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结构图甜甜的泥土内容:结尾含义手法:妙用对比 结尾惊奇我的母亲内容:四个片段感人细节手法:截取片段 叙议结合背影内容: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父子深情手法:截取瞬间 细致刻画人琴俱亡内容:子猷独特形象手法:语言简洁 波澜起伏父母的心内容:送子换子的心理活动手法:一波三折 跌宕起伏九年级研究文章内涵发现作者思想具有独到见解八年级学习文章写法理解人物形象体会丰富感情七年级了解多彩生活感受人物事件品味优美语言 承上启下核心知识结构图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2.揣测人物的心理。明确记叙文刻画人物的方法。3.品味文章的语
2、言,指出其作用。4.理解文章记叙的时候穿插抒情议论的妙处。5.体会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真挚、深沉的母爱)教学重点1. 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2.揣测人物的心理。明确记叙文刻画人物的方法。3.品味文章的语言,指出其作用。4.体会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真挚、深沉的母爱)教学难点文章记叙的时候穿插抒情议论的妙处。课型:精讲课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一)导课(课前播放歌曲母亲,营造气氛。) 师:同学们,一曲母亲的赞歌,带给我们心灵深处不一样的感动。此时此刻,老师想起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小孩子马上就要降临到人间了,临行前,他跟上帝说:“上帝啊,我这么无助和弱小,离开了
3、您的照顾,到了人间可怎么办哪!”上帝说:“不用担心,我的孩子。我已经为你选好了一位天使,她会代替我全心全意地照顾你。”小孩子听了很高兴:“请问天使的名字叫什么?我怎么才能找到她呢?”上帝笑了:“你不用找她,等你一出生她就已经陪在你的身边啦。”同学们猜猜这天使的名字叫什么呢? 妈妈、母亲。 师:是的。所以西方有句谚语:上帝无法分身各处,所以创造了母亲。“母亲”是一个有温度的字眼,母爱是一个恒久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早期的新闻记者、散文家邹韬奋先生一起走近他的母亲,一同感受他们母子间的骨肉亲情。(二)导知作者简介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
4、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著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他的散文文笔质朴、情文并茂。他的政论针砭时弊,简短有力,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板书课题、作者。课件显示。)(三)导目标1.积累词语2.概括事件3.从揣测心理入手体会人物情感4.品味语言,体会伟大的母爱。二、学(一)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师:下面老师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看看大家对字词掌握得如
5、何。 (幻灯展示。)(齐读两遍) 容易读错的字:查氏( )女红( )呜咽( )唏嘘( )惺忪( ) 容易写错的字:人影憧憧 万籁俱寂 莫名其妙 邹韬奋 (生边读边记,师提醒。)(二)整体感知,概括事件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作者的母亲在他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在这短短的十三年里,“母亲”都给作者留下了哪些记忆呢?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一起来感知一下吧。(屏幕上显示。) 概括事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写“母亲”的四个片段。 师:怎样才能很好地概括一件事呢?有没有方法可循?同学们先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吧。 (概括一件事就是指“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所以要有两个要素:“人物”和“事件”。) (小学时老师讲
6、过记叙文的六要素,除了他刚才说的那两个外,还应该有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师:这两个同学的发言很好地给出了“概括一件事”的思路和方法。六要素中有两个关键要素必不可少:人物和事件,其他四个可以根据情况自由取舍。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这四件事着力表现的是“母亲”,所以“母亲”就是关键人物。下面我们就按照以上所说的方法,用概括的语言说一说“母亲做了什么事”。人物+时间+地点+原因+事件+结果 答案预设:“母亲”元宵节背“我”赏灯。 “母亲”讲故事热泪涌流。 “母亲”见“我”受罚心疼落泪。 “母亲”熬夜为“我”做鞋。(三)走进文本,感悟母爱1、角色互换,推测心理,感悟母爱精读课
