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正确的教育(一)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著名教育家周宏有一句名言:“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我们应正确地面对孩子的优点与缺点,甚至在必要时放大孩子的优点,缩小孩子的缺点。你多关注他的优点,发现优点,通过鼓励、表扬、确认,把优点培植出来。优点多了,优点突出了,他的缺点由于没有生长空间,会自然萎缩。优点就好比地里的庄稼,缺点就好比杂草。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一块地荒了,长满了草,要是一心只想着咋对付杂草,就是天天拔、天天割,照样荒着。得赶紧种上庄稼,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禾苗上,施肥、浇水、松土,苗长茁壮了,苗多了杂草自然就少了。(二)好孩子的“炼”成之路,不应有固定套路,只要因材施教
2、,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好孩子。1、给孩子创建平台让他们自己去磨练在谈及“如何培养好孩子”时,贾老师讲述了自己的经验:“在工作时,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个董事长,因为我“懒”得干活。其实这个“懒”并不是说真的什么都不管,而是指用思想指导孩子们实现自己的目标。一个勤快的老师会培养一群懒惰的学生,就像一个勤快的妈妈会培养一个懒惰的孩子一样。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创建好平台,让他们自己去磨练。”一次,贾老师带学生到美国去参加国际模联,在会议现场,孩子们淘气,拿出一道很难的数学题给参加活动的美国中学生:“来,做一下。”美国学生一看,立刻摇头:“做不了!”贾老师当时就跟孩子们说:“你那是小聪明。”果然,等到会议
3、一开始,参会的中国孩子傻眼了,国外的孩子讨论的都是军事、战争、和平、经济,比如有一个议题是“如何采用经济手段,让人民币汇率升值”。回到国内,孩子们都说:“老师,我们眼里只有奥赛、英语、小提琴,人家心中装着整个世界,这样的状态下,怎么和人家竞争啊!”改变也从那一刻开始,许多参加模联的学生关注起货币战争之类的书。“如此,把孩子推到一个相应的平台上,他才知道自己应该有什么的目标,如何向着目标努力。”贾老师说。2、关注孩子的亮点让他们健康成长“为什么我家的孩子不聪明,你看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这是许多家长的共同问题,王虹道:“其实,树上的花有早开的也有晚开的,孩子也是如此,有的很小就取得很多成绩,有的
4、则是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一点点取得成绩。”邹雅娟提到,自己的孩子小时候比较自卑、不自信。后来,她发现孩子对架子鼓比较感兴趣,在观察了半年之后,确定孩子不是因为看别的孩子学而学,而是真的喜欢架子鼓,于是就给他报了个班。在辅导班里,老师有个特别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谁架子鼓打得好,就去台上领奏。之后,又参加学校、市级以及省级比赛,最后到上海音乐厅演奏。一次,邹雅娟去看孩子演出。看着那么大的舞台,邹雅娟担心他会害怕。可是,孩子对她说道:“上海音乐厅我都去过了,这点小case还害怕什么。”就这样,孩子由当初的自卑走到了现在的成熟。“培养孩子,就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和闪光点,发现教育契机,以此帮助他们成长。”
5、3、用平等的身份去交流做孩子的朋友4、不抹杀孩子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虹认为,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她从来没有约束过孩子去玩,他一直是在玩中学习,“比如说生物,孩子总是找到有趣的方法去学习。他经常把知识点变成小段子来记一辆红色的带链的奥迪车,这里红色暗指红霉素,链暗指链霉素,奥迪车暗指四环素。”所以说,兴趣是最重要的,只有有了兴趣,才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快乐地去学习。“只有经历多了,孩子才能提炼出人生的感悟。所以,我尽量带孩子去体验各种事情。”邹雅娟说。一次,邹雅娟带孩子去电视台应聘小记者,当时去的时候就感觉入选可能性不大,结果正是如此,三个评委给了一个“笑脸”、两个
