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怎样指导学生看图写话.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701976 上传时间:2024-12-20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304.51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指导学生看图写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怎样指导学生看图写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怎样指导学生看图写话? 宋运来     因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设置了许多看图说话与写话的训练内容,于是在配套的课辅练习中也有相关内容出现。吴老师网上询问看图写话应该怎么指导?吴老师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因为他从学生的习作中发现了有几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是,用词不合理;二是,想象不合理;三是,细节不注意观察;四是,图中隐含的信息学生发现不了;五是,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是教师的套路,没有自己鲜活的言语。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看图写话呢?     首先,我们要思考低中年级教材为什么设置了多篇幅的“看图写话”内容,而到了高年级这类练习项目越来越少了。图片因为直观性,易激发儿童的言说欲望,画面所呈现的人、物、景,及事件可以省却儿童的“构思”与“再造”想象,利于儿童编织故事,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抽象能力逐渐加强,此时习作内容便让位给了“抽象”。      其次,对低年级的看图写话指导我们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呢?第一,要把趣味放在第一位,让儿童敢于言说敢于表达。“图”就摆放在学生的面前,为什么会出现说不出口的现象呢?我想,其一是要求的框框太多,比如要有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的观察顺序要求。不必,学生最先想表达的往往是画面上最吸引他眼睛的地方。其二,不必指导过细。教学时,巴不得学生一下子观察到位、言说到位。学生走进画面中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往往先从局部到整体,人的视点是先从聚焦的一点慢慢扩大到整体范围的,当我们在引导学生说话时,初始可让儿童“漫说”,然后“细说”,再“规范言说”。如果上来就让学生规规矩矩地说话,其后果是学生因怕说错话而不敢发言。其三,图不必说清说完整。新理念下的看图作文,有一点需要我们教师改变观念,就是不要再把图意面面俱到说写得那么清清楚楚作为教学任物的完成,而要把儿童敢说敢写作为写话教学的目标追求。写清楚,写完整,会为难了一批学生。图,只是激发学生言说的“话语点”,甚至可以离题万里。当然,我们欢迎儿童能够把“图意”写清楚,但不应过分强求。      吴老师发来了三年级的写话小练笔图片,就以此图为例,谈谈如何设计一篇看图写话教学。              材料分析:      我们先来推敲一下图上的文字叙述部分。文字共两部分,编者在第一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告诉学生要搞清这幅图是什么,第二部分是本次习作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准。而第一段文字里“仔细观察下面的画面,充分发挥想象,将故事补充完整”则把指导“观察”与写的“要求”杂糅在一起了,显得不伦不类。如果只是提示学生观察,应该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或步骤。“充分发挥想象,将故事补充完整”应该归入第二部分文字。“想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大树爷爷遇到了什么麻烦事?是谁帮助了他?”此处语言前后重复了,显得啰唆,“想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可以删去。像“语句通顺,能将事情叙述清楚”的言语,在学生未说写之前就戴上了紧箍咒,儿童焉能不怕作文呢?像这类要求应该隐去,放在教师的心中即可。综合以上分析认为,此类“看图作文”练习,完全抛弃了“练习”的初衷,而是把每次小练笔当做了“考核”。  