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家风家训中央电视台与2014年春节之际发起了“家风大家谈”的活动,引起了国人深思。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即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换一句话说,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家庭的公众行为习惯即构成了家风,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纵观古今,只有树立了良好的家风,才能成就一番伟业。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陕州(今山西夏县)人,是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在司马光的一生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尤其是他居官清廉,恭谦正直,不喜华靡的品格一直被传为美谈。就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很钦佩
2、他的品德,愿意与他为邻。 司马光十分注意孩子的教育,要他们力戒奢侈、谨身节用。自己生活上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他强烈反对当时社会上败坏的风俗,例如:做事讲排场、摆阔气,当差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农夫脚上也穿着丝鞋。 而司马光极力提倡节俭朴实,流传至今最有名的名言就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节俭的生活变成奢侈容易,要由奢侈的生活节俭下来就很难了。在司马光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简朴而称
3、誉于后世。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
4、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里根总统让女儿幡然醒悟的三大秘密:女儿认为他给予的无价财富就是教会了她一,超越死亡二,学会倾听三,防御灾难从古至今但凡大家都有良好家风曾国藩家风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
5、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勤于治学。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重视家教。曾国藩有3子5女,小女儿曾纪芬最长寿,活到91岁。1875
6、年,曾纪芬嫁入湖南聂家。曾国藩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同时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曾国藩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实际上女儿做得比父亲期望的更好林则徐家风林则徐曾写对联表达教育思想。“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是说,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么廉洁、聪慧,我把钱留给他反而损害了他的斗志;子孙不如我,留钱给他反而使他好逸恶劳,留的钱越多越是增加其过错。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坦陈对“家风”的看法。他在受访时说,家风好代表这个家庭出生的人人品好。中国大多数的家庭实际上是受中国儒家文化熏陶,勤俭、节
7、约等这些构成了家风的基本内容。家风也在与时俱进,更加健康、向上。“我们家的家风和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家风差不多,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学习、文化,与人为善。”莫言透露。象我家里,父母都是普通农民,但“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是他们三天两头用来敲打我们。在小时候,记得我家的家规特别多,什么“笑不露齿、食不出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积善积德,尊老爱幼”云云,记得大妹妹一次吃饭时咀嚼出声,脸颊上立即挨了老爸的一筷子,马上就热泪盈眶,我们更是抿紧了嘴咀嚼。家风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记得小时候母亲非常孝敬爷爷、奶奶,从不让爷爷、奶奶干重活,有吃的首先考虑爷爷、奶奶,六十年代,
8、煮饭时,锅里放只碗,饭全部跳进碗里,饭全部给爷爷、奶奶吃,待她们吃完后,我们才端碗开吃。还说,你们有吃在后头。走上社会后,从实践的一些反面事例中,更感觉到家教匮乏对人生的妨害。子女不教父母之过,有多少事例导致“家门不幸啊”!家训,字典上这样解释“指对咨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由此可见,家训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妈妈时常教育我:做人最基本的品质就是诚实。所以,我认为,我家的家训就是“以诚为本”。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我们会说谎。比如,考试成绩不好了,我会说同学们考的都不好,以此想逃脱爸爸妈妈的训导。殊不知,这样只会害了自己。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对我说过:做错事情不要紧,如果说