7、文,揣摩一下母亲在四件事中的心理活动。结合课文说一说。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四件事实在是平平常常,不足为道。所以有人说用它们来表现沉甸甸的母爱,分量似乎轻了点。真的如此吗?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透过这平常事件、平淡文字来触摸和解读一下“母亲”的心吧。 怎样揣摩呢?老师先以第四个片段为例,给大家作一个示范。揣摩的是“母亲”的心理,我们在独白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要用第一人称“我”。) (还要符合“母亲”的身份、语气、情感等。) 师:另外还要注意到“母亲”是一个受过文学熏染的女性。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提示,速读这个片段,来揣摩和体悟一下“母亲”的心理活动,一会儿和老师所说的对照一下,看
8、看我们的想法是不是能够吻合。 (生速读,边读边揣摩。) 师:同学们已经在心里默想一遍了,现在老师先来说一说。这个片段写的是“我”醒来看到“母亲”熬夜为“我”做新鞋子,感到歉疚不安,觉得自己成了“母亲”的拖累。对此,“母亲”是怎样想的呢?我想,“母亲”会这么想:儿子啊,你是不是看到我熬着夜为你做鞋,心里觉得歉疚不安,觉得成了娘的拖累了呢?唉,我的傻儿子啊,你是真不懂娘啊只要想象一下你拿到新鞋子的惊喜,娘就是再累点,再晚睡一会儿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你是快乐的,娘就是幸福的。为你付出的再多也都值得。你不是娘痛苦的负累,你是娘甜蜜的负担啊。在余下的三个片段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呢? (大多数学生选第三件事
9、。) 师:看来,同学们对第三件事是情有独钟。下面,就让我们锁定目标。建议大家大声地、有感情地读一读、品一品这个片段,细心揣摩一下“母亲”的心理。 (生朗读。) 师:“父亲”痛打“儿子”,“儿子”哭,“母亲”也在一旁哭,这是人之常情;但“母亲”一边哭,一边喊着“打得好!”这做“儿子”的就有点不理解了。如果你是文中的“母亲”,面对“儿子”的泪眼和诘问,你会怎么跟他解释呢? (儿子啊,你父亲打你,打在儿身上,痛在娘心头。我和你父亲这样做,只是想让你好好读书,知道上进,长大了能有点出息啊。) 师:打的是儿,痛的是娘,因为母子连心啊。这位同学是真正读懂“母亲”了。在这件事中,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最能表现
10、“母亲”的这种心情呢? (“我自己呜咽着背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有感情。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母亲”在喊“打得好”时是“勉强”喊出来的,请问这“勉强”一词有何情味,能否去掉呢? 生答案预设:不能去。因为“勉强”一词说明“母亲”的“喊”不是情愿的,她其实更心疼“儿子”。 我再补充一下:“母亲”虽然心疼“儿子”,但为了“儿子”能够上进,她还要竭力忍着这心疼。 它还表现了“母亲”面对“儿子”挨打时矛盾复杂的心情。 师:这几位同学的分析很到位。对于“儿子”,“母亲”是爱恨交织,又爱又痛,却又能做到爱而不溺,疼而不娇这真是一位爱并清醒着的母亲。 师:
11、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爱痛交织的心情再读这段话,然后想一想“母亲”喊着“打得好!”好在哪里? (生自由诵读、思考。) 生答案预设: “打得好!”好在可以让他猛醒,从此不再拿读书当儿戏。 “打得好!”好在让他知道小孩子要读书上进,否则家长就饶不了你! 师:“母亲”喊着“打得好!”意在让孩子铭记这顿打,以此作为励志的起点啊。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种现象:生活中,我们常常对外人很宽容,却往往苛责了生命中最至爱的人,比如父母,比如孩子。原因很简单,因为至爱,所以多了一份期待。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读给同桌听吧。 (生同桌间互读。) 师:同学们,通过以上对事件的揣摩和语言的品析,你从中
12、读出了什么呢? 生答案预设: 我读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挚爱。 我读懂了“母亲”的心。 我还明白了“打”其实是母爱的另类语言。“母亲”的爱原来就藏在最平凡的琐事中。三、悟学习本节课你有何收获?从揣测人物心理入手,也是解读人物的一个切入点。四、链课下阅读肖复兴的母亲,感悟伟大的母爱。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由复习引入新课:同学们,文章一共用了哪几件事来表现母爱?从这几件事儿中,你读出了什么?导本节课目标1.通过具体句子品味我对母亲的情感。2.分析母亲的形象3. 整理回顾,归纳技法。4.突破难点记叙中穿插抒情议论。二、学(一)斟词酌句,揣摩品味,解读母爱 师:同学们读得很用心。从这些平平淡淡的事件