那么,这幅图的观图导语与要求到底怎样说让学生才害怕,不糊涂呢?兹参考如下: 下面这幅图里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大树爷爷,他遇到了烦心事。另一个是啄木鸟,他知道不知道大树爷爷的烦心事?如果他知道了,会不会帮助大树爷爷呢?请展开想象。  在你编故事的时候,如果让大树爷爷和啄木鸟聊聊天,就更有意思了。      我们再来看这幅图片,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得非常清楚,既然已经非常清楚了,就不需要用上“将故事内容补充完整”的文字要求了。而我如果给学生做习作练笔之用的话,我不会把这四幅图全部用上,因为它没有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没有了想象的空间,儿童的语言就显得苍白、贫乏,写作的思路一致也在所难免。图片至少可以做三种调整,每种三幅图即可:     (1)想象过程  第一幅图,不出现啄木鸟,第二三幅合并为一张空白图,第四幅变成第三幅。 (2)想象起因  第一幅图空白,原图第一幅变成第二幅,原图第四幅变成第三幅。 (3)想象结果      第一幅图空白,原图第一幅变成第二幅,第三幅也是空白一张。      教学设计:       当图片重新组合后,图前的文字导语与要求部分也应作相应的调整。那么教师该如何指导呢?以第一种组合图片为例,可做如下设计:      第一,巧观察。观察第一幅与第三幅图,大树爷爷怎么啦?前后心情一样吗?为什么前面是痛哭的,后面是开心呢?           第二,激想象。大树爷爷后来后来变得开心起来了,知道是谁帮助他的吗?猜猜看。哈哈,是啄木鸟。啄木鸟会怎样帮助他呢?大树爷爷面对别人的帮助有什么表示?      第三,写话。在自由说说的前提下,写话。写话,可以写片段,对写一篇有头有尾的完整作文不要作硬性规定。在文字数量上百字左右足矣,否则不叫“习作练笔”。 运用关联句概括文意 宋运来 学习目标:学习使用关联句型慨括文意 选用教材:苏教版《狼和鹿》三年级下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 PPT文稿 教学流程: 一、理清故事要素 《狼和鹿》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一百多年前)地点是在哪里?(凯巴伯森林)故事的主角是谁?(狼和鹿)其实《狼和鹿》这个故事还有一个主角,想一想,是谁呢?有的同学说是“森林”,有的同学说是“居民”。到底是谁呢,我们可以用三角形来探讨一下三者的关系。PPT: 如果是居民,狼和鹿,你可以说得通吗?如果是森林,狼和鹿,你可以说得通吗? 居民 森林 狼 鹿 狼 鹿                           请让我们看看课文怎么说的,然后再组织一下语言。 PPT: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这段文字读完了,怎样把这个三角图说清呢?老师教给一个表达的方法,请用上PPT:“如果……就……”就比较好说话了。 二、说清关系 先来试说第一幅关系图,如果居民捕杀凯巴伯森林的狼,鹿就会过度繁殖,鹿过度繁殖就会影响森林的生长。你是说第一幅还是说第二幅?第一幅。要是说第一幅,那就从鹿再回到“居民”这个词语上去。请重新试说: 如果居民捕杀凯巴伯森林里的狼,鹿就会过度繁殖,鹿过度繁殖就会……打断一下,假如捕杀狼的数量不多,鹿会不会出现过度繁殖的现象?不会的。那这句话怎样说? 如果居民过度捕杀凯巴伯森林里的狼,鹿就会过度繁殖,鹿过度繁殖就会……怎么说不下去了呢?说不下去,咱们再从第二幅关系图说起。 先从“狼”开始,如果狼被捕杀过度,鹿就会过度繁殖,鹿过度繁殖就会破坏森林生长,森林遭到破坏就会影响鹿的繁殖,鹿少了就会影响狼。 假如,请你从“鹿”开始说起,试说一下。请用上“如果……是因为……”的句式。如果鹿的数量增多了,是因为狼被居民消灭过度了,鹿繁殖多了就会影响森林的生长。 假如,请你从“森林”开始说起 呢?如果森林消退了,是因为鹿太多了的缘故。鹿如果繁殖过多,是因为狼太少了。狼如果太少,是因为被居民猎杀的缘故。 三、感悟生态 现在我们再来思考,这篇文章的第三个主角到底是谁?是“森林”,还是“狼”?讨论一下吧。 不管是“森林”还是“狼”,告诉同学们,这个故事的最大主角是“人”,因为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多么宁静啊,自从有了人的介入,就打破了凯巴伯森林的宁静啊。仅仅经过25年啊,森林就大变了样。在这里“宁静”我们可以换一个词语——“平衡”。什么平衡?这个平衡,还有一个新的名字,叫“生态平衡”。请看图: 生态平衡 森林            狼               鹿    根据文题概括大意 宋运来 学习目标:学习从文题了解文意与概括大意的方法。 选用教材:苏教版《大作家的小老师》三年级下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 PPT文稿 教学流程:     一、读题激趣 读课题——“大作家的老师”,有问题吗? “小”字漏掉了。