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少喜言兵,阴读孙武、曹操之书。槐貌甚伟,广颡而丰颐,又美髯,论事慷慨,自方诸葛亮、周瑜。父永,遇槐严,闻其自方,怒而嘻曰:“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槐心愧,乃学于永嘉叶师雍。参考译文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年少时喜欢谈论军事,暗中阅读孙武、曹操的兵书。董槐相貌奇伟,额头宽阔,脸颊丰满,一副美须髯,论事时慷慨激昂,自比诸葛亮、周瑜。父亲名永,对董槐要求严格,听到他的自比,发怒并用嘲笑的口吻说:“不努力学习,又喜欢说大话,只是一个狂妄书生罢了,我不希望你这样。”董槐心中惭愧,于是就向永嘉叶师雍学习。嘉定十四年
2、,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李桷私铸兵结豪杰以应李全者,郡捕系之狱,槐察其枉,以白守。守曰:“为反者解说,族矣。”槐曰:“吏明知狱有枉,而挤诸死地以傅于法,顾法岂谓诸被告者无论枉不枉,皆可杀乎?”不听。顷之,守以忧去,槐摄通判州事,叹曰:“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嘉定十四年,董槐被起用为广德军录事参军,有人诬陷富人李桷私自铸造兵器勾结江湖豪杰响应李全,州郡逮捕了他,把他关进了监狱,董槐觉察到他是冤枉的,把这件事禀告了太守。太守说:“为谋反者辩解,是要灭族的。”董槐说:“官吏明知道有冤案,却把它置于死地施之以法,法律难道认为被告无论冤枉不冤枉都可
3、杀头吗?”太守不听。不久,太守丁忧离职,董槐代理通判州事,叹息道:“李桷确实是冤枉的,现在不为他开脱,他就活不成了。”于是为他推翻判辞,证明他并没有参与谋反,文书呈上去,最终使李桷从这个案件中脱身。绍定三年秋,权通判镇江府。至州,会全叛,涉淮临大江,大府急发州兵。槐即日将兵济江而西,全遁去,乃还。嘉熙元年,出知常州。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乱者曰:“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吾属将责之偿,不为乱也。”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三年,知江州。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议者皆谓:“方军兴,郡国急储粟,不暇食民也。”槐曰:“民,吾民也。发吾粟振
4、之,胡不可?”至者如归焉。绍定三年秋天,代理通判镇江府。到州府上任,恰逢李全叛乱,渡过淮河,兵临长江,大府急忙发兵。董槐当天率兵渡过长江向西进击,李全逃走,于是回兵。嘉煕元年,出任常州知州。过了三天,又负责掌管湖北刑狱。常德军叛乱,晚上纵火鼓噪。董槐骑着马带着几个人来到放火的地方,并询问叛乱的原因。叛乱的士兵说:“将军马彦直夺去了我们的年度军饷,我们是要求他偿还,不是叛乱。”董槐坐在马上把彦直召来斩于马前,叛乱的士兵又回到了军中。三年后,任江州知州。秋天,流民渡江来归附他的有十多万,谈论的人都说:“正值兴兵之时,州郡紧急储备粮食,没有时间赈济灾民。”董槐说:“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
5、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投奔他的人像回到家一样。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视其赋,则吏侵甚,下教曰:“吾莅州,而吏犹为盗不自悔,吾且诛之!”吏乃震恐,愿自新。槐因除民患害,裨将卢渊凶猾不受命,斩以徇师,军中肃然。帝日乡用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帝问边事,对曰:“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槐每奏,帝辄称善。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审查赋税,官吏侵吞得很厉害,他下令训教说:“我上任之后,官吏仍然侵盗府库,自己不悔改的,我将要砍他的头!”官吏们于是震惊恐惧,希望悔过自新。董槐趁机为
6、民除害,裨将卢渊凶顽狡猾不受命令,董槐把他斩首示众,军中一片肃然。皇帝一天天地重用董槐,董槐也言事无所隐讳,一心在于纠正皇上的过错而不是取悦于皇上。皇上问他修太乙祠的事,于是回答说:“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侍奉上天的做法。”皇上又问起边关之事,他回答说:“外面有敌国,国家大计在于首先自强。自强则他人怕我,我不怕别人。”董槐每次奏对,皇上都称好。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诸生以夜中对,遂薨。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晚上,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挥手让妇人离去,为诸生讲兑谦二卦
7、。问现在是夜里什么时候?诸生回答说是半夜,于是就过世了。(选自宋史董槐传,有删改)注李全:南宋叛臣。乡用:重用。洊(jin):再度。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遇槐严 遇:对待。 B吾属将责之偿 责:谴责。C斩以徇师 徇:示众。 D麾妇人出 麾:挥手使离去。8. B9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 B请以战喻C不然,籍何以至此 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9. B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董槐年轻时,喜欢谈论军事,把自己比作诸葛亮和周瑜。太尬父亲很生气,以为董槐喜欢说大话,不过是个
