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干部学习讲稿: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改革与政府管理(下)大全五篇 干部学习讲稿: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上、下)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上)祁述裕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 大家好,最近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意见。我今天的授课重点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的繁荣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今天的讲课有三讲,第一讲文化体制改革重点难点问题。第二讲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第三讲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2003年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基本情况 (一)为什么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第一个问题,2003年以来我国文
2、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首先讲一讲为什么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我觉得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了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相比显得滞后,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十分突出。在上世纪末,以中国的电影为例,中国的电影十分的箫条,和改革开放初期电影的火爆的情况相比,电影的观众大幅度的减少,很多演员到国外去谋生。当时很多人认为,因为电视的崛起,电影已经成为一个夕阳的产业。 但是1998年发生了一件事情,当年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在中国放映,一下子惊动了震动了整个中
3、国的影坛。当年中国的票房收入一年大致是8个亿左右,泰坦尼克的收入占了将近一半。 紧接着第二年1999年,另外一部好莱坞的大片花木兰也在中国放映,同样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这两部电影使当时的中国人感觉到实际上中国不是没有电影的消费,而是我们没有好电影。通过这件事也反映了我们中国文化发展滞后的一个情况。不光是电影业,在中国很多的文化产品缺乏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的问题都是非常突出的。比方说我们中国儿童欣赏的动画片也是主要以国外的大片为主。在世纪之交曾经有一个调查,就是在中国儿童当中最有感召力的前20个动画形象,其中19个是国外的大片。中国只有一个动画形象是来自中国的本土,就是孙悟空。通过这两个事例,我们看
4、到在世纪之交我们中国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非常突出的。我通过我们中国缺乏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的说明,中国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其实,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还表现在文化设施的落后上。我们知道文化设施是文化发展的载体,2002年,也就是推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前一年,我们中国2800多个县中,其中有252个没有图书馆,272个没有文化馆,相当数量的图书馆、文化馆有馆无设,也就是说,建国很多年以后,我们还有大约将近十分之一个县没有图书馆或者没有文化馆。此外,全国4300多个乡镇,有5300多个没有文化站。 我们也可以比较美国和中国文化发展一些主要的数据,美国的人口是3亿人,中国的人口
5、现在已经是13亿多了。美国3亿人享有17000多个博物馆,中国到目前为止大约只有2500多个博物馆,也就是说我们的博物馆的数量只相当于美国博物馆的十分之一。美国现在有16600多个图书馆。我们全国的图书馆数量只有2850个,美国的报纸有1万多家,但是中国只有不到两千家,美国的刊物是11000家,中国的刊物是9800多家,唯一在刊物上中美的数据是比较接近的。电台、电视台美国有11200多家电视台,中国现在仅仅有3000多家。通过以上一些数据,我们也能看得出来,我们国家文化设施方面的建设和发达国家相比也是差之甚远。第二是民营文化企业的兴起。第三个是文化生产组织形式滞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文化体制,
6、我们讲文化体制改革之前,也就是2003个年我们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之前我们中国的文化生产组织基本上是叫做国有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我们是把我们所有的国有文化生产单位都授意为一种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是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 最后是评价机制滞后。中央领导同志在很多场合对我们目前文化产品的评价机制以及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都有一个概述,这个概述就是国家是文化产品的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评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这也说明我们现在的评价机制,很多的文化产品我们的评奖很多时候其实是给领导看的,并不是放到市场去让我们的观众去鉴别,通过市场的需求来进行选择。评奖是我们很多文化产品的主要目的,最终的结果必然
