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隆阳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发言提纲) 隆阳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 实践与思考 XX县区隆阳区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张文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为确保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而进行的制度设计和体系建设,其目的在于丰富精神生活,传播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隆阳区以“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为指导思想,确立文化转变观念,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上由资源向资本的转变、在文化建设方式上由基础向基本的转变:实施做实基础、做强体系、做大产业、做硬队伍、做出特色,主动抓好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城建、文化与科技的三结合,同时将通过已有平台网络,广泛传播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
2、态度和方法,力图实现文化服务站点化,群文活动大众化,文化产品市场化、广播电视网络化、体育竞技健身双重化、新闻出版规划化的目标。 1.隆阳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隆阳区紧紧抓住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决策和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良好机遇,明确提出“文化旅游名区”的发展战略,以做足文化为中心,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为指导思想,抓硬件,促软件,抓重点,出特色,全区文化实力逐年攀升,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既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又独具隆阳地域 特色的文化发展路子,形成了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推动文化发
3、展的良性循环局面。 1.1基础设施大力推进 区文化馆、图书馆达部颁三级标准;建成达标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9个,在建10个(芒宽乡综合文化站为达标后扩建);投资3亿多元在北XX县区新建了全省一流的奥体中心;建成67项农民健身工程和13条健身路径、3个健身乐园、6个村级文体活动广场;板桥青龙广场、芒宽民族文化广场、潞江泼水广场、丙麻文化广场也先后建成;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基本实现309个村全覆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区支中心1个、乡镇服务点15个、村级服务点199个。这些文化、体育设施成为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布局合理、覆盖城乡、便民亲民的大众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4、基本形成。 1.2群众文化空前活跃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乡镇文化和农民自办文化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方式手段不断创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假日文化、旅游文化、“欢乐乡村大家乐”广场文化等品牌文化活动全面启动,品位不断提升。商贸旅游节、哀牢犁耙会、芒宽火把节、潞江泼水节等大型活动特色浓郁、大气磅礴,博得了各界人士、中外宾客的高度赞誉。 1.3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一是认真组织开展非遗普查,及时深入挖掘整理有价值的项目。二是积极申报各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人、传承基地,不断完善申报、评定、传承、保护工作办法。三是制订项目分级保护规划,对重点非遗项目采取建立传承
5、基地、明确代表性传承人的形式予以重点保护。四是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并通过各级验收,复查不可移动文物46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21处,新公布区级文保单位64处。对重点文物光尊寺保护单位进行了抢救性修缮,制订了玉皇阁、张志淳墓、汉营古城等重点文物的抢救性维修方案。 1.4广电事业成绩斐然 截止2011年10底,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建成癞石头山广播电视无线发射转播台1座,农村应急广播9套,完成“村村通”安装64620套,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6.5%和95.81%。成立了区级“村村通”管理服务中心及辖区18个乡镇(街道)维修站,区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专项经费。隆阳新闻中心自办一套电视节目,全
6、天播出时间均在18小时以上。 1.5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五年间,在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安装配备了健身路径10条,为67个村(社区)建起了农民健身工程,建晨晚练点380多个,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296人。扶持10个体育协会。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40%以上,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为96%,国民体质检测率达35%。我区还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区)”,移动公司保山分公司、永昌街道交通社区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板桥 等4个乡镇被省体育局授予“体育先进乡镇”。承办省第六届城运会并获金牌第一,总分第一。 1.7文化产业发展健康有序。全区建立起娱乐、网络、演出、音像、图书报刊、
7、印刷、文物、体育等门类齐全、运行规范、健康文明的文化市场体系。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基本理顺,区、乡两级管理网络日趋完善。一是采取日常稽查、突击检查和监管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净化社会文化发展环境。二是加强引导,积极组建“网吧协会”“娱乐行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促进文化市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三是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办文化,引进民营企业投资3000万元兴办文化产业实体保山永子文化传媒公司,为拓展我区文化企业经营空间开了好头。四是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将人文史迹、文化内涵与旅游开发紧密结合,极力打造光尊寺、青龙街等旅游景区文化品位,助推隆阳旅游产业发展。 2.隆阳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
8、设的主要问题 毋庸置疑,基于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村社之间经济发展和认知水平的不同,隆阳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2.1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平衡。一是城乡之间的文化资源不平衡。二是镇乡之间的文化资源不平衡。三是村社之间的文化资源不平衡。四是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尚未实现全覆盖。 2.2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有限。地方各级政府文化财政支 出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文化事业投入横向比远低于卫生和教育事业投入、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又远低于城市文化事业投入是长期以来的普遍现象。 2.3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益不高。一方面,公共文化设施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却是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这主要表现在
9、:一是公共文化设施不“公共”,二是公共文化设施不“文化”,三是公共文化设施监督管理缺位。 2.4文化产业发展主体规模不大。目前,我区文化产业经营户总数虽然达到近800户,但主要集中在演艺娱乐、音像制品经营、电子游艺、印刷复制、出版发行等方面,呈现散、小的共性。除初具规模的永子文化传媒公司外,这些市场主体普遍规模小,经营收益不稳定,很难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占有一席之地。 3.隆阳区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根据当前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创建孤傲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抓手。 3.1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策保障机制。一是要建立科学的公
10、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加大包括文化在内的社会事业发展状况在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健全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统筹协调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调控有序、合力推进”的管理机制,分解落实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共同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要加大包括文化服务体系建 设在基层党委、政府在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体系。实行政府荣誉奖励制度,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对生产提供各类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有功人士予以表彰奖励。 3.
11、2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继续加大对公共文化的投入,各级财政要把文化事业发展经费列入年度财政支出预算当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幅略高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积极鼓励多元投资,积极探索多渠道利用社会资金的路子,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筹资为辅的投资格局。 3.3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监管保障机制。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用活用足乡镇综合文化站资源,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村级文体活动中心,方便村民学习、娱乐、休闲,加快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搭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平台,鼓励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以捐赠、捐助和
12、活动冠名等形式参与文化事业建设。针对公共文化设施“重建设、轻监管”现象,加强监管,制订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明确监管主体和责任,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使用效率。 3.4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人才保障机制。一是要加强农村文化管理队伍建设。要按照视线向下,重心下移 的原则,利用设施和人才优势,加强对乡镇文化干部和村文化干事的培训,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同时要着力解决乡镇文化工作人员不足、不能专职专用等问题。积极探索体制外聘用人员的新路子,聘用有一技之长、热心于农村文化工作的文艺骨干担任专职文化辅导员,发挥他们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和人才激励新机制,引导文艺工作者、经纪人、企业家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图书出版发行及影视音像业、艺术培训展演及歌舞娱乐业、体育健身业等各类文化产业,扶持、培养、造就一批县内外知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企业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满足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这既为我们文化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泛舞台,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明确要求。深入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加快隆阳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文化的春天已经到来。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