8、狂妄的书生罢了。B李桷因有人诬陷谋反而被郡里抓捕入狱,董槐看出是桩冤案,据理力争,上书为他翻案,终于使他获释。C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 D淳祐二年,董槐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检查税收时,发现小吏侵吞现象严重,于是下达告谕要严惩,小吏们震惊恐惧,愿意悔过自新。10. C 11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 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译文: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2) 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译文:土木工程
9、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3) 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译文: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高进之,沛国人。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士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牢之高会,进之入幕,推上客而踞其坐,大饮嚼,一坐大惊。牢之揖客,问所长,进之曰:“善以计数中密事。”牢之问部下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司马。居五日,之曰:“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去,及祸。”遂去之。高进之,是沛
10、国人。他父亲高瓒,勇敢有拳术,曾经为一友人送葬,在回来的途中,友人的妻子被地方宦官掠夺,高瓒为救她,杀了七个人,而友人的妻子还是自刎身亡了,于是他逃命游走江湖。在高进之十三岁时,母亲刘氏去世了,他将其后事打理好后,奔走四方,寻找父亲却没有结果,于是拜访征北将军刘牢之。刘牢之高兴地接见了他,进之进入幕帐,牢之邀请他为贵宾,让他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席间他大口饮酒大口吃肉,全座人都震惊了。牢之对客人行拱手礼,问他的特长,进之说:“擅长计算,谋划计策。”牢之询问部下屯兵割粮的数量情况,进之掐指一算,结果没有差错,他便被任命为行军司马。停留五天,进之说:“刘公为人猜疑而又下不了狠心,多怨怒又喜好背叛,不离
11、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于是进之离开了。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从道济征桓玄,败桓兵于奔牛塘,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徐羡之、傅亮等谋废立,招道济,道济谋于进之,进之曰:“公欲为霍光乎?为曹操乎?为霍,则废;为曹,则否。”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高进之和下沛的薛彤做好友,由于薛彤结交檀道济,三个人,志同道合,誓同生共死。他跟着道济征讨桓玄,在奔牛塘打败桓兵,事情平定后,他把功劳让给了道济。等到围剿广固时,进之制作作战的武器非常精巧,等到事情平息后,授予广固相。徐羡之、傅亮等人谋划废立一事,招道济共谋
12、,道济与进之商量此事,进之说:“你想成为霍光吗?想成为曹操吗?想成为霍光,那么就废;想成为曹操,么便不废。”进之这时按住腰间的刀守候观察道济,如有不同想法,就杀了他。道济趋下阶,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乃与进之定议,不为戎首,亦不相阻也。及谢晦反,兵锐,道济忧之,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进之遂间道入江陵,扬言曰:“檀江州率重兵败谢晦于江中,其首以徇。”故晦党闻之解体,部下闭门拒之,事平,为司空参军。道济快走几步,双膝跪下,叩头说:“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果有二心,便马上杀了我。”于是与进之商议,他不会做军队首领,也不会去阻拦。等到谢晦造反,兵器
13、精锐,道济十分担忧这件事,进之假装写道济书信给谢晦,道济逃走,谢晦很高兴,没有设防备,令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进之于是从小道进入江陵,宣扬说:“檀道济在江州率重兵在江中打败了谢晦,并且斩了他的头来示众。”因而,谢晦的同党们听说后都纷纷解散,部下关闭门不接受他们,待这件事平息后,进之升职为司马参军。后到彦之伐魏,知其名,乞与同行,进之告仆曰:“到公必败,吾言则惑军,否则及难。”遂请护粮,乃免。道济晚年惧祸,其夫人刘遣婢问进之,进之曰:“道家戒盈满,祸或不免。然司空功名盖世,如死得所,亦不相负。”夫人泣语道济,道济意狐疑。亡何,被收。道济目光如炬,脱帻投地曰:“坏汝万里长城!”薛彤曰:“
14、身经百战,死非意外事。”进之掀髯笑曰:“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此大宋之光。”坐地就刑,神色不变。进之无眷属,故无收其尸者;薛彤死后,其子负骨归葬。后来到了彦之讨伐魏国时,知道进之的大名,请求进之和他一起,进之告诉侍从说:“到了彦公那里, 一定会败,我这么说就会扰乱军心,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有灾难。”于是请求护运粮草,才能脱身。道济晚年害怕祸端,他的夫人刘氏派一婢女询问缘由,进之说:“道家戎马战功很多,灾祸是无法避免的,不过,司空功名盖世,如果死得其所,也没有什么遗憾。”夫人听完进之的话很伤心,道济对此产生怀疑。逃跑途中被捉。道济目光像火,把头巾仍在地上说:“我不为国效忠了!”薛彤说:“
