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模式化与多重性:东汉徐州地区建鼓舞画像石的叙事设计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75606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式化与多重性:东汉徐州地区建鼓舞画像石的叙事设计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模式化与多重性:东汉徐州地区建鼓舞画像石的叙事设计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模式化与多重性:东汉徐州地区建鼓舞画像石的叙事设计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27Vol.13No.32023DESIGNRESEARCH设计艺术研究模式化与多重性:东汉徐州地区建鼓舞画像石的叙事设计研究Patterns and Multiplicity:The Narrative Design of Jian-Drum-DanceStone Relief in the Eastern Han Period in Xuzhou肖奕云XIAOYiyun崔华春CUI Huachun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 1 4 1 2 2(JiangnanUniversity,2 1 4 1 2 2 Wu x i Ji a n g s u)摘要:叙事性是汉画像石艺术的典型特征之一,汉画像石

2、依礼教而寓象征,以直观的视觉符号隐喻着多重的文化内涵。本文针对极具地域特征的徐州汉画像石建鼓舞图像,从舞者造型、建鼓形制、演出场地三类图形语素阐述单元建鼓舞画像的叙事表现手法,通过归纳复合图式的构图形式分析“乐舞百戏“车马出行“厨宴饮”等艺术要素联结的叙述意义,在此基础上以洪楼祠堂为例,从汉画空间叙事角度进一步探讨建鼓舞图像在整体空间叙事中的叙事层次与轨迹。意在取有关传统中国墓葬空间中图像叙事的根本逻辑,为探求汉画在建筑结构上的视觉意义提供参考。关键词:汉画像石:建鼓舞:图像叙事;空间叙事;礼仪美术Abstract:Narrative is one of the typical charact

3、eristics of Han Dynasty painting stone art,which is based on ritual and symbolism,implying multiplecultural connotations through intuitive visual symbol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highly distinctive Xuzhou pictorial stone images of jian-drum-dance inHan Dynasty,elaborating on the narrative expressio

4、n of the portraits in terms of three types of pictorial elements:the shape of the dancers,the form ofthe drums,and the performance venue.By analyz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omposite pictorial forms of music and dance,carriage and horse travel,andkitchen and banquet,the spatial narrative of the imag

5、es is further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patial narrative of Han painting,using the HonglouAncestral Hall as an example,and exploring the narrative levels and trajectories of the images in the overall spatial narrative.The intention is to draw onthe underlying logic of the narrative of im

6、ag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burial spaces,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xploring the visual significance of Hanpainting in architectural structures.Key words:Han Dynasty stone reliefs;Jian-drum-dance;visual narratives;spatial narrative;ritual art中图分类号:J50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2095-0705.2023.0

7、3.026一、引言建鼓,最早见于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之鼓足,殷楹鼓,周县鼓。”后有隋书音乐下云:“建鼓,夏后氏加四足,谓之足鼓。殷人柱贯之,谓之楹鼓。周人悬之,谓之悬鼓。近代相承,植而贯之,谓之建鼓。盖殷所作也。”虽史籍未见“建鼓舞”名称,但在汉画像石中有大量刻画,学者们将其命名为建鼓舞。东晋伏滔观察到徐州城北有青石“隐起龟龙鳞凤之象。”至此发现了徐州第一座汉画像石墓,随后至清同治1 1年,金石学开始复兴,道台吴世熊在沛县古泗水一带巡河时发现了两块建鼓舞画像“衣冠旌节,悉合古制”;1 9 2 2 年金石鉴赏家张伯英“彭城地接丰沛,两汉文物徐宜众盛,予收汉画十余石,盖尤难得。”其中含一副睢宁县双沟出

8、土的“建鼓人物乐舞图”;新中国成立后,徐州汉画像石墓的发掘研究成为考古学关注的对象。至今,徐州共出土东汉时期完整的汉画像石墓葬二十余座,建鼓图像三十一幅,主要分布于铜山、睢宁、沛县等地。徐州地区建鼓舞画像石的视觉风格由西汉初期的“疏朗 逐步向“繁密”过渡,至东汉中晚期,其画面饱满充盈、均衡对称,几乎不留白,与河南、四川、陕北地区的建鼓舞画像石有很大差异收稿日期:2 0 2 2-1 1-2 4作者简介:肖奕云(1 9 9 7 一),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设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传统造物、视觉叙事、绘本设计;崔华春(1 9 7 4 一),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传统造物、信息可视化

