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与朱元思书-(2).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710232 上传时间:2024-12-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朱元思书-(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与朱元思书-(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与朱元思书 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生纷纷举手) 师:我找一位没有举手的。(指一位同学)就是你吧。你为什么没有举手? 生:我字写得不好。 师:没关系。没有谁不练习就把字写好的。练习练习吧。(生上台板书) 师:字写得蛮可以嘛,虽然不能说漂亮,但是笔顺都对,间架结构都合理。要努力,大胆些, 敢于表现,才有成功。(生欲回去) 师:先不要走。当老师没有当完呢,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呀。 生:和......朱元思写信。 师:“与”有“和”的意思,但这里应解释为“给”;“书”解释得很好,在这时是名词,“信”的意思。 生:给朱元思的信。 师:非常棒!你再看看书,会知道,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名字。 生:《与宋元思书》。 师:到底是“朱元思”还是“宋元思”,已经无从查考,大概过去刻板印刷的时候,刻写不清楚,让读者“朱”“宋”难辨认。 师:这是一篇骈体文。 师:再请一位同学当一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生纷纷举手。指定一生来读,由同学来纠错)这封信美不美!下面我们齐声把全文朗读一遍。(生齐读) 师:通过大家的读,我也似乎看到了吴均书信中描绘的那既秀丽、又壮美的景色。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篇好文章如果按十分计算的话,那么,朗读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应该占到七分。刚才大家的朗读就是如此。 师:听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风烟俱净......天下独绝。”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着欣赏的态度,非常陶醉。来跟老师一齐读。 师:看看,老师是没有看书,背诵的,哪位同学也来试试? (一分钟后有同学举的和。老师示意他背诵) 师:全体齐背。(生琅琅而背。而后同学翻译,师订正) 师:我们再来诵读。在我们的大脑中,要想像,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飘荡,随着水流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呀,全是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我吴均真是看不够。(情不自禁唱起来)船儿哟,你慢些走呀,慢些走。让我把这美丽的富春江看个够......(课堂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还有笑声。) (教师示范背诵,学生背诵) 师:这是总写,还是分写? 生:是总写。 师:总写富春江的什么特色?课文中有四个字可以具体概括。注意具体概括。 生:是“奇山异水”。 师:或者叫“山奇水异”。那么,接下来应该分别来写,山之奇,水之异。往下看,从哪里到哪里,分别写的什么。 生: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师:我们再一同来背诵,先背诵“异水“部分。(师生齐背) 师:写了哪几方面? 生:先写水色和水深,然后写水清,再写水急。 师:很好,总结还非常简练,都是用”水怎么样“来概括,很精彩!只是有个问题,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生1:是! 生2:不是!是写水清!“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师:即使千丈深,仍然能够见到底。对吗?总起来,是写三方面,水色、水清、水急。 再背诵,背出情感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带着非常新奇的神情、非常欣赏的态度,来诵读,要有点悠然,读得稍细。“争湍甚箭,猛浪若奔”,要绘声绘色,读得粗重、浑厚。(生齐读背) 师:“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若奔”,像奔马一样。 师:“于”字在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夸张和比喻。 师: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 师:还有吗?比方:“动态”与...... 生: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 师: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再诵读。(课堂又响起琅琅的书声) 师:再读奇山。(生读) 师:还是先把它背诵下来。这是写山的,要背诵出气势来。 师: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1:以动写静。 生2:化静为动。 师:很好。再考虑,这一段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 生:是从视觉上写的。 师 :我们接下来再往下读,看看通过什么来写山。 生:是通过泉水来写山的。 师:是吗?我们一起来读背。从“泉水激石”到“猿则百叫无绝”。 (师生一同朗读、背诵) 师:这里写 了哪几种景物? 生:泉水、鸟、蝉、猿,四种。 师:通过四种事物的什么来写 。 生:通过响声。 师:也就是通过听觉来写的。也就是说,有的泠泠作响,有的嘤嘤成韵,有的千转不穷,有的百叫无绝。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是吧? 生:是呀。 师: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 生:嘈杂的声音让人讨厌,而这里明显是让人喜欢 。 师:对。你看,猿,本来是一种叫声凄厉的动物,俗话说:“猿鸣三声泪沾裳”,可是在这里,我们却觉得是一种美妙的声音。 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 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 这里,作者是怀着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来写的。