老师板书多粗心啊,现在我把“小”字补上去。请告诉老师,“大作家”指谁?“小老师”又指谁?如果把小老师的“小”字漏掉可以吗?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一人我师焉”,意思是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这里并没有说做老师的一定是很大的年龄啊。看来做老师的不一定年龄大的才能做老师,年龄小的也可以,只要他有过人的本领。     二、质疑探讨 可是这位叫娜塔莎的小姑娘有什么过人的本领可以做大作家萧伯纳的老师呢?看课文两段文字对娜塔莎描写的文字: PPT:小姑娘白白胖胖,一对大眼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真是可爱极了。 你读了这段文字,能看出娜塔莎的本领吗?我们读出的是娜塔莎的可爱,读出的是萧伯纳对娜塔莎小姑娘的喜爱。 当萧伯纳向小姑娘自我介绍以后,小姑娘是如何回敬的? PPT:请你回去后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 这段文字读了以后,你能看出娜塔莎的本领吗?看不出来。娜塔莎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PPT:可是,出乎预料的是,小姑娘竟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道。 可是娜塔莎用同样的口吻回敬萧伯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口吻?自夸的。什么叫自夸?就是太炫耀了。这样的口吻却使萧伯纳深感震惊,为什么呢?因为萧伯纳认识到: PPT: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师。 萧伯纳说娜塔莎是自己的老师,娜塔莎知道不知道萧伯纳是自己的学生?(不知道,因为他们是初次相见)那萧伯纳知道这个做人的道理,是娜塔莎告诉他的的吗?不是的。那是谁告诉他的?自己。自己从小姑娘的话语里感受出来的。 三、据题概括文意 看课题,PPT:大作家的小老师,课文讲了:(娜塔莎)是大作家的小老师。 还可以说,课文讲了:PPT:(娜塔莎)是大作家(萧伯纳)的小老师。 我们还可以反过来说:PPT:大作家萧伯纳认为娜塔莎可以做他的小老师,是他从娜塔莎回答他的(口吻或语气)中感受到的。 我们还可以说:PPT:娜塔莎用(同样的)口气说话,使萧伯纳知道(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于是认为娜塔莎可以做他的(小老师)。 牵手绘本 快乐作文 ——四年级《圆圆的月亮》绘本作文实录 ◇南京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李 昕 ◇点评:特级教师 宋运来 教学目标: 1.运用绘本,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表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学习人物语言的三种表达方式,即心里话、自言自语及对话,感悟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化。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师:孩子们,在晴朗的夜晚,眺望夜空,你留意过天上的月亮吗?你看见过什么样的月亮。 生:我开看到过圆圆的月亮,像个月饼。 生:我看到过像月牙、像小船一样的月亮。 生:我见过像白玉盘一样的月亮,十分明亮。 生:我觉得月亮就像是天的眼睛,看着我们。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月亮有时圆,有时缺;有时明,有时暗;有时 远,有时近……这些都是月亮的语言。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凝望那一轮圆圆的月亮,一起走进绘本故事《圆圆的月亮》。我们先来看图,猜猜它会写些什么? 点评:教师平和的语调,营造了一个宁静祥和的月夜氛围,让学生较容易走进想象的世界。 二、结合绘本,练习表达 1.体会人物的“心里话”。 师:夜深了,月光似水,可这座房子里,有个小女孩还没有睡,她趴在窗户口凝望着月亮。猜猜看,这么晚了小女孩还没睡,这是为什么呢? 生:她在思念远方的亲人。 生:她的作业没有完成。 生:她生病了,病痛折磨得她无法安睡。 师: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做了大胆的猜想。小女孩望着圆圆的月亮,心里会怎么想呢? 生:她想月亮呀月亮,请告诉我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 生:她想月亮呀,请告诉我外婆的身体什么时候才能康复呀? 生:她想月亮呀,远方的妈妈此时是不是也在看着这轮圆圆的月亮? 