9、、品牌设计。128设计艺术研究DESIGNRESEARCHVol.13No.32023有别于文本叙事的线性叙事,汉画像石是时空凝聚的艺术,是以画面构图的形式为载体并能够被视觉感知的叙述形式 2 。近年来,受西方艺术学家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三层次论”等图像叙事理论影响,海内外汉画研究者致力于对汉画像进行自然意义的“图像描述”、常规意义的“图像分析”与文化意义的“图像解释”,而鲜少以由点及线到面的“位置(配置)关系”角度来探讨建鼓舞图像视觉表现上的手法及叙事表达上的特征。徐州汉画像石的工匠们如何通过视觉语言对舞蹈艺术进行“最富孕育性顷刻”的定格?如何通过不同单元图像的并置来构成建鼓舞复合图式与叙

10、事主题?这些图式的来源是什么?如此丰富的建鼓舞画像,又筑构了怎样的徐州祠堂整体空间叙事?二、舞动时间的切片图像语素与表现手法“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周易系辞中阐明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叙事功能,图像语言的基本语素用直观而具体的视觉形象向受众传递特定意义。对该地区画像中建鼓舞图像语素进行分析比较,可大致分为三类,即舞者形象、建鼓道具、演出场地。这三种语素几乎出现在所有图像中,共同组成了建鼓舞演出的表现内容1.舞者形象及造型设计舞者的形态轮廓设计是丰富建鼓舞图像语素的方法之一。尔雅云:“形,象形也。徐州的画像石工匠们重视“达意存真”的“形似

11、”,外轮廓线条流畅,于人物关节处增加线条起伏,达到了以形写神的艺术境界。由于建鼓形制往往较大,表演时需要消耗极大体力,故徐州汉画像石中建鼓舞的表演者多为男性。男性舞者大都头戴束愤装饰,脸颊宽大而五官刻画简略,上肢衣袖宽松而束腰,展现出的阳刚之美,与建鼓舞的本身的磅大气的气质相符合,铜山地区散存的建鼓画像石只见鼓旁两侧各有一男子正持击鼓,虽下肢动作相对较小,但上肢动作一手身后高举,一手体前斜下,在处理人物造型轮廓时并不追求真实细微的再现式表现,而是用象征性的、粗线条、剪影式的处理手法表现人物的轮廓,呈现出了粗放、夸张笨拙、几何化的特质。而女性舞者的纤细与柔韧性为建鼓的磅大气增添了内敛含蓄之美,贾

12、汪区青山泉出土的画像石中只见两位女性舞者体型纤细修长,以腰部形态最为突出,只见两位舞者身体后倾,双臂张开,一只手向上高高举起,另一只手向下倾斜。在视觉表现上趋向于圆形,舞者动作与其身份相符合,从而加强了人物角色的身份属性,突出其性别差异,使画像的叙述语言更加生动、凝练(见图1)。图1 铜山地区与贾汪区青山泉男女舞者形象12.建鼓形制及装饰细节徐州建鼓舞图像中有多种形态的鼓座,根据其形状的复杂性,将其分为几何和仿生两种类型。几何型建鼓鼓座结构简单,往往是一个几何形或是两个几何形重叠,如凤凰山汉墓小祠堂出土的建鼓图,其鼓座为一个长方形块面,内部没有任何的装饰细节;一大一小长方形叠加也是常见的鼓座形

13、制,如沛县古泗水、睢宁县官山、铜山利国汉墓等,这样的结构比单一长方形更稳定牢固。仿生型建鼓鼓座基本为动物型,主要有虎型、羊型和异兽型,其中虎型最多,如州陆井乡庞口村出土的画像石,其建鼓鼓座为一只反身伏虎,伏虎头部反转朝向鼓面,虎口大张,生动而夸张的神情刻画彰显出张扬豪迈的气度;贾汪区青山泉出土的画像石,与娴静典雅的女性舞者相匹配的建鼓底座是一只神态安详的卧羊,说文羊部云:“羊,祥也。”羊为吉祥的化身,受灵魂不灭思想的浸淫,仿生型建鼓被进一步神话为可以驱赶妖魔的神兽,为亡者带路,护送人们抵达永生的彼岸。同时,徐州汉画像石中所有建鼓皆有装饰部分,装饰细节不仅能提升画面丰富度,还能烘托出宏大神圣的叙

