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黔江区实验小学校召开校园环境卫生工作专题会议简报03-黔江区实验小学校召开校园环境卫生工作专题会议简报第三期(201*年春)黔江区实验小学校办公室二一二年二月十三日我校召开校园环境卫生工作专题会议环境卫生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教育工作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学校环境卫生工作,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体质增强、提高健康水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并不断加强和完善学校环境卫生工作,确保学校环境卫生工作的正常开展,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结合学校实际2月8日下午我校特召开了这次校园环境卫生工作专题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全体校务会成员、各年级主任、各班班主
2、任、校医、学校卫生保洁员、各班班长和生活委员。会议由分管该项工作的副校长张光铢同志主持,首先由我校校医陈吉琴老师对上一年的环境卫生工作做总结,并具体讲了以后的工作计划。其次,班主任代表姚艾老师争对班级卫生管理工作作了精彩的发言。最1后,学校校长陈前名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他从七个方面具体分析了环境卫生比较差的原因,并具体讲了解决的办法。最后他殷切地希望每位教师认真落实好此项工作,为创设整洁、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而不断努力。报:区教委领导区教委各科室送:区各中、小学发:学校各处室、各年级组、各教研组集团各分校2供稿:陈春莲审稿:陈前名共印25份3201*-201*年我国卫生发展情况简报(卫生部统计信
3、息中心)201*年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居民期望寿命由201*年71.4岁提高到201*年73.0岁,婴儿死亡率由201*年25.5下降到201*年15.3,孕产妇死亡率由201*年51.3/10万下降到201*年36.6/10万。各级卫生部门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加强重大疾病防治,严格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卫生发展道路。现将全国卫生发展情况简报如下:一、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卫生资源总量增加、结构优化1、卫生机构总数有所增加。201*年底,全国
4、卫生机构数达31.5万个,其中:医院19900个、卫生院4.0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4万个、妇幼保健院(所、站)3007个。与201*年比较,卫生机构增加2.4万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监督机构和医院有所增加,妇幼保健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变动不大,乡镇卫生院随着乡镇调整继续减少(见表1)。2、卫生人力总量增加,主要是医护人员增加。卫生人力总量即“卫生人员”与“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之和。201*年底,全国卫生人员数达570.0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约95万人。与201*年比较,卫生人员增加42.5万人(年平均增长1.95%),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增加8万人。201*年,卫生技
5、术人员468.0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04.0万人,注册护士147.0万人。与201*年比较,卫生技术人员增加37.4万人(年平均增长2.10%),执业(助理)医师增加17.2万人,注册护士增加20.4万人,5年医师和护士增量占卫生人员总增量的88%。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由201*年1.48人增加到201*年1.5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由1.00人增加到1.12人。3、医院和卫生院床位增加。201*年底,全国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总数达327.9万张,比201*年增加32.4万张,年平均增长2.6%。医院床位258.7万张,比201*年增加31.7万张,年平均增长3.3%;卫生院床位69
6、.2万张,比201*年增加0.6万张。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由201*年2.34张增加到201*年2.54张。4、卫生总费用持续增加,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比重上升。201*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9856.3亿元,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分别占18.0%、32.6%和49.4%;人均卫生费用749.8元,卫生总费用占GDP4.67%。201*年以来,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费用递增,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有所下降(见表4)。四年间政府卫生支出比重增加1.0个百分点,社会卫生支出比重增加5.5个百分点,个人卫生支出比重减少6.5个百分点。统计数据显示,城市、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用均在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卫生费
7、用高于农村居民2倍多。预计201*年卫生总费用达到10488亿元,占GDP4.82%,人均卫生费用781元。二、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医疗服务利用增加201*年以来,全国医疗服务工作量持续增加,服务效率有所提高,病人医疗费用涨幅下降。连续三年开展的“医院管理年”活动,进一步强化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规范了医疗服务行为。1、着力加强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1*-201*年,中央安排专项资金94亿元支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条件和能力得到提高。201*年底,全国县及县级市共建有医院8800所、妇幼保健院(所、站)2020所。全国共设乡镇卫生院3.9万个(其中政府办3.