7、是放入仓库。以上也说明我们文化体制必须要改革,必须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所以在新世纪初的一次文化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对我们文化发展有两个不适应的概括:第一个不适应就是目前我们能够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其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文化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国内文化市场、文化资源方面的中外争夺会日趋激烈。我们的文化工作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和方法手段上还不能适应时代条件变化的要求。锦涛总书记的这两个不适应可以说是对我们国家文化发展的滞后性以及文化为什么要进行体制改革,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概括。以上是我讲的第一大部分的第一个内容。 (二)文化体制改革思路 第二个问题
8、想讲一讲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首先要说明我们今天所讲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所说的文化体制改革是特指2003年以来,我国推动的文化体制改革,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体制一直在进行变革,但是系统的全面的对我们现有文化体制进行调整,对我们现在的文化管理的机制进行变革,是从2003年开始,重点是对我们的演艺、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三大领域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调整。这一次改革的思路是什么。一言以蔽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包括五大方面: 1、重塑市场主体。所谓重塑市场主体,就是要让我们的国有文化单位要真正能进入市场,要能够参与市场竞争,要从我们现在的当时作为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作为国家编制的一部分,成为一个市
9、场的主体,成为一个企业,这叫做重塑市场主体。 2、完善市场体系。我们国有文化单位要转化为企业进入市场成为市场主体,那么一定要相应的市场体系来作为支撑,这就涉及到我们市场的要素的建立,这是我们完善市场体系要做的工作。 3、改善宏观市场管理。这主要是对政府的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包括金融政策包括税收政策的一个要求。我们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要有政府政策的调整作为依托。 4、健全法规政策。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市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必然的要求,文化领域也同样是如此。 5、转变政府职能。必须要改变过去,按照计划经济的方式,管理文化的一种做法。一定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按照
10、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管理我们的文化市场,管理我们的文化企业,管理我们的文化产品。这是文化体制改革一个总体的思路。具体来讲,我把它概括为两属性、两分法、四分开和三不变。我认为我们国家从2003年以来推动深化的文化体制改革主要的做法或者说基本的思路可以用这四句话来概括:第一是两属性,首先我们是怎么看待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属性是什么。在2003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当中中央领导和我们的相关的文件当中对文化的属性做了一个阐发。就是文化属性既具有商品属性,同时也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商品属性是文化产品的一般的属性,意识形态属性是文化产品的特殊属性。这就改变了原来只承认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不承认文
11、化产品的商品属性的一种传统的看法。为文化产品走向市场奠定了基础。这是两属性。第二是两分法,就是把我们现在文化统治称为文化单位划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叫做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第二种类型叫做经营型的文化企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只占我们现有的文化单位当中很少的一部分,绝大部分可以说99%其实都属于经营型文化企业,都要走向市场。 第三是叫做四分开,就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最终要实现四个分开,第一,事企分开。所谓事企分开,就是我们原来把我们的国有文化单位都统称为文化事业单位,那么改革以后事业单位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绝大部分都要成为企业,事业承担的职责和企业承担的职责应该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限的,有一个非常
12、明确的划分,这就叫做事企分开。 第二,政企分开。原来我们政府和企业是常常是不分的,以前很多地方广电局局长又兼了电视台的台长,有些地方新闻出版局的局长同时又是出版社的社长,或者是出版集团的董事长或者总经理,这就是典型的政企不分,改革就一定要是政府的职责和企业的职责要严重的区分开来。你作为政府的公务员,你绝对不能成为企业的董事长,那么反之也是如此,这就叫做政企分开。 第三,政事分开。同样作为一个政府公务员也不能够在事业单位里面担任职务,同样如果在事业单位里面担任职务的,也不能在政府系统里面做公务员。第四,管办分开。这是对政府而言的。如果你的职责是管理企业,那么你自己就不能办企业。反之如果你自己办企
13、业的话,你就要从管理职能里面脱开,叫做管办分开。这四分开可以说是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要坚持的一个原则,也是要达到的一个目标。 第四,三不变。改革并不是否定我们过去所有的做法,过去一些做法如果我们不认为正确的话,我们还要坚持,其中三不变就是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当中需要坚持的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党的喉舌性质不变,这是指我们的党报党刊作为党的喉舌性质并不因为我们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就改变了党报党刊作为喉舌的性质;第二,党管干部不变;第三是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变。以上是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所要坚持的一些原则,也是要实现的一些目标,有些是属于我们改革的一些基本的思路。 (三)做法和成效 第三,再讲讲做法和