14、事气氛。建鼓顶部装饰着刻有繁复的线性纹刻的羽葆华盖,以对称的构图向两边飞扬,一派沟通天地的恢宏气场,展现了汉朝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美学趣味。有些建鼓最顶端的羽葆上会出现悬停的凤鸟或攀爬的猿猴,这是其他乐舞百戏中所没有的,鸟儿在轰鸣震动的鼓声里却不飞走,显然是汉人想象129Vol.13No.32023DESIGNRESEARCH设计艺术研究的场景。隋书乐志云:“建鼓,殷所作,又栖翔鹭於其上,不知何代所加。或日,也,取其声扬而远闻;或日,鹭,鼓精也。”这里将建鼓上栖息飞翔的鸟儿认为鼓精,鸟儿在鼓声里成为人间向神界引路的精灵,可以载着死者的魂魄进人天堂。这种超现实图形的反常更加直白的叙述着建鼓

15、中被赋予的升仙思想,使观者产生强烈的、全新的视觉感受3.演出场地及空间表现建筑为建鼓舞表演提供叙事空间与环境,从现搜集到的徐州汉画像石资料看,庭院是演出建鼓舞的常用场所,通过反映汉代庄园生活,呈现出一种庄园式的叙述,而建鼓舞即是这种庄园叙事的产物,与反映“迎宾待客”和“日常生活”内容的构图要素构成的叙事意义上最为密切的联系。蜀都赋云:“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宾客。”主人待客宴请的前堂往往是开式的,室内外空间有机交融,画面视点灵活多变,利用建筑结构巧妙分割画面,对屋脊上的凤鸟、三角纹等装饰符号有细致入微的刻画,形成具有层次的平面装饰空间。三、鼓声并置的艺术建鼓舞复合图像的典型图式与叙事主题徐州

16、地区建鼓舞形象或为单独出现,但更多情况则是与其他艺术形象通过艺术上的联系而构成不同的叙事意义。通过对搜集到建鼓舞画像中的其他构图要素进行梳理,归纳为“乐舞百戏”“厄厨宴饮”“纺织女工”“拜谒观者”“车马出行”“历史故事”“神仙异兽”“铺首建筑”“博奔游戏”九大类,根据对上述九类构图要素出现情况进行统计,可以发现“日常生活”“社交出行”“建筑”内容的构图要素最多,其次是反映“神仙异兽”等内容的构图要素,反映现实生活内容的构图要素与建鼓舞构成最为密切的叙事意义上的联系。从构图上来看,建鼓舞往往位于画面的中心,如果画面中有“建筑”的构图要素出现,建鼓则成为次之的表现中心。受格套和石材面积影响,各个构

17、图要素出现的顺序是可以互换的,其图像元素的“同在性”明显于“连续性”。依据单元图像的组合结构与表达主题,有以下三种典型图式(见图2)。横向环绕合围式单层水平排列式多层纵向构图式1纺织14%祥瑞异兽神仙异兽88%铺首建筑六博14%14%门更拜谒50%乐舞百戏建筑拜西王母拜谒75%25%车马出行乐舞百戏杂技宴饮28%85%以建鼓为中心建鼓设置于画面侧边建鼓为“第二 中心图2三种建鼓舞典型图式与构图要素?1.横向环绕合围式一一追忆家园之乐横向环绕合围式采用散点透视法,由若干视点组合而成。在构图方式上,由朴素、单一的建鼓形象向多元素并置、具有叙事性特征的大型构图发展。在已经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青铜器

18、“卷云纹”图案或可揭示这种典型图式的生发(见图3)。图案采用“主体叙述”和其他艺术元素有机结合的形式,左右分别以对称稳定的卷云纹来突出和强调中间的圆形几何纹图案,使得图案在视觉上突出而鲜明,充盈而华丽,更在叙事方式上呈现架构稳定、主辅分明、叙事清晰的特点130设计艺术研究DESIGNRESEARCHVol.13No.3 2023其他其他艺术元素艺术元素主体叙述其他其他艺术元素艺术元素楚国青铜器“卷云纹“图案铜山利国汉墓建鼓图图3横向环绕合围绕式的生发共时性是幸福家园主题的时间特征。以建鼓舞为中心,周围使用适当的乐舞形象在画面中依次排列,在画面空白处填以飞鸟走兽等,发生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生活