8、8万个)、床位67.5万张、人员104.2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6.3万人。201*年底,全国共有村卫生室60.9万个(占行政村数的88.1%),执业(助理)医师10.4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5.7万人,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10人。过去五年,我国乡镇数和行政村数减少,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在行政区划调整中得到加强,保证每个乡镇举办1所政府办卫生院并上划至县区卫生局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快速发展,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加强。201*年以来,城市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大部分城市街道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年底,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4万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约2500个
9、,社区卫生服务站2.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数达7.7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4万人),每个中心平均31人;社区卫生服务站总人员8.0万人,每站平均4人。与201*年比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增加1.4万个,卫生人员增加约10万人(增长1.6倍)。2、门诊和住院工作量持续增加。过去五年,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门诊和住院人数持续增加,卫生服务利用提高。201*年,全国医疗机构(不包括诊所、医务室和村卫生室)诊疗人次数达25.7亿人次,入院人数达8623万人。与201*年比较,诊疗人次增加4.7亿人次,增长23%;入院人数增加2531万人,增长4
10、2%。201*年,全国医院诊疗人次达15.4亿人次,入院人数5800万人。与201*年相比,诊疗人次增加3.3亿人次,增长27%;住院人数增加1641万人,增长39%。医院中,县级医院门诊量由201*年4.3亿人次增加到201*年5.3亿人次,入院人数由1910万增加到2527万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疗服务量增加。乡镇卫生院门诊量由201*年6.9亿人次增加到201*年7.5亿人次,入院人数由1608万人增加到2250万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量由0.7亿人次增加到2.3亿人次,入院人数由10.3万人增加63.1万人。3、医疗服务效率提高。过去5年,我国病床使用率提高,
11、平均住院日缩短,医师工作负荷增加。201*年,医院病床使用率为78.4,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47.7%。与201*年相比,医院病床使用率提高13.1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提高11.4个百分点。201*年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10.6日,比201*年平均缩短0.4日。201*年,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5.8人次、担负住院1.7床日,比201*年分别增加0.8人次、0.3床日。乡镇卫生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6人次、担负住院0.7床日,比201*年分别增加0.9人次、0.2床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日均担负诊疗13.7人次、社区卫生服务站15.3人次。三、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治
12、过去五年,我国大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新发传染病和艾滋病、结核病、乙肝、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控能力。1、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过去五年特别是经过抗击“非典”斗争,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逐步完善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应急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201*年以来,全国共投资105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29亿元)用于省、市(地)和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中央专项投资64亿元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已完成传染病院区与紧急救援中心建设任务。目前,全国98%的市(地)、94%的县(区)建立了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员达10万人。部分卫生监督机构由
13、事业单位向行政执法机构转变,卫生监督员参照公务员管理。2、加强传染病和重大疾病防治。过去五年,切实加强对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能力;建立健全疾病监测网络,艾滋病、结核病、乙肝、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发现、控制和治疗能力得到提高。201*-201*年中央财政投入艾滋病防治经费达18亿元;积极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覆盖31个省(市、区)1190个县(区);截至201*年11月底,累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人达3.9万人。201*年1-3季度,全国共登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36.1万例,其中:新涂阳病人11.9万例;初治涂阳12.3万例,治愈
14、率达95%;复治涂阳1.6万例,治愈率85%。截止201*年11月底,全国44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区)中,280个县(区)达到传播阻断标准,72个县(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1*年1-10月血吸虫病治疗和扩大化疗人数达289.5万人。3、妇幼保健和免疫规划保持较高水平。201*年以来,我国妇幼保健系统管理覆盖面较广。孕妇产前检查率维持在90%左右、产后访视率86%左右;住院分娩率88%,4年提高9个百分点。201*年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85%,提前实现201*年65%目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74%,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75%。过去五年,我国1岁儿童卡介苗、脊灰、百白破、麻疹四苗报告接种
15、率均保持在98%以上。201*年乙肝疫苗三针接种率达95%以上,有效地预防了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4、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改善。过去五年,我国农村地区改水和改厕工作取得实效。截止201*年底,农村累计改水受益人口达到9亿人左右,占农村总人口的92.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1*年58.2%提高到201*年64.1%,卫生厕所普及率由50.9%提高到57.0%。五、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力度1、加大食品安全监管。201*年,全国对465.3万户食品生产和服务企业进行了经常性卫生监督(监督合格率87%),食品卫生行政处罚72.1万户次,其中吊销卫生许可证1612户次,取缔非法经营活动52446户次。
