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心组学习研讨梁家河发言材料 读梁家河有感 纪实文学梁家河5月2日在全国公开发行后,便在广大党员中迅速掀起学习热潮。我拿到书是5月17日,书一到手我便迫不及待地将书中所有的图片浏览了一遍,而后又认真阅读了书中内容,感触颇多。 梁家河全书10余万字,40幅图片,共分为四个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我们走在阳光路上”。该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该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悟,让我们感受到四十多年前一群热血赤子,英姿勃发的知青们在这里插队接受“再教育”的往事,以及他们
2、人生的征程和在这块土地上奉献的青春年华。书中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并且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不忘初心立大志 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记录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在回顾梁家河村的经历时,总书记深情地说:“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会见中 1外记者时,习近平总书记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树高千尺
3、忘不了根,这是总书记对大家所传达的梁家河精神,也是我们共产党人所孜孜不倦的追求所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官位和权力的不断变大,有些人开始忘记了自己的根在哪里。吃水不忘挖井人,只有团结了群众,我们党才有了力量。共产党人就是植根于人民中的大树,始终要牢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员干部与心中的梁家河有多近,党和国家的凝聚力就有多强。梁家河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更代表了党的“初心”,体现的是共产党人没有忘记我们党的理想、信念、宗旨,是党在成立之初的信仰和承诺,也是党在奋斗前进道路上的职责和担当,更是党回望过去时的反思和检讨。这种“梁家河”情怀不仅仅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也是广大党员干部的。 二、建功立业
4、为人民 第二部分以“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为题,讲述了他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让人深刻认识到青年习近平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窑洞里读书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2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书中提到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一处处旧
5、址、一件件实物照片、一个个故事,无不体现着习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和为民情怀。 三、人生处处皆学问 第三部分以“一声声喊我小名”为题,讲述了当年与习总书记交往中的小伙伴们获得了哪些人生大学问,进而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四十多年过去了,铁锁、黑子、王栓、随娃 现如今,这些“小伙伴”已是儿孙绕膝,但耳旁依然萦绕着习近平插队时在土窑洞里、热炕头上说的话:“做行动上的巨人”“一碗水端平”“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办好事”“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该书中“随娃”是石春阳的小名,习近平当时任大队支部书记,有意推荐石春阳当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习近平为了培养“随娃”,在一次给村民分配救济粮时恪守“一碗水端平”的处事原则,至今让“随娃”受益匪浅。 四、天翻地覆迎幸福 第四部分以“我们走在阳光路上”为题,讲述了梁家河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为我们展现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近年来,梁家河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住上了大房子,用上了互联网,种植3高端水果,发展起观光农业,成立了公司经营文化旅游产业,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同时,村上实施生态环境治理,营造美丽宜居环境,引导村民树家风、正民风,打造文明村庄,还办起了民间艺术馆,成为名副其实的“最美乡村”。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