这样,写到这里,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 师、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师: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 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 可是,这里“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在官司场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 大家考虑考虑,这是写人呢,还是写山水呀? 生:是写山水之美。 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反衬。 师:对,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异、独绝。 我们再接着往下背。 师、生:“横河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师: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 生: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在白天也如同是黄昏一样;稀疏的树枝交错着,时而能够见到太阳。(一生举手,有问题要问 。老师示意他发言) 生:我觉得,文章写到前面两句,应该结尾了,可是后面为什么还要接着写景?接着下去 ,我觉得有点不伦不类。(学生中有笑声) 师:大家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我觉得有道理。 师:你说说。 生:文章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就是文末点题了,而再写下去,好像又是一个开头,那样结尾不如就“窥谷忘反”那里结束好。 师:大家都是文章专家。我跟大家的感觉也是一样的。实际上,也有不少大人,读了这篇文章后,觉得最后两句删掉才好。理由跟你们的差不多。 大家再仔细品读一下全文,带着感觉去读,考虑考虑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 想想,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慨后,船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两岸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船就在这种笼罩中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变成了“疏条”。 生:哦,船一直是在前进的。 师:用陆游的话来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可以由此再进一步想像 ,再接下去,还有什么美妙的景致?让人愈想愈觉得有吸引力,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下面,我们一起把全文再背诵一遍。 师:宋朝的苏轼曾经评价唐朝的王维,说他的诗“诗中有画”。咱们今天读吴均的骈文书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   根据文登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 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   简洁地导入 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南向北流经杭州,他就是古代非常出名的:富春江。今天,让我们随着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朝著名文学家吴均的脚步,一起欣赏一下富春江的美丽景色。” 我对自己的口语表现能力比较自信,所以很少设计华美的课堂导入词。我以为,有了足够的口语表现力,即使是平常的句子也能读出韵味来。在这段简短的话中,富春江与学生熟悉的“人间天堂”杭州建立了联系,并指出富春江在古代就很出名,一并简单交待了作者情况。学生的阅读期待就形成了。   忘情地朗读 我先向学生提出要求,请学生听的时候注意语音、节奏和语调,并告诉他们:听完之后要学读。 我范读完第一段,就停下来,请南两排同学朗读这一段。我表扬他们:读得不错。 范读完第二段,我停下来,请北两排同学朗读这一段。我的评价是:要提高音量。音量不够,读不出效果来。 第三段分成两节,南两排和北两排各学读一个小节。北两排的音量放大了一点,效果好多了。其间订正了一个字的读音:转,读四声。 我说:“下面请同学们练练朗读,北两排练读一、二段,南两排练读第三段。”因为南两排读得好,所以安排他们读更需要声色的第三段。过了两分钟,我起个头,学生们齐声朗读课文。北两排读得出乎意料的好。我把两部分同学的朗读都作了肯定,并指出:“鸢飞”以下四个分句不要读得那么大声,声音要放轻一点。我示范了一下,再请学生读。效果好了。   合作翻译 师:请同学们同桌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口译全文。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记,一会儿我们来集体解决。 学生出声翻译课文,我巡视。走过于老师身旁,她悄悄跟我说:“你的朗读,真有中年男人的魅力!”走过李老师面前,她对我伸出了大拇指。我知道他们是在鼓励我。 发现有的同桌没有合作,我说:“有几组同桌在单打独斗。要注意合作啊,两个人一起翻译,会快一点的。”他们开始配合了。 师:同学们都翻译完了。谁有觉得翻译不出来的地方,提出来啊。 生: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师:哪位同学能翻译这句? 生:江水都是清白色的,千丈深的地方也能一眼望到底。 师:翻译得真好! 生: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生: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 质疑解疑就这么一问一答地进行着。几乎每一位同学的质疑都有同学能顺利地答上来。只在一个不太难的地方卡壳了。 生: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师:哪位同学能翻译这个句子?(停了有六七秒钟,没有学生来回应。) 师:这里的“百叫无绝”和“千转不穷”的意思是不是一样啊? 生:蝉不停地叫,猿猴不停地叫。 师:这里可以变化一下,后面的“叫”说成“啼”。 生:蝉不停地叫,猿猴不停地啼。 没有学生质疑了,但是没有人提出词语解释方面的质疑。 师:那么我来问了。“急湍甚箭”的“湍”是什么意思? 一生看着黑板大声说:“激流的水”。 我笑了,说:“有同学已经注意到黑板上补充的词语解释了。请大家把它们整理到课本上。”