16、与201*年相比,食品卫生监督户数增加37万户,行政处罚增加7万户次。2、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201*年,公共场所卫生监督98.4万户(监测合格率89%),行政处罚9.5万户次,吊销卫生许可证4163户次。与201*年比较,监督户数增加28万户,行政处罚增加5万户次。3、建立医疗服务监督制度,打击非法行医。201*年起将医疗服务纳入卫生监督范围,开展“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动”。201*年,全国共检查医疗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45.4万户,取缔无证行医7.8万户,查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2.7万户,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1064个,吊销医师执业证书533人。四、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
17、的医疗保障制度1、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1*年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截至201*年9月底,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2448个,参合农民7.3亿人,参合率达86.0%。与201*年相比,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增加2115个,参合农民增长8倍,参合率增长10.8个百分点。201*年1-9月,全国新农合基金累计支出220.3亿元,累计受益2.6亿人次。参合农民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就诊率和住院率明显提高。2、逐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201*年以来,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参保人
18、数和基金支出逐年增加(见表18)。201*年底参保人数达1.6亿人,全年基金支出1277亿元。201*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在79个城市启动实施,预计全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000万人。3、初步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201*年起部分地区开展了农村医疗救助工作,201*年扩大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居民。截止201*年6月底,农村医疗救助覆盖全部含农业人口的县市,65%的区县开展了城市医疗救助试点。据民政部门统计,201*年上半年,全国农村医疗救助支出4.9亿元,医疗救助1078.7万人次;城市医疗救助支出3.1亿元,救助118.3万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医疗救助人次和支出均有不同程
19、度的增加。五、病人医药费用涨幅下降。1、病人医疗费用继续增加,但涨幅呈下降趋势。201*年以来,门诊和住院病人医疗费用涨幅呈下降趋势(见表20),201*年门诊费用与上年基本持平,住院费用负增长。由于201*年价格总水平涨幅较大,病人医药费用也在上涨。医院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128.7元,比上年增加2.8元(当年价格,下同),上涨2.2%;住院病人人均住院费用4874.8元,比上年增加355.9元,上涨7.9%。扣除物价影响因素,人均门诊费用减少2.9元,下降2.3%;人均住院费用增加141.5元,上涨3.1%。201*年,部、省、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人均门诊费用比上年分别增加13.5元、7
20、.6元、0.8元、0.4元和1.3元(当年价格,下同),分别上涨5.4%、4.0%、0.6%、0.4%、1.5%;人均住院费用比上年分别增加358元、6元、401元、259元、138元,分别上涨2.9%、0.1%、7.2%、7.6%和6.1%。扣除价格影响因素,部属医院人均门诊费用上涨0.7%,省、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分别下降0.6%、3.8%、4.0%、2.9%;部、省属医院人均住院费用分别下降1.6%、4.3%,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分别上涨2.8%、2.9%、1.5%。2、药费占医疗费用比重下降。201*年以来,药费占医疗费用比重呈下降趋势。门诊病人药费比重由201*年的55.6%
21、下降到201*年的50.8%,住院病人由44.3%下降到42.3%。门诊病人药费比重高于住院病人,但药费比重下降较住院病人明显。不同级别的医院,门诊和住院药费比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见表21)。六、居民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过去五年,通过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建立医疗保障制度等措施,我国城乡居民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1、期望寿命有所增加,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继续下降。平均期望寿命由201*年71.4岁提高到201*年73.0岁,5年增加1.6岁。据妇幼卫生监测统计,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从201*年51.3/10万下降到201*年36.6/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9.9下降到18.1,婴儿
22、死亡率由25.5下降到15.3。过去五年,由于农村住院分娩率的提高,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1/4,婴儿死亡率下降1/3。201*年,城市婴儿死亡率8.0,农村19.7;城市孕产妇死亡率24.8/10万,农村45.5/10万。统计数据显示婴儿和孕产妇死亡率的城乡差异显著(见表22)。2、传染病报告发病相对平稳。截止201*年11月底,全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365.4万例,报告发病率280.8/10万;死亡9418人,报告死亡率0.85/10万;病死率0.26%。发病率居前5位的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梅毒和淋病;病死率居前五位的是狂犬病、鼠疫、人禽流感、艾滋病、流行性脑脊髓膜
23、炎。201*年以来,疫情直报减少了漏报,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上升(见表23、表25)。3、城乡居民疾病结构发生变化,慢性病成主要病因。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15.1%,其中:城市23.9%、农村为12.0%。城市患病率前五位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慢性胃肠炎,农村依次为高血压、慢性胃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炎、胆结石胆囊炎。201*年城市居民死亡率前五位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病、损伤和中毒,农村居民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见表28、表29)。201*年城乡居民死因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成为城乡居民主要发病和死亡原因。二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