6、“哭脸”,当时孩子很受打击,站在台上就哭了,邹雅娟心里也很难过,可她什么都没说。在回家的路上,站在人行横道上等红灯,邹雅红对孩子说:你看,人生就像是过人行横道。你会遇到红灯,遇到红灯时你要做的就是等一会儿,等待绿灯亮的那一刻。人的一辈子不可能都是红灯,绿灯总有亮起的那一刻。”孩子说:“妈妈,我明白了,等一等,继续往前走。”所以,培养孩子要在适当的时候点拨他,使他豁然开朗。(三)真正的教育,乃是帮助个人,使其成熟、自由,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这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事,而非按照理想的模式来塑造孩子。唯有爱才能触发对他人的了解。有了爱,才会和别人在同一层次、同一时间有即时的沟通。由于我们自己思想干枯、空
7、洞,没有爱,所以,我们才把孩子的教育和生活的方针拱手让给政府和学说。人的生活,绝对不能附和于某种学说,不能强行纳置于框架之中不论这框架构想得多么高贵。而一颗仅仅被训练来接受知识的心,无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化与奥妙,以及生活中的深渊与峻岭。当我们依照一套思想学说,或依照某种特定的规律,来训练我们的子女;我们教他们限制在种种不同的部门内思考,便是阻止他们发展成为完整的男女。因此,使他们没有能力作明智的思考也就是把生活当作一个整体来面对。教育的最大任务在于产生一个完整的人,能将生活加以整体地处理。理论家就像专家一样,对整体毫不关心,他只关心某一部分。只要一个人追逐某种理论的模式,他便不是完整的;而大
8、部分依持理论的教师都忽视了爱心,他们心中干枯无情。为了研究孩子,一个人必须警觉、小心、自觉,而这么做比起鼓励孩子遵守一种理论,需要更大的智慧。教育的另一个任务,是制造新的价值。仅仅将既存的价值置于孩子的心中,使他符合理论,这是将孩子加以限制,而非唤醒他的智慧。教育和目前的世界危机息息相关,明白了世界骚乱原因的教育者,应该自问如何唤醒学生的智慧,帮助新生的一代不再制造冲突和灾难。教育者必须付出所有的心思、所有的关怀和情爱,以创造出正确的环境和智慧的培养,使得孩子长大成人后,能以智慧处理他所面临的人生问题。然而,要做到这一点,教育者必须了解他自己本身,而非依赖种种意识形态、学说或信仰。让我们不要依
9、据原则和理想来思考,让我们关怀事物的真面目。因为,只有考虑到现存的事物,才能唤醒智慧,而教育者的智慧,远比教育的知识更重要。当一个人遵循一种方法即使这种方法,是由一个深思而智慧的人所拟定方法本身便变得十分重要,而儿童则只有当他符合方法时,才显得重要了。我们把儿童加以比较,加以归类,然后依照某种方式着手教育他。这种教育方式对教育者来说也许方便,然而,遵循一种学说或是对意见与学识的专横态度,都无法产生一个完整的人。正确的教育,在于了解真实的儿童,而不将我们认为的他“应该如何”加诸他的身上。将他围困于“理论”的框架里,是鼓励他的顺从附和。如此会滋生恐惧,在儿童的心中产生了“他的真面目”和“他应该具有
10、的面目”之间的不断冲突;而一切内心冲突,都会向外表露于社会。理论,是我们了解孩子,以及孩子自我了解的实际障碍。一个真正希望了解孩子的父母,并不通过某种理想的幕布去看孩子。假如他爱孩子,他便会观察孩子,研究孩子的倾向、性情和他的特性。唯有当一个人不爱孩子的时候,才会把某种理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因为如此一来,由于要求孩子成为这样的一种人或是那样的一种人,一个人的野心,便借着孩子而获得实现。如果,一个人爱的不是理论,而是孩子,这时,才有帮助孩子了解他真正自己的可能。譬如说,如果一个孩子撒谎,那么把“诚实”的理论,摆在他的面前又有何用呢?我们必须找出他为何撒谎的原因。要帮助孩子,我们必须花费时间去研究
11、他,观察他这就需要耐心、爱与关怀。然而,一旦我们没有爱,没有了解,那么,便会把孩子强迫纳入我们称之为理想的某种行动模式中。(四)正确的教育,不能像制造机器似的大量生产。要研究每一孩子,需要耐心、细心和智慧。要观察一个孩子的兴趣、能力、性情,了解他的困难,考虑到他所受的遗传和父母的影响,而非仅仅把孩子归于某种类别这一切都需要机敏而富有弹性的心,不被任何的制度或偏见所拘束。这需要技巧和强烈的兴趣,最重要的是慈爱的心;而要培养教育者具备这些品质,是我们今日的一项课题。(五)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呢,首先我们要对教育有一个全面的认知,我们现在谈到的教育,是信息的积累和知识的获得,是我们任何一个可以读书的人