19、场景被工匠们并置在一起,构图布局虽繁密充盈,但主次分明,营造了热闹忙碌、富有活力的生活氛围。正如孟子尽心所云:“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横向环绕合围图式体现了汉代“以大为美”的美学思想,围绕建鼓舞向四周铺陈,通过繁密来达到时空的无限2.单层水平排列式一一传递讯息之鸣单层水平排列式采用平铺直述的艺术语言,构图简单,主题突出,舞者都是从侧面捕捉到造型,便于表现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并使画面内容有一个方向性。睢宁县关山出土的击鼓传讯图就是采用这种水平空间横式构图,击鼓传讯是其重要的内容。这类建鼓舞图像往往设置于画面最侧边,其图像配置和画面往往以门庭、拜谒、持慧门吏等元素构成此外,人们对建鼓的

20、实用功能认知甚至延伸到天际,“鼓之舞之以尽神”,建鼓具有通天娱神的效果。栖山汉墓中东侧壁板外壁描绘了人们即将到达仙界的场景,这也是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西王母画像。画面从右至左分别刻画了击刺图、建鼓、树木射鸟图、西王母楼阁图。高大的建鼓支架顶端装饰着伞状华盖,斜插在鼓身上的两根流苏饰竿顶部各饰一鸟,两名鼓手分立在鼓架两侧,正挥敲击着建鼓,鼓手身边置有壶、樽等酒器,一名佩剑男子站在鼓架右侧正观看表演3.多层纵向构图式一一敬天承祖之礼东汉初徐州地区象数易学逐渐成熟,纬思想开始流行,易纬乾凿度发展了以八卦为体的宇宙生成图式,画像石分层构图的图像配置也严格按照汉代人的宇宙观念和尊卑伦理观念安排,纵向多层构

21、图的形式使画面层次分明,以横线作为界格,每层形成独立的画面,多层组合为一幅完整的画面,是一种“分段并行、并列展开”的构图模式。建鼓舞形象始终处于第二“中心”或第二“主导”的地方,往往位于楼阁阙台的左右;“厄厨宴饮”构图要素与“建鼓舞 构成祭祀礼仪叙事意义上的联系,徐州州县陆井乡庞口村汉墓出土的宴乐画像石,上层是宴会与乐舞表演,下方是车马出行图,楼阁内主宾对饮,左方是厄厨的情景,楼梯上是送饭的仆人,画面的右方是建鼓舞表演。这副图的左上角雕刻着凤凰与猴子,谐音“封侯”,与祭祀墓主有关的题材已经成为画像石建鼓舞最重要的表现内容。综上,复合建鼓舞的图像叙事通过空间并置来构建反映墓主现实生活的主题叙事,

22、在有序的排列中达到叙事记录与艺术表现的平衡,建鼓舞艺术形象在艺术造型及具体刻画上呈现出模式化的特征,当建鼓舞图像与新的元素融合,其叙事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各种构图要素依据典型的构图形式共同构成主题的统一。四、飞升空间的筑构建鼓舞图像在整体空间叙事中的叙述层次与轨迹汉画是空间的艺术,不仅体现于单元图像里的平面空间表现、复合图像里的组合关系,还体现在整个墓葬的空间叙事之中。汉代祠堂是祭祀先人的主要场所,也是反映伦理规范和阶级秩序的精神空间。祠堂画像作为一种礼制艺术,其图式是相对稳定的,理解建鼓舞图像应结合实际情况,在不同位置的图像意义可能不同。徐州市铜山县洪楼祠堂为双开间大型祠堂,与山东孝堂山石祠

23、结构一致,也是徐州地区最大的汉画像祠堂,依据所承载的祠堂建筑部位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祠堂基座、右山墙、后壁右墙、后壁立柱、后壁左墙、左山墙、三角隔梁、右室前后盖顶部坡面石八部分,图像配置与祠堂空间复原图(见图4)。人美历史幸福家酒地下世界图4洪楼祠堂画像复原图?汉代自汉武帝“罢黔百家、独尊儒术”后,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论成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理论基础。在下转第1 4 1 页131Vol.13No.32023DESIGNRESEARCH设计艺术研究这种理论的影响下,人们往往把宇宙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1 4 。徐州地区的祠堂在西汉初期出现,到了东汉中后期,其内部布局已规律性地分为三个部分:祠堂的顶部坡