13、里,我们读出了真,读出了爱,读出了暖。母亲其实就像路边一棵普普通通缀满花朵的绿树,静谧、安详,既不起眼也毫不声张。然而当我们不经意走近她时,却一下子闻到了满世界的芬芳。可是这样一位爱孩子的母亲,却早早地离开了作者,对此作者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来看两个句子。 (屏幕上显示。) 1.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 2.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品味一下作者的心情。并且想想如果把句中的“才”和“就”去掉,会不会影响其表达效果。 答案预设:这两句话表达了“我”对“母亲”很眷恋很不舍的情感。 “才”和“就”既表达了“母亲”去世之早,更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惋惜。 还有一种怀念和沉痛的心
14、情。 师:同学们的品读很细腻。现在就请大家带着以上分析的这种心情再读一读,品一品,一定要读出“才”和“就”的丰富情韵啊。 (生自由品读。) 师:通过以上对作者记忆中的事件的揣摩和语言的品味,同学们看到了怎样的一位母亲呢?请大家用一些概括的词语来说一说。 答案预设:慈爱、善良。 勤劳、能干。 青春、活泼、年轻。 感情丰富、多愁善感。 循循善诱、教子有方。 爱读书、爱文学、爱孩子。(二)整理回顾,归纳技法 师:同学们说得很全面,从不同角度概括了“母亲”的形象。对作者而言,母亲,就是看到别的孩子快乐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感受到这份快乐的人,是看到别人不幸为之掉泪的人,是“我”呜咽她就呜咽、“我”痛苦她就心
15、痛的人,是熬着夜为“我”做新鞋子的人,是哭着“我”的哭、笑着“我”的笑的人,是在我们读懂了她之后不由得为之心头一热的人。“母亲”的形象如此感人,作者到底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法来表现呢?下面我们就来重新回顾一下全文,归纳一下。 (截取四个片段组合文章。 细节描写很感人。 通过典型事件表现“母亲”的形象。) 师:同学们所说的这种通过典型事件的组合来表现人物的结构就是常说的“片段组合式”,也可以叫“冰糖葫芦式”。文章的主体部分就用了四个“冰糖葫芦”,这个“冰糖葫芦”是怎么串成的呢?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作者在叙述这四件事时,每件事叙述完之后都紧跟着抒写了作者的感受。如果我们去掉后一部分的话,可不可以
16、? (不可以。后一部分要么是通过抒情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感情,要么是通过议论揭示文章的中心。去掉后文章就缺乏感染力或没有点睛之笔了。) 师:由此看来,每一个“冰糖葫芦”大致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借细节铺陈叙事,后一部分穿插少量抒情或议论,在叙述中表现“母亲”对“孩子”的至爱,在抒情议论中表现“孩子”对“母亲”的感念之情。 (屏幕上显示。)结构上:截取典型片段组合文章表达上:叙议结合,升华中心的作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三、悟结构上:截取典型片段组合文章表达上:叙议结合,升华中心的作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四、链 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最初印象吗?请忆一忆,写一写。 (生思考,写作,交流。
17、) 我对母亲的最初印象是在一个冬天的傍晚。当时我还在学前班,大约三四岁的样子。我趴在一张书桌旁,正在吃力地学写字。不知为什么,总也拿不好笔,字写得歪歪扭扭的。这时母亲走了过来,忘了她当时都说了什么,只记得先把我的身子扶直,然后握着我的手一笔一笔地教我写。淡淡的斜阳照在她的脸上,有一种说不出的柔和、温暖。现在,闭上眼,别的都不记得了,但母亲大手握着我的小手写字的情形,仿佛还在眼前。 当大手握着小手时,就有了爱的传递,自然就有了爱的记忆。“母亲”留下的最初记忆,已经定格成一幅幅画面,成为我们今生最美丽的收藏。当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那个人有一天老了甚至去了时,我们定会在那一刻突然明白:这世上有多少位母亲,就会有多少颗真爱的心灵;有多少个读懂母亲的孩子,就会有多少份苏醒过来的感念与心痛。你,读懂自己的母亲了吗?最后,让我们以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深情诗句来结束本课。播放满文军的懂你余光中献给母亲的诗-母难日 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 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 在你生命的告终第一次,我不记得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但这两次哭声的中间有无穷无尽的笑声一遍一遍又一遍回荡了整整三十年你都晓得我都记得板书设计我的母亲邹韬奋背“我”看灯泪洒小说为之心痛 熬夜做鞋至爱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