15、身经百战,死已经不是一件意外的事情。”进之掀了掀胡子,笑着说:“世代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因忠心为君主而死。这是大宋的光荣。”跪在地上等待行刑,神色不变。进之没有家眷亲属,因此没有人来为他收尸;薛彤死后,他的儿子将他的尸骨埋葬了。(节选自三十国春秋)注武皇帝:宋武帝刘裕。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之布指算,不爽 爽:差错B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刑:宰杀C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 伺:等候D道济趋下阶 趋:快走8C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高进之善于计谋的一组是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 事平,以功让道济 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 为霍,则废;为曹,则否 进之诈道济
16、书致晦,与之连 遂请护粮,乃免A B c D9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B高进之初次拜谒刘牢之,态度倨傲,但刘牢之仍然以礼相待;由于他具有测算隐秘之事的特长,被刘牢之任命为行军司马。C檀道济自称为朝廷的“万里长城”,是因为他忠于刘宋王朝,曾经平定桓玄的叛乱,拒绝参与徐羡之、傅亮等废立宋帝的阴谋。D高进之、薛彤、檀道济三人志义相合,结为生死之交,最终檀道济为朝廷所收高、薛二人也慷慨赴死。10A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
17、,必及祸。刘公为人猜疑而又下不了狠心,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注意“去”译为“离开”;(2)晦(谢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 “精锐”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为“精锐部队”;(3)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因尽忠为国君而死。 “死”是为动用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jing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
18、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参考译文吴汉,字子颜,是南阳宛县人。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到(后来)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和信任。建武二年,皇帝封吴汉为广平侯。第二年春天,(吴汉率军)在广乐包围了苏茂,周建招致聚集了十多万人到广乐救援。吴汉率领轻便的骑兵和他交战,(吴汉)失利,从马上掉下来摔伤了膝盖,回到军营中。诸位将领对吴汉说:“大敌当前,您又受伤卧床,众将士感到担忧。”吴汉竟然精神振作,包裹好伤口起来,杀牛犒赏将士,下令军中说:“现在正是封侯的时候,诸位好好努力吧!”于是军士们激发斗志,士
19、气倍增。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l/g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第二天,一同击鼓前进,周建的军队大败。当时鬲县五姓一同驱逐地方官员,占据城池造反。诸位将领争着要攻打它,吴汉不准许,说:“使鬲县百姓造反,都是地方长官的罪过。有敢轻言进兵的人,杀!”于是吴汉传递檄文告诉州郡,派他们逮捕(鬲县的)地方长官,并派人到城中谢罪。五姓百姓非常高兴,立刻相继出来归降(吴汉)。第二年,贼人率
20、领五万人夜里攻打吴汉的营地,军中惊慌混乱,吴汉坚持躺着不动,一会儿(军中)就安定下来。(吴汉)立即连夜派精兵出营突然攻敌,大败敌军。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之)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十二年春天,(吴汉)进军攻打广都,攻取了广都,派遣轻便的骑兵火烧成都市桥。皇帝叮嘱吴汉说:“只坚决地占守广都,等待他们来攻打,不要与他们争夺胜负。如果(他们)不敢前来,你移动阵营逼近他们,必须等到他们筋疲力尽,才可以攻打。”吴汉乘着便利条件进军逼近成都,依靠险要的江北构筑
21、营地,派刘尚率领一万多人驻扎在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皇帝听说后非常吃惊,责备吴汉说:“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你)与刘尚分营驻扎,有紧迫事情发生时,不能再互相救援。”诏书还没有到达。谢丰、袁吉率领士兵十几万人攻打吴汉,派别的将领率领一万余人威逼刘尚,使他们不能互相援救。吴汉与(敌军)大战一天,大败,逃跑回到营垒。吴汉于是召集众将激励他们说:“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
22、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成功失败,就在这一举动。”于是树起许多幡旗,让烟火不断绝,晚上横衔枚于口中,以禁喧哗,带领军队与刘尚的军队汇合,谢丰等人都没有察觉。第二天,吴汉率领士兵迎战,于是大败敌军。吴汉自从出征讨伐,众将看到战事不利,有些人很是惊惶恐惧,失掉了常态;吴汉神态泰然自若,整理兵器,振奋士气。
