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这次同课异构的一点浅见未能亲赴枣庄去观摩学习省优质课比赛,没想到一年后的研修了却了我这一遗憾。很感谢能有这样的机会补上落下的一课。我认真的看了两位老师的讲课视频,仿佛自己就在听课的现场,认真地写听课记录,连上厕所都要等到课堂结束,不敢有一点马虎。听完课之后,我有这样的感觉,两位老师都是下了功夫的,无论课讲得效果怎么样,她们的付出首先值得我们肯定。然后再谈谈她们的课。首先,最突出的一点,两位老师的课整体感都很强,这也可以算是优质课的一种要求吧,整堂课得浑然一体才行。济宁的金梅老师将这节课分成了一、帆之荣郑和下西洋,二、帆之危戚继光抗倭,三、帆之辱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四,帆之盼澳门回归与发展
2、。烟台的于老师将课堂分为:面向大海交往篇,拒绝大海冲突篇,接纳大海反思篇,拥抱大海挑战篇。在这里提一点自己的意见,冲突篇称为“拒绝大海”,我感觉不太恰当,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然后再说说两位老师各自的亮点。于老师充分利用了本土资源,用大海明信片奖励学生,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她自己录制视频,作为导游带领学生参观戚继光纪念馆,很有创意,让人眼前一亮。金老师在处理“戚继光抗倭”这一部分时,很巧妙的运用了“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这句诗,通过回答关于诗句的几个问题,很好的完成了这一部分的学习,可以说是四两拨千斤。另外,金老师最后小结时回顾了中国的对外交往历程,站在一定的高度,教会学生整体把握历史脉络,值得称
3、道。最后再将两位老师做一点对比。我看了课标对这节课的要求:“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2、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感康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对课标而言,于老师的课就有些讲得太深。比如“1、问学生:“既然郑和下西洋意义如此重大,为什么没有继续下去?”在没有任何材料的情况下,学生想到的只能是:“因为郑和死了。”(说实话,这个问题我在上课时也从来没有考虑过,再次证明了自己的才疏学浅。)2、问“葡萄牙为什么要侵略千里之外的中国?”3、要求“分析明朝对外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这几个问题对还没有接触过世界史,不知资本主义为何物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确实难以理解,所以当时的课堂也就出现沉寂的场面,全凭老师自己解释,学生理解有些牵强,感觉很累。相比较而言,金老师的处理就轻松的多,她通过一个视频就全部解决了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所有基础知识点,没有更多关于根本原因的探究,整堂课感觉流畅一些。 如果是我上这节课,我会在新课结束之后,引导学生将课本内容大标题与课题进行对接,让学生自己找出哪些是“交往”,哪些是“冲突”,最后再与单元题呼应,反映出“社会危机”。教会他们整体把握历史,构建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