24、面石代表着天界,两边墙壁的最高处代表着仙界,后壁及左右墙壁中下部分代表人间。从空间叙事角度考释该祠堂共出现三幅建鼓舞图像,同一内容的画像因其位置而具有特殊意义。第一幅是建鼓位于后壁右墙的幸福家园,剩下两幅皆位于祠堂顶部坡面石。徐州汉画像石一书曾将后两幅释为“百戏图”,后有不少学者通过对百戏历史的考证认为这两块汉画像石的画面当是“神仙灵异图”与“导引升仙图”,这种观点是合理的,因为汉画像图像叙事并不是用因果关系建立语义,而是用概念的连接建立多个意义,所以祠堂叙事中的空间位置也是图像意义的信息来源,对汉画“位”的掌握,会让一些模糊的叙事变得明确。洪楼祠堂后壁右边的浅浮雕画像把不同时空定格在一起,观

25、看时从左到右,一副纺织和娱乐的热闹画卷徐徐展开。来拜谒的宾客络绎不绝,墓主人和宾客或站或立正观看精彩的建鼓舞表演,音乐伴奏在右,倒立杂耍在左,两位舞者持击鼓,身向建鼓而面向左,顺着舞者的视线向空中望去,只见方殿顶上的凤鸟、猿猴也被欢聚的气氛感染,屋里有家正忙碌的纺织劳作,画面中洋溢着喜悦与富饶,代替现实的乐舞取悦来祠堂祭祀的亡灵与后人。从构图上来看,建鼓位于画面的正中,围绕着建鼓,运用对称的设计理念有序的安排着舞者、房屋、宾客,屋顶上玩耍的祥瑞也是对称式构图,与建鼓舞遥相呼应,寓动静于一体,在变化中显一律。顶部坡面石的建鼓舞画像形式有别于后壁右墙清晰的、中心环绕式的表现,而是采用缠绕式的构图形

26、式将历代典籍中常见的诸仙图像进行拼接,有明确而统一的方向性和快速的行进感,展示出一种紧张忙碌的气氛,并带有几分神秘色彩。建鼓舞此刻成为雷公的象征,正如论衡雷虚篇所云:“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画面中的雷公双目圆睁,造型夸张宛若力士,坐在由应龙、应虎牵引的龟车上,四周装饰着如藤蔓一般缭绕的云气。这两辆雷车及其他神仙灵异表现的应是墓主人在方士的导引下,在众神灵的簇拥护卫下,浩浩荡荡飞升天国的场景5 。以时间顺序来重新审视洪楼祠堂,墓主人坐在庄园里观赏带有巨大羽葆的建鼓,一派沟通天地的气场,祈求能够福荫万代、族裔兴隆,

27、用周公辅成王、梁高行拒王聘的历史故事劝诫后代,车马队伍浩然前行,终于到了出发的时刻一一抬头看看屋顶,只见云雾翻滚,近处的鼓声和天边的雷声交相呼应,墓主人向家人揖别,穿过尺郭所驾的龟车、牵引的翼虎与应龙、女巫与武士虔诚的拜倒在神仙方士面前。最低和最初的画面表现的是现在时的人间,而最高和最后的场面象征着逝者灵魂的走向与归处,洪楼祠堂画像的整体画像设计,反映了从人间到天堂的趋势,在上述叙事轨迹中,第一个层次是“现实”,最后的层次则是与之对立的“未来”。建鼓舞与文学文本一样前后呼应,具有“互文性”,对祠堂整体叙事起着转移与深化的作用。五、结语建鼓舞图像作为墓葬或祠堂这种具有祭祀娱神性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28、,在构图布局及具体造型刻画上呈现出的特征形成了模式化的倾向,一方面反映了徐州地区工匠在视觉语言上的发展与成熟,一方面反映了这种丰富而复杂的构图形式,是一种带有东汉磅恢宏时代色彩和徐州地域特色的艺术关照方式,儒文化的礼制思想与楚国的浪漫主义于此交融。同时,汉画像石建鼓舞图像组合也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象征结构体,与袖舞、车马、楼阙等艺术要素构成特定的艺术组合,来表现“乐舞百戏”“拜谒观者”“引导飞升”的主题,这些艺术组合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开放的意义,每一个艺术要素都契合于一定的构图,并担负着表达某种构图意义的职责,每个艺术要素通过构图艺术上的联系获得叙述意义上的联结与联通。在多场景并置的墓葬空间