师:大家仿佛把小女孩的心里话都说出来啦。(板书:心里话) 点评:问题就两个,却能打开儿童言说的话匣子。这导语显然是贴地气的。 2.体会人物的“自言自语”。 师:皎洁的月光从云端倾泻而下,喧闹的城市静寂无声。有一只小狗还没有睡,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狗? 生:我看见了一只楚楚可怜的小白狗。 生:我看到了一只小白狗,在城市中流浪,此时它正抬头看着月亮。 师:你观察很细致。 生:它是一只被人遗弃的狗,它的眼里充满了悲伤。 师:这样的一只狗,它会对月亮说些什么呢? 生:月亮呀月亮,请为我照亮回家的路吧! 生:月亮呀月亮,请告诉我,我的主人为什么不要我了? 生:月亮请你告诉我,我的爸爸、妈妈在哪里? 师:月亮下,一只小狗在倾诉。月光恬静的笑容在指缝间流淌,并没有回答小狗的任何话语……看,静默空旷的原野上站着谁? 生:(齐)稻草人。 师:稻草人又会对圆圆的月亮说些什么呢? 生:月亮呀,请给我一个大脑,我也想学会思考。 生:月亮呀,请陪伴我度过孤独的长夜吧! 生:月亮呀,白天小鸟已经发现我是稻草人了,大胆地停歇在我肩头,我多么想可以自由行走呀! 师:月亮不语,可是她会为流浪的小狗照亮回家的路;月亮不语,可是她会陪伴稻草人度过漫漫长夜。小狗和稻草人的倾诉,像似说给月亮听的,其实更多的是在自言自语。 点评:教师画龙点睛式的小结,轻巧地把语文知识点渗透给了学生。 3.体会人物的“对话”。 师: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公园的长椅上停歇着两只小鸟,他们在说些什么?凑近些,你听到了什么? 生:一只小鸟说,我想永远和你在一起;另一只说,那我们让月亮为我们作证,我们结婚吧。 师:你们猜猜这两只小鸟是—— 生:(接答)情侣。 师:那还可能是—— 生:朋友。母子。 师:在圆月之下,它们会说些什么? 生:一只小鸟说,妈妈,天气已经转凉了,我们去南方吧;另一只说,好的,孩子,早点睡吧,咱们明天就动身。 生:一只小鸟说,今天我去了果园,果园丰收了;另一只说,明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现在我们一组有三个小朋友,两个人扮演小鸟,还有一个就当是月亮,我们一起来演一演,好吗? (学生练习,展示) 师:(小结)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对话,我们听的是那样的真切。我想圆圆的月亮也一定听到了。就在这时一条小鱼跃出了水面,他要月亮投射下他的影子,让他看看自己的模样。 点评:从想到说再到演,让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不同的人物面前讲述着不同的话语。 三、 赏析美文,创新篇 师:同学们,静静的夜晚,有一轮圆圆的月亮相伴是多么惬意呀!《圆圆的月亮》是日本作家创作的绘本,我们一起来欣赏。配乐诵读文本: 今晚的月亮好圆。 原野的小屋里,女孩儿从窗口仰望着夜空,说:“有谁也在什么地方看着那儿吧!好美好美的月亮。” 屋顶上,野猫对月亮说:“晚上好,月亮。听听我的歌吧!” 野猫快乐地唱起了月夜的歌。 …… 迷路的狗,在街头仰望着月亮,恳求道:“月亮,请你告诉我回家的路吧!” 旷野上,一对鼠兄弟在说话: “我说,哥哥,月亮在看着咱们呢!” “是啊,月亮一定是喜欢咱们啦!” 广阔的田野当中,稻草人望着月亮说: “我不怕,我不怕,长长的黑夜,月亮照着我呢!” 鱼儿从河水里跳了出来。它想:不知圆圆的月亮,能不能映出我的身影来? 海边的小屋里, 男孩儿在窗口冲着月亮祈求道:“月亮,请医好我朋友的伤吧!她是一个女孩儿,住在遥远的原野上。” 今晚的月亮好圆。 师:读了绘本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生:男孩和小女孩是朋友。 生:女孩生病了。 生:男孩子在思念女孩子,女孩子也在思念男孩子。 师: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多么美好的故事。孩子们,宁静的月夜,还会有谁在圆圆的月下,他们在做着什么,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学生仿写,交流) 生:小河里,小鱼跳出水面,仰望着月亮说:“月亮呀,我一直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模样,请照出我的影子,让我看看自己吧!” 生:海里两只章鱼在说话。“唉,海里又冷有黑,真想上岸呀!”另一只章鱼说:“没事,还是呆在水里吧,看,月亮为我们送来了光明和温暖。” 生:动物园的一只狮子对着月亮恳求道:“月亮啊,请帮我打开铁笼子吧,我要出去,我要回到我的故乡——我梦中的非洲大草原。” 生:悬崖上,一只孤独的狼对着月亮仰天长啸:“月亮啊,请给我美好的爱情吧!” 生:草地上,一只受伤的萤火虫望着月亮,恳求道:“月亮呀,请让我再飞起来吧!” 生:我趴在窗台上,对着月亮虔诚地祈祷:“月亮呀,让地震中受伤的孩子早日康复吧!” 生:公园的长椅上,一只鸟说:“月亮姐姐。