然后,我分别指出每个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指导学生整理好。 左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熟悉一下全文翻译,咱们请同学来通译一下全文。 过了一段时间,没有人举手。我就请课代表来通译全文。她翻译得不错,只有两处不足。我给以纠正: “任意东西”中的“任意”是“随意”的意思,在句子翻译的时候可以省略,句子翻译为“时而向东,时而向西”就行。“鸢飞戾天”的解释不能安全照搬注释,可以直接翻译为“极力追求名利的人”。 师:我们翻译了课文,对文章的内容知道得更加清楚了。下面,把咱们这种理解朗读出来。 我起了个头,全班齐读课文。学生朗读的声音比上一次低了一点。我评价道:“因为有了新理解,朗读声音中生硬的东西少了,更多了内涵。”   赏析语言美 师: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很出名。大家都说这篇文章写得好。下面,请你说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它好在哪里。每个人一次只说一个句子。 生: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师:它好在哪里? 生:这一句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水的清澈。 师:你说得太好了!请坐。(同时主板书“水清”,右板书“夸张”。) 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师:好在哪里? 生:写出了作者的心理。 师:是啊。写出了作者的心理,作者的心已经—— 生齐说:陶醉了。(师主板书“心醉”) 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这一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呢? 生:否定官宦生活。 师:说得真好!也可以按照课下注释的说法,“追求名利”。(主板书“否定追求名利”) 师: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一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呢? 生:没有回应。 师:窥谷忘反。他想做…… 生:隐士。 师:是啊。他有避世归隐的心理。(主板书“避世归隐”) 师:关于这一句的好处,谁还有补充? 生:还写了对自然的热爱,用了对偶的手法。(师主板书“热爱自然”,右板书“对偶”) 生: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的活泼。 师:拟人的手法。你说得太好了。一般人看不出来这是拟人,你很厉害。不过,这里主要不是说山的活泼。 生:写出了山的高。 师:还有一种感觉…… 一生还没有站起来就坐着喊:险。 师:很好。(主板书“山的高而险”) 生: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出了水流的凶猛,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的手法。 师:凶猛,水流很…… 生:急。(师主板书“水急”,右板书“比喻”) 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了富春江景色的特点。(师主板书“总:奇山异水”) 生: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出了作者很随意的心情。 生: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用了对偶的修辞,写出了山中流水声、鸟鸣声的优美。(师主板书“声美”) 生: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用侧面描写写出了水的清澈。(师右板书“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生: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有用了对偶,写出树很多,环境很幽静。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写出树的密和绿。 交流到这里,冷场了近五六秒钟。我正预备引导,有一位女同学站了起来。 生: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这句好。天是蓝的,山不是蓝的,它们其实不是一样的颜色。作者这样说,是为了写它们很美。 师:远处的山,是蓝色的。你注意观察一下。这个句子你找得很好。你想啊,一丝风也没有,烟雾也一点也没有,晴空万里,天和山都是蓝色的,融为一体了。作者一上船就看到这样开阔的景象,这样晴朗的天气,他的心情会多好啊。 师:还有一句同学们都没有提。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一句的修辞? 生:对偶。 师:和前面连起来。泉水声、鸟鸣声、蝉叫声、猿啼声,这么多声音组成了山中—— 生:交响曲。 师:这有多美啊! 师:我们赏析了文章语言,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得也更深了。咱们再读一遍课文,这次会读得更好了吧? 生齐声朗诵全文。 师:这次的朗读,增加了很多变化,说明大家对文章的理解更加透彻了。   写景层次美 师:不少评论家对这篇文章的写景层次很是称道。你能说说它写景层次上的妙处吗? 生:文章第一段总写富春江的景色是“奇山异水”;第二段写水,先写水清,再写水急;第三段写山的特点。这是一个总分的顺序。(师主板书“总 分”) 生:第三段写得也很有层次。先写山高而险,再写声美,再写心醉,再写树多。 师:写声美这一部分,调动的是…… 生:听觉 师:其它的…… 生:视觉。(师右板书“视觉 听觉”)   到这里板书已经全部完成。如下: 主板书: 右板书: 师:咱们再读一遍课文,我们不但要体会文章的内容之美,还要注意文章的语言之美、层次之美。 生齐声朗读课文。   总结与作业 师:作者在本文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热爱大自然,蔑视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希望避世归隐的思想。 师:这节课,我们朗读并翻译了课文,赏析了文章的语言和层次之美。课后请同学们去游一趟峰山(文登城旁边的小山,上面有革命烈士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电视台等),观赏峰山的景物。回来后,学习本文有层次写景的方法,给姜老师写一封信,题目就叫《与姜老师书》。“书”是什么意思啊? 生:信 师:不少于200字。水平一般的同学,不少于200字就行;水平高的同学,多写点。什么时候去游了,什么时候写;写好了记得交给姜老师啊! 生(笑):好啊!好啊! 师: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