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语言从事教师职业有10余年,自己越来越感受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作为一名教师,当然有责任提高自身的素养,以迎接更新的挑战。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语言的要求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思索,以求抛砖引玉。无可否认,教学的艺术,归根到底其实就是语言的艺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一样,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由此可见,如何科学地、合理地运用语言,将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帮助。现代课堂
2、教学,包括导入新课、讲授、总结、板书、实验、练习、教学手段运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在这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导入、讲授、总结与教师的语言关系极其密切,以下,我先就这三方面展开论述:一、 导入时的语言要求导语,常常用于一切课的起始和一个问题的开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人说在上课五秒钟就应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诱导学生进入教师预先设置的教学轨道。于漪的学生曾经这样评价老师的讲课,“听于漪老师的课,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我找到一篇材料,上面有于漪老师教授春这篇文章的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
3、力量,内心就会洋溢着无比的喜悦之情。”这个导语既形象生动,又达到了优美的境界,它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给学生以启迪,字句铿镪,长短句交替使用,收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效果,而更重要的是,她将自己的语言与朱自清先生的春完全融合在一起,将课堂变成一个美丽的舞台,学生在她引导下进入春天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思想情境中。由此,我想,我们在教学这类优美的文章时,应该学习于漪老师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作者在创作时的喷涌而出的情感,去构想贴近作者思想的开篇,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达到教学中极高的层次。于漪老师的这段导语,能够达到我们所要求的目标,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当然,在运用导语设置引人入胜的开头时,我
4、们也要防止千篇一律,需要研究导语的种种方法,研究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在现代教学研究中,许多老师都提出并运用过非常成功的导语,但基本上,我们可以给它分类:故事法、激发法、悬念法、提问法、猜谜法等等。当然,无论采取何种导语,最后都要求教师的语言确切、恰当、生动活泼,易于为学生理解、接受。二、 新授时的语言要求有的时候,我们这样评价一位老师,“这位老师本身水平很高,但学生就是无法通过他的讲解把知识融汇贯通,感到水壶倒饺子倒不出来”。究其原因,有这样几种情况:(1)、过多显示自己的知识面。在一次听一位教师讲他的备课设想时,他将与本课有关的、无关的知识一股脑儿备进课中,在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无所适
5、从。自己感觉讲了很多,但学生上完一堂课后一无所得。针对这种情况,只要教师在备课时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力争一课一得,然后利用其他时间让学生再去接触更多的知识,相信今后他的新授会很精彩。(2)、讲解学生不易理解的一些知识,老师在讲台上反复讲授,但是学生还是半懂不懂,除了教师的语言可能还存在问题外,最主要的是教师忘了教学中直观性对学生的重要,解决办法可以是一幅图片、一张幻灯、一段动画。将现代教学手段与教师自己精彩的讲解巧妙地结合起来,有时根本不再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口舌,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3)、教学观念上存在问题: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思考、讨论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还要罗嗦个没完,
6、学生听得厌烦,其实,我们忘记了教学的基本观念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将讲话的权利还给学生,我们在新授时尽量减少不应该有的语言,以留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三、 总结时的语言要求我们写作文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同样,一堂课讲完了,也需要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很可惜,在我听的大多课中,教师都不太在意,感觉上课完成,万事大吉。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可以象在准备导语时精心准备上课的总结,然后极具应变力地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对于学生来讲,他对这堂课的印象将极为深刻。那么,总结时教师的语言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是精确,要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来讲,千万不要脚踩西瓜皮讲到哪里算哪里。然后是生动,