请人类不要再捕杀我们了吧!”另一只小鸟说:“是呀,失去了爸爸、妈妈,我感到好孤单呀!” 生:地底下,一条柔软的蚯蚓钻出地面,望着月亮叹了口气说:“月亮呀,我多么想生活在地面上呀,这样我就能经常看到你了。” ……    师:今天课堂上我们只写了一个小节,建议大家回去后,以《圆圆的月亮》为题,完成一首小诗的创作。可以是没有说出口的心里话,可以是自言自语,也可以是人物之间的对话。    点评:儿童是善模仿的。有了言说的基础,再有了仿说的样例,如花的妙语自会汩汩流淌出来。         总评:    绘本《圆圆的月亮》非常适合用来说话与写作。那一幅幅呈现给儿童欣赏与想象的画面,就像一幕幕独幕剧。不变的人物是天空中悬挂的那轮月亮,变化的人物是轮次出场的各类儿童熟悉的物象。在这每一场景中,有人物的自言自语,有人物的内心独白,有人物的心灵对话。执教者独具慧眼,透过画面找到了教学的着力点——人物的言语三种表达形式。学生在说说,想想中润物细无声地感知到了言语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圆圆的月亮》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图画色彩只是简单的以蓝白两种颜色穿插运用,简洁而又清爽。绘本中的文字简单而又朴实,给人以轻松宁静的感觉。执教者贴近文本风格的教学语言,把儿童带入了一个驰骋想象的天地。转换角色,或画外,话画内,或说,或讲,或演给儿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每个事物是那么富有生气,那么富有张力,让儿童感受到在宁静的月光下,世间的一切是那么美好。儿童在美美欣赏的过程中,积极地用言语创造美,表现美,实现了言语的内化,提升了言语的表现力。 如何为作文难求解?①② 宋运来 摘要:本文从作文教学目标、作文试卷编制、习作评价三方面剖析儿童不喜欢作文、远离作文的根源。有没有求解的通道呢?基于童漫作文的实践理论在习作兴趣与习作内容等方面探求小学生快乐作文的便捷通道。 关键词:儿童作文 归因分析 童漫作文 一、作文为何这么难? 我们常说学生作文难,难在什么地方?没有具体的说法,只是一种感觉,一是“难”,二是“怕”。这种感觉可靠不可靠,要凭数据来说话。2009年6月24日,《中国教师报》刊载了《课堂内外》期刊工作人员对20万份中小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数据显示58.42%的学生对作文兴趣不大,21.37%的学生害怕作文。两个数据充分说明作文教学不令人乐观。说实在的,我们语文老师自己也不满意,一到期末考试就会发现语文学科普遍没有数学、英语学科成绩好,其他科目平均成绩都在九十分左右,而语文只能在八十分上下徘徊,数学可能有十几个满分,语文科可能有十几个及格甚至不及格。一开家长会,语文老师如果不兼做班主任,估计连说话的底气都没有。非常忐忑和郁闷。 语文检测往往两块内容失分最多,一是阅读,二是作文。最让我们郁闷的是阅读,天天教阅读课文,最后一检测,阅读题全班几乎没有得满分的,是试卷问题,还是教的问题,还是学生问题呢?总之百思不得其解。当然低年级除外,因为一二年级小学生不考阅读题。“阅读”先放在一边,我们重点谈作文。作文教学更好不到哪里去。面对教材里面的作文,学生怕写,老师怕教,你说郁闷不郁闷?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呢?说到作文至少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个学生怕写,第二学生没有内容写。简单讲就是,兴趣与内容。是什么原因让学生远离了写作的兴趣呢?先请看一道作文题: 考题1:在你上学期间,你仔细地琢磨过许多人,请回想其中一位你曾仔细琢磨过的人,是什么使得这个人与众不同?请你写一篇短文讨论这个人,说明是这个人身上的什么东西使他非常特殊,请用例子和细节来支持你的观点。 写作注意事项:1.仔细阅读要求。2.用特殊的细节和例子来全力支持你的观点。3.针对读者和你自己的目的选择适当的词语。4.句式多样化,使得文章读来有趣。5.检查词语、语句……[1] 请您判断一下,这道考题是属于哪个阶段的,小学的?初中的,还是高中的?估计您可能认为是初中考题。到底是哪个阶段的考题呢?等一会告诉您答案。我们接着看下面这道作文题,请你再判断一下,它是用在哪个阶段的? 考题2:在生活中,你或许帮助过别人,别人或许也帮助过你,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次写下来,并且要写出你最真实的感受,题目自拟。(30分) 您会马上判断说,这道题是小学阶段的考题。那既然是小学的,您认为是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呢?直觉告诉您是中年段的。而在现实检测中,这道考题用来考哪个年级的?等一下跟大家分享谜底。一位小朋友在这次考试中,把他感受最深的一次写下来了,请您给他下面的文章下个等第如何? 考题2作文:《橡 皮》 我的橡皮不见了,我心急如焚。 我第一反应,在地上找,我东看看,西看看,没发现我更急了。