12、都可以做的事情。这种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巧妙和有效的逃避自我的方式,正如所有的逃避一样,他不可避免的制造了痛苦和越来越多的烦恼,让我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情绪中。矛盾与困惑是因为我们错误的处理了与人和事以及不同观念的关系,只有当我们可以理解并且改善了这种关系,同时通过学习,集合所有的事实,获得各种各样的技能的时候,我们才可以消除所有的混乱和破坏。其次愚昧和无知葬送了正确的教育的产生,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他只是不了解他自己而已。而有学问的人当他对书本、知识和权威著作存在依赖,需要借助这些外在事物帮助他理解的时候,他就变得愚蠢。理解,只能是通过自我觉悟产生,是一种萌生智慧的过程,这种自我觉
13、悟则是对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意识。所以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说,教育就是对自身的理解和觉悟,因为它是我们所有人全部生活的集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送自己的孩子去学校学习一定的技术,我们看中学校是不是名校,哪所学校的专业在社会上比较好找工作,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名校的优秀生和佼佼者,成为首席的专家和学者,希望地位和名誉能给他们带来稳定的经济基础。但是这种技术和外在的培养真的能够让我们了解自己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能。当然,学习如何读书如何写作,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学到的技能可以让我们有能力理解生活和正确的教育吗?显而易见,技能是排在第二位的,如果我们把获得技能看作是唯一值得我们争取的事情,
14、那么也就否认了生活中更重要的部分。也就不能觉知生活的真谛。生活就是痛苦、快乐、美丽、丑陋、爱的大熔炉,当我们把生活当作一个全面的整体理解和感悟时,产生的理解力和悟性本身就是一种技能。但是把理解力以及悟性与技能位置互换的话,事实则完全相反,技能永远不会创造出有创造性的觉知和理解。正确的教育关注的是个人的自由,带给你的是如何更好的与他人协作的方法。但是这种自由不是通过你对自身的强化和对成功追求得到的。心灵为了自身的安宁而设置了许多羁绊,当心灵挣脱了这些羁绊的时候,自由和对自我的认知就应运而生了。教育的作用就是帮助个体发现他们自身所有的心理障碍,而不是将新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强加在个体身上。这种外在强加的力量并不能激发智力的发展,也不可能产生创造性的理解,只是更进一步的制约了个体的发展。如果我们把孩子当做是私人财产,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缩影,希望孩子可以实现自己的野心和自己未完成的抱负,那么我们就应该建立一种外在的环境,一种没有爱,完全以追求并实现自我利益为目标的社会结构。(六)从父母这一方面来说,我认为,好的养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在成年之后,通过不断的努力,可以达到如下的境界:1、知道自己是谁,确认自我2、知道自己的人生使命,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并且相信自己能够获得3、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4、对自己、对生活感到满意5、具备创造、欣赏和享受美的品味和能力6、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