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2、 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第一章1、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2、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伟大意义3、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4、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5、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6、 时间和空间及其特点7、 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的关系8、 实践及其特点9、 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0、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基本内容及其意义11、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2、 普遍联系的基本特点13、 量变、质变的涵义?区分量变、质变的根本标志?14、 量变质变辩证关系15、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6、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7、 矛盾普遍
2、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8、 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怎样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9、 辩证否定观的主要内容及意义20、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21、 什么是可能性?把握可能性应区分几种情况?22、 规律及其特点23、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24、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25、 用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第二章1、 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2、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4、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5、 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6、 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7、 绝对真理、相对真理辩
3、证关系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9、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0、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11、 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第三章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及其意义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用社会基本矛盾说明我国进行(全面)改革的必要性5、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
4、量6、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7、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9、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10、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11、科学技术也是社会生产力12、生产关系及其构成(要素)/内容13、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范畴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第四章1、 简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两个途径2、 简述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3、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二因素及其关系4、 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5、 价值量的变化同劳动生产力的关系6、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辨析和选择)7、 简述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8、 货币的本质和智能9、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条件10、 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1、 简述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商品的特点12、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13、 简述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14、 什么是超额剩余价值15、 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第五章1、 垄断产生的主要原因2、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主要原因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5、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6、 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