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引导学生创新性地学习.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758068 上传时间:2024-12-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引导学生创新性地学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引导学生创新性地学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引导学生创新性地学习 [序言]  听了专家的视频讲座,很受启发。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其中,学会学习是基础。对此,感触最深。我从创新学习的角度,发表拙见,请大家批评指正。 [内容摘要]  创新性学习是指学生采用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探究发现有意义的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的学习过程。创新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需要。学生创新性学习品质可采用“引导探索发现,关注知识的产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问题解决;联系实际应用,促进知识迁移”等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和培养。 [关键词]  引导 创新性 学习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对于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学生自身能够创新性地学习为前提。为了引导学生创新性地学习,进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就创新性学习的内涵、定义和教学方法谈点看法。 一、什么是创新性学习 中小学生的学习有没有创新性?学习前人的间接经验有没有创新性?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可以作肯定的回答,学生的学习是可以有创新性的,这是创新教育存在的基础。这里要注意的是创新与创新性的区别,不能认为只有历史上做出创造发明的人才是有创新性的①。创新是指提供新的、第一次出现的、新颖而有社会意义的产品(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活动。而创新性是指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预示将来可以有所创造、有所发明的思维能力,是一种潜在的可能做出创造的心理品质。[美]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创新性分为两种层次: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新性”,指科学家、艺术家的发明创造中表现出的;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新性”,指对于开发个人自我潜能具有意义的②。林崇德教授认为判断是否有创新性的标准之一是其活动成果是否有社会的或个人价值③,个人价值即对个体的发展有意义(在个体的发育中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其产生的新事物新想法对社会不是新的而对本人是第一次,标志着个体的心理活动水平、思维能力达到了一定的层次。由此可见,学生的创新性学习,不一定要求他们作出某种发明、发现,只要学生“作为独立个体,能够着手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对学生而言的新)④,能够运用已有知识去适应新情况⑤,就是有创新性的。 由此,学习可以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创新性学习,一种是维持性学习。维持性学习又称接受性学习、继承性学习,是以被动接受、再现、重复、模仿等继承性行为为特征,以获取现成结论为目标的学习方式。创新性学习则相反,以学生主动地探求为特征,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知识适应新情况,探究分析问题,发展出新知识和理解新知识。举例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加速运动,这是前人知识经验的总结。如果学生在学习时能够通过独立思考,提出证明此一假设的推理思路,提出验证实验如何设计应测定哪几种数据(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这样的学习就是创新性学习,反之,如果只是死记硬背这一结论,不能解释为什么测定这几种数据,就是维持性学习。 创新性学习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独立性(主体性)。即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保持思维的独立性,而不是教师所操纵的木偶。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是教师的独角戏,教法是教师的单向输出,注入式的填鸭子,虽然有的也有问有答,但所提问题多“是不是,对不对”等判别式、叙述性的,学生思维的触角没有自由伸展的空间,亦步亦趋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与此相应,学生的学习就是维持性的。如上所述的例子,即使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了实验数据的测定而不明白为什么测定这几种数据,仍然是被动接受而非主动探索。创新性教学则相反,教师退居幕后,引导而不代替学生的思维,不直接地或过早地给出结论,多发散性提问,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2、发展性(创造性)。即注重知识的产生机制而不是现成的结论。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注重完成教学目标(实际是知识目标),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多毋容置疑的“真理”,多演绎推理。与此相应,学生的学习就是维持性的,结果得到的是一些没有“生长点”的死知识。创新性学习则相反,更注重产生结论的归纳思维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论,学生保持着“怀疑一切(思考一切)”的精神,一切“真理”都要给予批判地审视,现成结论都要通过探求给予合理性解释(理解),结果是不仅得到了知识而且包含了可不断增长、产生新知识的“酵素”,即创新性思维能力。3、灵活性(变通性)。即运用原有知识信息,改变方式、转换角度以适应新情景的变通性,是创新性学习在知识的应用方面的表现。维持性学习所解决的问题都是按给定的原则作原有知识的演泽推理,或曾经解决了的问题的再现、重复、模仿,相似类同情形下的翻版,遇到新情况就无所适从。创新性学习的学生则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运用书本知识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的现象,解决生产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迁移性较强。以前我们一些考试特别是会考的试卷,以知识立意的试题太多,很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性学习的引导。现在,中考政治实行开卷考试,其中之一就是要减少以知识立意的命题,增加实际应用的命题,增加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就是要加强学生创新性学习的导向。 二、创新性学习的意义 1、只有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才能锻炼学生的创造性,这是所有教学方法应坚持的总的方法论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方法来引导,任何教学方法要达到此目的,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来实现,任何教学方法的研究,都要瞄准实现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这一目标。