23、吴汉曾经出征在外,他的妻子、儿女在后方购置田地产业。吴汉回来,责备她们说:“军队在外,士兵供给不充足,为什么买那么多田地住宅呢?”等到吴汉去世,赐谥号为“忠侯”。(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壁:营垒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答案】D这里应该是名词“姿态”的意思【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解析】A项:“听”是“准许”的意思,在李密陈情表(苏教版必修五)中学过,其句为“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可译为“希望陛下怜悯我愚拙
24、的诚心,准许(或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B项:“迫”是“逼近”的意思,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苏教版必修三)中学过,其句为“时北兵已迫修门外”,可译为“当时元兵已逼近临安城外”。C项:“壁”是“营垒”的意思,在司马迁项羽本纪(苏教版史记选读)中学过,其句为“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可译为“等到楚军攻打秦军,诸位将领都在自己的营垒上观看”。D项:“度”,一词多义,自然有“考虑”这一义项,但这里应该是名词“姿态”的意思,我们曾经在司马迁刺客列传(苏教版史记选读)中学过,其句为“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可译为“许多臣子都愕然,事情突然发生而没有料到,都失去了他们的常态”。【简评】四个词语,
25、都是常见的,在教科书中都能找到使用依据,难度不大。“听”和“迫”在句中是动词,“壁”和“度”在句中是名词,考查了不同的词性,有代表性。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敢轻冒进兵者斩汉乘利进逼成都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ABCD审题提示:是激励士气后的结果;是阻止诸将攻鬲县;属于攻打成都时的举措。B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
26、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先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后与刘尚的队伍会合。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C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等到(后来)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和信任。注意“及”译为“等到”,“见”译为“被”,“亲信”译为“亲近和信任”。(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
27、又背离、错乱!注意“比”译为“近来”,敕”译为“命令、告诫”,“悖”译为“违背、背离”。(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潜”应译为“暗地里、秘密地”,“就”译为“靠近、接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书沈通明事汪琬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淮安的沈通明,曾经担任前朝明代的总兵官。沈通明为人行侠仗义,不重财货,士大夫都称赞他。顺治二年,在这之前有个叫田仰的巡抚,向来熟悉沈通明的为人,对他
28、礼遇优厚;至此看到明朝将要灭亡,就把自己的家托付给沈通明,而自己乘船渡海而去。沈通明把田仰的妻子儿女藏匿到其他地方。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恰好清军渡过淮河,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这时沈通明已经闭室在家很久了。追捕的人围住了他的家,沈通明走进寝室,喝了数斗酒,然后撕开束帛捆住他的爱妾,把
29、她背在背上,牵着马,手里握着弓箭出来,大喊道:“你们这些人也知道沈将军吧!”于是把箭搭在弓上,准备抓捕他的那些人都迟疑不敢向前而后退。沈通明上马飞驰,和爱妾都得以逃脱。租住在苏州,改换了姓名,靠给人算卦养活自己。不久爱妾去世,想到自己没什么寄托,就剃发做了和尚。后来,又脱下了僧衣,北上到邓州寻访老友。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jin,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异,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
30、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沈通明本来就是个高大的男子,胡须很漂亮,以能饮酒而自豪。每次喝醉了就在邓州街市上唱歌呼号,全街市的人都认为他是个狂人。彭子篯,邓州人,一向就在江淮之间很有声望,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探听到沈通明的住处,就步行前往和他谈论,沈通明沉默不答。后来询问到这个人就是彭巡抚,才非常高兴地吐露实情。彭子篯握着他的手说:“你的形态容貌有些不同于一般,必将有搜捕你的人,如果不是我,还有谁能够作鲁国的朱家呢(汉初鲁地的朱家保护项羽的得力部下季布,意即欲效法之而保护沈通明)?”带着沈通明一起回家,日夜和沈通明尽情喝酒,很是高兴。过了很长时间,沈通明被赦免才能够