9、谎为自己开脱,那么这个说谎的严重性要比做错事情的严重性厉害100倍。我也曾经为了好多的事情跟爸爸妈妈说谎,最后的结果就是被爸爸妈妈狠狠的打了一顿。有时候做错事情,爸爸妈妈反而不会打我,根据事情的严重程度,要么给我讲道理,要么比较严厉的进行教育。还有一点,就是妈妈要求我言出必行,她常说的一个词是“掷地有声”,就是告诉我,自己说出来的话要能够做到。妈妈说,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敢于承担。无论自己做什么事情,做之前要先想好后果。就算犯了错,也要自己敢于承担。过去有一幅著名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讲究耕读为本、诗礼传家。在张颐武看来,这便是最基本的家风。张颐武告诉记者,家风即传统家庭教育,大致可分为
10、三方面:传承价值观、与价值观相关的伦理观与道德观以及实现这些价值观的基本方法与规矩。在张颐武看来,家庭教育应从一些小事出发,如看到长辈主动起身迎接,代表长幼有序,有客人来访应主动打招呼。张颐武表示,中国家风是通过血缘关系教导子弟的重要路径,其传承主要通过每代人的言传身教,也有很多写成文字传播下来,如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教族中子弟如何与人相处及待人接物的方法。“家长应教导孩子尊重他人,明晰做人的基本道理,比如不能欠钱不还,正确看待日常生活中小的争执。”张颐武指出,从小事对孩子开展传统家教具有重要作用,对传统礼仪的传承亦大有裨益,这些传统教育会内化为年轻人的自身行为,有利于他们走上社会后得到更
11、好发展。“小家庭时代”更需传统家教现代社会已进入“小家庭时代”,社会被分割为小的家庭单元,但在张颐武眼中,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家庭教育失去“市场”,即使三五口人的小家庭也要有规矩,讲究长幼尊卑,一些年轻人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便是传统家教“不够”。“目前有一种声音,认为传统礼仪是繁文缛节,太虚。这种说法具有一定道理,但这些礼仪其实是长久积淀的社会基本规范。试想如果不能以礼对待他人,偶遇轻微剐蹭便大发雷霆,社会将会失去秩序。”张颐武称,人类社会要讲求传统礼仪的庄重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感,有礼仪才能关爱别人,如果按照礼仪和人相处会取得较好结果,否则很容易被排斥在社会之外。“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诗礼传家的内涵
12、会随着时代变化,但并非过时。它的核心价值没有改变,甚至可说恰逢其时。家庭是社会细胞,通过类似家规等教导后辈,潜移默化传达社会规范。如果家风都正,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否则将来社会很难发展。”张颐武最后表示。如何去传承家风呢?身教大于言传。2012年,當莫言在瑞典學院發表諾貝爾文學獎領獎演講時,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年少時的他曾跟著母親去撿麥穗,結果母親卻被看守人打了一耳光,多年後,當莫言與母親再次與看守人在集市上相遇時,看守人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莫言想去報仇,卻被母親勸住,母親只說了這樣一句話:“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或許從某種角度來看,這就是莫言家風的一個小小體現。
13、在今年兩會期間,莫言面對記者提出的“家風問題”,則給出了更加明晰的詮釋:“每個人從生下來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響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這種教育有言傳有身教,甚至我覺得身教重於言傳。” 在莫言看來,家風和家長的言傳身教是每個人的人格底色和精神源頭。“好的家風,其實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莫言曾表示,人都有一種自律的自我反省的意識,只有自己做好了,不去違反社會公德了,才能踐行社會價值觀,這樣那種自律的自我反省的意識才會慢慢的好起來,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給孩子灌輸以壞治壞的思想:“壞人幹了壞事之所以不敢承認,壞人還要偽裝成好人,就說明道德的力量還是巨大的,所以我堅
14、信這一點,不能動搖,不能給孩子灌輸一些以壞治壞的不正確的想法。”暢言人大代表談家風無家風不家庭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家風”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參加兩會的女代表們是怎麼看“家風”的?“家風”對於社會風氣的形成又有怎樣的影響?在記者的採訪中,誠實、守信、責任心等關係“家風”的問題屢屢被提及。陳秀榕:以誠為主從小父母教誨得最多的是“誠信做人、誠實做事”。現在是市場經濟社會,但並非任何事情都可以用金錢來衡量。每個人都應該有桿誠信的秤,否則社會就會缺乏道德約束,到頭來只會讓每個人都缺乏安全感。吳明蘭:堅強勇敢我的“家風”是,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堅強和勇敢地去面對。人要勇敢地面對磨難,才能對家庭和社會有所擔當。孫丹萍:誠實守信我母親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賢妻良母,她教給我最根本的是要誠實守信,要會持家、敢擔當。把家庭打造成事業的加油站,是每一個事業女性必不可少的環節。曹可凡:家庭熏陶小到家庭的傳承,大到社會文明的延續,家風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什麼樣的家庭裏“熏”出來的,就有著什麼樣的生命底色。熱愛文化、忠孝節義、書生意氣等等,往往都是家庭的熏陶使然。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