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王集中学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在我校已实施了多年。我作为一名课改实验教师,经过了两轮教学实践。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既有体验新课程改革的兴奋与喜悦,也有感到实际操作中理论和实际难以协调统一的矛盾与困惑。为此,我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及对策整理出来,供各位老师、教育专家批评斧正。困惑一:汉语知识该不该教?如何教?笔者曾带过几种教材版本,以前的语文教材,有一套完整的语法体系,但难度也相当大。真正可以完全掌握的,是少部分理解能力好的学生。新的课程标准减轻了学生负担,淡化了语法教学,中考的指挥棒也随之而改。但,在教学中,还是涉及到了语法。平时的县市水平测评时,还会涉及。并且,
2、新课标中的语法,体系跳跃性太大,极不完善,不便于教和学。学生只知道点皮毛,头脑中糊涂不清。在具体教学中,操作相当难。词性、短语、句子成份,该不该教?教材中既有,教是当然要教。况且,学生学习英语时,这些知识,对他们理解句子结构和句子成份,很有帮助。关键是如何教?按新的课标教,学生如在云雾中。按老语法体系教,花气力不少,中考语文又不考,且学生没有配套的教材,不便于操作,大部分教师也认为不值得。困惑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是否城市味太浓,没有考虑到农村实际,没有考虑到教学实际?笔者细观三十六个综合性学习活动,大部分需要动手搜集与活动有关的大量各种资料。如文字、图片、影像光盘、录音磁带甚至于
3、实物等。有的甚至要学生走上街头做实地调查、要学生出门到名山大川到野外去体验、去探险等等。就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说,当然是好的,是想让学生运用现代各种传媒有目的的采集实用信息,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以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语文文字的能力,并有意识的调动其社会参与意识,增加他们的社会体验。然而这些专家和学者们,似乎忽略了这样一个简单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即中国目前仍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百分之八十的人是农民。试问,对一个宽带为何物尚不知的农村学生而言,你让他们到哪去上网查资料?到哪去做社会实践调查?更不用说带他们去搞野外探险活动了,就算是孩子想去,他们的经济允许吗?退一万步说,就算是有
4、这经济条件,安全谁负责?近年来,各地因带学生春游、实地考查等活动出事的大报小报宣传,各级教育部门大会小会要求不准搞,一切以安全稳定为第一要素!谁还会不顾身家性命,去冒这个风险?所以,所谓的野外探险活动,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可若不搞这些活动,这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又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综合性学习成为名副其实的教学难点。困惑三:古诗、文言文到底该如何教?为继承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在我国大中小各阶段语文课程中,都涉及到一定量的古诗词和文言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和语言的变迁,加上初中生语言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使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相当难。因此义务教育新课标中明确地提出:“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
5、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样的浅显要求,并重点强调了朗诵和积累教学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对诗文的句意讲解不够,造成学生对诗文中的语句理解不深入,很多是一知半解,致使他们在后面的学习环节如作品主题探究,名言佳句的灵活使用等方面都产生了许多障碍,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果花费大量气力,逐句翻译讲解,又明显与课程标准要求不符。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我的困惑和感受远不止这些,我只把主要的和亟待解决的在此提出。对于这些问题,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解决的:一、扬长避短、去陋就精、连贯成体。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加上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我不可能花费过大的精力让学生去学习那老教材成体系的的语法知识,可也不愿意让
6、学生仅仅学到那支离破碎的语法片断,不想他们头脑中是一片混乱。因此,我把新旧语法放在一起比较,选取适合学生学情的内容,突然重点,兼顾体系。我重点选取对学生影响比较大的知识,如词性,重点突破,让学生头脑中有清晰的认识,不仅可以判断,还让他们了解这类词在句子中的作用,为以后讲短语和句子成份打下基础。其次,我有选择地精讲短语知识,讲简单的规范的句子划成份。学生头脑中,对语法结构不再是模糊不清,效果也较好。过去我带的一个班,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对文章的分析能力,明显高于同年级的其它班级。且这些知识,对学生学习英语有很大的帮助,英语老师不再为学生分不清词性,对学生什么是主语、表语不清而成天费力不见成效地大讲
7、特讲。今年,我带的这个班,五十二名学生,中考语文过百分的二十一人,英语平均分更是近百分。二、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对综合性学习中涉及到脱离现实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统一认识,新课标开展这项活动,这样设计,有它的科学和合理的意义,应该积极实施,尽我们的力量和条件去实施。而对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引起的教材内容不能全面适用的问题,我采取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解决。即根据校情和学生的兴趣灵活地使用教材的活动内容,适当变通。如要求学生“背起行囊走四方”这一活动,我自己整理国家的名山大川的图片和有关传说及景点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中畅想神游于祖国名胜。他们在课堂上领略到了黄山之美、华山之险、泰山之雄、衡山
8、之秀、恒山之幽、庐山之峻,领略到了“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的山秀、水清、石美、洞奇,带领学生神游了兵马俑、莫高窟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了解了祖国名胜,加深了他们对祖国山水美如画的理解,增强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大部分需要搜集资料的活动中,我教会学生如何去搜集,用何途经去搜集。由于条件限制,很多资料,需要老师上网去查阅整理,帮助学生取得资料。这样,虽不完全符合编者的本意,可有总胜于无。学生不会对这些完全不知吧!当然,有条件的学生,有条件实施的活动,我会尽量让他们自己动手、自己参与,绝不越俎代庖。三、因材而教,因人而异。对于古诗、文言文,针对不同的文体,针对不同的课文,我处理
9、方法不尽相同。一般而言,诗歌,我忽略逐字讲解,侧重整首诗的理解和赏析。当然,对重点句、名句,重点的字词讲解还是必要的。同是对于文言文,我也不全是逐字逐句讲解。我在上古诗和文言文时,先引导他们读,然后是背,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我才讲。这样背虽然难度较大,但是,杜绝了学生根据印象添字减字,特别是对需要背诵的重点课文的默写很有好处。讲解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逐段逐句逐字自己先理解,然后同学习小组讨论交流,仍不懂的,拿到班上交流,学生基本可以自己解决绝大部分内容,可以基本理解句子意思。对少部分句意比较生涩的句子,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对重点的实词,老师稍予强调即可。在课堂上,我从不允许学生当堂把课文译文写出来
10、,而只是要求他们理解即可。课下方可整理。这样,加深了学生印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自学古文的方法,比老师逐字逐句讲解,要强许多。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他们心中成功的喜悦不言而喻。也让学生变得自信。学生为了在下一次的课堂上有所表现,他们自己学会了平时积累一些文言词的用法,会自己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用法,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能力。学习文言文,我要求学生用“圈点法”。所谓“圈点法”就是学生在老师讲解完后,把老师强调的单个字词讲解加“点”,复习时,可以重点复习那些加点的字词,复习过程中有障碍的、生疏的、有误的,可以加“圈”加以强调突出,下次再复习时,重点会非常明了!当然,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我要求他们在别人说的基础上,自己模仿说到,理解到即可,逐步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让他们早日融入到大集体。在实际教学中,我走过许多弯路,也有过一些反思和体会。我今天把我的一些困惑和具体做法呈上,虽仅是我的陋见,见笑大方,但希望得到各位教育专家的批评指导,便以我和我的语文同事们在新课程改革中,沿着正确的方向,阔步前进! 2014 年9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