因为那是我最好的橡皮。老师让四人小组学生字,我问他们看见了没有,他们说没有。 突然王盼盼说:“好象是李丽君拿的。”我虎视眈眈地看着她,而李丽君不说话。 我们就算了,开始学生字,可我写错了字又没有橡皮,李丽君就主动把橡皮给我用,我拿了就擦。 后来,我的橡皮被李丽君找到了,她还给我非常感谢她,她说:“同学要互相帮助。” 李丽君在我责怪她的情况下,还帮助我借我橡皮用,我很感动。[2] 读完以后,您认为是优秀还是良好或是及格或不及格?可能您更倾向于“良好”吧。我们回过头看看刚才的第1题,很多教师倾向于认为是初中的考题。其实,这是美国的高考作文题。有点意外吧。我们认为应该是初中的考题,美国用来当作高考题。写作注意事项一“仔细阅读要求”,这句话仿佛是对小学生练习写作文时提示的要求;事项二,“用特殊的细节和例子来全力支持你的观点”,“例子、细节”这是教学生在这次考试当中如何写的;事项三,“针对读者和你自己的目的选择适当的词语”,这是什么?这是让考生有一个读者意识。你写的文章给谁看,你的读者对象清楚了,你用的词语、语言的色彩显然就不一样了。读者对象明确了,写作的动力才会源源不断。这是我们中小学作文教学长期忽略的一个严重问题。我们写作文都是遵照老师的指令去写作,“孩子们开始写吧”,学生从来没有思考过我写文章到底给谁看,而美国语文老师注意到了;事项四,“句式多样化,使得文章读来有趣”,就是说,你的语言表达要有变化,有趣,使别人想读你的文章;事项五,你写的文章还必须“检查词语、语句”等等,后面省略号还有几点内容,我省略了。这提醒学生写完文章后要养成检查一下的习惯。我们暂不评价考题的写作内容,仅就“写作注意事项”来说,命题者多么具有“人文”的情怀。 中国的考题,即使用来平时练习写作的考题,您见过这样友善关怀的“写作注意事项”?没有。我们每年进行的中高考,有的学生大喊大叫跑题了。让学生考跑题的命题者,不是伪专家吗。写跑题了怎么能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呢? 考题2,大家一看就知道,中国式的标准考试题。说实话,我遇到这个题目,自己都不知从何入手,从何地方入笔。既不清楚文章写给谁看,又没告诉我从哪开始写起。老师们,这个考题属于哪个年段呢,一定大出您的意料,它是某省城一个学校用来进行三年级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题。这样的考题,您一开始判断大概放在高年级,没想到现实教学中会放在刚进入写作门槛的三年级上。那这篇经过学生复杂脑力劳动写出来的文章才得多少分呢?按照百分制语文老师给这个同学的考分是71分,刚刚迈进“良好”的门槛。这位学生家长也是我学的数学老师来找我,说:“宋老师,您看我孩子应考多少分?”我读了一遍说:“如果我来批改的话,考92分没问题,应该优秀等第”。“宋老师,我告诉您,我孩子得了71分。阅读题又扣了7、8分,我的孩子这次考试总分才70多分,刚刚迈进“良好”。孩子在家就不舒服,一星期都不舒服”。我问:“孩子的老师为什么扣那么多分啊?”“宋老师您看,这道考题说要写出你最真实的感受,孩子只在最后一句话‘李丽君在我责怪她的情况下,还帮助我借我橡皮用,我很感动。’说到了‘感动’这个词语,语文老师说没有写出最真实的感受”。这篇文章,学生表达得多么真实,对于小学生来说丢了正在学习的用具,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吗?如此重要的事,在误解李丽君的情况下,人家还借“我”橡皮一用,最后还帮“我”找到了橡皮,这能不令“我”感动吗?故事一波三折,叙述清清楚楚,这样真实的文章不算好文章,不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才算好文章。现在看来,当时我说能考92分,还说少了,应该100分。 学生的作文之所以这么难,第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把习作目标定在了天上。从中外两道考题以及学生写出的作品,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题目出得深,要求也高,对作文的评定要求也高,把作文目标定在了老天上。给学生架了梯子也爬不上去,爬不上去他就不爬了,就赖在地上不走了,不和你玩作文了。再如,小朋友上到三年级,我们就要学生写文章会分自然段,还要有开头与结尾。翻2011版新课标看看,在高年段,也就是五六年级才提出“能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而日常习作训练中,却拔高了要求。你让孩子往天上爬,是爬不上去的,你在地上还使劲地跺脚,哪有好心情呢?这叫自寻苦恼。三四年级甚至一二年级就要求写文章分自然段,这不是折磨人嘛。您折磨孩子,孩子反过来也折磨您。老师们,三、四年级能分段很好,不能分段也不要强求,拔高要求要不得。 学生作文难第二个原因是,试卷的编制有问题。老师们都笑了,宋老师您不要说试卷编制的事,试卷编制不是我们一线老师的事。那是谁的事?是教研员或学校业务主管的事呗。教研员老师窃笑了,我哪里有时间去出考题啊?每到考试,我把命题权交某校业务主管命题。