升,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城市位于谷地(或盆地)中,污染物不易扩散【解析】(1)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故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气温降低。若不符合此规律,则说明气温异常。(2)该地发生重大烟雾事件,其人为原因是工矿企业排放了大量污染物;气象原因是该地出现“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地形原因是该地是谷地(或盆地)地形,污染物不易扩散。第2

40、课时 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基点概览】气温 气压 平行 上升 下降 高 低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等压线 低压 右 左 相反 平行 成一夹角【基础达标】1.B【解析】从图中可看出,4000米等高面上气压不同,且丙处气压高于丁处,则可判断甲地气压低于乙地气压,甲地气温高于乙地,所以热力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若丙处气温为1,则甲地气温应为2。因为乙地气温低于甲地,所以乙地气温应低于25。2.A3.B4.B5.C 6.A【解析】5.从气温的变化幅度可知,甲图中,实线表示陆地表面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大),虚线表示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小)。8时至16时这一时间段陆地气温高于

41、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7.C 8.D【解析】7.图中相邻两条等压线之间的气压差为5百帕,而且与M处相邻的两条等压线数值分别为1010百帕和1015百帕,故M处气压数值不可能为1000百帕和1020百帕,故选C。8.处等压线最密集,气压梯度力最大,故风力最大。9.(1)水平气压梯度 地转偏向 与等压线平行 (2)东北 西南 C 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 (3)低压 高压 高压脊 (4)如图乙。【解析】在弯曲等压线上,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可按下列步骤进行: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位置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如图甲箭

42、头a)。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在其右侧(北半球)或左侧(南半球)呈一角度画出实线箭头,该箭头即表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图甲箭头b)。10.C 11.B【解析】10.题干已给出“气压变化只和气温有关”的条件,那么某地气压变化幅度小,温度的变化幅度也小。从图中可看出,三个交点中,l20E与30N的交点,气压变化最小。11.14时时,M地吹偏南风,且风力较大;5时时,M地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风向转为西北风。第3课时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基点概览】热力 动力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西风 西风 东风 极地东风 北

43、移 南移 亚洲(或印度) 夏威夷 亚速尔 亚洲(或蒙古一西伯利亚) 阿留申 冰岛 带状【基础达标】1.C【解析】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南移,故A、D两项明显不对。B项图中的风向应为西北风。2.C 3.D【解析】2.由图中经纬度位置可知,该气压中心在副热带的太平洋海区;从图中气压值可知,该气压中心为高气压中心,故该气压中心为夏威夷高压。3.该气压中心强盛时为北半球夏季。4.C5.A6.B 7.A【解析】6.图示极点附近为逆时针方向的极地东风,故判断此半球为南半球。a处位于南半球的西风带内,故盛行西北风。7.由图可知,b处的地理坐标为(23. 5S, 13

44、5E),故b处在澳大利亚的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特征为炎热干燥。8.D 9.C【解析】8.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故日期可能是12月22日前后。9.由图可知为赤道低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为东南信风带,撒哈拉沙漠位于北半球,故不可能受到东南信风带影响。10.(1)气温 气压 (2)大陆气温低于同纬度海洋气温 (3)画图略(C、D分别标注在气压曲线的两个高峰上)。 (4)大陆气温低,形成冷高压11.A 12.D【解析】11.由图可知,在50N左右出现了一个高压中心,此时60S附近出现了气压最低值,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12.亚欧大陆出现了高压中心,应为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的冬季。由此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即可。第4课时 气压带与风带对气侯的影响【基点概览】海陆热力性质 气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