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刿论战测评练习一、课文知识与理解(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 小惠未徧( )下视其辙( ) 遂逐齐师( ) 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 ) 肉食者谋( )夫战,勇气也(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 (2)齐师败绩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 2、民弗从也 彼竭我盈,故克之 战则请从 3、曹刿请见 4、又何间焉 战则请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其乡人曰 6、肉食者谋之 公问其故 公与之乘 望其旗靡 登轼而望之(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2、公将鼓之(五)指出下列加
2、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2、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 3、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4、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5、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6、虽不能察 古义: 今义: 7、再而衰 古义: 今义: 8、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9、必以情: 古义: 今义:(六)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4)曹刿“下视其辙
3、,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
4、 8、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八)文学史常识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这是我国著名的编年体史书,叙述的是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 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_”。二、比较阅读(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5、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王者何贵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与:亲附,拥护爱戴。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间:_ (2)小惠未徧 徧:_ (3)战则请从 从:_ (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非:_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曰 D辍耕之垄上3翻译下列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译文:4(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