业务主管也笑了,我才没时间去出题呢,我转交给名师或骨干老师来命题。搞来搞去,试卷却是我们一线老师自己搞自己。是怎么个搞法呢?一句话,“穿上一双自缝的小鞋,走在泥泞的小路上;自戴一顶‘紧箍咒’,任由他人念咒语”。“穿上一双自缝的小鞋”就是自己给自己出题目,考题考得很深。自己给自己戴一顶“紧箍咒”,怎么戴的?一开家长会,王老师就高兴地告诉各位家长“各位家长你们好”,王老师讲起话来眉飞色舞,“我高兴告诉大家,本次我们班在全县、全区、全镇考了第一名”。家长一听,那掌声热烈啊,王老师真了不起。到了第二学期,又开家长会了,还没等王老师张嘴,一位李姓的家长就举手了“王老师,我们班这次考的怎么样?”王老师用眼睛瞅了他一下,为什么瞅他啊,这次考试,没考到第一名,考到了全校第四名。老师们,在学校里面,有教学主管部门,有校长对我们敲打敲打,现在再找一个人来拽您的小辫,这不是自讨苦吃吗。我们提倡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学生的分数是他的隐私,既然学生的分数是隐私不能跟别人分享,那你为什么要把班级的成绩这么隐私的事情告诉无关的人呢?这不是自戴“紧箍咒”吗?只要考试,就没有常胜将军,考试分数不可与外人道也。自己分享吧。 试卷编制存在什么问题呢?第一,学生的信心跌倒在繁琐的审题要求上[3]。试卷命题者往往过高地估计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阅历。出试卷的时候,往往会出一大块的文字让学生审题。很遗憾,学生题目没读完,就开始写了。结果就写了很多跑题的作文。第二,学生的习作兴趣衰减在字数的刚性要求上[4]。什么叫刚性要求?我们看考题后面往往有个括号,括号里有这样几个字:本次作文不得少于400字,本次作文不得少于300字。如果学生不能写满400字,不能写满300字,对不起了,要给你扣10分、8分,为什么?因为字数要求没达到。于是日常学生写作文时,连标点符号都算,边写边数,数到最后,啊,400字,写完了,句号。有的学生整天愁眉苦脸,还差这么多字数呢,于是东抄抄西抄抄来应付。作文考试题为什么有字数要求呢?命题者的依据何在?大概受到实验稿语文课标高年级第三学段习作教学目标“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的影响。君不见,第一学段与第二学段,皆没有明确的习作字数要求,为何在第三学段才提出?那是小学毕业时应达到的保底要求,有的人却机械地予以分解到各个年段去且以考试的形式固化下来,并影响到了平日的习作练习中。2011版“课标”回归“习作”的定位,删去实验稿高年级“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的要求。如果谁编制试卷再加上字数要求限制,只能说明他对课标没有好好研读。第三,学生的习作欲望晕倒在简而又简的命题上[5]。《童年趣事》、《我的XX》、《我长大了》、《记一件难忘的事》、 《XX,我想对你说》、《第一次做家务》、《观XXX有感》、《 一件小事》。每每看到这样的作文题,您是否感到那么熟悉?小学阶段八九个、十来个作文题目翻来覆去地写,有时候小学写过的题目到高中居然还会遇到。怎能不乏味?这些小学生们常见的命题作文,可谓言简意赅,然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题目,可苦了我们的小学生了,他们面对题目感到不知所措,一时无从下笔,常常要搜肠刮肚,挖空心思,思考如何应付得了这一次习作。命题似乎离学生日常生活比较近,但却不知道命题者想要干什么,到底如何写。 学生作文难的第三个问题是,悲催地遇到了一个十分苛刻的“读者”,而且是唯一的读者。对学生辛辛苦苦经过脑力复杂劳动写出来的作文,我们是怎么评价的呢?就像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先生十分的吝啬,把分数、等第紧紧地攥在手中,唯恐学生得到了,好像自己会少了什么似的。 一次作文下来,一个班级就那几个学生是“优秀”等第,大多是“良好”,还有一些不“及格”的。长此以往,您怎么期望学生在期末考试中能得到批量的“优秀”作文呢?许多老师大概有这样的评价作文习惯,只要你把试卷上的“格子”写满了,不用说,就上了一个等级,至少评为“良好”,再看字写得漂亮不,开头结尾写得也不错,无疑会得“优秀”等级。但一看到那些格子才写了一半,字又写得不好的作文,大笔一挥10几分就没有了。即使面对非常漂亮的习作,也要扣一到两分。扣分的理由十分充足:这篇文章再好,总会有错别字吧?总会有标点符号用得不准吧?扣两分还是给你面子呢。一篇作文扣两分已经是很优秀的了。老师们,为什么不能给处在练习阶段的学生作文满分呢?每年的高考作文都能有满分作文出现,报纸还连篇累牍地报道。为什么就不能让处在习作阶段的小学生考百分作文呢?年级组老师都喜欢让我批改作文,为什么?因为班级作文普遍都能得优秀等第,因为作文考好了本次语文质量就普遍提高了。班上90分以上的语文都二、三十个呢,甚至还有百分语文卷的出现。学生高兴,老师高兴,学校高兴,家长更高兴。皆大欢喜。一句话,我们要多欣赏孩子。 如何欣赏孩子的作文?要让“发表”意识时时处处走进习作欣赏中来[6]。