31、复出。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l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沈通明很小的时候就凭借勇猛力大而闻名,曾经与敌人作战,敌人射穿了他的胸,沈通明随即拔出箭来,撕裂盔甲用衣服裹住伤口,然后去追射箭的人,最终杀了那个人回来,全军的人都认为他很豪壮。现在八十多岁了,体力渐渐衰减,喝酒还不减少,自爱行侠仗义,还像原来一样。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
32、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fn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明末战争的时候,各地奇才辈出,像沈通明这些人,一般都是风流倜傥非同寻常的,这些都是我经常听说的人。其他那些流落民间,湮没无闻,没有被我听说过而我不能够拿笔写下的人,又不知道有多少。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呢?在这时,有这样的人却不被任用,任用了却没有发挥他的全部才能。至于那些在朝堂之上主持事务的臣子,不是淫荡邪恶相互勾结,就是拿着俸禄沉溺宠幸的人。当事情发生,这些人不仅仅是拉别人胳膊,干扰别人,一定还
33、要借端诬陷别人。等到有一天国家败亡,束手无策了,大概就要欺骗说天下缺乏人才。唉,难道天下真的缺乏人才吗?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属其家通明 属:托付B皆逡巡引却 引却:后退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 魁垒:高大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审题提示D项中“率”应为“都”。D2.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通明匿仰妻子他所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若辈亦知沈将军耶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A B C D审题提示表其英勇,表其率性而为,表其得遇知己而喜。A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沈通明原为明
34、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审题提示C项中“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错。答案C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
35、沈通明家。句注意“购”“踪迹”。(2)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注意“方”“罢”“异”。(3)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注意“卒”“无补于明之亡”“何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欧阳修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庆历四年的秋天,我的朋友宛陵梅圣俞先生从吴兴来看我,拿出他悼念亡妻的诗作,并悲伤地说:“我的妻子谢氏死了。”请求我写一篇墓志铭来安葬她。我当时没有空闲写作。居一岁中,
36、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一年之中,他写了七八封书信,书信中没有不提到给谢氏写墓志铭的,(他)并且说:“我妻子是已故太子宾客谢涛的女儿、希深的妹妹。希深父子当时都是闻名的人,家世荣耀。谢氏生于一个富盛的家族,她二十岁嫁给了我,过了十七年就去世了。死后,我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
37、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可是谢氏却能愉快地对待这一切,治理家庭,有她自己的办法。家里的饮食、器皿,虽然说不上丰富,但一定做得有味,收拾得精美;我们的衣服不论旧的新的,都一定清洗得干干净净,缝补得整整齐齐;所居住的官舍虽然低矮简陋,但一定把庭院洒水,清扫得干净整洁;她的日常说话形貌举止,都很和悦从容。 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
38、,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我一世贫穷由来已久,外出时有幸能与贤士大夫共游而快乐,回家则能见到我妻子的淡静怡然而忘掉烦忧,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或许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我经常与士大夫交谈,谢氏多从屏风后悄悄听我们谈话,时不时和我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我在吴兴做官,有时从外面喝醉了回来,她一定会问:今日和谁饮酒这么快乐呢?听说是与贤能的人饮酒,就高兴;如果不是,就感叹道: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
39、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这一年,南方大旱,她仰头看见飞蝗而叹息说:如今西夏的战争威胁还没有解除,天下苍生赋重困难,盗贼又在江淮地区突然出现,而且天又大旱、飞蝗灾害又如此严重。我作为妇人,死了还能得到夫君埋葬我,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她之所以能安然面对贫困的生活而不感到困难,是因为她见识高明而且大多像这样懂道理。唉!她活着时受我贫困所累,而去世后也没有得到厚葬,只有文字可以彰显她的不朽。而且她平生尤其懂得文章的可贵;死后能得到