7、不要把总结讲得跟开大会似的,语言注意活泼,可以的话,运用一些技巧,让学生参与其中。最后可以结合板书等方式,加深学生印象。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把握好以上所谈到的三个环节,我们还应该看到课堂教学时对语言还有许多具体的要求:一、规范的普通话 记得在师范读书的时候,有一位教我们口语的女教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那位美丽的女教师随口朗读了一首诗,那甜美的声音、标准的发音、优雅的姿态,让我深深感动,原来我们的语言可以如此美丽。现阶段,我们国家要求每位教师都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有一位教师借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套用为“教欲善其事,必先敏其言”,其中我想最主要的应该就是有一口流利、标准、
8、优雅的普通话吧。二、合适的语音语调班级中有的孩子声音很轻,即使坐在前排,有时候回答问题时,我也听不清,这就提醒我,我讲的话同学们听清了吗?怎样的语音才是恰当的?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利用平时听课的机会,设想自己处在学生的地位,找出一些课堂上不恰当的语音,以及时提醒自己。 1、 有时发现我们在讲课时会有这种情况:一段话中有虚化、弱化、字音脱落,自己往往并不会发觉,然而下面听课的学生就不知所云,长此以往,学生的听课效果可想而知。 2、 有时上课充满激情,学生听课也是津津有味,但还是发现问题,感觉教师的声音过高、过亮,一节课听下来特别疲劳,按照声音原理来讲,过高、过亮的声音,似乎传得很远,但其实并不在学
9、生的耳边,所以怎么样控制音量也应该是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 3、 有时还发现教师的声音过平,一节课下来,没有变化、没有层次,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感觉自己昏昏欲睡,那听课的学生开小差当然也就情有可原了。 4、 有时还会出现许多口头禅:如“这个、那个、嗯、这么、那么”之类。这在语言来讲,它属于其中的杂质。明明是一段优美的语言,“这个、那个、这么、那么”一来,将整体的美感破坏殆尽。三、 激励与批评课堂上教师激励与批评的方式和程度也有差别,各有各的绝招。但大多教师激励和批评起学生来都是习惯性地居高临下,既不讲平等,更不讲民主。对待好的表现,眼睛也没看学生,就“恩,啊,不错”,学生在心中必将感到教师的
10、心目中根本没有自己;对待不好的表现,那就更糟,有时连理也不讲,认为“我是对你好,对你负责”就理直气壮了,学生表面上不顶撞,心里却一百个不服,批评取得的效果就比较差了,之所以讲效果较差,而不是讲没有效果,是因为在一则调查报告中看到过,调查了三组学生,一组学生采取激励,一组学生采取批评,一组学生不采取措施。效果让人有点惊讶:第一组学生有进步的67%,第二组有进步的34%,第三组没有进步。那么按照这个规律,我们是否应该看到,学生是有差异的,但极大部分学生可以经过激励使他进步,有一部分学生采取批评的手段也能促进他的提高,问题最大的是教师对学生采取不闻不问的教育方法。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优异表现
11、或不良情况,我们必须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教育他,不能放手不管。那么,怎么样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特点,将激励与批评的艺术结合起来,更好地教育学生呢? 1、 激励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优异表现,我们一般可以采取赞扬、榜样鼓励、忠告勉励、反话刺激等方式,但切记,一定要将学生等同与自己平等的地位,这样才能使激励取得相应的效果。 2、 批评不知道谁讲过这样一句话“孩子犯错,连上帝也会原谅的”,我心中深以为然,我们应该在批评前心中已经原谅了孩子的错误,而对于学生所犯错误的程度不同,我们也要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比如:正面交锋、以褒代贬、劝导指引、忠告提醒、侧面暗示。同样的语言,由于种种原因,其起到的效果不尽
12、相同,这就提醒我们,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还有什么平时忽视的问题吗?有!教师的形体语言及心理语言(姑且这么称呼)。有一次,一位教师在上公开课时,讲到成语目不转睛和心不在焉的区别时,机智而又精确地用形体(准确地说应该是眼睛)将两者区分,学生看了老师的表演,心中已经明白,这其实就是教师教学时将形体语言和口语结合后产生的良好结果。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重视哪些形体及心理语言呢?一、 重视情感 同样一个故事,不同的人讲,效果完全不同,其中就牵涉到讲故事的人的情感投入,每位学生都是一个情感的个体,他们的情感很容易被外界的刺激引发出来,而作为一名高明的教师,当然应该好好利用,用自己饱含深情的语言去诱导