如果,您只认为学生的作文刊登在报刊上、在广播上播出才叫发表,那真是out了。而我要说,在班里读学生的文章叫发表,把文章读给亲戚朋友听也叫发表;张贴在班级板报上叫发表,在校园橱窗里也叫发表;在班级小报里是发表,在校园文学社的刊物上也是发表;在校园广播里是发表,上传在博客上更是发表……总之,让更多的人变成每一篇习作的读者、欣赏者,何愁您的学生不喜欢作文,不喜爱作文,不热爱作文? 我们还经常看到学生习作后这样的评语:“该篇文章语言不具体、不生动,没有条理。”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这句曾令千百万中小学生十分纠结的常见作文评语,郁闷了多少学子啊。有的学生可能大学毕业了,甚至一辈子都不晓得我的作文怎么老是被判“不具体,不生动”?假如,有一天,一位大胆的学生向老师讨教:“我的作文是哪里不具体,不生动?怎样写才能做到具体而生动?”很可能语文老师自己都说不出所以然来。因为,我们的教师自己都不知作文河水的深浅,却一味要求学生做到语言具体、生动[7]。有没有办法指导学生做到生动具体呢? 对一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我们要做到“四个不”。第一,不管学生写什么内容;第二个,不管学生写多少字;第三,不管写多少错别字;第四,不管有没有用上方言语汇,我们老师都要带着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写话”。写了一个“优”字还不够,还要加上一个“大拇指”,或画上一个“五角星”,或印上一枚“笑脸”等以示肯定。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比方法、比内容都重要。您说的蛮好玩的,那文中的错别字不改吗?不是不改,而是用红笔画一下。不要到处是红叉叉。假如学生看到了那么多的红叉叉,写话还有兴趣吗?低年级有一种叫“绘画日记”的实验,学生识字量很少,他用自己的符号去绘画,去写话,难道不是在写作吗?他也是在写作,不要以为用文字是唯一的表达形式。我们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对学生的作文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排骨缝里找肉丝啊。低年级经常用看图写话,那看图写话怎么让儿童写得长一点呢?也就是希望小学生把二素句变成三素句甚至是四素句呢?您看,您的孩子上一二年级的时候回到家,会和玩具说悄悄话,是吧?在他的眼里,周围的世界和他是相通的,是可以说话的,可以交流的,就是说他活在童话的世界。假如引导学生把图上飞翔的小鸟,奔跑的马,河里的小鱼,岸边的小草,会微笑会说话,何愁句子写不长呢?我们老师知道这是拟人的写法,这个概念不用教给孩子,但是孩子要有这个表达的能力。 中年级,怎样把作文拉长,写具体写生动呢?先举一个例子吧。我们来变文字魔术,一会就能把5个字的一句话,变成30多字的长话。“端一杯水来。”看,怎样变具体变得生动?爸爸说:“端一杯水来。”爸爸在厨房里边洗碗边大声地对在客厅里正在看《喜羊羊和灰太狼》动画片的女儿说:“端一杯水来。”多出了35个字,书写在稿纸上不就变成三行以上的文字吗?在这句话里,既有说话人说话的地点,也有说话时的方向——对谁说的,还有说话的动作,声音的高低,甚至说话的语气,难道这不叫语言生动具体吗?奥秘何在?提示语的妙用呗。提示语一般有三种表达形式,第一种放在说话的前边,叫“前提示语”;第二种放在说话的后面就“后提示语”;放在一段话的中间叫“中间提示语”。作文中的人物在说话时,不妨运用提示语。我们还知道说话也有三种方式,第一种,自己想说没说出嘴,在心里想的叫——“心里话”;话说出嘴了但没人回应就叫——“自言自语”;话说出口了,对方有回应,这一问一答叫“对话”。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了使你的文章写具体,不管是写事还是写人,只要写到人,就要有说“话”。有说话,不妨用上“提示语”;有了说话,最好用上“对话”。文章自然会拉长,拉长了文章就离具体生动不远了。 写景、写物是小学作文里面最难的,可是景、物里面没有人啊?那,您为什么不让这种植物、景物也说话呢?比如,当小朋友提着水壶给花浇水,花儿不点头感谢吗?不说一句感谢小主人的话吗?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使语言具体生动?在苏教版中年级习作练习里面有一篇专门教学生如何用上“象声词”来编写故事的内容。这给我们一个启发。其实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美文都可以给学生提供写作借鉴。近年来,风生水起的“读写结合”小练笔正基于此认识。宋老师,您不知道我们班的孩子作文有多难哦,字写得跟乱草似的,手拉手躺在地上,这样的学生我怎么能教好呢?是啊,有的孩子就写几句狗尾巴似的文章,甚至比兔子尾巴还短的文章,如何让它变长呢?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