40、这样的墓志铭,希望可以用来安慰她的灵魂,并且能够弥补我的悲痛。这就是我向您这么频繁地请求(为谢氏)写墓志铭的原因啊。”像这种情况,我能忍心不写这篇墓志铭吗?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二十以归吾 归:出嫁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著:彰显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审题提示B项中“容止”应为仪容举止(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止”即有“居住、止息”意,所以此词不单指“形貌”。B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 ()出其哭内之诗而悲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闻其贤者也则悦我为妇
41、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A B C D审题提示表现谢氏治家有法。表现谢氏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表现谢氏平生看重文章。答案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B.谢氏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审题提示C项“西兵进攻江
42、淮地区”“关注百姓疾苦”均有误。原文中“西兵未解”是指“西夏的战争威胁还没有解除”;谢氏叹的是自己作为女人身处兵、盗、旱、蝗的艰难中,从“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可知。C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两处倒装为重点:“殓以嫁时之衣”,介宾短语后置;“甚矣吾贫可知也”,主谓倒装。(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或许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注意“以”(因为)、“累”(焦虑)、“其”(第一人称代词“我”)。(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您所交
43、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所交”“是人”及反问句式须落实。陈公弼传 苏轼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y都。老吏曾腆侮法粥y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x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公名为希亮,字公弼,姓陈。起初为长沙县令。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僧人,他出入章献皇后家,与几个显贵的人(公卿大夫之类)来往,倚仗着他们的势力占据百姓的土地,人们没有谁敢正
44、眼看他,陈希亮收捕惩治他,在法律上定他的罪,全县的人都很惊惧。后去职担任雩都县令。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律,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年轻就轻视他。陈公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处他的重大罪责,曾腆叩头以至于出血,愿意改过自新。陈公警诫他,宽免了他。适逢陈公修建县学,曾腆把家财用来资助官府,让子弟都进入县学学习,最终他成为良吏,并且子弟中有考取了进士的。当地的巫师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把这叫作“春斋”,他们说,不这样做就会发生火灾。陈希亮禁止了这项活动,百姓不敢犯禁,火灾也没有发生。陈希亮毁掉的不合礼制的祠堂上百个,勒令巫师成为农民的有七十多家。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
45、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盗贼起事,陈公担任房州知州。房州平素没有军队守备,百姓很是恐惧想要逃亡离开这里。陈公率领几百名牢城的士卒和民众,昼夜训练检阅,名声震荡山南。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然而殿侍雷甲带领百余名兵士,追捕盗贼到竹山,雷甲不能辖制(管制)士兵,士兵所到之处做下残暴之事。有人上报有大盗入境将要
46、到达城门,陈公亲自统帅士兵在水边阻止抵御盗贼。陈公身处于最前列,号令士兵将弓箭拉满但不射出。士兵都如同木头人人一样笔挺站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毫不动摇,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处以死罪,说:“起初不知道是您的军队啊。”吏士请求斩杀雷甲来示众。陈公不答应,只处置了做下凶暴行为的十几人,劝告其余的人并使他们离开,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本身的罪。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淮南闹饥荒,安抚、转运使都说寿春县令王正民不称职,王正民获罪免官。诏令陈公乘驿车前往寿春县替代他,转运使正调运里胥的米来减轻劳役,一共得到米十三万石,说这是“抵劳役的米”。米更加贵,百姓更加饥饿。陈公到寿春就废除了这样做法,并且上表其事。周围的县都废除了“折役米”条例。陈公又说正民无罪,认为他是忠于职守治理地方,皇帝诏令让正民管理鄂州。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