如果一种教学方法很精彩,而学生的学习很无奈,依然是死记硬背、套搬模仿、题海战术,维持型学习,则这种方法无益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 2、创新性学习是把学习知识与培养创新品质有机结合起来的途径。继承与创新是辨证的关系,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目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但人的创新性更为重要,更难能可贵,“人类文明的源泉在于创新(罗曼罗兰语)⑥。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中小学校的培养目标之一,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较系统的科学知识;课堂是中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不能脱离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要依赖于知识教学,贯穿于知识教学,在知识的推导、理解和运用中培养创新品质。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性学习,不仅可以锻炼创新性思维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对学科知识深刻、高效、融会贯通地掌握。如果把两者绝对对立起来,势必把创新教育引入“小发明、小创作”的歧途,或者把学生推向维持性学习的老路。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创新性地学习,这是唯一的途径。 跨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浪潮扑面而来,知识经济的要义在于创新,推陈出新,善于创新者占据经济竞争、国力竞争的主导地位,“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已经暗淡了它的光辉,未来社会需要的是不断创新的开拓者而不是步入后尘的应声筒。实现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是时代的要求,未来的呼唤,是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和新的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三、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与教师的教法相适应的。实现学生创新性学习,有多方面的因素,如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观念,考试的导向等,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1、引导探索发现,关注知识的产生 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针对某些曾经是科学前沿问题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探索,让学生独立地再发现得出结论,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这就是[美]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关注知识的起源,注重知识再发现的推理思维,用知识的诞生地作为学生的训练场,把人类曾经遇到过的难题拿来作为锻炼学生的手段,是锻炼学生创新性的最直接的方法。“新知识”的产生过程即学生对历史上科学家的思维历程的复演,就是学生在未知领域里在新的情景下改换角度、改变方式、改组材料来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过程,是最直接、最典型的创新性学习。 2、创设问题情景,启发问题解决 问题教学法就是通过设疑质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分析问题症结所在,尝试解决的办法,以问题的解决锻炼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方法。这里所说的问题是心理学意义上的问题不同于一般口语中的问题,或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提问,它是指需要通过心理努力,不能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方式处理的认知上的情景⑦。创新性不止体现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而且体现在所有一切需要改换角度、改变方式、改组材料、或重新界定,否则运用原有知识和方式就无法解决和无法理解的这样一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因此,问题教学法是普遍适用的引导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发现法也是问题教学法的一种类型。 问题教学法应用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景,此一情景应是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可以达到而不作努力不能解决的,需要“拐一个弯”的难题,就是以前常说的“跳一跳摘桃子”的情形。那些不需努力不需转弯,用“是”或“否”就可回答的陈述性、判别式提问,是不能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景的,那些已经解答了的问题,也是不能引学生进入问题情景的。这就要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思维的进程精心设计提问,提问要有启发性,多“怎么”、“什么”、“为什么”形式的说理性、发散性提问。 3、联系实际应用,促进知识迁移 书本知识的应有,实质就是适应新场合新情况的知识迁移,就是给学生设置了一个需要通过努力、改换角度、改变方式处理和解决的问题情景。学以致用是创新性的另一种表现,是引导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有效方法。 知识的应用,有三种类型。一是在学科系统内前后联系的应用,二是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应用,三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所述三种方法,分别应用于知识的推导、理解和运用阶段,这只是从学习的时间过程这一角度的研究。引导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方法应该还有不同的角度和很多种类。总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会学习就是要善于学习,创新性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新课程理念,就是要实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创新性学习,摒弃维持性学习,把学习知识与培养创新品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资料: ①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1999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②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③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1999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④阎立钦:《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⑤商继宗:《创造性学习心理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页 ⑥金 马:《创新智慧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⑦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第261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