14、成效。应该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就提出来了,在党的十六大当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其中一项改革和建设就是文化建设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所以在党的十六大报告里面就提出来,要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方案。第二年也就是2003年的6月,党中央召开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这个会议上确定了9个省市39家单位作为改革的试点,这是2003年的6月份召开的会议确定的。这次会议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到了第二年,试点单位进一步拓展,同时也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在向更深层次的领域和更广的领域在拓展。 到了2005年的年末
15、或者说也是2006年的年初,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标志着我们党正式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几点: 1、转企改制。前面我讲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一个很重要的改革就是两分法,所谓两分法就是要把我们的国有文化单位划分为两类,第一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第二类是经营型的文化产业。其中95%以上或者甚至99%以上都是要转化为经营型的文化产业的。那么转企改制主要是指这个绝大部分的国有文化单位要转化为企业,要改变它的性质。 那么转企改制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讲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从2003年以后,我们就逐步的开始实施国有文化单位的转企改
16、制工作。那么最早新华书店的转企改制可以说是最早的。几乎所有的新华书店现在都转化为企业,那么紧接着是我们的出版社,580多家出版社转企改制,那么到目前为止除少数作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保留下来,绝大部分也已经转企改制,这是第一方面的内容。第二方面的内容是讲公益性事业媒体的经营性部分剥离转制,转化为企业。有些作为党的喉舌、作为时政类的媒体,比方说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虽然这些媒体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是保留的,但是它所包含的比方说印刷厂、比方说广告公司,电视台的比方说电视剧制作单位,也仍然要把它剥离出来,转化为企业。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制作了一个图表,这个图表主要是反映我们国有
17、文化单位的性质和分类。就是说我们国有文化单位实际上包括有两类,第一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主要承担的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哪些是属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第一作为党的喉舌,我们把它称之为时政类的,比如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比如人民日报,还有一类就是很难在市场上生存的,比方说民族出版社、盲文出版社,它的受众相对来说比较少,完全靠这些文化单位独立去生存有困难,而且它承担的是某种文化的传承的功能,需要国家给予支持,因为这些功能是属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还有是具有大众共享性的,比方说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所谓大众共享性的一些职能,这些都属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除此之外都属于另外一类叫做经营型的文化产业。经营
18、型文化产业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通过提供文化产品在市场上参与竞争,这样也有一部分企业或者是单位比方说中国电影公司、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经济时报,诸如此类。这是举例,都是属于经营型的文化产业,这一类在我们的国有文化单位当中是处于一种主体的地位。 2003年以来,经过了七八年我们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目前的进展情况怎么样。我这里面有一个图示可以大致反映我们文化体制改革任务的完成情况。首先看出版社到目前为止也就是说到2010年的上半年,我们出版社改制已经完成了94.4%,我们的新华书店改制已经完成了100%,电影制片厂已经完成了92.9%,电影公司完成了87.7%,电影院改制已经完成了88.6%,电视剧制
19、造机构,这是指从电视台剥离出来的电视中心,剥离出来的数量已经占到87.7%,党报党刊发行机构100%的剥离出来了,广电网络的整合已经达到了75.9%,综合执法机构这些主要是指地方执法原来是分头执法的,文化部有执法机构,广电总局有,其它机构也有,现在是要提出要综合执法。这个综合执法也已经完成了84.5%,三局合一,是指副省级以下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其中由单业到合并已经69.6%,其中文艺院团的改革相对来说步伐要慢一些,是因为文艺院团的改革相比于其它要更为复杂,所以这个完成的任务比例相对要低一些,现在是27.9%。通过这一个图示,我们也能够看到尽管文化体制改革时间不长,只有七八年时间,但是成绩还是非常显著的。第11页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