13、,以求学生与你共鸣。二、 重视微笑日本一个教育机构的调查表明,学生认为“最温暖的”是“教师的微笑”,有人说教师的“职业表情”就是“微笑”。微笑着说话会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古人不是说“亲其师,善其道”吗?而按照现代教育理论,这应该是教育中的移情。我们在现实教育生活中也常常发现,有的老师的课学生非常爱听,有的老师的课学生不爱听,除去教师上课的水准不同、课程的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和学生讲话时的表情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三、 重视幽默在教育中,由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过分强调教师职业的高尚和社会地位的崇高,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存在与尊严,往往和学生缺少更多平等的交流,深怕与学生更多
14、的说笑,想想在我刚毕业的阶段,我总是极为严肃地和学生谈话,总是说你不能怎么样,应该怎么样。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幽默是一种机智,翻看历史,众多伟人都有着极其机变的语言,教师也应该有幽默的话语风格,促使学生、教师之间和谐的气氛、缩小师生间的心理差距,有助于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四、 重视应变要想具有极高的应变语艺术,我认为首先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灵活的头脑。在课堂上,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课堂上也会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听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老师的知识范围,有的老师不懂装懂,给学生一个错误的答案,这是最不可取的,有的老师会说我们下课再解决,这也是一种应变,但我个人认为,一
15、次、两次问题不大,但如果不提高自己个人的知识结构,恐怕上课的自信心要大打折扣了。当然,优秀的教师常常是有着令人惊叹的应变语能力的教师。有一次,有一个班级上体锻课,学生们没有等在教室里,都已经在下面等着,发现老师没有来,于是马上气喘吁吁地跑上楼,有的学生怕老师责怪,在下面惴惴不安、有的学生大大咧咧,在批评老师没有下楼让他们在下面空等,在班级里乱哄哄的时候,老师说话了,“今天老师发现了我们班一个非常突出的优点”停顿片刻,学生静听,“我们班同学特别喜欢体育,特别喜欢上体锻课”“为什么?”“你看,我们班学生在上体锻课前都认真地先锻炼起来,都从楼下跑到楼上,老师真开心!”学生大笑。一次小小的不平静马上化
16、于无形,这就应该是机变与幽默的良好结合。 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重视的是语言知识,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最重要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王尚文教授的语感论中就提到这个以往大家都忽视的问题“学以致用”,如果在学生毕业后,不会流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会与他人和谐地交流,作为语文教师,是否仅仅还在为学生考了高分而沾沾自喜?是否还在为学生弄懂了句子的类型、词语的性质而深感欣慰?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用自身良好的语感去影响学生呢?那么,语感到底是什么?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一位小朋友说:“花儿笑了”、苏东坡的“大江东去”、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7、”等无不渗透着语言中的美感,很难想象我们将之改为“花儿开了”、“一条大江向东流去”、“从前我走的时候,杨柳还在春风中摇曳;现在我回来,天已经下起了大雪”。如此一来,语言的美感荡然无存。在课堂上,作为教师,有责任将我们汉语中的美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出口成诗”,而不是“出口成脏”。在鲁迅的作品祝福中,“四婶”在祭祀时先后阻止祥林嫂去摆酒杯、筷子和拿烛台,其中有这么两句话“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如果不放在语言环境中,我们根本无法了解“四婶”的意思是“你不能摆,你不能放。”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应该注意语言的情感,特别重视在环境中的语言的含义。语感的另一方面,其实还和人
18、的经历有重大的联系,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学生可以背诵,甚至语调也能极为完美,但学生不可能理解其中的内涵,这正如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人与和平年代的人的“爱国”是两个概念一般,想提高学生的语言感觉,在课堂上、在课外,给学生更多的体味,正所谓:功夫在诗外。最后,我想说:教师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领域中,如何与沟通教育的对象进行心灵密切的交流、如何通过语言建立与沟通教育对象的和谐友好的关系、如何又通过语言将祖国丰富广博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们、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培养学生沟通的能力、优美的语感,将是我们这一代教师所肩负的重大责任,让我们将语言作为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去研究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