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子课题让民俗走进语文课堂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自2009年9月研究以来,在校课题组领导的悉心指导下,经过全体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了我校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得以提升。同时,课题的研究与实践 还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拓展了教师的发展空间,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整体提高了我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回顾一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实施了较为科学的研究策略,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现把研究情况做一总结。一、问题的提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已经融汇成一派浩瀚的巨流。上应天理、下合人伦,贯穿于炎黄子孙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之中。
2、诸如“仁爱”、“诚信”、“性本善”、“学而不厌”、“和而不同”、“浩然正气”、“天人合一”、“民贵君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这些具有传统色彩的文化内涵正是语文学科育人的精华神气所在,语文教学正是通过各种方式将这些优秀的文化精髓溶进下一代人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铸就具有中华民族气息的龙的传人。所以,中华传统文化属于语文学科所载之“道”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发展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国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语文,它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并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向今天,极大地丰富中华民族的
3、文化。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从世界各国沓至而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立人”的学科,这与中华传统文化宗旨是一脉相承的。语文,汉语、语言、文学,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选择的让民俗走进语文课堂的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在世界兴起了“汉语热”的背景下,在新课改的浪潮中,走出一条操作性较强,适合一般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成效,并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终身、和谐发展的路子!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
4、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问题的原因分析当今,中华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和时代潮流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在于,其一,前者是大陆文明,后者是海洋文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内敛、含蓄、压抑,西方文化表现出释放、关怀、人性化。前者如深沉、淡定、智慧的老者,后者如朝气蓬勃、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代言人。其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与西方文化的显著区别在于“独立”二字。总体而言西方文化保持一种独立发展的人文精神。但这“独立”二字恰恰是
5、中国几千年来最欠缺的。中国独特的人文环境致使文人漠视自然科学:中国古代的哲学理念和思想理论里面,都没有客观观察自然界这一条,讲的都是道德、政治,这与西方重视自然科学,崇尚科学不一样。其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等级观念与西方文化中自由平等博爱。在这个多元文化并存,可以自由选择的年代,西方文化以其活力时尚、注重个性,自由平等等魅力对青少年产生极大的影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在要不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出现了两种极端:一部分人认为,要完全抛弃中华传统文化,全盘西化。表现在学校教育中,体现出重理轻文,语文课当成可有可无的课程,得不到教育管理者的重视,也难得学生的青睐;一部分人又走向另一
6、个极端,盲目读经,甚至倡导不惜一切回复繁体字,走向形式上的复古,而并非以清醒的头脑去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有必要认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在对比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清醒、理智、公正的认识。认清了我们的文化,才能认清我们自己,进而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寻求出路。这也是本课题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三、问题解决的措施和方法1、调查研究法:(1)调查分析目前的教学模式,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2)通过对学生前期调查发现其问题,对学生进行中期调查分析其进展,对学生后期调查总结其成果。或对学生作跟踪研究并写出个案研究报告。2、文献研究法:查阅资料,借鉴别人先进
7、经验,不断改进完善新的语文教学模式。3、实验研究法:(1)按课题设计的方案,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出一个可行的语文教学新模式以弘扬传统文化。(2)对比实验法:对班级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对照群,运用实验法对个性化读写后的结果进行比对,以便发现其中优劣,改进方法。4、系统研究:探索一套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方法。5、 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6、 行动研究法:在研究同时教师重点写好教育日记(教学后记)、案例等。四、研究过程方案设计阶段(2009.92010.9)完成实践论证和方案制订,组建课题组,召开课题开题会议,组织学习相关材料,明确侧重分工。俞红兵老师负责
8、开展“亲近古诗文、诵读国学经典”的课堂教学活动研究,金晓萍等老师负责在对对子、春联等,李关兴老师则负责在传统节日上开展活动研究。分工协作,汇总交融。具体实施阶段,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一)、搭建学习和交流“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我们通过“传统文化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于是,为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我们开展“亲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活动。1、诵读活动主要安排在每天的晨读时间,时间控制在每天1520分钟以上。内容分阶段安排:第一轮为背诵一首古典诗文,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古诗文诵读;第二轮讲解一句古代名言警句,第三轮讲读一个中华传统名人故事及现当代名家名篇,如:可爱的
9、中国,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母亲,背影,雨巷等。2、每月负责老师开设一节有关专题讲座。3、每学期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这项活动使学生学习了大量的古诗词和经典名段名篇,丰富了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平时组织学生摘录优秀古诗文、名联、并组织各班创办一期“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等竞赛。通过办报,拓宽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办报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5、建立了“走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的学生成绩档案,各年级每位语文教师将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态度等记入档案
10、,作为学生平时成绩。6、开展特色活动“我的舞台,我的风采班团会”,向全校同学介绍传统节日和“有趣的汉字”。7、开展了全校师生经典诗词硬笔书法练习(师生顺手一本)、开展古诗文毛笔、钢笔书法比赛等活动。8、在全体语文老师中开展了读经典,写感悟活动,撰写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心得,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全体教师都积极踊跃参加。(二)、创新语文课堂作为传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外在、鲜明的标识。因此,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努力构建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
11、有的甜味与魅力。1、精心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1)在教室走廊里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建立校园文化长廊,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空间文化氛围。(2)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创设良好的导入情景。(3)跟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进行播放,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创设优美的课堂音乐情景。(4)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创设身临其境的影像情景。2、探索有利于承传“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新模式(1)创设情景: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传说、名人
12、轶事等创设导语、音乐、影像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诵读:通读与精读相结合;美读与品读相结合。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3)引援质疑: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难点,提出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4)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工具书,在教师的点拨下,探究课文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等。(5)课外拓展: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三)、开展“古风俗探源”活动,(1)考察家乡的名胜
13、古迹与由来。(2)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3)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4)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特点。(5)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6)指导学生撰写“家乡古文化”的调查报告。(7)拍摄具有绍兴特色的照片,如:具有桥乡,水乡特色的照片等。五、取得的初步成效 1、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深了 自从开展了传统文化学习活动之后,学生阅读文言作品的水平不断提高,一些课外阅读用的文言短文,不少学生稍经点拨便可以顺利翻译出来,一次次活动推动着他们一次次反复阅读,读出了情、读出了味、读出了文化。其他活动也激发了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情。总之,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学生就获得了与传统文化对话的话语权。2、学
14、生阅读习惯变了在经典阅读活动期间,好多学生都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经典,带给他们空前的充实感,充实又使他们产生了生命的幸福感。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经历,这样,为他们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名著与现实的相互映射,使同学们增添了一份以古观今、知人论世的使命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完善着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活动对学习成绩促进了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虽然占去了学生的不少时间,但并没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热情使他们取得了更好的成绩。总之,通过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相关性研究的研究,养成了师生亲近、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习惯,培养了师生阅读、读好书的习惯,锻炼了师生的阅读
15、写作能力。六、反思和今后的改进设想由于课业负担等原因,不少同学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与实践任务,也有个别同学欲打退堂鼓。实验初步表明,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的今天,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重大。通过我们的教学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渐渐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评比表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我们也初步摸索出了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模式。但这些离我们的目标还相差很远,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深邃,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课题研究任重而道远,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还有很多很多的工作要做,虽然课题申请结题,但我们的研究、实践永无结束!我们今后的工作还很多,我们今后的计划是:1、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2、做好日常的调查分析并从中摸索规律。3、注意平时的实验总结,在总结和反思中探求实验思路。4、继续探索弘扬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找出一个适合学生、适合教师、适合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教学方式。5、做好课内向课外延伸,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