29、中,建鼓舞作为隐性线索的引导出现在不同的空间,从现实的建鼓到想象的雷车,伴随着轰鸣,由俗世生活的人间一步步走向永恒的彼岸,死亡确如巫鸿先生所言:“它不再是一瞬间的事情,而是被表现为一个持续的过程,即将今生和来世连接成一个灵魂转化的完整叙事的礼仪过程 7。这种视觉表现的程式化与内在逻辑的多重性,就是建鼓舞图像的视觉叙事方式。(责任编辑曾班)上接第1 3 5 页上接第1 3 1 页141Vol.13No.32023DESIGNRESEARCH设计艺术研究参考文献1张振辉卜弥格与明清之际中学的西传 J.中国史研究,2 0 1 1(3):183-202.2爱德华卡伊丹斯基.中国的使臣-一一卜弥格M.张

30、振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 0 0 1.3卜弥格.卜弥格文集: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医西传 M.爱德华卡伊丹斯基,张振辉,张西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1 3:3 4 3.4马可波罗,鲁斯蒂谦诺.马可波罗游记(中英对照)M.余前帆,译注.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 0 0 9:1 3 4.5基歇尔.中国图说 M.张西平,杨慧玲,孟宪谟,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 0 1 0:1 5 3.6伍昆明.早期传教士进藏活动史【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 9 9 2:338.注释图1 来源:武利华徐州汉画像石精选M.北京:线装书局,2 0 0 4:8 8,6.图2 图4 来源:作者自绘参考文

31、献1王克芬.中国古代舞蹈史话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8 0:2 6.2张洁.汉画像石图像叙事研究 D.武汉:武汉大学,2 0 1 9.D0I:10.27379/ki.gwhdu.2019.002231.注释图1 来源:沙漠画报,1 9 4 1.4.8:2 9.图2 来源:妇女时报,1 9 1 3.1 0:7.图3 来源:电声电影周刊,1 9 3 4.3.3 1:封面图4 来源:风月画报,1 9 3 7.1 0.2 1.参考文献1冒绮.民国上海女性首饰研究 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 0 2 1:1 4 2.2申报年鉴出版社.广州市商号启闭统计表 J.申报年鉴,1 9 3 6:8

32、0 6.7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列传及书目(全二册)M.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9.8喻仲文,罗雯.近代西方社会以艺术图像建构中国文化形象研究以1 8 世纪法国版帝鉴图说为例 J.艺术百家,2 0 2 1,3 7(4):3 4-48.9王寅生.西方的中国形象:上册 M.北京:团结出版社,2 0 2 1:1 5 1.10伏尔泰.风俗论:上册 M.梁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0:8 8.11张楷,邵以仁.圣迹全图:一卷:清刊本EB/0L.(2 0 2 2-02-06)2023-05-19.http:/ 0 0 8:8 5.3李敬民,李沁憶.论汉代建鼓形制与图像配置的汉文

33、化意蕴 J.艺术设计研究,2 0 1 9(0 1):9 0-9 5.4周学鹰.汉画像砖石的考古学释读 J.考古与文物,2 0 1 3(0 1):5 5-6 7.5周保平.徐州洪楼两块汉画像石考释 J.中原文物,1 9 9 3(0 2):4 2-4 8.6李立.汉画的叙述:结构、轨迹与层次一叙事学视阅下的汉画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 0 0 7(0 2):3 4-4 3.7巫鸿,郑言.超越“大限”苍山石刻与墓葬叙事画像J.美术与设计,2 0 0 5(1):1-8.3程文.北平市工商业概况 J.工商半月刊,1 9 3 3.5.1 6:6 9-7 5.4吴明娣.百年京作:2 0 世纪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保护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1 4:2 9 2.5路甬祥.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M.郑州:大象出版社,2 0 0 4:1 6 2.6约石.象牙耳环与艳秋老四 J.上海画报,1 9 2 5.6.2 1.7王平陵.现代妇女对于审美观念的误解 J.妇女杂志,1 9 2 7.1 3.3:3 3.8郑逸梅.银灯琐志 J.紫罗兰,1 9 2 6.1.1 2:2.9郑逸梅.妇女妆束谈 J.紫罗兰,1 9 2 8.3.1 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